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士聖
版權歸作者所有 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昨天立秋,半夜起便下起了傾盆大雨,一場秋雨一場涼,「秋老虎」終究肆虐不了幾天,最難熬的夏日終於要結束了。俗謂「春困夏乏」,尤其三伏天「烈火烹油」,讓人著實難耐,最要命的便是沒有胃口,吃飯竟成了負擔。
伴著雨聲,讀書到夜深。秋天來了,似乎胃口也開始復甦,不自覺地想起了「魚肚湯」,那鹹醒酸爽的味道一時忽到眼前來,讓人倍感枵腸轆轆,只能闔書睡覺去也。
魚肚,就是魚鰾的幹品,又叫花膠,常見的有黃魚肚、鮸魚肚等,質量最上乘的被稱為「廣肚」,與鮑魚、魚翅、海參並列為「四大海味」。清朝官府菜又有「參翅八珍」的說法,「八珍」分別為:參(海參)、翅(魚翅)、骨(魚明骨)、肚(魚肚)、窩(燕窩)、掌(熊掌)、筋(鹿筋)、蟆(蛤士蟆),可見「魚肚」身處廟堂之高,而非江湖之遠,並非尋常百姓所能消受得起的,在我的記憶中,以前也只有逢年過節,或者婚慶壽宴這樣的場合方能吃上一口。
如今,魚肚雖是高檔食材,普通貨色的價格也並非高得嚇人(黃唇魚肚與黃金同價)但凡珍稀高檔的食材,十有八九製作繁複,所以並不適合家常餐桌。魚肚與幹鮑、魚翅一樣,泡發時間長,不是飯店大師傅和老饕,誰原意花幾天時間就為了弄那一碗菜。
從前過年,憋屈了一年的腸胃似乎要在那十天半個月裡好好地舒展舒展,天天走親訪友,你來我往,家家都把最好的酒菜拿出來饗客,用不了幾日,餵慣了粗茶淡飯的腸胃便開始見酒肉而生畏。這時,有一碗魚肚湯擺在面前,不啻一副消滯解膩的良藥。
將水燒開,放入泡發好的魚肚、文蛤肉、筍絲和薑絲,猛火燒開,加一把韭黃段,撒鹽和白胡椒起鍋,倒入醋與幾滴香油,一碗能最快速度激發味蕾的魚肚湯風神爽朗地呈現在你的面前。你若問我加醋多少?全憑各人嗜酸程度。你如同我一樣喜歡「吃醋」,打翻醋罈也未嘗不可,只要不礙著別人。
寫這篇小文字前,特意向老娘請教魚肚湯的做法,以確保是地道鄉味,以免貽笑方家。理論更需實踐來驗證,託老娘購買的魚肚,不日便可到手,貼秋膘專候此一味,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