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佩奇》裡喬治依戀他的小恐龍:面對孩子戀物癖,家長這樣做

2020-12-23 育兒全明白

文/育兒全明白

相信很多家長都陪著小朋友看過《小豬佩奇》,這部動畫很火,也深得孩子們的喜愛。很多家長對《小豬佩奇》裡的情節都很熟悉,畢竟天天陪著孩子看這部動畫,對裡面的人物,也都很熟悉。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動畫,引發我們育兒深思。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在《小豬佩奇》這部動畫中,佩奇的弟弟-喬治,他對他的玩具小恐龍很依賴。平時不管是睡覺還是出去遊玩,他都會帶著他的小恐龍玩具一起出去。

有一天,喬治的恐龍玩具不見了,喬治急得在家大哭。這時候佩奇和爸爸媽媽聽到了喬治的哭聲,前來詢問原因。小喬大哭地說道:「我找不到我的恐龍了,我的恐龍不見了。」爸爸媽媽和姐姐佩奇到處幫喬治找小恐龍,結果都沒有找到。

最後佩奇來到了院子裡,因為喬治經常在院子裡的一棵大樹下玩玩具。這時候,佩奇發現了喬治的恐龍正好在樹杈上,剛好豬爸爸手一伸,就拿到了。喬治也成功拿到了自己的恐龍玩具,破涕為笑。接著,他又拿著恐龍玩具扔高高,結果恐龍玩具又掉到了樹杈上,喬治又急得要哭起來,豬爸爸只好又伸手幫喬治把恐龍玩具拿下來。

這個情節不知道家長們是否還記得,《小豬佩奇》裡喬治很依戀他的小恐龍,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也有著這樣的行為。比如,孩子睡前一定要吸手指才能入睡 、一定要抱著他的小毛毯才能入睡等等。這是因為孩子有戀物癖那麼,為什麼孩子會有戀物癖呢?

孩子有「戀物癖」的原因

英國兒科醫生以及著名精神分析家Donald.W.Winnicott將那些深受孩子依戀的小物件,稱為「過渡性物體」。這些小物件可能是:孩子的手指、媽媽的衣服、媽媽的手、小毛毯、毛巾等等。孩子只是將這些過渡性物體當成了自己最愛的媽媽。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沒出生之前,他和媽媽是一體的,但孩子出生以後,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以後,他開始意識到他和媽媽之間是不同的個體,他的心理也會產生一種「缺失感」。

孩子到了三歲以後,他才會形成客體穩定感以及情感穩定感。只有孩子在形成穩定感以及情感穩定感之後,他才能接受他與媽媽是不同的個體這個事實,也能承受與媽媽長時間的分離。否則,他就會將平時比較短暫的分離,視為被媽媽拋棄。

為了滿足他心中那種缺失感,他會尋找安慰物品。所以才會有過渡性物體的出現,這種過渡性物體可以讓他隨進隨地得到安慰,就算媽媽在他的身邊,他也離不開這些過渡性物體。

但過渡性物體的出現,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這說明孩子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成長階段,他們會從一開始的「依戀」到最後轉變成「獨立」,這只是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行為。

面對孩子的「戀物癖」,家長錯誤的做法以及影響

1、偷偷扔了孩子依戀的物品

面對孩子的「戀物癖」,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很不正常的。為了糾正孩子這樣的行為,很多家長都會偷偷扔掉孩子依戀的物品,當孩子找不到他依戀的物品時,家長會告訴他:「被我扔了,以後你不能再依戀他了,」這只會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內心變得更沒有安全感。

2、當著孩子的面損壞孩子依戀的物品

在有些家長看來,孩子有戀物癖簡直無法接受,平時就算家長再勸阻,孩子在睡前,也會緊緊抱著他依戀的物品。為了讓孩子死心,有些家長會當著孩子的面,直接損壞孩子依戀的物品,讓孩子斷了對這件物品的念想但家長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感到痛苦,使孩子與家長之間產生隔閡。

3、強制糾正孩子的戀物癖

看著孩子無論到哪,都會抱著他依戀的物品,就算吃飯、睡覺也會抱著它,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它。這也會讓家長感到擔憂,擔心不糾正孩子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不好。於是他們會選擇強制糾正,比如:直接將孩子的依戀的物品收起來或者送人,並且告訴孩子:「你這樣的行為不好,你要糾正,現在不能再抱這件東西了,我已經收起來/送人了。」家長強制性糾正孩子的戀物癖,只會讓孩子感受到不被尊重,破壞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

