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化如何解讀天命

2020-12-19 然谷健康課堂

天命 《大學》首章「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庸》首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名詞不同,所指卻同。

《大學》解釋「明明德」,「《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 『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明德」、「天之明命」和「峻德」都是同樣的意思,廣大自身光 12明的德性,切入的角度和體會的重點卻不太相同。 《大學》側重「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強調 循序漸進,「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中庸》 側重「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強調德性從何而來和 天人之際的區分。

命區別於我們平時所說的「命苦」,命苦的命是後天之氣厚薄清 濁狀況。 天命是大道流行賦予天地萬物秉性而言,更貼切的表述是「從道 受分謂之命」,命是使令,天使令的不僅僅是人,還有萬物,萬物有 靈。

萬物都有大道賦予的靈性,就好像有個人在下命令一樣,一個不 太不恰當的比喻,群發信息,一按確認鍵,對方收到了。按確認鍵那 個動作叫做「命」,不過這種動作自然而然,大道流行,沒有人為的 造作,也沒有一個人在使令,這種力量古人習慣叫做「天」。

《說文解字》釋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至高無上謂之 天。 得一為大,一畫,抱一上行不止到最高,又一畫為天,大到極致, 至高無上,「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可能是最確切的描述。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隱藏不見不可推測叫做 道,有形有狀可推可言叫做器,道流行天地之間,無所不在,無物不 有。

「天也者,道也」,道不可見,道又離不開有形的萬物,從自然的 角度叫做天,合稱天道。 1314 天與命再細分,天站在自然的角度看,命站在人的角度看,一種 東西,不同的角度。 站在天的角度,天道無親,一視同仁,「視萬物如芻狗」,並沒有 正偏清濁之分,那是《中庸》的「誠」,《大學》的「至善」。

站在人角度,有命好命歹之說,有的得天氣之正,有的得天氣之 偏,有的得天氣之清,有的得天氣之濁…… 或許有一個疑問,既然一視同仁,為何差別這麼大。

好像天下雨一樣,下到大海,不多不少,最多捲起風浪,下到江 河,江河流溢,一路向東,下到泉溪,清澈依舊,汩汩而行,如果下 到溝渠,只有那麼一片,如果下到盆瓦罐,只有那麼一點。 還有根器不一的原因,容器不同汙濁也不同,本來就有汙染的水, 或者容器汙濁到一定程度,什麼水到這裡來也會臭穢骯髒。

《中庸》本文,天是天道,命是天命,站在比較大的視野看人。

另外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天人合一,道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

《尚書》,「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四 海困窮,天祿永終」,大意是上天的大命在你身上,誠摯地中道而行。 除了天,還有一個重要的「歷數」,古人認為治理國政首先「治 歷以明時」,「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古天文學發達的程度超過我們的想像,體證到人與自然互相對應 緊密聯繫,這種聯繫,最簡單的說法,頭圓像天,足方像地,經絡髒 腑分別對應不同的天文地理。

不僅僅帝堯帝舜如此,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天地有什麼,人身有15 什麼,人得天地之秀,得天地之全,人氣通明清正所以為萬物之靈。

