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味|雲片糕

2021-02-16 石莊大茶坊

雲片糕是吾鄉傳統茶食之一,糯米製品,長方成糕,綿柔甜軟,多片如雲,所以得名「雲片糕」。

鄉諺會拿雲片糕來開涮:「糝兒粥泡雲片糕——你薄我消」。糝兒粥自然是清湯寡水,薄得照人,「消」也是薄,二者半斤八兩!雲片糕雖切成片片薄頁,但底端仍舊相連,使其定型不散,一段段掰下來吃時,很像「長牌」(吾鄉特色紙牌)大小的掌上書。也有很多人說它像步步登高的梯子,取其吉意,結婚、生子、上梁、謝師,都用到它,寄望福似雲來、步步高升。

最常見的雲片糕是桂花雲片糕。將溼糯米炒熟碾粉,窨水(吸水)兩次,與溼白糖、素油、桂花等相拌潤勻,壓胚切條,燉蒸定型,出格復蒸,隔天切片包裝,22公分一條,一條140片,外裹粉紅粗紙,鄉土氣息濃鬱。雲片糕還有芝麻味兒的,也有加芯的,通常加紅綠絲芯,如同白紙畫上花紅柳綠,熱鬧喜人。

雲片糕新鮮時還綿綿軟軟,韌性很好,揪一片放到嘴裡嚼,甜津津,柔膩膩。放學後肚子餓了,母親常順手掰給一段雲片糕,囑我洗乾淨手,當點心填飽肚子。有時掰成幾段,與小夥伴們一起分享,當然自己拿最大的那段,大家一起吃,味道更加好。雲片糕放的時間一長,口感就打了折扣,變得僵硬,不再好吃。漸漸我們大了,更愛吃鬆脆酥香的嵌桃麻糕了。

雲片糕變硬老人家不怕,他們拿雲片糕當寶,因為他們有特殊法寶——泡來吃!我那沒牙的老爺爺,就常從床頭柜子裡摸出點雲片糕,放進藍邊子碗裡,加點開水,泡軟泡爛後,咂摸著癟癟的嘴巴,滿足地享受。泡雲片糕還有一個用途,同樣是滿足沒牙人的需要——餵娃娃!以前農家沒有牛奶也沒有奶糕,聽說過有奶水不足的人家,將雲片糕泡了,攪成糊糊,給嬰兒當輔食。有位老朋友,包裡經常放段雲片糕,我很奇怪——為什麼?她也很奇怪——「喜歡吃呀!」我說只有老年人和小孩子才愛吃,她說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吃,情不自禁地買來嘗嘗。後來我猜想,她母親說她小時候是人工餵養,大概是奶糕吃多了,養成的習慣,愛上了吃這種糯糯軟軟。

最出名的雲片糕,出在吾鄉以北一個縣城——阜寧。阜寧大糕因夾餡形似玉帶,乾隆曾賜名「玉帶糕」,民間管不了那一套,直接喊作「大糕」。大糕做工更細緻,工藝更講究,但也不耐久放,久放也會幹噎僵硬。阜寧大糕為江蘇地區久負盛名的特產,地方品牌很多,工藝水平較強,近年來與時俱進,在傳統基礎上拓展新口味,生產出便攜易帶的小包裝,受到年輕一代的喜歡,贏得了市場。

