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致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2020-09-05 空鏡solo

特呂弗曾經說過:一個導演所有的電影,就是他一生的編年記。


01

《四百擊》拍攝於1959年,是法國新浪潮發起人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呂弗的特呂弗的半自傳體作品,探討了一個13歲男孩的生活和內心世界。

新浪潮時期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作者電影,也與特呂弗有著很深的淵源。


他倡導: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這就把電影從僵化的工業流程中抽離出來,成了一種更為私人、更為自由的表達。

02

這部電影也帶有新浪潮時期作品的共同特點:低成本投入,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強調感受大於敘事,多採用手持攝影,鏡頭運用更為靈活,很多作品帶有導演的自傳性質,描寫的是他最熟悉的生活經驗。

五十年代的歐洲,在經歷過二戰之後百廢待興,影片一開始,就以移動中拍攝的巴黎街景,奠定了全片濃重的沉悶基調。

特呂弗在電影中塑造了安託萬這個問題少年,正是他自己童年的縮影。母親的偷情、繼父的冷漠、老師的錯怪,學校和家庭都成為他時刻都想逃離的地方。

影片採用的是「生活流」的方式敘事,全片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情節之間的聯繫也並不緊密,導演旨在通過一些零散生活片段的表現,來展示當時男主角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心理變化。


03

影片的結尾,是一個長達3分鐘的長鏡頭。

安託萬從少管所逃出,一路小跑,跑向大海,跑向自由的天地,那是他一直嚮往的地方,是自由的所在。然而,鏡頭把這一切都冷靜客觀地記錄下來,仿佛是現實在他身後步步緊逼,讓他無處逃脫。他的臉上沒有出逃後的驚喜,而是更加迷茫的表情。

終於,鏡頭停在他轉身後惶恐的面容上,戛然而止。

對於一個十三歲的少年,他能跑到哪裡去呢?無論家還是學校都沒有屬於他的地方。

在全片壓抑灰暗的基調中,唯有逃課時的安東尼是快樂的。在飛速旋轉的圓筒裡遊玩的安東尼,以運動的視角看著圍觀的人群,感覺到一片模糊。其他人的注視在他看來似乎並不重要,此時的他已經位於快樂的巔峰,可以將一切困擾拋之腦後。


04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內心世界,有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對於少年安託萬來說,他最崇拜的人要數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

他在家裡秘密把這位文學家的照片供奉了起來,在寫作課上也希望能一展文採,結果作文被老師質疑,供奉巴爾扎克的神龕也因一次意外被父母發現並摧毀。

法國新浪潮的鼻祖要數安德烈·巴贊,他的理論文集《電影是什麼》提出長鏡頭理論,對電影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直到現在仍然是影視學院的必讀書目。

早年不幸的特呂弗視巴贊為自己真正的父親,在藝術理念上都與巴贊一脈相承。遺憾的是巴贊在《四百擊》上映之前就去世了,沒能看到這部向他致敬的電影。

05

在片中,導演多次使用了長鏡頭的表現形式。

作為一種與剪輯中的蒙太奇相對的美學理念,巴贊認為,蒙太奇的技法太明顯,是一種強加的手段,讓觀眾被動思考。只有長鏡頭能夠保證被攝物體的客觀性,讓觀眾自己去尋找鏡頭中的真正含義。

影片中最有名的要數片尾那個奔跑的長鏡頭,將小男孩的無助表現了出來。

此外,在表現學生晨跑的場景也使用了俯拍的長鏡頭,表現學生的調皮,趁老師不注意偷偷溜走。突出安託萬流浪街頭,靠偷牛奶為生。

離家出走的安託萬在天未亮的街頭遊蕩,他想要偷一瓶放在路邊的牛奶,一次次小心翼翼地試探,得手後慢慢喝光的滿足,看得讓人唏噓。

他被警車帶往少管所時天色暗淡,在昏暗的路燈映照下,我們看到了一臉安靜的安託萬無聲的眼淚。

06

影片是特呂弗青少年時期的一個縮影,但任何看這部電影的人應該都能夠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都曾經擁有過安託萬的迷茫。

安託萬代表了不被教育系統和家庭接納的邊緣兒童,他的未來人生註定將是一片灰暗。

童年經歷當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無形中塑造著我們的人格,後天的教育需要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在培養下一代的人才,如果不能從過去的失敗經驗中總結教訓,歷史將不斷重演。



