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呂弗:拍了無數愛情片,卻從不相信愛情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作者 | 肥肥

編輯 | 冬生

10.21號是特呂弗與世長辭的日子,寫這篇文章也是懷念這位偉大的導演。

不得不說,如果說電影改變了世界,那麼特呂弗無疑是最偉大的推動者,如今很多文藝電影,很多都是新浪潮的延續。

像他的新浪潮電影代表作《四百擊》可以說是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是一首獻給巴贊的詩歌。

現在看來,特呂弗的電影是影史最偉大的變革,讓城市的繁華落寞褪去後,也不會只剩下一片荒漠。

作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發動者,有了特呂弗,就不得不提和他愛恨情仇多年的戈達爾。

這兩位大師在風格上有著很大不同。

戈達爾是打破古典電影敘事模式,以新電影語言和技術闡述創作意圖的一類。

你看他的電影就會發現他展現電影的方式多是不帶有必須敘事性質的色彩。

整體看完,能明顯感覺到個人風格是理智的並帶有強烈的哲學思想。

而特呂弗不同,他雖然也打破了原有電影腐朽的敘事模式,但他更溫情從容。

他的影片內核中充滿的是人類一直以來對愛的始終不渝的訴求。

他用如詩歌般語言構建在思想層面的高度後,用憂傷和快樂同樣多的理想構造起整個電影支架。

他是個一輩子缺愛,一生都在與電影戀愛的導演,大抵水瓶座的男人都感情豐富,他一生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不止是諸多影響後人的電影,恐怕還有與戈達爾的恩怨。

兩個人最初都是電影雜誌的編輯,與戈達爾的沉默寡言不合群相比,特呂弗有著水瓶座人的特質-煽動性,他經常會是某個小圈子的領袖。

好在兩個人同為巴贊影迷,有著對電影強烈的愛。

不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戈達爾對特呂弗的評判還是表現出了一種階層上的優越感。

特呂弗出生於一個破碎的家庭,他的童年是極其不幸的。

而出生於富裕家庭的戈達爾當然知道特呂弗的這段悲慘經歷,他覬覦特呂弗的創作才華,所以說出了那句「假如特呂弗把他的兒時經歷拍成影片,會比他現在拍的所有電影都好」。

直到六十年代,兩個人的關係還是這樣不鹹不淡,但至少還能維持表面的平和。

轉折點是在七十年代,兩個人因為派別思想的不同,徹底決裂了。

戈達爾認為特呂弗背叛了理想道義,是個十足的撒謊者,特呂弗對是自己在左翼知識分子眼中變成了「叛徒」這樣的言論也極為痛心。

昔日的新浪潮夥伴漸行漸遠。

據戈達爾回憶,二人有次曾在紐約旅店偶遇,特呂弗拒絕握手,視而不見。

直到80年代戈達爾放下自己的執念提出和解時,特呂弗依舊拒絕直至去世。

兩個為法國電影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最終也沒能彼此成全。

你很難說其中的對錯,也很難說誰的影響力貢獻更大,只是後期的戈達爾還是將他的極端思想代入了電影中,導致後期作品極具爭議。

然縱觀特呂弗的作品,一生講愛,將自己不幸的經歷與感情的領域,投映到鏡頭影像中,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不過看特呂弗對戈達爾的態度,就能看出他性格中的決絕,曾經志同道合的夥伴竟這樣對待自己,好,那麼若被傷害就再無挽回之路。

生活中的不滿無處發洩,只能深藏心中,於是特呂弗將自己無處安放的躁動情緒與生活的希冀都編織在電影夢裡。

他一生拍攝了多部佳作。

儘管這位大師逝世34周年了,直到現在很多人對特呂弗的《四百擊》和《祖與佔》仍念念不忘,它們是新浪潮電影史上兩顆閃閃發光的珍珠。

這是特呂弗對電影理想純粹的追求與執著,一生獲得幾乎電影界所有榮耀的特呂弗,留給世間太多不朽之作,留下了對愛情細膩的描述與認知。

特呂弗認為新浪潮也從來不是一個流派或者俱樂部,它是一個重要的自發性的並迅速超越國界的運動。

在特呂弗的電影中,青春與愛情是永恆的主題,如果說代表作《四百擊》是他青春的符號象徵,那麼《祖與佔》講盡了特呂弗的愛情觀,安託萬五部曲則是特呂弗平和之後的愛情回歸。

他一生的作品不止是愛的感悟,也是對生命完整地描摹。

1953年21歲的特呂弗讀到了74歲老人的處女作就是《祖與佔》就立志將來有一天拍成電影。

一個女人一生中同時愛上了兩個男人,在當時這是一種很新的思想觀念,有著特呂弗不斷重新思考的倫理。

一生都生活在一起的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特呂弗描繪了一段匪夷所思的愛情故事,關鍵是這段感情看起來不帶有任何批判卻驚世駭俗的愛情觀反而留下了諸多問題讓觀眾思考。