在國際化浪潮的今日,傳統茶點雖然受到衝擊,但更是一種挑戰。茶食背後的文化傳承是其優勢所在,稍加改進,施以創新,走過去,便會發現新天地。

相關焦點

  • 柳州雲片糕製作技藝
    雲片糕的製作需要原料繁多,製作工藝極為精細。主要原料有糯米、土榨糖、豬板油、蜂蜜、桂花糖、果皮糖等十來種,每種原料都要挑選上品。其製作過程主要分為七個環節,使用到的工具有竹篩子、鐵鍋、水缸、案板、滾筒、餅架、錘子、餅尖、切餅板刀等。雲片糕的製作首先是處理糯米,首先將糯米用溫水洗淨,再用60℃的熱水撈一次,堆垛捂1小時左右,隨即攤開,經20小時晾乾後過篩,選出大顆粒糯米。
  • 【分享】留隍雲片糕
    萬源齋雲片糕為廖氏花公26代裔孫廖如時於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在留隍始創製作,歷經160多年,專門製作雲片糕。到現在廖氏後裔世代相傳製作。豐順縣「留隍雲片糕製作技藝」項目以其獨特的傳統技藝在眾多評比項目中脫穎而出,被列入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留隍雲片糕製作技藝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7月廖史智被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來源:《走在業餘採訪的路上》 張佳勝 著
  • 【探秘柳城】關於雲片糕一個你不知道的秘方......
    他說,在小時候雲片糕就很出名,號稱貢品。讀小學時,每次上學路上經過那家商店,看到那裝在玻璃瓶裡的雲片糕都會情不自禁的「隔瓶摸糕」,還會暗咽口水,然後一步三回頭。還好,那位上了年紀的售貨員只是看著當時的小屁孩,善意的笑笑.
  • 家鄉味,才對味!GET這份『消費券』,讓寶藏鄉味,一筆到位!
    家鄉味到底是什麼呢?家鄉味就是上海的一切,這裡是我的寶藏家鄉,這裡的一切都是專屬於我的寶藏鄉味。無論是鍾愛的美食,還是生活的小物件,在家鄉的一切人和事,就是我們心底珍藏的家鄉味。寶藏家鄉,寶藏鄉味,對家鄉的熱愛,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上,催使著我們尋找打動人心的記憶。
  • 鄉味|芝麻燒餅
    「爐丈八十,人入爐中,左右貼之,味香全美,乃人間上品。」這是《夢溪筆談》中對草爐燒餅的記載。貼草爐燒餅,人必須上半身探入爐中,無論寒暑,都只能赤膊上陣,非常辛苦,因此現在很少有人堅持做草爐燒餅了。芝麻燒餅是平民早點,燒餅店散布吾鄉各地。每天一早,只聽得燒餅店「噗噗噗」扇乾淨爐灰,鼓風機「嗚嗚嗚」旺起炭火,夫妻燒餅店便開張了。老闆娘搬出隔夜備好的精面燙酵,分面摘劑子,老闆麻利地擀麵擦酥、刷油包餡撒芝麻,一步不拉。
  • 鄉味|豇豆
    鄉人吃豇豆,吃法自然很多,其中最經典的,要算「豇豆飯」。說起來,豇豆是農家最普通的菜蔬,飯自然也是粗茶淡飯,但豇豆飯就是有那種平凡中的不普通,普通中的不平凡。夏季時去東北點菜,拿著菜單左翻右翻、看來看去,怎麼全是豇豆?
  • 北京瑰麗酒店鄉味小廚新晉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一星榜單
    北京瑰麗酒店鄉味小廚中餐廳榮膺一星餐廳美譽。北京瑰麗酒店鄉味小廚中餐廳北京瑰麗酒店鄉味小廚中餐廳主打中國北方風味家鄉美食,重新呈現深受老北京人喜愛的失傳經典菜餚。「失而復得的美味」名菜之一,乃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北京上流社會中頗為著名的爐灶肉,食客現可在鄉味小廚得以一饗這道美味。
  • 「品鄉味」福山魯菜文化節系列活動火爆來襲!
    「品鄉味」福山魯菜文化節系列活動火爆來襲!作為第二屆煙臺市民文化節「聽鄉音,敘鄉情,寫鄉韻展鄉藝,憶鄉物,品鄉味」鄉村文化系列的一個重要版塊福山魯菜文化節系列精彩活動
  • 鄉味憶舊之魚肚湯
    寫這篇小文字前,特意向老娘請教魚肚湯的做法,以確保是地道鄉味,以免貽笑方家。理論更需實踐來驗證,託老娘購買的魚肚,不日便可到手,貼秋膘專候此一味,齊活。
  • 唐銘植:從市行業協會為「鍋們湘情鄉味」湘菜館授牌說起
    鍋們湘情鄉味酒店,位於豐臺區張儀村,原來是我們湖南人創辦的,由於對北京的地域、風情、人脈不勝了解,轟轟烈烈開店,結果是冷冷清清關門。2018年初,一個地道的北京人王曉皙老闆,接過「鍋們湘情鄉味」酒店,為酒店注入了新活力!王曉皙,北京人,在京城從事餐飲行業三十多年。
  • 如今很多村子都老了,我們的鄉味都去哪了?
