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臺灣導演,他是蔣家人,聽蔣孝力說「蔣家」背後的故事

2021-02-07 我有家譜


提到臺灣,你首先想到的人物是誰?

周杰倫?龍應臺?蔡康永?林志玲?瓊瑤?席慕蓉?

不論是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還是音樂作品,臺灣的多元素文化都十分受大陸年輕人的喜愛。


但,在臺灣,有一個神秘的家族,這段歷史故事也牽引著無數人的好奇心,那就是蔣氏家族。蔣氏家族,是華人中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家巨族,是民國四大家族之首,堪稱近現代華人第一大家族。

 

蔣氏家族是中國近現代最後一個能"家天下"的家族;兩蔣出生地籍貫均相同,強權統治兩岸數十年,故有"蔣家王朝"的詬病,但也為世界和平、中國臺灣的現代化做出開拓性貢獻。

 

今天,我們邀請到一位蔣家人,跟你說蔣家事,蔣家第三代「孝」字輩:蔣孝力

 


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小時候我們開始練習寫字,第一個父母教的一定是自己的名字。因為「蔣」字難寫蔣孝力不斷被父親用藤條鞭策,他氣憤又委屈的問父親:為什麼我要姓蔣?遭到父親的一耳光:你是我兒子,當然跟我姓!

 

臺灣在經歷了蔣介石時代經濟奠定,蔣經國時代的飛速發展後,蔣家卻脫下了政治強人的外衣,逐漸步下歷史舞臺。蔣介石的曾孫蔣友柏、蔣友常兄弟,曾發表名為《懸崖邊的貴族》一書,他們透露:「我們思考著,如果我們不姓蔣,那會如何?」


1937年,從蘇聯回來不久的蔣經國,被父親蔣介石派往江西南昌,在這裡,他結識了秘書章亞若。已婚3年的蔣經國和章亞若走到了一起。五年後,兩人有了一對雙胞胎兒子——孝嚴和孝慈。從那開始數十年,人們只知道章孝嚴、章孝慈。姓是章亞若的姓,而名則是蔣介石定的,與蔣經國的其他兒女一樣,是"孝"字輩的。


不過到了蔣萬安,並沒有跟其他蔣家第四代用「友」字輩命名,但「萬安」這個名字卻是蔣經國取的。蔣孝嚴曾回憶說,「經國先生思考了幾天告訴我,孩子就取名為萬安,他說孝嚴、孝慈在(江西省)萬安吃了很多苦……經國先生借著兒子的這個名字告訴我,記得你小時候經歷的辛苦歲月。」


在蔣家第四代男丁中,出生於1973年的蔣友松是年齡最大的一位。他留美之後長期在美國,是一名風險投資家。蔣孝勇的三個孩子均是兒子,分別是蔣友柏、蔣友常、蔣友青。章孝慈的兒子叫章勁松,是律師也是金融家。


在蔣家第四代女性中,蔣孝文的獨生女蔣友梅長期旅英;蔣孝武的女兒蔣友蘭定居美國。


蔣孝嚴的兩個女兒蔣蕙蘭、蔣蕙筠從事文化藝術事業。章孝慈的女兒章友菊,任職於臺灣紅十字組織。在「蔣家第四代」中,蔣友柏與蔣萬安年齡相仿,是最具知名度的兩位帥哥,但性格迥異。


在近代中國,蔣氏家族出了兩位「第一夫人」,一位家族顯赫、學識卓越、能力非凡,在政治、外交活動中曾扮演重要角色,而另一位則孤兒出身、心地善良、低調平凡,在家庭中成為賢妻良母。前者就是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後者則是蔣經國的太太蔣方良。蔣方良終其一生,遠離政治,甘願在家相夫教子,做一位低調的「家庭主婦」。她的低調,反而給外界增添了「神秘感」。


蔣方良的原名叫芬娜 伊芭提娃 瓦哈瑞娃,是一位白俄羅斯人。

蔣經國說:「在工廠內,她是我的部屬,她最了解我的處境,我每逢遇到困難,她總會表示同情及加以援手。」


蔣方良對公公蔣介石同樣也是非常敬愛,稱蔣介石為「阿爹」。據蔣孝勇回憶,蔣介石逝世這天,蔣家上下都隨侍在側。蔣方良突然問蔣經國:「我能不能親阿爹一下?」蔣經國當即說:「可以,當然可以。」蔣方良就上去親了蔣介石的面頰一下。