本篇作者

狗兒

影視文藝工作者和愛好者,曾漂在北美,任電視臺出鏡記者

相關焦點

  •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致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特呂弗曾經說過:一個導演所有的電影,就是他一生的編年記。01《四百擊》拍攝於1959年,是法國新浪潮發起人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呂弗的特呂弗的半自傳體作品,探討了一個13歲男孩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新浪潮時期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作者電影,也與特呂弗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倡導: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
  • 安託萬十三歲那一年|關於特呂弗《四百擊》的幾件小事
    特呂弗寫《四百擊》用的筆記本而一定程度上,《四百擊》這部電影本身,也是對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本人少年往事的一種忠實再現。這種忠實甚至影響到了他和父母的關係:《四百擊》上映後,弗朗索瓦·特呂弗的父母與他決裂,因為無法接受他們在電影中的形象,而特呂弗收到指責他的信件後,激烈回應道:「自從安德烈·巴贊去世後,我就再也沒有父母了。」
  • 劇本集《四百擊》:誰是特呂弗,誰是安託萬
    由於性格的倔強和調皮,加上常常逃學、離家出走、偷竊,繼父把他交給了警察局,和妓女等人關在一起,使他的心理嚴重受創,從此他更加乖僻、內向和脆弱,直至後來又被轉送到青少年犯罪感化院。我們由此不難體會他對巴贊的感情。《四百擊》真實到什麼程度呢?照特呂弗的說法,就是裡面沒有一處是完全虛構的,這是一個方面。
  • 少年心事就是電影史詩!特呂弗《四百擊》震撼世界
    片場照,那段奔跑戲就是這樣拍出來的  當然,《四百擊》之所以偉大,還因為它在美學上的立場。特呂弗在影評人時期樹敵不少,很多人都等著看他「你行你上啊」的笑話。但顯然他有備而來,在電影俱樂部活躍的日子,為羅西裡尼當副導演的日子,與巴贊在餐桌上長談的日子,都令他確立了對電影形式高度的審美自覺。  所以當我們看到《四百擊》時,實際上看到的是一部吸取各路偉大導演的營養後,整合在安德烈·巴贊倡導的長鏡頭美學下的作品。
  • 四百擊|一個少年殘酷的憂傷
    四百擊 Les quatre cents coups 《四百擊》:少年殘酷憂傷 《四百擊》是一部不該錯過的真誠的電影。
  • 羅傑·伊伯特: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作《四百擊》
    四百擊文 | 羅傑·伊伯特在所有以少年為題材的故事中,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四百擊》(1959)《四百擊》是演員萊奧德與導演特呂弗長期合作的開始,在短片《安託萬與柯萊特》、正片《偷吻》、《婚姻生活》、《愛情狂奔》中兩人延續了安託萬這一角色。這幾部影片各有優點,《偷吻》更是特呂弗最好的作品之一,但《四百擊》以其簡潔的風格、豐沛的情感自成一格。這是特呂弗的第一部長片,也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作之一。
  • 《四百擊》
    《四百擊》拍攝於1959年,導演為弗朗索瓦·特呂弗。特呂弗和戈達爾可以說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不過風格略有不同。影片的主角是一個叫安託萬的小男孩。他經歷著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事情:課堂上不守規矩被老師罰站,沒時間寫作業第二天就逃學,一方面厭煩父母一方面又渴望得到疼愛.這是一部成長電影,其中並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情節。
  • 電影《四百擊》:講述了一個少年的傷痛與絕望
    《四百擊》這部影片中,特呂弗對時間遠不如對戲劇空間的真實性那麼重視,鏡頭結構不是繪畫式的,沒有給現實增加什麼內容,他極力揭示現實的深層結構,呈現已經存在的、成為劇情組成因素的關係。導演仔細觀察世界,窮本溯源,最終揭露它的嚴酷和醜惡。電影是一種主觀努力的結果,是主體的自我投影,是一種作為客觀性出現在銀幕上投影。
  • 《四百擊》或「無因的反叛」