雖然孩子有「戀物癖」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如果孩子在三歲以後,依然還有「戀物癖」,家長就要引導孩子糾正了,這說明孩子的心理已經有了問題。

孩子有「戀物癖」,家長可以這樣引導糾正

1、巧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到了三歲以後,平時總是離不開他依戀的物品,時時刻刻都要抱著他依賴的物品,或者吸著大拇指。家長要巧妙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時候,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出去走走,或者給孩子講講故事,教孩子做手指舞或者與手指有關的遊戲,讓孩子慢慢地淡忘他依賴的物品。只要家長願意花心思,就能慢慢糾正孩子的「戀物癖」。

2、經常陪伴孩子

孩子之所有「戀物癖」,是因為他內心缺乏安全感,他還沒有適應和媽媽分開,才會尋找他依戀的物品,從中尋找安全感。這是孩子情感的需求,他是以肌膚接觸,來得到安全感。家長要經常陪伴孩子,多給予孩子擁抱,多跟他表達愛意,讓他獲得安全感,孩子才會慢慢離開他依戀的物品。

3、利用入睡儀式幫助孩子

很多有「戀物癖」的孩子,他在入睡的時候,會更加依賴他的安慰物品。這時候就算有家長在身邊,他也離不開他的安慰物品。家長要想引導孩子糾正這樣的行為,可以利用入睡儀式來幫助孩子。比如:在孩子睡前,給孩子製造一種儀式感,給他放著柔和的催眠音樂,並給他講一下睡前小故事,在他入睡前,在他額頭輕輕地落下一個吻。當孩子從家長那裡獲得了足夠的愛與安全感,他也會逐漸擺脫「戀物癖」,內心也會變得強大。

有「戀物癖」的孩子,並不是有怪癖。家長要給予他們多些耐心,多些理解,多些尊重,才能他順利度過這個比較特殊的時期。

各位家長們,你們的孩子是否也有「戀物癖」?你們是如何引導糾正的呢?請在評論區互動。

你的點讚是我的動力。若是喜歡我的文章記得分享收藏,關注我哦!