蔣經國全家福

(後中長子孝文,後右長女孝章,前左次子孝武,前右孝勇)

 

「在我六歲那年,模糊的記得家裡面掛了一個人的照片,我當時不知道他是誰,媽媽帶著我還有很多其他的婦女孩子,在外面的街道跪著哭,遠遠的看到一輛靈車開過來,小孩子們都在哭,不是為了誰悲傷,而是被場面嚇到哭出來。」據蔣孝力回憶說,後來才知道,這個人是蔣介石。

 

父親從小對他的教育是:「蔣家人要低調、謙虛、善良、誠信」。

 

因為違背了父親對他的期望,並沒有在讀書的年紀認真念書,受到父親的嚴厲批評。叛逆的他,十七歲便離家出走,十五年未曾開口再叫一聲「爸爸」。

 

直到三十四歲,爸爸的一頭白髮使他頓悟,主動與父親緩和關係。

 

離開家,為了生計,誤打誤撞進入劇組做小時工。跟父親吵架負氣的他工作一段時間後發現不好好讀書並非好事,回家求父母繼續念書。高中畢業後,選擇開計程車。命運的安排讓他巧遇當年劇組的老大哥,被拉去再次進入影視圈。

 

「任何事情,老天爺會慢慢把你推向一條路」。

 

從體力場工到攝影師助理,「師徒制」大環境下,他被師傅嚴格管教。在一次次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主動學習的他一天天進步,可是在那個「戲子」被視為不正當工作的年代他卻瞞著父母自己的真實工作。

 

一個人,真正能做出些成就的地方其實是很有限的,他或許不必看許多書,但是對一些相關重要的知識要沉思潛玩,吟詠默存。真正的工作經驗一定是長時間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歷經三年時間的磨練,蔣孝力成為了一名正式的攝影師。

 


◎主講簡介

蔣孝力

臺灣知名導演


擅長題材:喜劇、都會勵志、都會愛情、靈異懸疑、年代親情

攝影師出身的蔣導,刻畫人物情感細膩,場面調度準確明快,尤其擅長用鏡頭說故事,讓畫面、聲音製造感動,用視覺抓住觀眾眼球,讓人物情感深入觀眾內心,使藝術創作成為一種普羅藝術。


「熱愛影視工作、負責、認真」一直是蔣導做藝、做人的基本態度,他始終認為溝通協調是從事影視工作必備的要件,秉持藝術創作與商業可以在一個平衡點上並行。


36歲,由於長期攝影跟焦,他變成了老花眼。

 

為了延長職場壽命,他選擇轉換人生跑道:「劇場裡有一個人,只需要動一張嘴。」從最單純的目的出發,蔣孝力在那一刻決定自己做導演!

 

「其實最難的是改變其他人對你從攝影師到導演角色轉換的認可」,這次的選擇讓他歷經第二個三年。三年後成名的他,在父親眼中,或許與當初期盼的那個兒子不同,卻也十分欣慰。「命運不知不覺就會把你推上一條路,不論時間長短,你最需要的是能力。」

 

他說:人生,哭著來,笑著走,其實是很幸福的事。

 

此次蔣孝力導演攜手愛音斯坦FM,為聽眾朋友們帶來獨家精品欄目《蔣孝力說「蔣家」背後的故事。從個人史到家族史,再到電影史。蔣孝力導演用30期音頻節目向你娓娓道來:有人生的思考,有情感的頓悟,有文化的共鳴。為大家分享他眼中的臺灣、他眼中的影視創作,以及他眼中的「真實的蔣家」。

 

有哪些不為我們所知的臺灣文化呢?

導演眼中的影視藝術創作有哪些經驗和技巧呢?

