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特呂弗的經典作品,德納芙驚豔出場

2021-01-09 快樂至高無上

《最後一班地鐵》與特呂弗早期的作品,既有一脈相傳的對人、對人性深度複雜性的思考關注,又有創作風格上的巨大變化;早期對紀實風格的有效運用,散文化特色的魅力已經成為一個久遠的召喚,導演在1980年的這部彩色故事片中,自覺地吸取了美國電影的精華和質素,運用非常成熟的戲劇化方式,自由無拘地揮寫著他對戰時法國文藝界的思考、認識,紀實與虛構結合,戲中戲的套層結構,使電影不僅好看而且富有表現人與現實的深度。

《最後一班地鐵》表現法國戰時的環境和氣氛、多種多樣的人際關係、戲劇界與時代和社會的關係等,無不滲透著特呂弗對自己的國家、民族、歷史的溫情回顧,也表達著一個法國藝術家對於同行在戰時的堅持、抗爭、奮鬥的敬意。電影中涉及到的情感一如現實社會本身一樣複雜,深厚博大、彼此尊重寬容的夫妻之情,小心翼翼的戀人之情,仔細掩飾、堅如磐石的政治熱情,相濡以沫、唇齒相依的同事之情,矛盾怪異、富有毀滅特色的德軍首領對法國藝術家和法國藝術的畸形情感,得志便猖狂的小人野心勃勃的變態激情和卑鄙伎倆,重見天日的人民大眾的喜悅與幸福之情。

《最後一班地鐵》作為戲劇化電影,以小見大。一個小小的劇場和它所聚集起來的有限人群,甚至那幾個有數的、個性鮮明的人物,成為當時法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民情世俗的縮影。其表現之尖銳,其刻畫之深刻,與它精美的形式一起,構成了法國電影的一道靚麗風景。《最後一班地鐵》的空間形態和表現方式上,大量排練時期的空寂與清冷,正式演出時短暫的輝煌明亮與危機暗藏,極度緊張的生活供應,偷偷摸摸獲得生存機會,辦公室、樓道、地下室顯得那麼擁擠窘迫。

女主人公需要在最明亮處與最陰暗處都有不可推卸的重負,屬於個人的、自由的空間非常有限而脆弱,個人的極度壓抑和壓抑中求從容自在的處世藝術,正是這種環境的畸形產物,最深厚的愛情、最美麗的人物也難免偶然灰色。導演準確把握了這個感覺並且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攝影機好像其中的當事人,偷窺歷史的主人公在做什麼、甚至最私密的內心波動和隱秘行為,他們怎樣一步步向前走去,終於熬過了非人的日日夜夜。幽暗的街燈,安靜的劇場,又陡又窄的樓梯、黝黑陰暗的街道、奢華講究的夜總會、風格多樣的音響、精美考究的人物外表修飾、劇情要求的表演與真情抑制的周旋並存的人際關係,形成了一種影片人物生存的特有的氛圍,既緊張又刺激,是一種相當戲劇化的境界。

特呂弗一上攝影臺即全神貫注,旁若無人,全部身心撲在拍片上,給人的感覺是除了 電影,好像一切都不再存在。他與電影在一起時,那裡有一種莊嚴而深沉的氣氛;使人在開懷大笑的同時,又獲得某種啟示;他具有某種抓住拍攝中可能發生的一切的能力,並將其用到影片中。特呂弗非常重視聲音的重要性,《最後一班地鐵》這部影片也不例外;因為畫面容易激發、煽動人們視覺上的激動,因而使人產生錯覺。對《最後一班地鐵》的某些鏡頭,他甚至不用眼睛看,而是戴上耳機聽;通過聽覺來感受作品的狀態是否符合自己追求的效果,檢視作品的精確與否。

作為一個世界電影大師,他擁有的不僅是閱歷的豐富和資格的高貴,更重要的是他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觀眾的注意力並非一成不變,因此特呂弗儘可能不讓他們漏聽什麼,讓一切清晰明了;這對於不依賴情節的特呂弗非常重要。如果特呂弗早期電影的風格被人們歸納為細膩恬淡富有人情味,是法國文學中人道主義傳統的最好繼承者。那麼,《最後一班地鐵》是濃鬱熱烈地富有人情昧,敘事環環緊扣,追求深邃的韻味,細節真實、製作精美。大明星的成功啟用,凱薩琳·德納芙、傑拉爾·德帕迪約,與影片的其他元素一起,使電影發散著迷人的永久光芒。觀看《最後一班地鐵》,你不得不承認,特呂弗依然是法國文學中人道主義傳統的最好繼承者。

