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命」,何為「天命」,孔子是如何看待「天命」的?

2020-12-22 靜賢說

中國人講命,也信天命,說起來,這與遠古時代中國人的天神信仰有關。

其實天、命、天命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幾千年來,有關解讀傳統典籍的著述汗牛充棟,但往往在對這三組字做注的時候避而不譯,原因也許正如楊伯峻先生所言,分歧大、難度大是主因。此外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天」、「天命」、「命」表達的同一個意思,對於這些,不論是避而不譯,還是三詞同義的看法都不太能使人信服。

孔子是如何看待「天命」的呢? 要窺究孔子的「天命觀」,就不得不走進《論語》這部典籍。「天」、「天命」、「命」的字眼在《論語》中是反覆多次出現的。

在《論語》中,「天命」一詞出現過三次,孔子自己就兩次提到「天命」。「天」和「命」字單獨出現的次數就更多了,楊伯峻先生統計後,在《論語譯註》中說「天」、「命」出現的次數分別為18次和21次。

「天」的含義

首先,「天」字在《論語》中代表「天空」之意的用法也出現過多次,比如:

「有之不可階而升也!」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這裡的「天」指天空,是自然之天的概念。

此外,「天」還有信仰層面的意義,比如: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這兩則能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天是至高無上的神,不能獲罪,孔子講得很明白: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第二,天具有無所不能的力量,是欺騙不了的,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天」都在看著呢,所以孔子才有「欺天乎」的反詰。

「天命」的含義

孔子談「天命」有兩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天」具有人格神的特徵,屬於信仰之天,「天命」就是天神所賦予的人生使命。

這兩則,一次是知天命,一次是畏天命。知天命應在畏天命之前,因為不知天命就談不上去敬畏天命。孔子五十歲知天命,畏天命是在去魯周遊列國時發出的感觸。孔子在踐行他的「一貫之道」的路途上雖四處碰壁,依然矢志不搖,愈挫愈勇,因為這就是孔子的天賦使命,不論能不能最終實現,都應該義不容辭做下去。

實現了是天命,沒能實現也亦天命,也許他就是為完成這個使命的、一個時代的階段性一環。

「命」的含義

命:遭遇。天命是天賦予的使命,「命」就是一個人實現使命過程中的種種遭遇。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

這是《論語》的最後一句話,孔子在這裡談到了「命」。孔子一生是「至於道」的,一個人的使命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遭遇,「至於道」與一生「遊於藝」的人的人生遭遇是不可能相同的。

所以孔子才發出意味深遠的感觸:「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因為既然選擇了「至於道」,就選擇了一條任重道遠的路,這條路一定布滿荊棘,也充滿險惡。