作者:二郎中

編輯:然谷中醫

相關焦點

  • 孔子如何獲知天命玄機?
    所以,儘管經文中論「天」的文字很少,《易》本身就是一部有關天人之際的「玄」書,正因為這樣,孔子和其後學才能對其進行哲學的詮釋,才會有《易傳》儒家哲學思想的產生。在孔子看來,《易》中蘊含的天道的奧秘在於「德」。儒家的政治大典《尚書》的核心觀念在於以德受天命,以德配天命。
  • 什麼是「命」,何為「天命」,孔子是如何看待「天命」的?
    其實天、命、天命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幾千年來,有關解讀傳統典籍的著述汗牛充棟,但往往在對這三組字做注的時候避而不譯,原因也許正如楊伯峻先生所言,分歧大、難度大是主因。此外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天」、「天命」、「命」表達的同一個意思,對於這些,不論是避而不譯,還是三詞同義的看法都不太能使人信服。
  • KPL樊叔賽評:詳細解讀KPL新模式「天命英雄」
    最近在KPL的休賽期,官方突然搞出一個大動作,拉KPL隊伍和主播辦了一個杯賽,為的是試水一個全新的模式;「天命英雄」。樊叔通過以下三個方面解讀,KPL這次推出的新模式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東西。一、天命英雄的機制。
  • 《易經》是如何從巫術變成經典的?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有人說它夏商時就已出現,周代形成系統,所以,後人又把它稱為《周易》,簡稱《易》。按字面解釋,孔子說「五十以學《易經》」有兩層含義:一是「五十知天命」學《易經》,不會被迷惑;二是知天命又學卜術,不會犯大過錯。但對孔子學《易經》,歷來學界存有質疑。《論語》有的版本就沒有學《易經》的字樣。孔子信天命,但不講怪、力、亂、神。孔子教人讀《詩》《書》《春秋》,可沒見他教過《易經》。《孟子》書裡說《詩》《書》,也沒說過《易經》。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天命奇御》製作人專訪:吾劍寫天命,奇御傲江湖
    那麼《天命奇御》一定繞不開我們的話題,這款由臺灣甲山林娛樂所打造的武俠題材單機遊戲成了玩家口中的黑馬,但是與此同時,數之不盡的疑問開始襲向我們,這個我們口中的房地產公司的處女作究竟是如何脫穎而出的?遊戲業是歷久彌新的文化產業,相對於房產業,能夠接觸到更多的用戶,我們希望透過持續創作優質遊戲,成為一家陪伴用戶成長的公司。我們努力的目標是製作是富有中國文化、代表國產的RPG遊戲,這也是《天命奇御》立案的初衷,「武俠」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神,我們希望透過武俠題材,傳達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並將寶貴的文化向世界推廣,真正的作出一款令國人驕傲的作品。
  • 聲音紀錄片|林路:如何解讀史蒂芬•肖爾的快照文化
    隨著上次林路老師口述梳理影響索斯攝影生涯的脈絡後,這次將繼續與我們討論如何讀懂史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的快照文化。史蒂芬·肖爾,是一位以拍攝在美國日常場景和事物的圖像以及在藝術攝影中對色彩的開拓性使用而聞名的攝影師。
  • 孩子,如何找到天命的召喚?
    書名翻譯得不好,這本書所講的內容,完全超出了「人生觀」範疇,它講的是,孩子如何才能充實幸福的過好這一生。看看原書名:《The Path to Purpose:How Young People Find Their Calling in Life》,個人感覺,應該翻譯成:孩子如何找到天命的召喚。
  • 解讀天命英雄機制的影響,運用到正賽影響會很大,冬冠新增2v2
    天命英雄機制解讀天命英雄這個機制的效果也很簡單,那就是在全局BP的基礎上,雙方隊伍可以各選擇一名英雄作為天命英雄,不受全局BP的影響,可以重複使用這名英雄。不過這個重複使用也是有一些限制的,首先這個天命英雄會在現有BP前進行議論ban選,雙方各可以ban三名英雄不可作為天命英雄,最後雙方再各選一名英雄作為天命英雄。在全局BP階段,天命英雄可以被己方ban,不可被對方ban,如果天命英雄相同,則雙方都不可被ban。再就是這名天命英雄將會綁定天命召喚師使用,如果天命召喚師輪換下場,那天命英雄則不可在隊伍中使用。
  • 天命西遊殺回來了
    但敢於脫離騰訊大腿庇護,選擇遵循自己內心,走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步伐的西遊題材遊戲,這麼多年來卻只有那麼一款——《天命西遊》(原QQ西遊)。從2015年一直到現在,這款經典西遊大作一直在以自身經歷踐行「非經寒梅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之路,盡顯拼搏精神,非常值得關注及欣賞。
  • 【遊戲】劍寫天命,奇御江湖丨天命奇御
    這些創造了一個個經典IP的豪門,為無數玩家心中的江湖打上了烙印。但在2018年,臺灣房地產大亨甲山林旗下的第一款PC遊戲《天命奇御》,一度廣受玩家好評,成為了國產武俠遊戲中最大的黑馬。那麼在老牌IP林立的國產武俠市場,這個跨界而來的武林新秀究竟有什麼魅力?