神秘的「蔣家」,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聽蔣孝力導演說蔣家

談影視,聊臺灣文化

30集音頻課程

僅需要19.9元

 相當於每單集0.7元


相關焦點

  • 還是繼續放臺灣?聽聽蔣家人怎麼說的
    他平北伐、定中華、驅日寇、捍三民,說蔣公是一代英豪,應該不算太過。1949年是蔣介石最傷心的一年,第三次蟄居溪口老家,這次返鄉並未給蔣帶來好運和轉機。紅軍以迅猛之勢跨越長江,蔣介石無力扳回大局,唯有暫時離開。4月5日清明節當天,蔣家老小前去祭祖掃墓跪拜先人。
  • 臺灣兩蔣遺體或回大陸故鄉安葬
    羅淑蕾:那當然希望家屬能夠儘快做出決定,假如假設做出決定出來說他不願意移靈到五指山去的話,那當然國防部就應該要把這塊空出來的地方看怎麼樣去規劃。解說:兩蔣移靈的議題討論到現在已經超過16年,當時國民黨內部還曾經浮現歸葬大陸浙江的聲浪,但家屬一直沒有採納,身為蔣家後代的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提到,兩蔣移靈滋事提到需要審慎處理,他支持維持現狀。
  • 蔣友柏:蔣家第四代非常帥
    9月中旬,他在上海接受了本報專訪。這是他在內地第一次面對媒體採訪。「蔣這個姓它給我很多關懷,它也是歷史的一部分,」他對記者說,「我不知道該怎麼樣去分割它,但是我也不會特別去利用它。」   「姓蔣是我很驕傲的一件事。如果你今天問我要不要換姓, 我會說,不要!我也很高興我的小孩子也姓蔣。」9月18日,蔣友柏在上海逗留的最後一天接受了本報專訪。這是他在內地第一次面對媒體採訪。
  • 臺灣觀感:從兩蔣到蔡英文(上)
    說臺灣,繞不開兩蔣,對於老蔣,我們從小從教科書、影視劇中有很多了解,不管這樣的了解是否真實,但至少每個中國人對老蔣都能說上幾句。我們小時候對蔣的印象,大概就是一個形象略顯猥瑣的光頭,講一口不太聽得清的浙江話,是個獨夫民賊大壞蛋,把中國帶進無盡的黑暗深淵。
  • 臺灣會講故事的導演,少不了他
    而對於資深影迷而言,王童導演的名號同樣如雷貫耳,但凡看過王童電影的影迷,都會不禁讚嘆他講故事的厲害之處。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常有影迷拿「小津安二郎與成瀨巳喜男」在日本影壇的地位,來譬喻「侯孝賢與王童」在臺灣影壇的地位。可想而知,王童電影究竟有多好。
  • 蔣介石父子想安葬在大陸,李登輝跳出來反對:早點葬在臺灣算了
    要說蔣經國倘若知道現在的臺灣,恐怕他就會後悔當初把李登輝提拔上來吧!其實這也難怪,當時李登輝隱藏的太好了,蔣經國也不會想到,他居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精日」和「臺獨」分子。蔣介石父子雖然在臺灣割據一方,但是他們一直都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當初蔣介石去世前,就特意跟自己的家人說,他死後不要安葬在臺灣,暫時把他的棺槨停放在慈湖就好了,因為那裡看起來特別像自己在浙江的老家。
  • 別人都可以去大陸,為何蔣家人不能去?她一去,蔣家人全去了!
    1949年,蔣氏家族在大陸的大大小小都跟隨蔣介石去了臺灣。直到蔣介石去世,許多人都沒有返回過大陸。甚至,在蔣經國去世以後,他們還是不能回來。
  • 活動紀實聽呂玫說,臺灣美食的故事!
    12日晚,讀書會受邀參加「舌尖上的臺灣」暨一茶一坐美食品鑑會,作家呂玫女士攜新書《臺灣美食行走秘籍》回揚州與讀者見面。 活動選在著名的臺灣美食餐廳——一茶一坐,現場精心準備了書中所寫到的部分臺灣美食,兩位嘉賓為大家說菜,講述美味背後的故事。
  • 導演手記《愛上川菜》臺灣篇拍攝背後的故事
    本文由《愛上川菜》導演車越寫於全球川菜名館臺灣篇拍攝後▲導演
  • 何應欽在西安事變中,想置蔣介石於死地,為什麼蔣後來不處罰他?
    西安事變之所以爆發,是在民族危機嚴重的情況下,蔣校長依然奉行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繼續圍剿紅軍。這引起了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的不滿,於是他們扣押蔣校長,實行兵諫,最終導致了西安事變。這是蔣校長一生中比較狼狽的一次,所以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親自送他會南京的張學良遭到了軟禁,可以說張學良的後半生基本上是在軟禁中度過的。