既然選擇了以天下為己任,也就選擇了困厄與磨難相伴,這就是命之遭遇。看透了這些就是知命,也因為知命,才能夠寵辱不驚的安然踐行人生的使命。

相關焦點

  • 易經智慧:天命是什麼?孔子為何強調要「畏天命」?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那麼什麼是天命呢?01天命的概念《說文解字》說:「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命,使也。從口從令。」連起來看,「天命」就是至高無上的使命。「天命」,是儒家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無論孔子、孟子、荀子,還是後來的董仲舒、韓嬰、戴德、班固、王充等,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天命」。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論語》是儒家關於孔子的言行的記錄集,儒家是主張入世的,其學說主要用來治理國家。而入世治世要和人打交道,所以要練達人情,要知生入死。所以需要窺得天命。而對於儒家來說,天命主要體現在社會學的價值取向上。
  • 孔子如何獲知天命玄機?
    《易》是孔子承傳並且加以詮釋的重要古代典籍。流傳下來的《周易》由卜筮之書《易經》和解讀《易經》的《易傳》(又稱《十翼》)組成。《易傳》記載了儒宗孔子對宇宙人生奧秘(即天地人之道)的哲學認識。孔子晚年時,對卜筮之書《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什麼孔子晚年對《易》產生了如此大的興趣?因為他從這部卜筮之書中能夠解讀出天地人三者的奧妙。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孔子的五十知天命:應領略時代的使命
    原標題:孔子的五十知天命:應領略時代的使命  「天命」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用得最多的語彙之一。孔子說 「五十知天命」。對於天命一詞,多數人認為是上天賦予人的使命。但孔子的天命觀蘊含著更豐富的內涵。   《詩經》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即歌頌天命深遠不息,文王也勤於天命不息。
  • 何為天命?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命是什麼?天命是人的自性。自性不是習性。習性裡有受限於色、受、想、行、識的感受、認知、欲望。習性遮蔽了自性。為什麼孔子是至聖先師,佛是天地間第一大教育家,耶穌只在世上傳道三年其學說卻影響至今?因為他們的生命就是道的展現,他們的生命就是教。
  • 人的命真的是天註定的嗎?易學中的天命觀點中的命理學說。一
    宿命學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六名七相九貴人。按古代又有天時地利人和之說。我們今天就說貫穿整個國學思想中的天命觀(宿命論)裡的命理學說。在中國古人的思想觀念中,人們的富貴貧賤生死得失;乃至吉兇禍福貨殖盈利。無不取決非人類所能把握的一種力量。即命也。易經裡曾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之說。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夭壽之屬也。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完增智慧了!
    人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會事先和家裡人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當人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事,孔子說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 五十知天命,何為知天命?
    「天命」,其實就是一個人的人生使命。這個使命,因人而異,每個人都需要盡心盡力達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常言道,「盡人事,聽天命」。真正懂得「盡人事」,也就會「知天命」。或者,一個真正「知天命」的人,一定會「盡人事」。所以,「知天命」是一種非常積極的人生觀。一個「知天命」的人,有使命感,會竭盡全力做好分內之事。他有豁達的心態,能扛起該扛的責任,盡心盡力,不懈怠。
  • 做一個知天命的人
    在《論語》裡,孔子數次談到「天命」,並把它和君子的基本涵養、修養相結合。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舊時有一種觀點,認為天命是不復存在的,是迷信、是虛構。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天命不可違!你是否尋找到自己的天命?
    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的命數。「天命」說早在殷周時期已流行。從古器物發掘中所見到的甲骨卜辭,彝器銘文,「受命於天」刻辭不止一次出現,說明早在殷周時期,天命觀就已經在人們的頭腦裡紮根了。
  • 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天命到底怎麼理解?
    孔子講「樂天知命,故不憂」,又講「五十而知天命」。其實大部分人讀到這些都是懵懵懂懂的,更多時候對於命運的直觀印象,大概就是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浩瀚無際的星空讓人覺得自己很渺小,總感覺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主宰著自己。古希臘人曾說:「向命運大聲叫罵又有什麼用?命運是個聾子。」
  • 周遊列國十四年的孔子,為何「知天命不可為」而為之
    ——王瀟孔子周遊列國,欲施展人生抱負,在楚昭王召見欲重用的時候,途中受到陳、蔡國兩國阻撓,將其和弟子圍困在荒野之中。被困七天七夜,飢餓難耐中,不少弟子離開。孔子弟子:我的主張難道有什麼不對嗎?我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呢?子貢說:「夫子學識太淵博,沒有國家能容得下你,夫子可以稍微降低下標準嗎?」
  • 你知道你的天命是什麼嗎?
    我這個知道自己頭髮很髒該洗頭,就是知道這個天命。偷懶不去洗頭,這是地命。也就是貪嗔痴欲望做主了。假如遇到沒有水無法洗頭,這是「宿命」。地命就是欲望做主了,要是我們總是被欲望做主,被欲望牽著走,那就是地命做主,肯定往下走,地府裡去,三惡道有份。宿命就是暫時的,宿命都是會過去的,要是能樂呵呵的接受呢,受完了就了帳了,結束了;要是不願意接受宿命,各種抱怨和不滿,那受了卻不能「了帳」,還得再受。這就是宿命。只要有一個「為自己」的念頭存在的話,就會有對應這個「自己」的宿命。
  • 焉知「天命」:《論語》中的夫子自道與末章再現
    一種可以將「與命」聯合起來,看作孔子讚嘆「命」、崇尚「命」的證據,而認為孔子不言利,而對於「命」(天命)和「仁」(有人說,孔子思想核心觀點便是「仁」),則極其尊奉、贊服。另一種解釋,是將「子罕言利與命」聯合起來看,認為孔子不常說「利與命」,而對於「仁」則常常論述。這,正合傳統上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的認識。
  • 天命、宿命、陰命 三命相互消長 !
    天命、宿命、陰命,不管你認識或不認識,承認或不承認,它總是在如影隨形的伴隨著你。它的增減消長,隨時可決定你的苦與樂,福與禍,可左右你一生的升降沉浮。「止宿命,了陰命,長天命」是先生為三命提出的總原則。  欲長天命須從立命入手。先生說:「不能立身,焉能立命,不能立命,焉能立德。」立命必須首先立身,什麼是立身呢?就是從少年時起,學什麼必須把什麼學好,幹什麼必須把什麼幹好。
  • 經典文化如何解讀天命
    天命 《大學》首章「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庸》首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名詞不同,所指卻同。 《大學》解釋「明明德」,「《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 『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
  • 五十知天命
    孔子說自己已經知天命了,這意味著他老人家似乎把人世間的名堂都掰扯明白,也把玄學神鬼,天地的大事小情弄清楚了,否則不會放出這種狠話。按說孔聖人是個天才,懂得的事,肯定出乎俗人想像之外,沒事不會閒著吹大牛。但一定讓人們相信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天上地下通吃,還是有些勉強。當一個作為導師的人,比其他人強出很多,就有資格天馬行空,可以演繹些超出自己認知之外的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