  • 論中國電影如何呈現文學經典與傳統文化
    原標題:中國電影應如何面對文學經典與傳統文化?《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裡,有這樣一段關於莎士比亞的文字:看一看從18世紀到21世紀期間所有時代的文學作品,你就會驚詫於這位大詩人獨霸天下的影響力。他無處不在,存在於你能想像到的任何文學形式。
  • 五十知天命,何為知天命?
    「天命」,其實就是一個人的人生使命。這個使命,因人而異,每個人都需要盡心盡力達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常言道,「盡人事,聽天命」。真正懂得「盡人事」,也就會「知天命」。或者,一個真正「知天命」的人,一定會「盡人事」。所以,「知天命」是一種非常積極的人生觀。一個「知天命」的人,有使命感,會竭盡全力做好分內之事。他有豁達的心態,能扛起該扛的責任,盡心盡力,不懈怠。
  • 如何評價天命之子這款手遊?
    那麼今天筆者大家聊一聊天命之子這款遊戲究竟如何。    天命之子是由擔任劍靈、創世紀戰系列原畫師——金亨泰與他的妻子所開發的遊戲,遊戲的主美也即他們夫婦二人,之後還與許多日韓知名畫師達成了合作關係,例如士郎正宗和村田蓮爾等共同參與登出角色設計,所以天命之子在人物立繪上是十分出色的
  • 文化漫漫談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歷史積澱已經深深烙入每個人的骨髓當中,因而追求文化的基因,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著。 三家從不同的層面告訴了我們生而為人,如何安身立命,修德進慧,知己達人,了悟人生。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很好的告訴了我們生而為人的進程。
  • 易經智慧:天命是什麼?孔子為何強調要「畏天命」?
    俗話說「天命難違」,關於「天命」這個話題,在《論語》中至少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為政》篇中,「五十而知天命」,另一次是在《季氏》篇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連起來看,「天命」就是至高無上的使命。「天命」,是儒家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無論孔子、孟子、荀子,還是後來的董仲舒、韓嬰、戴德、班固、王充等,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天命」。
  • 中庸開篇,再說天命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這三句話,影響很大,能真正讓人清晰理解的卻很少。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自然之道,性本身具有穩定的屬性,天命,不可改變的部分,道的起點來自天命。「率性之謂道」,就是修道,有了方向,就有了目標,率性而為,率性而不任性。「修道之謂教」是行道。見道以後如何去修道,修道以後如何去行道。
  • 薦書|每個人此生都有自己的「天命」,你的又會是什麼?
    他的作品一向富有詩意和哲理《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是他的經典寓言式小說,1988年受到《一千零一夜》中的一個故事《鍊金術士》的啟發,他寫下該書。「兩滴油」其實就是隱喻書中反覆提得的「天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男孩的天命就是去埃及金字塔尋找寶藏;水晶店老闆的天命是「去麥加朝聖」;英國旅行者的天命是「找到鍊金術士,求得鍊金之法」。
  • 《天道》:不可逾越的文化屬性
    而是丁元英說的那句「文化屬性」。這句「文化屬性」也讓觀劇者在長達12年的時間跨度一遍又一遍解讀,如果你打開彈幕,你會發現跨越幾年的對話留言。其中有些晦澀的臺詞,也讓這部電視劇成了小眾題材。文化屬性是抹不去的「胎記」。可以粉飾,但你知道它永遠在那裡。是你出生的地方,成長的環境,遇到的人,看過的書,做過的事的綜合值。也可以說是人生觀、社會觀。個體之間,不同則不平,不平則有高低,則有強弱,則有弱肉與強食,則有帝王與草寇。食草的野牛也有拱翻食肉的雄獅的時候。但是即使野牛贏了,也不會吃獅子的肉,仍舊吃草。這就是它們的「文化屬性」,它們的「天命」。
  • 李錄知天命:百分之九十的成功要歸功於從不缺席
    儘管生命的小船穿越艱難險阻,我還堅持坐在駕駛位上,因為這趟人生的旅途畢竟是我自己的,旁人無法替代。現已行程過半,又到了承上啟下檢視未來的時刻。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與死神數度擦肩而過讓我相信死生有命,知天命不可違。我唯一能做的是逝者如斯,不舍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