臺灣好友曹先生來做客,特意把他珍藏多年的貝葉經帶來,在我這供奉一段時間,算是新年加持,也讓更多的人均沾佛祖的雨露。
朋友的好意實在誠懇。好年頭大家彼此祈福,互祝好上加好。趕上小年,只能抱團取暖,不希望有人冷了餓著。物質上幫不了大忙,用精神來補。地上的事靠不住,就得指望上天。說不定何方神聖路過,隨手相助,溝溝坎坎也那麼過去了。
有了這個念想,心情自然被強烈鼓動著。立馬找了個香爐,放滿米粒,點上三柱西藏活佛配製的藏香,深情跪拜。試圖從嫋嫋升起的煙霧中,看見未來希望的影像。即使目光朦朧,嗅覺卻相當通透,分辨出神與人身體的味道,就是不一樣。
啥事只要相信了,感受大有不同。發覺貝葉經就是個好,總覺得有明顯的生命現象。能與幾百年信息親密接觸,神清氣爽,鬥志昂然。這種狀態,真與不真,都不是個事,關鍵看氣質。有時候,人要是膨脹起來,也沒啥不好。特殊階段,自戀比自愛要管用,也能解決問題。掙命的時候,顧不得那麼多,活舒服了,是重中之重。
貝葉,就是多羅樹的葉子。現在的人,常用它來製造蒲扇和屋頂。貝葉經,顧名思義,就是記錄有關佛教經文的貝葉。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造紙術還沒有發明,當時的僧侶,只能用貝葉來抄寫經文,傳遞佛教的文化和思想。其內容之豐富,不亞於咱在安陽殷墟發現的那幾十萬塊甲骨。
它的製作過程複雜,很費工夫。首先在貝多羅樹葉呈淺棕色時,從葉柄割取,並去掉粗梗。然後蒸煮晾乾,使葉子柔韌,不易裂斷。再精心磨光,讓葉片平整光潔。之後按照一定規格條狀裁割,燙孔,用鐵筆在葉子上刻寫經文。最後再用燈煙,調和肉桂油上色,既防潮、防蛀,也使文字醒目。趕上陽光燦爛的時候,將上過色的貝葉晾曬,裝訂成冊。講究的,會把封面、封底用優質木板或象牙板,兩邊打孔,以繩貫穿捆綁。
自佛陀涅槃後,他的弟子前後舉行了5次大規模的結集行動,將佛陀宣講的教法,主要是用巴利文刻寫在貝葉上。貝葉經完整記錄了佛教原典,成為後來佛學的基礎。
中國漢地所見的貝葉經,大多於是在盛唐時期傳入。據《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法師在公元667年時,從印度帶回657卷貝葉經,在長安翻譯成漢文佛經,這些貝葉經大部分被藏在大雁塔中。
往事過千年,今天大雁塔博物館中的貝葉經只剩下區區幾片。洛陽白馬寺曾經藏有一部玄奘法師從印度取回的貝葉經,到現在也已經蕩然無存。
當年斯坦因、伯希和等人,從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劫奪走諸多珍貴文物中,就有各時期、各種文字的貝葉經2000多片。其中600片為殘葉,現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館、倫敦英國國家圖書館、巴黎國立圖書館等處,秘不示人,學者只能看到微縮膠片,唯有幾片殘葉在德國公開展示。
央視《走遍中國》曾報導,現今流傳在中國的貝葉經,少之又少。僅西藏的薩迦寺、布達拉宮,國家博物館、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等處,存有少量版本,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西藏薩迦寺原有貝葉經100餘部,現在僅剩21部。普陀山文物館收藏珍貴文物眾多,其中兩件貝葉經尤為珍貴。其中之一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春,由竹禪和尚敬獻給普陀山普濟寺的。
清代著名僧人竹禪和尚撰寫的《貝葉記》中曾說:「後世之學者得見貝葉真經如見佛面,不枉出家參學,雲遊十方,益於身心。」印度《貝密傳》更是說,能見貝葉經一片即結了佛緣,能擁藏貝葉經一葉者即結萬緣、福滿樓,功德無量萬運通。後世信徒一直將貝葉經作為十分珍貴並神聖的法舍利來供奉。
如今貝葉經已經成為國寶,被譽為是經史界的「熊貓」。我們所見的貝葉經,大多是經由緬甸、斯裡蘭卡流出境外。現在已被嚴格管制,有偷帶出境者,以死刑伺候。
雖然我是個凡夫俗子,但相信佛法無邊,有愛無類,會顧及到每一個人,也包括俺。每天都為它點一柱沉香,鞠躬三拜,祈福所以人都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