  • 姜育恆最驕傲的兩件事,聽他的歌就是聽他的故事
    姜育恆從韓國來到中國臺灣,用比較流行的一句話說就是:他是個臺漂,和現在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帶著自己的夢想上路,因為相信自己,所以即使未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才會美好也無所謂,也敢於平凡。在年輕的時候一無所有,姜育恆遇到了小風,陪伴著他度過一段又一段艱難時光,也在這個時候遇到了不少欣賞他的朋友,能夠順利進入這個圈子,首先要感謝的,就是這些人。
  • 豪門‖偶因「江南案」,蔡惠媚終成蔣夫人·臺灣名媛風雲錄⑷
    而臺灣當局的「認頭」,讓美國當局勃然大怒,我堂堂大美帝,你們一個彈丸之地的小機構,說殺人就來殺人?有趣的是,當美國FBI介入時,臺灣方面才發現,其實江南還是FBI的「線民」,是個名副其實的「三面間諜」,一家吃三方。而「白狼」張安樂,再一次在美國電視臺揭露「江南案」背後的主謀就是蔣孝武。
  • 「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聽吳念真講臺灣新電影的故事
    我人生裡面其實有一個很悲哀的事情,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大人的世界,小時候就坐在樹下聽大人講當日本兵,去馬來西亞打仗,然後怎麼樣差一點死掉,他朋友死掉,他怎麼把他的手剁一隻下來,把肉燒掉,把骨頭裝進背包,然後帶回來臺灣。那時候才6、7歲,你就已經在聽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溫州人怎麼樣從溫州跑到臺灣去,所以當你長大看小學生雜誌,好學生什麼的,覺得好幼稚,幼稚到斃。
  • 齊柏林導演回歸他熱愛的藍天 | 《看見臺灣》訪談
    第三天,剪接師問我怎麼辦,我說我們放棄吧,我們就用影像來剪吧!然後我們從選定的素材裡找出一個在剪接上面最順暢的方式,這樣你影像的銜接上面不會有衝突,不會很跳。當整個片子剪出來了以後,我們又重新聘請了一個編劇,同樣的我先講給他聽我要講什麼,請他來把我的想法變成旁白。這也算是一種比較精準的方式。
  • 他是全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人
    今天我們要安利的是一位集編劇、導演、監製、演員、主持人、作家於一身,五獲「臺灣金馬獎最佳編劇」的大帥比
  • 一本《蔣經國傳》徹底毀了蔣家人的接班夢
    蔣孝武常帶著友松、友蘭到高雄拆船大戶王茲華與張雅玲夫婦家作客,蔡惠媚會隨行照料友松、友蘭。蔣孝武習慣稱張雅玲「大姐」。在蔣經國刻意栽培下,1977年,蔣孝武出任廣電事業協會理事長、國民黨黨務顧問,以及國民黨新聞黨部常務委員,逐漸進入權力中心;1979年,蔣經國安排蔣孝武參與國家安全會議;1980年,出掌黨營中廣公司總經理。
  • 後現代意識非常強的電影,導演趙德胤的魔幻寫實和他背後的故事
    37歲的趙德胤在緬甸的臘戌出生、成長,自從他的第一部作品《歸來的人》面世以來,緬甸一直是這位導演身上一個無法剝除的標籤。他先前的幾部作品《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冰毒》,全是與緬甸有關的故事。前者講述一位名為阿洪的男性,為了贖回被人口販子帶走的妹妹,而參與走私毒品的故事,後者則是關於一對男女在緬甸為求生存販賣冰毒,最終染上毒癮甚至被警方逮捕的故事。
  • 蔣介石孫子首回大陸,解決2件頭疼事,一是兩蔣移靈,另一個是啥
    化療、放療後,病情稍微好轉些,蔣孝勇說:「歸鄉路再難走,這一遭也要走啊!」 此願望的背景是,兩蔣浮棺至今未下葬,暫厝臺灣慈湖蔣家寢陵,等時機成熟,到大陸下葬。 蔣介石後代想回大陸,相關部門始料不及!令人欣慰的是,雖說不公開,可大陸方面很歡迎。
  • 聽祖峰說一說《六欲天》背後的故事
    祖峰整個聊天的過程非常放鬆坦誠,有一說一,不避諱爭議,因此很值得在這裡和大家進行分享。《六欲天》與以往的同類影片不同,影片比較沉鬱,節奏相對比較緩慢。但很了不起的是,作為祖峰的導演處女作,入圍坎城的「一種關注」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