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歸故鄉杭州——司徒雷登側影,認他鄉做故鄉

2020-11-25 騰訊網

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回到美國。此時的司徒雷登開始撰寫自己的回憶錄——《在華五十年》,自傳開篇 寫道:「我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以中國為家,精神上的縷縷紐帶把我與那個偉大的國家及其偉大的人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落寞的司徒雷登

由於司徒雷登一直在中國生活,所以在美國沒有保險,為燕京大學籌集上百萬美元,工資也都捐給了燕大,任駐美大使期間,也沒多少積蓄,司徒雷登一直過著一種基督教式的簡樸生活。 他在美國也沒有房產,一直寄居在自己的助手、秘書傅涇波家中,直到去世。兩人更是一種父子、助手、師生的關係,司徒雷登也把與傅涇波的關係看成是中美兩個不同種族之間友誼的象徵。

後來司徒雷登立下遺囑,希望自己能葬在自己一手創建的燕京大學,陪伴在自己妻子艾琳墓地旁;另外把周恩來贈送自己的一支明代花瓶物歸原主。

司徒雷登與周恩來

傅家後人回憶:司徒雷登始終沒有把美國當成他的家,他把這裡當做是一種過渡,在他心底,他仍執拗地以中國為家,哪怕這個國家如此深地誤解著他,甚至深深的傷害著他。他精心地保存著所有跟中國有關的物件,他的臥室牆壁上也都是燕大的照片——貝公樓、未名湖、博雅塔,時常望著這些照片發呆。

湖——塔雙絕

司徒雷登去世後,能夠把他的骨灰歸葬燕園,傅涇波當做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來辦。後來中美建交,傅涇波1973年和1984年兩次訪問北京,均向有關當局提出將司徒雷登骨灰回葬燕園之事。中間一波三折,此時燕大校友已經遍布世界各地,許多人已經身居要職,包括在大陸的燕大校友,為了完成老校長的遺願,也積極推動歸葬事宜。

後來中共同意司徒雷登以原燕京大學校長名義葬在燕京大學的臨湖軒,臨湖軒曾經是司徒雷登的住所。後來幾個馬列主義老太太反對,此事又被擱淺。為首的馬列主義老太太還是司徒雷登的學生。後來傅涇波去世,也沒有看到司徒雷登落葬燕園。

此時燕大早已被北大佔據。燕大舊址仍有最美麗的未名湖和博雅塔,卻尋不見一丁點兒對司徒雷登的痕跡。早年埋葬妻子的燕大墓地早就成了體育活動場所,他的臨湖軒住所已成會客室。

兩個校匾

時光流轉,在無限期的「暫緩辦理」之中,此時的國人已經重新認識傳教士是「帶著愛來中國」和「用生命愛中國」,對他們的貢獻高度肯定,也有人重新反思司徒雷登。

傅涇波的兒女,像自己的父親一樣,繼續推動著歸葬事宜,傅涇波的兒子傅履仁曾經是美國陸軍少將,後來在美國商務部工作,中間接觸到杭州商務代表,提到此事,後來杭州政府正面回應:歡迎司徒雷登的骨灰葬在杭州。人文重地的杭州接納了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與父母在杭州

杭州葬著司徒雷登的4位親人,他的父母和兩個弟弟,杭州也是司徒雷登的出生地,有他工作的基督教堂天水堂,有他一手創建的浙江大學之江學院,既然北京不允許司徒雷登葬在燕園,杭州也算是一個相對差強人意的選擇。

司徒雷登在父母墓地

2008年11月17日,曾經黯然離開中國的司徒雷登,60年後終於以被尊敬的方式迎回中國。在美國駐華大使、燕京大學老校友的注視下,葬於杭州半山安賢園,安眠於青山綠水間。墓碑上寫著:「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學首任校長。」

美國駐華大使雷德在落葬儀式上說:中國是司徒雷登先生熱愛的國家,他出生在杭州,今天又回到這裡,完成了他的人生旅途。他相信教育是加深兩國關係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變化,他一定會非常高興。

燕京大學校友代表姚林傑先生感嘆說 「司徒雷登先生總說西湖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這裡就是他的故鄉。今天,他總算回家了。」

