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命,也信天命,說起來,這與遠古時代中國人的天神信仰有關。
其實天、命、天命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幾千年來,有關解讀傳統典籍的著述汗牛充棟,但往往在對這三組字做注的時候避而不譯,原因也許正如楊伯峻先生所言,分歧大、難度大是主因。此外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天」、「天命」、「命」表達的同一個意思,對於這些,不論是避而不譯,還是三詞同義的看法都不太能使人信服。
孔子是如何看待「天命」的呢? 要窺究孔子的「天命觀」,就不得不走進《論語》這部典籍。「天」、「天命」、「命」的字眼在《論語》中是反覆多次出現的。
在《論語》中,「天命」一詞出現過三次,孔子自己就兩次提到「天命」。「天」和「命」字單獨出現的次數就更多了,楊伯峻先生統計後,在《論語譯註》中說「天」、「命」出現的次數分別為18次和21次。
「天」的含義
首先,「天」字在《論語》中代表「天空」之意的用法也出現過多次,比如:
「有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這裡的「天」指天空,是自然之天的概念。
此外,「天」還有信仰層面的意義,比如: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這兩則能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天是至高無上的神,不能獲罪,孔子講得很明白: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第二,天具有無所不能的力量,是欺騙不了的,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天」都在看著呢,所以孔子才有「欺天乎」的反詰。
「天命」的含義
孔子談「天命」有兩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天」具有人格神的特徵,屬於信仰之天,「天命」就是天神所賦予的人生使命。
這兩則,一次是知天命,一次是畏天命。知天命應在畏天命之前,因為不知天命就談不上去敬畏天命。孔子五十歲知天命,畏天命是在去魯周遊列國時發出的感觸。孔子在踐行他的「一貫之道」的路途上雖四處碰壁,依然矢志不搖,愈挫愈勇,因為這就是孔子的天賦使命,不論能不能最終實現,都應該義不容辭做下去。
實現了是天命,沒能實現也亦天命,也許他就是為完成這個使命的、一個時代的階段性一環。
「命」的含義
命:遭遇。天命是天賦予的使命,「命」就是一個人實現使命過程中的種種遭遇。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
這是《論語》的最後一句話,孔子在這裡談到了「命」。孔子一生是「至於道」的,一個人的使命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遭遇,「至於道」與一生「遊於藝」的人的人生遭遇是不可能相同的。
所以孔子才發出意味深遠的感觸:「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因為既然選擇了「至於道」,就選擇了一條任重道遠的路,這條路一定布滿荊棘,也充滿險惡。
既然選擇了以天下為己任,也就選擇了困厄與磨難相伴,這就是命之遭遇。看透了這些就是知命,也因為知命,才能夠寵辱不驚的安然踐行人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