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破質疑,成龍玩命演戲,拍出香港警匪片巔峰之作,徵服好萊塢

2020-11-18 電影七Mr

在好萊塢,以前能夠獲得主流認可的華語電影只有一種——功夫片

成龍,無疑是現如今所有功夫明星中,毫無爭議的No.1。

縱觀他的演藝生涯,始終都繞不開兩個關鍵詞:謀求轉型重返香港

1985年,成龍第二次衝擊好萊塢受挫後,重返香港的他發現功夫喜劇已經開始泛濫。

於是他打出「高危動作、拒絕替身」的招牌,成為了銀幕上的「拼命三郎」

為打破質疑,成龍玩命演戲,拍出香港警匪片巔峰之作,徵服好萊塢:

警察故事》丨Police Story

從《醉拳》裡的功夫小子,到《警察故事》裡的港警形象代言人。

毫無疑問,《警察故事》系列是成龍演藝生涯的一座裡程碑。

35年前,成龍賣命拍了這部港片,打破好萊塢的質疑,創造票房神話。

要知道,當年的香港電影進入到了一個萎靡不振的階段,急需一部影片,或某一位影星的出現,為港片注入一針強心劑。

於是從好萊塢歸來的成龍,成為了當仁不讓的人選。

01成龍的發憤之作

在好萊塢,成龍一直被視為李小龍的接班人。

1979年,與嘉禾電影公司籤約,成龍迎來了屬於他的好萊塢首秀《殺手壕》。

但在電影上映後,雖然票房還不錯,但是口碑卻不盡如人意,好萊塢更希望看到像李小龍那樣勇猛強悍的作風,而不是成龍的詼諧調皮的風格。

最終,這次合作以失敗收場。

回國後,成龍憑藉《福星系列》、《A計劃》、《快餐車》等作品重拾信心,便有了再度進軍好萊塢的想法。

於是成龍和華納影業進行合作,共同打造了動作警匪片《威龍猛探》。

然而在電影開拍後,成龍非常鬱悶,在片場他覺得自己好像是個局外人。

原來,美國和香港不僅在文化上有差異,就連拍片的制度也有著天壤之別。

在好萊塢,一切工作都要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計劃進行,在拍攝的過程中不能隨意改動。

而在香港,成龍在片場大事小事都可以插手,拍電影都是先擬定故事大綱,然後交給演員自由發揮,所以經常會出現一個人同時擔任多個職位。

兩邊的拍攝模式都有好有壞,但成龍的長處是在於創新和變通,所以他在好萊塢非常不適應。

可能是想證明給好萊塢看,也可能是想拍自己想要的電影。

於是成龍自編自導自演,拍了這部香港第一部真正意義的警匪片。

其實,從《警察故事》裡的「陳家駒」這個角色,你能看到《威龍猛探》的影子。

02玩命拍出的經典

在《警察故事》的結尾處,成龍近乎自殺式的玩命一跳,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就是:

這不是在拍戲,這是在玩命!

要知道,在決定拍這場戲前,很多人建議成龍用替身,或者將彩燈改為汽車用的蓄電池供電。

外加上商場是租賃的,第二天就正常營業,擺在劇組面前的只有拍或不拍。

於是在沒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從六七層樓的高度,成龍徒手抓住一根被帶有220V電壓彩燈環繞的杆子一躍而下。

等跳下來後,林青霞和張曼玉都被嚇哭了。

而他的雙手早已血肉模糊,身上到處都是劃傷和燙傷。

事後,成龍每次回憶這次經歷,都會不禁的感慨:「要是那場戲我失敗了,結果我不敢想。」

據媒體統計,成龍在拍《警察故事》期間,險些丟掉了性命。

一次是在完成翻越陽臺撞碎玻璃的特技,拍完後突然失去了呼吸,幸虧送去醫院及時;