    《四百擊》或「無因的反叛」2001年08月01日22:35:09 網易報導 stupidyoyo   我見過很多種奔跑,也見過很多次大海,經常,我被這兩個詞所暗示的故事深深打動。這是他第一次見到大海。海水漫過雙腳。他一言不發,只是朝我走過來,走到我的跟前,困惑而憂鬱的看著我。    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他不知所終。  「四百擊」譯自英文「The Four Hundred Blows」,而後者又譯自法文LES QUATRE CENTS COUPS,該俚語的意思是「青春期的強烈叛逆」。也許譯作「無因的反叛」更好。
  • 四百擊:講述了十三歲少年在學校偷印表機被繼父送到拘留的所故事
    《四百擊》是Zenith International Films Inc公司發行的劇情片。由弗朗索瓦·特呂弗執導,讓-皮埃爾·利奧德、派屈克·奧菲、阿爾貝·雷米、雅克·德米聯合主演。該片於1959年6月3日在法國上映。
  • 以少年為題材的電影中,以這部最為感人:電影《四百擊》
    品讀經典第1期:《四百擊》我要求一部影片或表現電影創作之樂,或表現電影創作之苦。我對於介於兩者之間的狀態絲毫不感興趣—— 弗朗索瓦·特呂弗電影《四百擊》或許是所有以少年為題材的電影中最讓人感動和心碎的一部。
  • 想像《四百擊》
    一篇較完整的《四百擊》評論,對之前短動態的補充。
  • 推推星球|《四百擊》
    《四百擊》——大海的方向可能今天要推薦的電影對大家而言有點陌生,但我們需要去看它。四百擊,法國諺語:Faire les quatre cents cuops.翻譯過來,就是一個淘氣頑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災難去除惡魔,變成健康聽話的兒童。 硬要說的話這大致與中國「棍棒教育」相通。
  • 豆瓣8.8,紀實性和長鏡頭下孩子那顆「孤獨的心」:《四百擊》
    在他最著名的作品《四百擊》中,長鏡頭不僅僅是鏡頭長度的表現,也不僅僅是場面調度、景深的概念,它力求呈現的是生活的原生態,追求生活、場景、情緒氣氛的真實性,它體現的是一種紀實的美感,一種詩意化的寫實,一種對人本位的最佳描摹。
  • 電影|《四百擊》:被漠視與被懲罰的創傷性成長空間
    在此,作為法國新浪潮代表作的《四百擊》以影像語言和敘事主題的革新顛覆對抗僵化的傳統窠臼,並且以強烈的個人色彩和自傳性回溯的影片特點呼應了特呂弗關於「作者電影」的理論觀念。而早在《四百擊》之前,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操行零分》已然吹響了與制度權威發起挑戰的號角。
  • 法國「新浪潮」開山之作《四百擊》:學編導必看的一部經典電影!
    今天大顛給大家介紹一部法國導演特呂弗的處女作,法國「新浪潮」開山之作。可以說學習過編導專業的,老師都會推薦的一部經典電影——《四百擊》。獲獎情況:1959年第1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59年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 裡程碑式的電影,《四百擊》發自本心的力量,禁錮不住的自由心
    這部法國犯罪電影《四百擊》,可以說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裡程碑式的電影,全片有一種不經雕琢的、發自本心的力量,表演也質樸自然。用一種極富詩意的形式,去展現一段叛逆少年的電影故事,叛逆的少年,禁錮不住的自由心。面朝大海,背後才是更無邊無際的困牢。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
  • 特呂弗:拍了無數愛情片,卻從不相信愛情
    不得不說,如果說電影改變了世界,那麼特呂弗無疑是最偉大的推動者,如今很多文藝電影,很多都是新浪潮的延續。像他的新浪潮電影代表作《四百擊》可以說是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是一首獻給巴贊的詩歌。現在看來,特呂弗的電影是影史最偉大的變革,讓城市的繁華落寞褪去後,也不會只剩下一片荒漠。
  • 《四百擊》:被打了四百下的熊孩子只是替他們父母背了鍋
    好的電影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這句話放在《四百擊》這部電影這裡,尤為成立。《四百擊》不但是法國新浪潮導演特呂弗的得意之作,直到今天,這部作品裡邊的很多細節和經典鏡頭依然被無數的電影模仿,導演另一部被競相模仿的電影叫《祖與佔》。
  • 《四百擊》:特呂佛藉助整個電影來表達他自己悲慘的童年時代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興起主要得力於巴贊所創辦的《電影手冊》雜誌,特呂弗是這一時期傑出的代表者之一。他因為逃學,14歲便失學要到工廠工作。少年時他已經熱愛電影,曾舉辦小型電影放映活動導致欠債,16歲時被送進不良少年教養所,後來由安德烈·巴贊保釋,並把他領進了影評的園地,巴贊成為他的精神導師,也深深影響他在電影方面的觀念(可以看出其實《四百下》講的就是特呂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