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大咖朋友圈」我們請來了註冊助產士莫妮卡·彭尼克,她是整體助產和自然分娩的倡導者,她撰寫的關於自然分娩哲學和分娩椅發展的文獻被收錄到MIDIRS資料庫中,並在澳大利亞和英國等國出版印刷。
今天就和莫妮卡一起聊聊,分娩徵兆的到來和如何減輕分娩疼痛,讓我們從一個極富臨床經驗的;並且自然、感性的視角,還原產房中的那些事。
當然,最主要的就是宮縮的頻率,其實我更願意形容「宮縮」為波浪。這件事情不痛苦,也不需要恐懼。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生孩子的疼痛很會讓你感到很艱難,但是你可以戰勝它。
我不想說「到底需要經歷多久?」身體會給我們徵兆,你感覺到寶寶在往下走,你的呼吸會變得急促,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這些是丈夫也能感受到的。
舉一個例子:家裡來了電話,孕婦問:誰來電話?那肯定還沒到生的時候,如果你已經要生了,肯定不會再關注這些事情!
請忘記你的表!你不需要看著時間,只要順其自然的感受,順暢的呼吸。
外國人在生產過程中都做些什麼?
你有什麼導樂技巧嗎?
在分娩過程中,有很多非藥物鎮痛的方式,其中我個人比較推崇的還是熱敷。當寶寶通過軟產道的時候使用熱敷袋,這種熱傳導能夠緩解疼痛,讓你應付疼痛的時候更放鬆;但不要過早的使用,這樣容易讓產婦習慣這種感覺。
在產程的初期,按摩、丈夫的陪伴,都很重要。按摩的時候要從上往下,不要來回的用力。助產士或丈夫要使用溫柔的、鼓勵的話語,讓產婦處於舒適、放鬆的狀態中。而面對沉默的產婦,更需要跟她交流,讓她放鬆。
如果產程進展不是很好,助產士需要不斷的跟產婦確認:你有什麼問題嗎?助產士要關注到每一次宮縮,遇到任何不理想的情況,能夠及時發現和調整,讓產婦「像太陽底下的蝴蝶那樣自由!」
在家裡,孕媽媽可以自己用一些導樂技巧:通過冥想,模擬寶寶如何穿過產道、分娩出來;可以想像產程是否順利或者遇到困難,怎麼解決。
生孩子是一件根植於我們基因裡的事情,身體知道怎麼做,這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隨著科技進步與人為幹預手段越來越多,有時候反而會影響我們。
我希望大家在產前就要跟助產士溝通,通過傾聽和交流增加對助產士的信任,移除障礙。這樣,在分娩來臨的時候,一切會變得更加溫柔。
產程中也會遇到和產婦以及家屬的意見衝突,有時需要我比較強勢的去引導他們,以便更順利的推進產程。但最終,丈夫會非常感激這種措施,眼淚和感動讓一切都消散而去。
多年後,遇到曾經接生過的媽媽,她們還會熱淚盈眶,想起我曾經的鼓勵和幫助。這讓我感到作為一名助產士的成就和榮譽感。
通過自然分娩,你會變得更加堅強,夫妻關係則更親密無間,充滿信任。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也更加積極和樂觀。可以說,分娩方式的選擇,對人生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