第二次是在拍巴士追逐戲,以及結尾處的跳樓,成龍的脊椎受損和骨盆脫位,險些癱瘓。

以上,還不算成龍口中的那些所謂的「小傷」。

為了打造真實的效果,成龍對張曼玉的戲份要求非常高。

在拍攝的過程中,張曼玉一直都沒有入戲,幾次NG後成龍大發雷霆,對張曼玉破口大罵。

於是那場戲總共拍了30多次,直到成龍滿意為止。

而林青霞這邊,在片中有一場被摔玻璃的戲需要她自己完成。

為此,成龍要求林青霞提前去片場,看別人摔後自己在摔,結果來來回回試了5次。

除了幾位主演外,替身的戲份也危險性極高,甚至有人在拍攝前害怕得當場哭了起來。

但是正因為大家的賣命演出,才成就了這部香港警匪片的巔峰之作。

03動作警匪片的新高度

一直以來,動作大場面都是好萊塢的專屬。

但是沒想到,成龍的《警察故事》會引起好萊塢的廣泛關注。

在片中,有一段警匪追逐的鏡頭,發生在半山坡棚戶區。

據成家班事後回憶,由於電影預算有限,所以這場戲安排在貧民窟。

在開拍前,劇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搭建好廠房,車衝下來的軌道是用木頭搭建。

沒想到在拍攝的過程中,車突然失控將房屋盡毀,還導致兩位現場人員受傷。

這樣低成本拍出的大場面,可見那個年代香港電影人的用心。

於是在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警察故事》獲得了最佳影片。

04香港警察的故事

片中,陳家駒的模範警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於港警的看法。

在現實生活中,成龍被邀請成為了警隊的官方形象代言人。

而黃沾為《警察故事》創作的片尾曲《英雄故事》,也成為了官方節目《警訊》的主題曲。

於是《警察故事》的大獲成功,續集也應運而生。

電影在上映後,輕鬆斬獲3415萬港幣,位列年度票房榜亞軍。

在劇情方面,緊接著第一部的故事;在人物塑造上,更加凸顯身為普通人的陳家駒,面對愛情和工作的抉擇,以及在成為孤膽英雄的道路上的奮勇向前。

等到了《警察故事3》,導演已經不是成龍,而是唐季禮。

成龍終於可以放下導演的包袱,將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自己只用專心去演好自己的角色。

不可否認,唐季禮在控制預算和塑造大場面的能力方面更加專業。

在格局上,唐季禮不再局限於港片的本土性,而是放眼於國際,靠攏好萊塢。

於是《警察故事3》的成功,成龍和唐季禮進入了合作的蜜月期,兩人聯手打造的《紅番區》成功打入了好萊塢。

雖然在2004年和2013年,成龍還推出了《新警察故事》和《警察故事2013》。

但是在我看來,這兩部作品不僅風格跟之前的不統一,而且男主角也不再是陳家駒,所以不能算是《警察故事》系列的續作。

曾經有人問成龍:「你兩次進軍好萊塢失敗,還對那個地方抱有幻想嗎?」

沒想到,成龍每次的回答都一樣:「憑著我的功夫,總有一天我會超越他們,打進國際影壇!」

於是在經歷了種種生死歷練後,一個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人一舉成為了全世界的焦點。