(本文全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歐陽妮妮一床被子曾盤了27年,關於孩子的戀物癖,挖掘需求是關鍵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雖然孩子大多都是比較喜新厭舊,看到新奇的東西,立馬就會被吸引住,想要買。但是有些家長可能就會發現,自家的孩子有那麼一兩樣東西,他總是捨不得丟,而且是不管家長怎麼說,孩子都不肯丟,哪怕這個玩具已經非常破爛了。
  • 戀物癖,是變態嗎?
    但大多數讓人震驚的癖好,並非癖好本身,而是這個癖好被一小部分的人「玩壞了」。你喜歡籃球,迷戀籃球,痴迷於籃球,那你可以說是戀籃球癖;但就有那麼一小部分極端戀物癖,偏偏痴迷於女性穿過的內衣、或是貪戀女人的腳(戀足癖)、又或是一些其它上不了臺面的癖好,導致大家一提到「戀物癖」就覺得不好,就認為是變態。
  • 「今天,是國際戀物癖日!」
    從 30 年代開始,他開始為滑稽表演、脫衣舞、馬戲團設計服裝,老式的緊身胸衣、歌劇手套、7 英寸高跟鞋,還有丁字褲,都成了現代戀物癖服裝的基礎。但在 1935 年時,他被捕入獄,直到一年後才被釋放。在那之後,他更換著不同別名繼續經營,還在紐約擁有了一家服裝店。但他的影響一直沒消退過。
  • 你身邊的戀物癖
    他曾找到一位直男,在提出想購買原味時被對方嘲笑,「想不到,還真有這樣的人啊?」那,這樣的人多嗎?這樣的人不只有狗子一個人,還有很多,而且多到需求對「原味產品」造假才能滿足買家。「原味」,指事物本來特有的、沒有經過人為添加的味道,現在多指原味內衣,就是人們穿過的並沒有洗過的,殘留著體味的衣服。
  • 孩子戒安撫奶嘴太困難?家長要了解孩子「戀物」背後的原因
    我是不是應該幫孩子糾正回來?其實我們還是要看孩子是否"過度戀物",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這是正常的行為,並不會上升到"戀物癖"的程度,家長沒有必要驚慌,很多孩子甚至成人都有這種習慣。比如去年很火的綜藝《我家那閨女》裡面的傅園慧,她身上就總是掛著一條紅色的繩子,還被叫做"摸摸"。
  • 裸足、床單、香水都會激起性慾望:戀物癖,是性變態嗎?
    裸足、床單、香水,這些在常人看起來再平淡不過的東西,成了 ta 們心中獨有的荷爾蒙。這樣的行為有個專門的名字,叫「戀物癖」。 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講90後的戀物癖大賞。鑲鑽的古銅戒指,某巴克的貓爪杯,小眾設計師的金絲邊眼鏡,某冪同款馬丁靴。這些充其量只是亂花錢的「戀物控」,離昆汀級別的戀物癖還有一段距離。
  • 林俊傑帶血的吊針,是戀物癖們的藍絲絨
    針上還帶著他的血呢,腦殘粉和豬精女孩比鯊魚還靈敏,咋的還想用血液提取JJ基因做複製人,天天在你床頭唱歌啊?這事兒還沒算完,JJ躺過的病床瞬間比《權力的遊戲》裡的鐵王座還牛,11個醫護人員輪番爬上床翻滾。
  • 青春期與戀物癖,有哪些心理學關聯?
    當我與這些青少年來訪者交談時,我的工作也面臨著一項巨大的挑戰,既要在心理學的學術層面上理解分析他們的戀物癖傾向,也要秉承道德準則維護這些來訪者的安全。如果其他心理分析師、心理治療師同樣在工作中遇到了受到戀物癖性行為困擾的青少年,那麼我希望通過本文幫助治療師們更好地在工作中應對我提到的這一對矛盾,幫助來訪者走出困境。
  • 裸足、床單、香水都能激發性慾:戀物癖,是變態嗎?
    這樣的行為有個專門的名字,叫「戀物癖」。 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講90後的戀物癖大賞。鑲鑽的古銅戒指,某巴克的貓爪杯,小眾設計師的金絲邊眼鏡,某冪同款馬丁靴。這些充其量只是亂花錢的「戀物控」,離昆汀級別的戀物癖還有一段距離。 心理學範疇中,將狹義的戀物癖定義為一種性倒錯。
  • 有戀物癖的人是不是變態?超職教育心理學
    《自體心理學理論》中有一個這樣的案例:一位男性患者偷女性內褲成癮,在與諮詢師交流的過程中,他承認,自己在年幼時母親病逝後,便用內褲來作為自己的「所戀之物」,以此來替代母親在自己心中的位置。關於戀物癖的新聞層出不窮,大多是一些男子古怪變態的行為影響甚至威脅到了被害者的生命,所以我們一聽到戀足、戀絲襪、戀頭髮,就覺得好噁心,好變態。戀物癖中,最常見的一種是戀足。義大利的研究表明,對身體有特殊癖好的人中,戀足癖佔到了47%。
  • 女大學生被求購穿過沒洗的襪子 學者:戀物癖需治療