    這五個小故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同樣濃濃的鄉味,展現了這些年來鄉村的變化!《北京好人》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鄉村醫療的變化,故事主要講述了張北京和表舅看病的故事,農村戶口的表舅想用張北京的社保醫療卡看自己的甲狀腺癌,所以,兩個人想以假亂真,渾水摸魚,結果最後,張北京拿了自己買車的錢給舅舅做了手術!後來,發現舅媽給舅舅辦了農村醫療!發現現在的鄉村的農村醫療也可以報銷!
  • 《圍城》中的無錫鄉味及無錫菜拾遺
    煎鱔魚絲小說男主角方鴻漸回國返鄉,第一頓飯吃的是方老太太親手做的「煎鱔魚絲」、「醬雞翅」、「西瓜煨雞」和「酒煮蝦」,書中說,這些「都是大兒子愛吃的鄉味」。(原載微博文《圍城中的鄉味及江南菜拾遺》,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鮮到眉毛落,甜到心窩裡,總有一款「蘇味」能戳中你的胃
    麻糕一出爐,香味濃鬱撲鼻,色澤黃潤而不焦,鹹甜適度而不膩,香酥可口而不脆,色、香、味俱佳。往日,常州大麻糕多為當地人作早點食用。民間有「吃了文蛤餅,百味都失靈」之說,具有金黃色澤,軟嫩清香,味鮮異常的特色。 南通盛產的文蛤有「天下第一鮮」之美譽,古代曾列為貢品上獻朝廷。
  • 「鄉味」潮趣跨年follow一下?
    我們用每天不同的主題活動,為您展開一場獨具「鄉味」的奇趣趕集。反正,新年就要新潮,中國潮,才是真的潮!叮~!
  • 我在富春山鄉有個家/記憶深處的鄉村,鄉味和鄉愁
    豬、雞也是自己在後山放養的,肉類蛋類都是正宗的高山土味。客人們開玩笑說,來到這裡點菜,不是對著菜單,而是對著大自然。常綠鎮是富陽東南部的一個山鄉,「紅綠籃」三個字就可以概括它:「紅」——常綠鎮是浙江省革命老區鎮;「綠」——常綠鎮是國家級生態鎮;「籃」——常綠鎮是浙江省農民籃球之鄉。
  • 快跟水靈妹一起遊音樂林盤、嘗地道鄉味、賞金秋詩鄉,體驗初秋鄉村文藝範兒~
    8月14日晚,中央電視臺《晚間新聞》播出了《小康在哪裡 | 七裡詩鄉覓鄉愁》,節目聚焦一個美麗得如詩一樣的地方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柳街鎮七裡詩鄉。這裡不僅有綠水青山裡的美麗圖景,還有千年傳承的中華文化。走進室內,書架上陳列著各種書籍,周圍可見「豬槽」這種帶有豬圈特色的模具,咖啡味夾雜著書香味,任誰都想在這裡靜享時光。
  • 「馬鈴薯燕麥之鄉」武川慶豐收
    系列活動的舉辦展示了武川縣獨特的農耕文化、民俗特色和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成果,宣傳推介了「源味武川」區域公用品牌和優質農產品,表彰了優秀龍頭企業、合作社、金牌農戶、致富帶頭人等。  武川縣是馬鈴薯和燕麥主產地,有「中國馬鈴薯之鄉」「中國燕麥之鄉」之稱,馬鈴薯和燕麥均認證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責任編輯:曹楨 李國棟
  • 祁仁政 | 稻香,到鄉
    此味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不覺間,奶奶回來了,嗔怪道∶「你這孩子,又偷吃,沒蒸的飯糰很澀的。」我訕訕地笑笑,卻不大認同奶奶的說法。生飯糰雖澀,卻香,這是蒸飯糰所沒有的,但又有別於稻子的香。稻子的香是青澀的,飄渺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飯糰的香雖出自稻,但勝過稻。它不似青絲時斷時續,而如少女被捧在手心,萬千青絲凝於一身,更加真實厚重,飽含著鄉土人情和人文風俗,給人以全身心的愉悅。
  • 「柚子之鄉」產地在哪裡?國內四大柚子產地介紹
    我國柚子產地眾多,但你知道哪些產地有「柚子之鄉」的美稱嗎? 1、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 被譽為:中國金柚之鄉。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是「中國金柚之鄉」。沙田柚(梅州金柚)引進種植已有一百多年歷史,1986年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十萬畝金柚商品生產基地,1995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金柚之鄉",已種植25萬畝,金柚之鄉 98年總產達23.7萬噸,成為全國最大柚類商品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