相關焦點

  • 網飛將上線大量法語經典影片 特呂弗12部作品在列
    網飛將上線大量法語經典影片 特呂弗12部作品在列 時間:2020.04.2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Esther
  • 百大電影導演• 特呂弗:日以作夜 l 亞青影會
    特呂弗的御用男演員讓-皮埃爾·利奧德扮演阿方索,傑奎琳·比塞特扮演朱莉,特呂弗也本色出演了片中的導演費朗,這部電影戲中戲結構的巧妙在於他們扮演片中角色(《遇見帕米拉》)的同時也在扮演自己(《日以作夜》)。這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是一部向電影本身,向電影拍攝本身投以敬意與熱愛的一部作品。
  • 戈達爾與特呂弗:法國新浪潮璀璨的雙子星
    與此同時,出現的眾多經典作品和電影大師,至今仍對世界影壇有著深刻影響。戈達爾與特呂弗是其中最重要的導演,被譽為新浪潮雙子星。此次回顧展,將集中展映特呂弗、戈達爾執導的《四百擊》《狂人皮埃羅》等7部佳作,以及敘述兩位導演生平的紀錄片《新浪潮雙傑》。同時,還舉辦新浪潮著名攝影師雷蒙科舍捷的攝影作品展。
  • 特呂弗:拍了無數愛情片,卻從不相信愛情
    特呂弗認為新浪潮也從來不是一個流派或者俱樂部,它是一個重要的自發性的並迅速超越國界的運動。在特呂弗的電影中,青春與愛情是永恆的主題,如果說代表作《四百擊》是他青春的符號象徵,那麼《祖與佔》講盡了特呂弗的愛情觀,安託萬五部曲則是特呂弗平和之後的愛情回歸。他一生的作品不止是愛的感悟,也是對生命完整地描摹。
  • 特呂弗:「戈達爾的傲慢像他自己」
    早期,在戈達爾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多處對於特呂弗的致敬:1957年,戈達爾在短片《所有男孩都叫派屈克》中,特意安排了一個細節:咖啡店顧客在讀報紙的文章標題,是特呂弗的電影評論——《法國電影在虛假中死去》;1962年,戈達爾的《隨心所欲》中,電影院中間的巨幅海報則來自特呂弗的《朱爾與吉姆》。
  • 特呂弗追悼德萊耶:他是歐洲最不「好萊塢」的電影導演
    OM: 他的作品對您自己的電影存在什麼意義和影響?特呂弗: 這很難說。我是在電影俱樂部和法國電影資料館(cinématequet)裡發現德萊耶的,特別是他的《吸血鬼》(The Vampire,1932)和《聖女貞德遇難記》(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1928),而對他其它電影我還是有些距離的。
  • 特呂弗《四百擊》震撼世界
    特呂弗在影評人時期樹敵不少,很多人都等著看他「你行你上啊」的笑話。但顯然他有備而來,在電影俱樂部活躍的日子,為羅西裡尼當副導演的日子,與巴贊在餐桌上長談的日子,都令他確立了對電影形式高度的審美自覺。  所以當我們看到《四百擊》時,實際上看到的是一部吸取各路偉大導演的營養後,整合在安德烈·巴贊倡導的長鏡頭美學下的作品。
  • 特呂弗86歲誕辰!新浪潮中的最有力的一擊
    在這一年舉辦的第1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上,出現了若干部法國新導演的作品,有兩部影片的放映取得空前成功,這便是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四百擊》與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年僅27歲的弗朗索瓦.特呂弗更是獲得了最佳導演獎的殊榮,而《四百擊》只是他的第一部長片。法國的年輕導演們為之歡呼雀躍,因為這一事件標誌著他們旌旗吶喊的電影革新運動取得了勝利。
  • 劇本集《四百擊》:誰是特呂弗,誰是安託萬
    要問迷影人最貼心的導演是誰,我腦子裡第一個跳出來的,就是特呂弗。他從小逃學看電影,把影院當避難所,從10歲到20歲的10年間,饕餮了3000多部電影。他是一個「活在電影中的人」,所以當他說,愛電影的人都是有病的,我們這些「病人」們都幸福而會心地笑了。新浪潮的另一位領軍人物戈達爾曾與特呂弗交惡,說他「完全聽任電影的擺布」,「絕對不懂電影」。換個角度看,倒也不失為贊語。
  • 安託萬十三歲那一年|關於特呂弗《四百擊》的幾件小事
    特呂弗寫《四百擊》用的筆記本而一定程度上,《四百擊》這部電影本身,也是對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本人少年往事的一種忠實再現。導演蔡明亮在 2001 年的作品《你那邊幾點?》中,安排主人公觀看特呂弗的這部《四百擊》,並邀請主演讓-皮埃爾·雷奧在影片中出鏡。十四歲的少年讓-皮埃爾·雷奧在《四百擊》的試鏡中脫穎而出。
  •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致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特呂弗曾經說過:一個導演所有的電影,就是他一生的編年記。01《四百擊》拍攝於1959年,是法國新浪潮發起人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呂弗的特呂弗的半自傳體作品,探討了一個13歲男孩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新浪潮時期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作者電影,也與特呂弗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倡導: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