    " 他拿女生穿過的襪子做什麼?" 思思對此難以理解,便在微博上發布了此事。讓她沒想到的是,不少女孩紛紛留言,講述了類似的遭遇,包括求購穿過的絲襪、內衣褲等等 ……6 月 11 日,一名陌生男網友加了思思的微信,提出的請求令人匪夷所思。男子向她求購 " 原味襪子 ",思思的第一反應是遇到變態了,覺得很噁心," 他拿女生穿過的襪子做什麼?"
  • 戀物癖:閉眼瞎談日式繩縛小史
    後來花時間去研究了下繩縛,感嘆戀物癖世界還是有意思的呀,素材還沒怎麼細緻梳理,總之寫到哪兒算哪兒唄~提示:涉及到戀物癖內容,不教手法,理性對待,另外本文部分內容或會引起生理不適伊藤晴雨的攝影作品一般名人處理醜聞要麼就是沉默淡化,要麼就是各種道歉,但伊藤晴雨還是比較彪悍的,既然你們不懂繩縛文化,那麼我就好好教教你們,很快他就在溫故書屋出版社的幫助下出版了戀物癖指南
  • 衣著巨乳學針劑 「被布包著的巨乳寫真,戀物癖的天堂.」
    書籍情報:「被布包著的巨乳寫真,簡直是戀物癖的天堂。」寫真偶像x戀物癖寫真集。」、「寫真偶像加入戀物癖寫真集!正因為被布包著所以才顯得工口,面對名為『衣著巨乳』的主題,寫真家·須崎祐次發起挑戰!」封底寫著:「夏天的圓領背心巨乳,冬天的毛衣巨乳etc...夢境中的衣著巨乳完美呈現!寫真家·須崎祐次抓拍下的極致戀物癖寫真集。」
  • 斷舍離過後,我變成了一枚戀物癖
    筆者本人就是典型的例子:作為斷舍離的忠粉,曾經經歷過幾次這樣的「折騰」:定期給家居空間斷舍離,把生活整理成一張白紙後,就開始顯現它的副作用,仿佛總覺得缺了點什麼,不管是空間美感、生活情趣,還是心理放鬆感。度過了與「斷舍離」的蜜月期之後,總想探求更多,從而爆發式地買買買,過後又扔扔扔。
  • 躲過了潔癖戀物癖收藏癖...卻沒能躲過這個「癖」
    //♪♪♪躲過了潔癖、戀物癖、收藏癖...又出現了一個新症狀——認真癖讓小編防不勝防、「不幸」中招!中國好聲音人氣學員餘楓發布EP首支態度熱歌《跟上》後獲得粉絲熱議,今日發布EP全新單曲《認真癖》。餘楓此次可謂大展唱功,在歌曲錄製中更大展「認真癖」,用全新唱法滿分情感的投入,為歌迷唱出分手背後的無奈與傷痛。
  • 多重人格/戀物癖/PTSD:你真的了解和理解它們嗎?| 好課推薦
    多重人格、戀物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虐婦女症候群、罪犯崇拜情結、反社會人格、食人狂魔……看到這些詞彙,你一定腦補出了許多光怪陸離的犯罪劇情。不管你是否真正明白它們的含義,反正聽起來都挺嚇人的。影視作品自然也少不了對它們的渲染。尤其當它們和一些玄學聯繫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覺得科學的邊界都模糊了。
  • 孩子看《小豬佩奇》學豬叫?家長:學豬叫怎麼了
    但也有家長認為,類似於《小豬佩奇》這樣的動畫片「三觀正」,孩子從中學會禮貌、語言能力也得到提升,「為什麼不能學豬叫呢,動物歧視嗎?」  孩子愛豬叫、學狗爬,一口一個「俺」  《小豬佩奇》又名《粉紅豬小妹》,是一部英國學前教育電視動畫片,圍繞主人公小豬佩奇與家人的愉快經歷展開。
  • 男子患有戀物癖,2年內偷200件內衣收藏,沒事就拿出來聞一聞
    民警抓獲嫌疑人民警通過調取小區監控很快就鎖定了犯罪嫌疑人顧某,他經常出現在各個住戶間,每次都會趁著沒人注意拿走業主的內衣物品。民警很不解,他從來沒拿過價值高的東西,只是偷走不值錢的衣服是為了什麼呢?甚至一度懷疑他可能有變態心理。
  • 《戀物癖》入圍金曲獎,鄭興《眼淚博物館》秋季巡演開啟在即!
    鄭興新專輯《眼淚博物館》中單曲《戀物癖》編曲人蔡侑良憑藉這首歌成功入圍金曲獎最佳編曲人獎。除此之外,曾與鄭興在專輯《眼淚博物館》中合作了主打歌曲《陽臺》的作曲人HUSH憑藉新作獲得了當年最佳作曲人獎。在《戀物癖》中,低回輕柔的曲風,把青春的迷茫、少年的幻想包裹上金色的邊,又在無限的憂鬱裡揉碎。當灰色的情緒緩緩褪去,懷舊、美好、微醺的氛圍感便油然生起。
  • 「我不喜歡讓孩子看《小豬佩奇》」,寶媽的吐槽,遭網友熱議
    但是,前段時間卻有寶媽吐槽:我不喜歡孩子看《小豬佩奇》,孩子看過這部動畫片之後,不管到什麼地方遇到泥坑就踩來踩去,很是令大人苦惱。而裡面的佩奇總想讓別人圍著她轉,別人惹她不開心就生氣;豬爸爸愛吹牛,還饞得要死;喬治只會哭個不停,一直把「恐龍、恐龍」放在嘴邊,我跟著孩子看幾集,就煩死了,也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