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臺灣,你首先想到的人物是誰?
周杰倫?龍應臺?蔡康永?林志玲?瓊瑤?席慕蓉?
不論是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還是音樂作品,臺灣的多元素文化都十分受大陸年輕人的喜愛。
但,在臺灣,有一個神秘的家族,這段歷史故事也牽引著無數人的好奇心,那就是蔣氏家族。蔣氏家族,是華人中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家巨族,是民國四大家族之首,堪稱近現代華人第一大家族。
蔣氏家族是中國近現代最後一個能"家天下"的家族;兩蔣出生地籍貫均相同,強權統治兩岸數十年,故有"蔣家王朝"的詬病,但也為世界和平、中國臺灣的現代化做出開拓性貢獻。
今天,我們邀請到一位蔣家人,跟你說蔣家事,蔣家第三代「孝」字輩:蔣孝力。
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小時候我們開始練習寫字,第一個父母教的一定是自己的名字。因為「蔣」字難寫蔣孝力不斷被父親用藤條鞭策,他氣憤又委屈的問父親:為什麼我要姓蔣?遭到父親的一耳光:你是我兒子,當然跟我姓!
臺灣在經歷了蔣介石時代經濟奠定,蔣經國時代的飛速發展後,蔣家卻脫下了政治強人的外衣,逐漸步下歷史舞臺。蔣介石的曾孫蔣友柏、蔣友常兄弟,曾發表名為《懸崖邊的貴族》一書,他們透露:「我們思考著,如果我們不姓蔣,那會如何?」
1937年,從蘇聯回來不久的蔣經國,被父親蔣介石派往江西南昌,在這裡,他結識了秘書章亞若。已婚3年的蔣經國和章亞若走到了一起。五年後,兩人有了一對雙胞胎兒子——孝嚴和孝慈。從那開始數十年,人們只知道章孝嚴、章孝慈。姓是章亞若的姓,而名則是蔣介石定的,與蔣經國的其他兒女一樣,是"孝"字輩的。
不過到了蔣萬安,並沒有跟其他蔣家第四代用「友」字輩命名,但「萬安」這個名字卻是蔣經國取的。蔣孝嚴曾回憶說,「經國先生思考了幾天告訴我,孩子就取名為萬安,他說孝嚴、孝慈在(江西省)萬安吃了很多苦……經國先生借著兒子的這個名字告訴我,記得你小時候經歷的辛苦歲月。」
在蔣家第四代男丁中,出生於1973年的蔣友松是年齡最大的一位。他留美之後長期在美國,是一名風險投資家。蔣孝勇的三個孩子均是兒子,分別是蔣友柏、蔣友常、蔣友青。章孝慈的兒子叫章勁松,是律師也是金融家。
在蔣家第四代女性中,蔣孝文的獨生女蔣友梅長期旅英;蔣孝武的女兒蔣友蘭定居美國。
蔣孝嚴的兩個女兒蔣蕙蘭、蔣蕙筠從事文化藝術事業。章孝慈的女兒章友菊,任職於臺灣紅十字組織。在「蔣家第四代」中,蔣友柏與蔣萬安年齡相仿,是最具知名度的兩位帥哥,但性格迥異。
在近代中國,蔣氏家族出了兩位「第一夫人」,一位家族顯赫、學識卓越、能力非凡,在政治、外交活動中曾扮演重要角色,而另一位則孤兒出身、心地善良、低調平凡,在家庭中成為賢妻良母。前者就是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後者則是蔣經國的太太蔣方良。蔣方良終其一生,遠離政治,甘願在家相夫教子,做一位低調的「家庭主婦」。她的低調,反而給外界增添了「神秘感」。
蔣方良的原名叫芬娜 伊芭提娃 瓦哈瑞娃,是一位白俄羅斯人。
蔣經國說:「在工廠內,她是我的部屬,她最了解我的處境,我每逢遇到困難,她總會表示同情及加以援手。」