  • 特呂弗與《四百下》:回望法國新浪潮運動
    1959年法國導演特呂弗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四百下》,以此為代表的法國新浪潮運動轟轟烈烈地進入了大眾視野。在1958—1962的短短五年時間內,至少有200名電影導演相繼推出了自己的處女作。作為世界電影的搖籃,要知道,從1895年,路易斯·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公開放映電影短片,直到新浪潮運動,讓法國再一次成為了全球電影人的目光聚集地。
  •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致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曾經說過:一個導演所有的電影,就是他一生的編年記。01《四百擊》拍攝於1959年,是法國新浪潮發起人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呂弗的特呂弗的半自傳體作品,探討了一個13歲男孩的生活和內心世界。 02這部電影也帶有新浪潮時期作品的共同特點:低成本投入,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強調感受大於敘事,多採用手持攝影,鏡頭運用更為靈活,很多作品帶有導演的自傳性質,描寫的是他最熟悉的生活經驗。
  • 戈達爾:特呂弗早上是生意人,下午是藝術家
    不是說一個導演去拍關於勞動階級或社會問題的電影他就在做事了;而是要對他所做的事情負責任,把這件事做好。在早期我只是有責任感,但是現在…我學習了更多,對自己在做的事情和責任更有意識,從這個角度講的話,是的,我認為自己是有在致力於做事情的。湯姆:根據前期作品的基調,感覺你做電影就是為了開心。戈達爾:是的,我覺得就是這樣。
  • 特呂弗留給世界無限致敬與懷念,《祖與佔》描繪了最匪夷所思的愛情
    我也許把這部電影說的太多高冷了,而導演比我高明的多,這個偉大的愛情電影用一句話就能寫出它的故事梗概,兩個摯友愛上了同一個女孩,他們沒有爭鬥,只是分享了愛情。沒錯,一段不能再低俗的三角戀故事,但卻在特呂弗的影像之下發生了新的生命。
  • 劉勻禾導演影評 弗朗索瓦·特呂弗導演巔峰之作之《日以繼夜》一
    二零一六年,我擔任編劇,導演,製片,那年我正好三十歲。從我內心深處來說,一部影片關係著一個導演,一個編劇,投資人,演員,參與者的名譽。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一日,五二零過後,我坐在電腦前,敲打著鍵盤。編寫著一篇影評,這部影片是1972年由法國弗朗索瓦·特呂弗編劇指導。該片也是「新浪潮」兩位導演的決裂之作,特呂弗從此和戈達爾決裂。
  • 百大電影導演•迷人的法國新浪潮系列 l 亞青影會
    」《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特呂弗將他們之間的談話與對希區柯克的採訪寫成了一本書《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現在已經被公認為電影史上最好的書籍之一。法國新浪潮電影將導演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位,1954年,弗朗索瓦·特呂弗發表了《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第一次提出「作者論」,認為電影應該是一種個人的藝術,導演就是一部電影的作者,要完全根據自己的構想來創作具有個人風格的影片,並在導演的不同影片中保持風格的一致性。將作者的個性體現在所有的作品之中。
  • 到底什麼是「作者論」,這個導演最有發言權
    這些文章中,特呂弗以「電影作者」一詞的字面含義指涉「編劇-導演」,他們不僅是電影的實踐者,還要對劇本和對白負責。這一概念挑戰了電影演職員表中的明確分工,特別是好萊塢電影中極少有導演會掛名編劇。特呂弗那時還沒去過好萊塢,但他遇見了(有時是採訪)一些來訪巴黎的好萊塢導演,因而了解到,大多數導演對於自己影片劇本的把控甚少。重要的是,特呂弗將作者性視作某種權威、權力,他認為電影的製作層面和導演工作同等重要。他詳盡且富有熱情地探討了那些擔任自己製片人的導演(比如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奧託·普雷明格、羅伯特·奧爾德裡奇和約瑟夫·L·曼凱維奇)所拍攝的作品。
  • 90年代經典作品《蜀山奇俠》,反派出場氣勢逼人,結果後期被吊打
    大多數影視作品中的角色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即正派主演、反派主演、正派配角以及反派配角。四個部分的爭鬥合作共同推動劇情的前進,讓無數觀眾看到角色之間產生的愛恨情仇。這樣的理解角度會讓觀眾無法真正地從全局上分析影視作品的質量和故事意義。
  • 一起來看看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經典作品
    一起來看看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經典作品克里斯多福·諾蘭是少數幾個仍緊緊握著自己電影的控制權的導演,作品頗多,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