相關焦點

  • 被傳非法佔有司徒雷登珍貴文獻的顏明先生真的於2016年出版了一本名為《大愛無疆》的傅海瀾傳記嗎?
    ——司徒雷登先生的私人秘書的後人發公開信指古董商人顏明將以借閱名義借走的司徒雷登遺物據為己有並企圖進行公開拍賣。毛教員的一篇《別了,司徒雷登》,把司徒雷登當成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失敗的象徵,司徒雷登也作為新中國成立前的最後一任美國駐華大使永遠留在中國人的記憶之中。然而,司徒雷登的身份並不止是外交官。他原名John Leighton Stuart,是美國傳教士之子,本人也是傳教士。他出生成長在杭州,中文比英文還好。
  • 【Airy Voice】故鄉
    夢歸之處便是鄉了吧。C:欸等等,我說你倆大老爺們為啥變得如此多愁善感?其實你們在抒情的時候我滿腦子是我春節在老家吃的那些數不清的家鄉美食啦!A:哇我的西湖醋魚、東坡肉、龍井蝦仁、片兒川面、叫花童子雞、幹炸響鈴、蝦爆鱔面、油墩兒、蔥包燴還有陪伴我每個早上的杭州小籠包!哇~B:你倆就知道吃!AC:啥啊!有本事你別吃東西!!
  • 天堂有雪落故鄉||鄭榮華
    杭州的冬季就是這樣,不是寒風凜冽就是陰雨霏霏,這與西子湖畔那些春意盎然抑或鬱鬱蔥蔥的日子形成鮮明的對比。不論曉風霽月還是飛花絲雨,這方山水蘊化的歷史文脈,便是這座城市的根、這座城市的魂,所以即使蕭瑟,也能嗅觸到難以言狀的美。就像是為了「留得殘荷聽雨聲」,因而「秋陰不散霜飛晚」,半塘殘荷,一襲黃葉,讓人覺得杭州的寒冷不過是一場行為藝術而已。 在杭州我最喜歡去看雪。
  • 酷我音樂《張新成·遇見詩》故鄉永遠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
    正所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故鄉對於每個在外拼搏的人來說,都是一個能魂牽夢縈的地方。《異國思鄉》是張新成首先帶大家品讀詩歌,它也是詩人布朗寧最負盛名的抒情作品。從一開始的「Oh, to be in England now that April's there」就能明顯感受到是詩人因為身在義大利,無奈遠離故鄉英格蘭而發出深深的感嘆。
  • 魂牽夢縈話故鄉
    魂牽夢縈話故鄉張秀花(甘肅)故鄉的記憶絲絲縷縷,像五彩繽紛的彩旗飄飄揚揚,在我心中蕩漾回眸,多少漫漫長夜魂牽夢繞的遊覽,每當午夜夢回時,輾轉反側 ,思緒萬千,浮想聯翩,揮毫墨箋難訴完昔日情昔日景。故鄉昔日的春天景色秀麗迷人,河堤岸上的絲柳隨風搖曳,歸來的紫燕喃呢歌唱,催種的布穀鳥晝夜鳴啼,莊前屋後的杏花爭奇鬥豔,潔白無瑕,晶瑩剔透,粉香四溢,形成淡淡的雲煙雨籠罩著整個村莊,是行人迷失了方向,正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有一村。」這別樣的美只是麟角鳳毛。
  • 故鄉是什麼 故鄉的定義
    在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中的第一段:「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而且在詩句、文章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描寫故鄉的,那麼故鄉是什麼呢?「故鄉」就是出生或者長期居住過的地方、家鄉、老家。
  • 我對故鄉的眷戀或許只是一種情懷,思念的不一定是故鄉,而是童年
    我思念著的故鄉,如果我的心是故鄉放飛的一隻鴿子,那我溫暖的窩一定是你——我的故鄉。秋色如水,春光明媚,冬夜裡的星空,夏日裡的熾熱,都是我深深的思念。故鄉的一棵樹、一片土、一朵雲、一團霧、一陣風、一滴雨、都在我的眼前浮現。經過門前彎曲的小路,來到小溪邊,我撿起地上的瓦片,順手往溪水方向丟去,飄出去淺出漂亮的水花。
  • 故鄉的白楊樹
    《故鄉的白楊樹》
  • 金庸的「浙江情緣」:點點滴滴匯成故鄉情
    雖然金庸成名於香港,在那裡成就了他的事業,但他一直惦念著故鄉浙江。20世紀90年代起,金庸曾經多次回到故地探訪,留下了不少流連忘返的身影。六歸浙江海寧不忘故裡金庸曾六歸故裡嘉興海寧。對於海寧而言,他一直是故鄉的驕傲。