相關焦點

  • 與成龍合作多次,讓甄子丹翻紅,香港最會拍警匪片的導演走了!
    陳木勝導演的最新作品是由甄子丹與謝霆鋒主演的《怒火》,這也是我個人今年最期待的港產警匪片之一。 沒想到,電影還未上映,這位香港最會拍警匪動作片的導演就已經離開了我們。 對於筆者這樣從小看著香港動作片長大的影迷而言,陳木勝是香港影史繞不開的名字。
  • 與成龍合作多次,讓甄子丹翻紅,香港最會拍警匪片的導演走了
    陳木勝導演的最新作品是由甄子丹與謝霆鋒主演的《怒火》,這也是我個人今年最期待的港產警匪片之一。 沒想到,電影還未上映,這位香港最會拍警匪動作片的導演就已經離開了我們。》、為梁普智執導了《殺之戀》,雖然這兩部影片的票房和口碑都不錯,但觀眾往往忽略了這位執行導演,大明星和大導演蓋過了陳木勝的風頭,從出道開始,陳木勝就似乎註定了日後為他人做嫁衣的命運。
  • 玩命了30年,香港警匪片已死?還是正在被合拍片「脫胎換骨」?
    導演要把那些「飛簷走壁」的動作放在如此狹小的香港城市空間時,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設計,發展出很多很有趣的細節,其實是一些類似跳舞的動作,構成了一種香港警匪片很獨特的風格。90年代,吳宇森、袁和平揚威好萊塢,西方也學習了很多香港的動作邏輯。2000年後,隨著西方電腦特技的發展,西方警匪片節奏愈來愈明快,大片對動作片的製作不像從前真實,近乎超現實的風格。
  • 真實事件改編,讓成龍加冕影帝,更是香港警匪片的分水嶺
    與以往在《警察故事》、《A計劃》中看到的成龍完全是兩個樣子,失去了一貫的耍寶,被一本正經取代。它的名字叫做《重案組》,讓成龍加冕金馬影帝,也是真正的香港警匪片。每當香港警察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時,他總能以過人的膽識和謀略,將這些線索抹掉,讓案情向自己計劃的方向發展。當陳幫辦發現他的計謀後,他又使出一招偷梁換柱和借刀殺人,洗清自己的嫌疑,讓案件變得撲朔迷離。不同於以往的香港警匪片,看一眼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全程只需要注意有沒有笑料和大場面即可。
  • 真實事件改編,讓成龍加冕影帝,更是香港警匪片的分水嶺
    當陳幫辦發現他的計謀後,他又使出一招偷梁換柱和借刀殺人,洗清自己的嫌疑,讓案件變得撲朔迷離。不同於以往的香港警匪片,看一眼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全程只需要注意有沒有笑料和大場面即可。《重案組》的正邪交鋒,讓觀眾從傳統警匪片的框架中跳了出來,去關注黑警與警察的博弈,黑警與黑幫的博弈,以及黑幫內部的博弈。
  • 18年前,梁朝偉、劉德華的合作,造就了香港警匪片的巔峰之作
    1983年,劉德華、黃日華、苗僑偉、梁朝偉、湯鎮業五個人因為在TVB的一檔星光熠熠競爭輝中表演了雜技,於是被邵逸夫先生取名為「無線五虎」。之後更是以這個名字為招牌,被打造出臺。90年代電影《五虎將之決裂》上映,被稱為是「無線五虎」十年紀念作品。
  • 「香港情懷電影之警匪片」重塑電影記憶 致敬港風時代
    警匪片,是提到港風電影,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的一個類型。在上世紀80,90年代,可謂是香港警匪片的鼎盛時期,井噴式的佳作群湧而出,一時間,影響之大,不可計量。從吳宇森兄弟情誼重千金的《英雄本色》,到真正迎來中興盛世的銀河映像系列電影,再到難以逾越的巔峰之作《無間道》,香港警匪片不止承載了一個電影類型片的興衰印跡,更呈現了一座城市、一個小型社會的現實變遷。
  • 香港電影救世之作,就是這部9.2分的《無間道》
    也成為香港電影實打實的救世之作無間道的曲折成長史《無間道》的成功要感謝三個人,一個就是麥兆輝,一個是劉偉強,最後一個就是林建嶽想要拍好一部電影,就一定需要一個紮實完整的劇本,當時麥兆輝才拍完《周末狂熱》,就想拍一個類似《無間道》的故事,那個時候故事梗概已經有了
  • 成龍是如何神化的?拍電影嚇哭張曼玉,大場面還被好萊塢「抄走」
    007系列從1962年拍到現在,迄今已上映了24部,邦德成為了西方世界懲惡揚善的諜探化身。而在遙遠的東方,若論警匪片裡的老炮,陳家駒總會出現在名單裡。但這個「平平無奇」的系列在成龍的出彩演繹下,最終打造出了華語影壇的超級IP,成龍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香港警察陳家駒。首先他嫉惡如仇,為了捉拿罪犯不顧自身安危,跳個斜坡,被車拖著走都在所不辭,如同「瘋狗」一樣緊跟敵方不放。儘管他也有怕死的一面,在執勤過程中他也一度跟湯鎮業一樣緊張,但面對即將逃走的罪犯,嫉惡如仇的陳家駒還是勇敢地拿起了槍。
  • 香港犯罪片的六大類型,警匪片只是其中之一
    六七十年代歐洲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的電影和好萊塢《教父》等黑幫題材佳作興起之後,一批香港電影人從中找到了靈感,由此開啟了港產犯罪電影的先河。①槍戰片1986年,從臺灣重回香港的吳宇森用一部《英雄本色》證明自己,電影中的英雄情義深受觀眾喜愛,即便主角們是罪犯,但憑藉周潤發等人的精彩演繹,小馬哥等角色還是成為了很多觀眾的精神偶像。
