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 《大學》首章「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庸》首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名詞不同,所指卻同。
《大學》解釋「明明德」,「《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 『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明德」、「天之明命」和「峻德」都是同樣的意思,廣大自身光 12明的德性,切入的角度和體會的重點卻不太相同。 《大學》側重「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強調 循序漸進,「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中庸》 側重「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強調德性從何而來和 天人之際的區分。
命區別於我們平時所說的「命苦」,命苦的命是後天之氣厚薄清 濁狀況。 天命是大道流行賦予天地萬物秉性而言,更貼切的表述是「從道 受分謂之命」,命是使令,天使令的不僅僅是人,還有萬物,萬物有 靈。
萬物都有大道賦予的靈性,就好像有個人在下命令一樣,一個不 太不恰當的比喻,群發信息,一按確認鍵,對方收到了。按確認鍵那 個動作叫做「命」,不過這種動作自然而然,大道流行,沒有人為的 造作,也沒有一個人在使令,這種力量古人習慣叫做「天」。
《說文解字》釋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至高無上謂之 天。 得一為大,一畫,抱一上行不止到最高,又一畫為天,大到極致, 至高無上,「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可能是最確切的描述。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隱藏不見不可推測叫做 道,有形有狀可推可言叫做器,道流行天地之間,無所不在,無物不 有。
「天也者,道也」,道不可見,道又離不開有形的萬物,從自然的 角度叫做天,合稱天道。 1314 天與命再細分,天站在自然的角度看,命站在人的角度看,一種 東西,不同的角度。 站在天的角度,天道無親,一視同仁,「視萬物如芻狗」,並沒有 正偏清濁之分,那是《中庸》的「誠」,《大學》的「至善」。
站在人角度,有命好命歹之說,有的得天氣之正,有的得天氣之 偏,有的得天氣之清,有的得天氣之濁…… 或許有一個疑問,既然一視同仁,為何差別這麼大。
好像天下雨一樣,下到大海,不多不少,最多捲起風浪,下到江 河,江河流溢,一路向東,下到泉溪,清澈依舊,汩汩而行,如果下 到溝渠,只有那麼一片,如果下到盆瓦罐,只有那麼一點。 還有根器不一的原因,容器不同汙濁也不同,本來就有汙染的水, 或者容器汙濁到一定程度,什麼水到這裡來也會臭穢骯髒。
《中庸》本文,天是天道,命是天命,站在比較大的視野看人。
另外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天人合一,道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
《尚書》,「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四 海困窮,天祿永終」,大意是上天的大命在你身上,誠摯地中道而行。 除了天,還有一個重要的「歷數」,古人認為治理國政首先「治 歷以明時」,「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古天文學發達的程度超過我們的想像,體證到人與自然互相對應 緊密聯繫,這種聯繫,最簡單的說法,頭圓像天,足方像地,經絡髒 腑分別對應不同的天文地理。
不僅僅帝堯帝舜如此,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天地有什麼,人身有15 什麼,人得天地之秀,得天地之全,人氣通明清正所以為萬物之靈。
作者:二郎中
編輯:然谷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