  • 【專欄】華山論劍 莫言的故鄉,故鄉的莫言
    原創頻道|華山論劍專欄莫言的故鄉,故鄉的莫言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宣布後,全球矚目
  • 《文學的故鄉》故鄉
    雖說畢飛宇認為自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故鄉,但他所待的每一個村子,我認為都是童年時光的愜意安身之所,是所有這些地方中我最喜歡的。阿來的言語之間透露出對故鄉的甚至有些憎恨是我沒想到的,雖然在他的作品《塵埃落定》之中,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來,但他的文學語言是我覺得很特別的一類,很有個人風格的那一類,總之給我留下了有些神秘、隱匿和道不明的這樣一種感覺。
  • 《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
  • 西藏,讓我魂牽夢縈的故鄉
    原標題:西藏,讓我魂牽夢縈的故鄉 西藏,我夢裡的故鄉,不知不覺中,我與她相別已有32個年頭了。   1959年6月初的一天,在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委組織部工作的我接到上級的通知,讓我趕緊處理好手頭工作,安排好家人,準備赴西藏工作。從太原出發前,組織上還給我們開了動員會,我當時積極性特別高。可當我們乘坐的汽車爬到唐古拉山口時,我才發覺進藏遠比我想像的更加艱難。路途顛簸加之高寒缺氧,我們當中的好些人呼吸困難,頭痛欲裂。
  • 我愛故鄉的竹
    我的故鄉在攀枝花米易。故鄉的天空湛藍,山林毓秀,草木繁盛,安寧河舒緩流淌、清澈明淨。故鄉的山水讓我魂牽夢縈,但我獨愛故鄉的竹。   蜀地多竹,農舍的房前屋後常被一叢叢的茂林修竹環繞。我到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風景,但每次行走在故鄉的竹林下,心境都倍感寧靜。
  • 【春節食話】月是故鄉明 胃是故鄉胃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故鄉的食物。能和家人團圓、能在除夕之夜一起吃一頓年夜飯,對很多人來說意義非凡。每當這時方才覺得,月是故鄉明,胃是故鄉胃。在春節到來之際,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經出版社授權,選取了王愷《浪食記》中的兩篇文章,試圖以此對故鄉和食物的關係稍作梳理:一篇講的是故鄉的食物如何跟隨人口流轉,來到許多人拼搏奮鬥的北京;另一篇則關注張愛玲想像中的故鄉美食「粘粘轉」。相比一生漂泊、只能通過文字來想像家鄉安徽小吃的張愛玲,在北京打拼的人們何其幸運。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莫言   當代頂尖作家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變為文學的故鄉?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波  尋找作家的故鄉  關於創作緣起,作者張同道表示:「當瑞典國王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先生,那時我正客居洛杉磯,從電視屏幕上見證了這一時刻。我突然意識到應該為文學做點什麼。」
  • 故鄉 · 童年
    故鄉·童年轉眼,自己也到了憶故鄉、戀故鄉的年紀了。曾經那麼想逃離的地方,如今令我魂牽夢繞。
  • 《文學的故鄉》文學人的故鄉
    ——賈平凹「我並不認為必須回到我老家,我出生那個村子,它才是我的故鄉。當我們日漸擴大的時候,我會把故鄉擴大。我現在可以說,整個川西北高原,如果我不能說是整個藏區的話,我都把它看成是我的故鄉。」——阿來
  • 豐子愷:離開太久的地方是故鄉
    文丨豐子愷 在古人的詩詞中,可以看見「歸」「鄉」「家」「故鄉」「故園」「作客」「羈旅」等字屢屢出現,因此可以推想古人對於故鄉是何等地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