  • 香港影片:香港警匪片的巔峰崛起與沒落
    自古以來香港警匪片一直都是華語影壇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80年代的香港警匪片大多正邪分明勢不兩立。成龍領銜的《警察故事》和《A計劃》描寫了香港警界被黑社會腐化的大背景下,苦大仇深的小警察如何靠一己之力翻盤的童話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槍枝取代了拳頭作為武力象徵。
  • 91年,成龍花1.15億,拍港版《奪寶奇兵》,香港票房不敵逃學威龍
    話說回來,成龍90年代拍攝《飛鷹計劃》,當時也是想著蹭《龍兄虎弟》的IP,再加上國外《奪寶奇兵》系列的火熱,冒險題材的走紅,另外還有就是成龍也想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奇蹟》是1989年香港最貴的電影,沒有想到這個紀錄在1991年又被成龍自己打破,《飛鷹計劃》直接耗資1.15億,刷新了之前《奇蹟》的記錄。
  • 香港電影巔峰時期的代表作,始終令人回味無窮
    說起香港電影,上世紀80、90年代代表著香港電影的巔峰,那時候的香港電影不僅有優秀的畫面還有著豐富的內涵,而劉德華、周潤發、張國榮、周星馳、成龍這一批優秀電影人也是香港電影巔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十部電影,就代表了香港電影的巔峰。
  • 37年前,成龍好萊塢受挫,努力拍出《A計劃》,一個鏡頭用了7天
    《A計劃》是成龍在好萊塢受挫歸來發奮圖強的野心之作,開闢了成龍電影的全新劇情模式,是成龍特色功夫喜劇生涯的重要轉折之作。1、兩大武行勢如水火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武打片勢如破竹,在電影界獨佔鰲頭,而武打片自然要有能打的人,在當時最吃香的便是武打片的「龍虎武師」,也稱為武行。
  • 37年前,成龍好萊塢受挫,努力拍出《A計劃》,一個鏡頭用了7天
    >在好萊塢受挫歸來發奮圖強的野心之作,開闢了成龍電影的全新劇情模式,是成龍特色功夫喜劇生涯的重要轉折之作。但是兩家班底還是因為競爭比到你死我活,一家做了一個危險的動作之後,另一家立馬拍一個更危險的動作,明明是電影製作行當,這種武行競爭卻透露出幾分兇險。
  • 35年前,成龍好萊塢再次受挫,努力拍出《警察故事》,差點被電死
    80年代初期,成龍曾試圖打開好萊塢市場,只可惜《殺手壕》、《炮彈飛車》皆以失敗收場。受挫之後,成龍大哥努力拍出《A計劃》,自此開始「搏命」演出。《A計劃》的成功,讓不服輸的成龍又燃起好萊塢徵戰之旅,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炮彈飛車2》、《威龍猛探》的結局也不理想。
  • 時光拾遺:巔峰時代,聊一聊香港電影的那些巔峰之作(上)
    香港電影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歡,除了有一批塑造出經典角色的演員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港片的類型多變,種類繁多,兼容並蓄,每個時代都跟隨大家的喜好,拍出一部部的經典之作。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那些香港電影巔峰時期的影視作品。(1)港片巔峰之武俠片: 說起武俠電影,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就是「功夫皇帝」李連杰了。
  • 豆瓣7.9,香港警匪片的重生之作,《拆彈專家2》燃爆全場!
    90年代,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刻,尤其是警匪片,像《無間道》、《縱橫四海》、《英雄本色》等經典電影,層出不窮,數不勝數。不過在97年香港回歸之後,香港電影開始一點點走向衰落,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香港培養出來的黃金電影人才被內陸吸納,分布在不同的影視作品中。而由於內陸和香港文化及品味的差異,許多電影都很難延續以往港片的特色。
  • 影響《無間道》,一直被模仿,它是香港警匪片的巔峰也是絕響
    1992年,如日中天的吳宇森已經決定要到好萊塢發展,在臨走前他要滿足自己的一個心願:拍一部對自己10多年來在警匪片、槍戰片上諸多探索的「總結式」的電影,於是,一部吳宇森式暴力美學集大成之作——《辣手神探》誕生了。
  • 他走了,港式警匪片的時代也結束了
    多年以後,陳木勝的離世也許會成為一個歷史註腳,成為香港警匪片沒落迷途中的坐標之一。 1990年代在香港立穩腳跟,陳木勝成為了香港回歸後內地觀眾最熟悉的港片導演,拍出過《我是誰》《特警新人類》《雙雄》《新警察故事》等作品,毋庸置疑是伴隨這一代影迷成長的導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