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片糕是吾鄉傳統茶食之一,糯米製品,長方成糕,綿柔甜軟,多片如雲,所以得名「雲片糕」。
鄉諺會拿雲片糕來開涮:「糝兒粥泡雲片糕——你薄我消」。糝兒粥自然是清湯寡水,薄得照人,「消」也是薄,二者半斤八兩!雲片糕雖切成片片薄頁,但底端仍舊相連,使其定型不散,一段段掰下來吃時,很像「長牌」(吾鄉特色紙牌)大小的掌上書。也有很多人說它像步步登高的梯子,取其吉意,結婚、生子、上梁、謝師,都用到它,寄望福似雲來、步步高升。
最常見的雲片糕是桂花雲片糕。將溼糯米炒熟碾粉,窨水(吸水)兩次,與溼白糖、素油、桂花等相拌潤勻,壓胚切條,燉蒸定型,出格復蒸,隔天切片包裝,22公分一條,一條140片,外裹粉紅粗紙,鄉土氣息濃鬱。雲片糕還有芝麻味兒的,也有加芯的,通常加紅綠絲芯,如同白紙畫上花紅柳綠,熱鬧喜人。
雲片糕新鮮時還綿綿軟軟,韌性很好,揪一片放到嘴裡嚼,甜津津,柔膩膩。放學後肚子餓了,母親常順手掰給一段雲片糕,囑我洗乾淨手,當點心填飽肚子。有時掰成幾段,與小夥伴們一起分享,當然自己拿最大的那段,大家一起吃,味道更加好。雲片糕放的時間一長,口感就打了折扣,變得僵硬,不再好吃。漸漸我們大了,更愛吃鬆脆酥香的嵌桃麻糕了。
雲片糕變硬老人家不怕,他們拿雲片糕當寶,因為他們有特殊法寶——泡來吃!我那沒牙的老爺爺,就常從床頭柜子裡摸出點雲片糕,放進藍邊子碗裡,加點開水,泡軟泡爛後,咂摸著癟癟的嘴巴,滿足地享受。泡雲片糕還有一個用途,同樣是滿足沒牙人的需要——餵娃娃!以前農家沒有牛奶也沒有奶糕,聽說過有奶水不足的人家,將雲片糕泡了,攪成糊糊,給嬰兒當輔食。有位老朋友,包裡經常放段雲片糕,我很奇怪——為什麼?她也很奇怪——「喜歡吃呀!」我說只有老年人和小孩子才愛吃,她說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吃,情不自禁地買來嘗嘗。後來我猜想,她母親說她小時候是人工餵養,大概是奶糕吃多了,養成的習慣,愛上了吃這種糯糯軟軟。
最出名的雲片糕,出在吾鄉以北一個縣城——阜寧。阜寧大糕因夾餡形似玉帶,乾隆曾賜名「玉帶糕」,民間管不了那一套,直接喊作「大糕」。大糕做工更細緻,工藝更講究,但也不耐久放,久放也會幹噎僵硬。阜寧大糕為江蘇地區久負盛名的特產,地方品牌很多,工藝水平較強,近年來與時俱進,在傳統基礎上拓展新口味,生產出便攜易帶的小包裝,受到年輕一代的喜歡,贏得了市場。
在國際化浪潮的今日,傳統茶點雖然受到衝擊,但更是一種挑戰。茶食背後的文化傳承是其優勢所在,稍加改進,施以創新,走過去,便會發現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