蔣方良對公公蔣介石同樣也是非常敬愛,稱蔣介石為「阿爹」。據蔣孝勇回憶,蔣介石逝世這天,蔣家上下都隨侍在側。蔣方良突然問蔣經國:「我能不能親阿爹一下?」蔣經國當即說:「可以,當然可以。」蔣方良就上去親了蔣介石的面頰一下。
蔣經國全家福
(後中長子孝文,後右長女孝章,前左次子孝武,前右孝勇)
「在我六歲那年,模糊的記得家裡面掛了一個人的照片,我當時不知道他是誰,媽媽帶著我還有很多其他的婦女孩子,在外面的街道跪著哭,遠遠的看到一輛靈車開過來,小孩子們都在哭,不是為了誰悲傷,而是被場面嚇到哭出來。」據蔣孝力回憶說,後來才知道,這個人是蔣介石。
父親從小對他的教育是:「蔣家人要低調、謙虛、善良、誠信」。
因為違背了父親對他的期望,並沒有在讀書的年紀認真念書,受到父親的嚴厲批評。叛逆的他,十七歲便離家出走,十五年未曾開口再叫一聲「爸爸」。
直到三十四歲,爸爸的一頭白髮使他頓悟,主動與父親緩和關係。
離開家,為了生計,誤打誤撞進入劇組做小時工。跟父親吵架負氣的他工作一段時間後發現不好好讀書並非好事,回家求父母繼續念書。高中畢業後,選擇開計程車。命運的安排讓他巧遇當年劇組的老大哥,被拉去再次進入影視圈。
「任何事情,老天爺會慢慢把你推向一條路」。
從體力場工到攝影師助理,「師徒制」大環境下,他被師傅嚴格管教。在一次次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主動學習的他一天天進步,可是在那個「戲子」被視為不正當工作的年代他卻瞞著父母自己的真實工作。
一個人,真正能做出些成就的地方其實是很有限的,他或許不必看許多書,但是對一些相關重要的知識要沉思潛玩,吟詠默存。真正的工作經驗一定是長時間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歷經三年時間的磨練,蔣孝力成為了一名正式的攝影師。
◎主講簡介
蔣孝力
臺灣知名導演
擅長題材:喜劇、都會勵志、都會愛情、靈異懸疑、年代親情
攝影師出身的蔣導,刻畫人物情感細膩,場面調度準確明快,尤其擅長用鏡頭說故事,讓畫面、聲音製造感動,用視覺抓住觀眾眼球,讓人物情感深入觀眾內心,使藝術創作成為一種普羅藝術。
「熱愛影視工作、負責、認真」一直是蔣導做藝、做人的基本態度,他始終認為溝通協調是從事影視工作必備的要件,秉持藝術創作與商業可以在一個平衡點上並行。
36歲,由於長期攝影跟焦,他變成了老花眼。
為了延長職場壽命,他選擇轉換人生跑道:「劇場裡有一個人,只需要動一張嘴。」從最單純的目的出發,蔣孝力在那一刻決定自己做導演!
「其實最難的是改變其他人對你從攝影師到導演角色轉換的認可」,這次的選擇讓他歷經第二個三年。三年後成名的他,在父親眼中,或許與當初期盼的那個兒子不同,卻也十分欣慰。「命運不知不覺就會把你推上一條路,不論時間長短,你最需要的是能力。」
他說:人生,哭著來,笑著走,其實是很幸福的事。
此次蔣孝力導演攜手愛音斯坦FM,為聽眾朋友們帶來獨家精品欄目《蔣孝力說「蔣家」背後的故事》。從個人史到家族史,再到電影史。蔣孝力導演用30期音頻節目向你娓娓道來:有人生的思考,有情感的頓悟,有文化的共鳴。為大家分享他眼中的臺灣、他眼中的影視創作,以及他眼中的「真實的蔣家」。
有哪些不為我們所知的臺灣文化呢?
導演眼中的影視藝術創作有哪些經驗和技巧呢?
神秘的「蔣家」,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聽蔣孝力導演說蔣家
談影視,聊臺灣文化
30集音頻課程
僅需要19.9元
相當於每單集0.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