兩個男人間的友誼也並未受到愛情的影響,俗氣的三角戀故事在特呂弗改編的影像下反而熠熠生輝。

儘管電影整體是悲涼的,可是細節卻是有趣的,這無疑是特呂弗最具新浪潮代表意義的作品之一。

電影的女人像是愛情的指引者,男人則變成愛情的被動等待者,電影就是男與女你和我的故事,女人是鞭子,男人是陀螺,鞭子抽動陀螺,但彼此並不痛。

祖與佔都愛著凱薩琳本來的樣子,祖是甘願奉獻型,雖彼此定的標準太高,慢慢傾軋磨損,是凱薩琳療傷的港灣。

佔是愛情的背叛者,與凱薩琳的互相背叛,用生命根源當兒戲,以傷害為手段,最終烏託邦世界瓦解摧毀,悲傷油然而生。

儘管是悲劇結局但那一楨一楨被快速剪輯組合在一起的蒙太奇,又具有喜劇感。

這就是新浪潮,這就是特呂弗。

在表達感情時,電影三個人理性友好地相處更是對兩性關係的理想化,特呂弗對現實愛情的一聲嘆息與枉然全都化為理想主義寄托在這部電影中。

一種兩性關係的發展的可能方向和結果,看似離經叛道又高於生活,導演用跳接,定格等電影手法,表現出那個年代大膽出位的意識形態,一代年輕人在戰爭後的精神反叛。

如果說凱薩琳是山間的源泉,祖是川流不息的河流,那麼佔則是活躍在山間湧動的水花,他們交織在一起叫作生命。

導演借用虛構的烏託邦愛情世界說出自己的感情觀,既純真又瘋狂。

有趣的是他不會在電影裡過分強調這種思想,卻又悄無聲息地做出闡釋,情感上傳承了雷諾.阿作品,實際是對格裡菲斯的致敬。

從《四百擊》開始,特呂弗就在表達青春與愛情的同時,又強烈帶出個人特質,即自由且平等的意願。

當欲望不斷膨脹滋生,與自由發生衝突,也要掌控生活的主動權,自由就開始由個人來定義。

他的愛情觀也發生著變化,他的每部佳作都反映出對時代愛情的留戀與希冀。也可以說是女人改變了他對現實世界的認知。

經過戰爭之後的特呂弗,在50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拍攝了最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安託萬五部曲,夾雜著對愛情的渴望與失望。

不同於熱衷政治運動的戈達爾,從關於成長的開山之作《四百擊》13歲的安託萬開始,到安託萬的青澀愛戀,婚姻生活至遇到真愛,特呂弗在那個嚴肅的政治年代,未拍過一部政治電影。

電影中有意無意的保持神秘和由愛情而引起的墮落,在特呂弗看來卻很酷。

五部曲下來更是導演特呂弗的生命的輪廓,重複著導演的生活軌跡。

無論是《四百擊》裡童年真實寫照,有著符號般的少年形象,卻不知何處是歸期,到之後的《安託萬和萊可妮》中懵懂的初戀,再到《偷吻》中感情不順的人生之難,再到《床第風雲》的婚姻中的酸甜苦辣,最後到《愛情狂奔》中最終感情的成熟與選擇。

電影都在探討愛情的本質,相愛也可能會錯過,揮霍青春的同時又透露著一絲絲悲涼憂傷。

這就是特呂弗拍攝電影的真實情感,快樂憂傷永遠共存。

可能是原生家庭的不幸,導致特呂弗一生都在追求真愛,即使擁有幸福卻又要尋花問柳,對女主扮演者總是暗生情愫,比如讓娜莫羅,阿佳妮。

除了五部曲,很多電影都是特呂弗通過改編文學作品加以自己的理解,他的愛情故事不會是常規愛情片的大團圓結局,結局傷感悲涼最迷人,愛是歡樂也是傷痛,也看出他對愛情的不安全感與不信任,但他對電影是迷戀的,更願意將不完美的愛情生活投射到自己構建的世界。

他曾說過,電影是對生活的一種改善,因為它是奇特的。但是自己在電影之外沒有生活。

就這點來說,伍迪艾倫的作品風格倒是頗受特呂弗影響,用戲謔人生的態度講述匪夷所思的愛情,那破碎不堪的愛情。

後期的特呂弗對愛情可能不再抱有希望,從他的作品就可看出。

比如《柔膚》中主角愛情尊嚴的丟失,到《密西西比河的美人魚》中墮落的酷戀,再到《兩個英國姑娘和歐洲大陸》中高興與痛苦兼具的愛情悲歌,以及大名鼎鼎的《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的感情撕裂與心碎。

一個被單相思毀滅的女主,最後為愛痴狂,幾近癲狂。

愛情這東西總是傷人到體無完膚,特呂弗是敘事的高手,拿捏愛情可謂是得心應手。

1984年,這位偉大的電影大師與世長辭,留下21部長片和4部短片,獲獎榮譽無數。

他永遠活在那些知道他的人的記憶中,或許通過他的電影,人們仍能感覺到他的鮮活。

他的電影名垂青史,電影中的那些不圓滿的愛情故事在法國這片浪漫的土地上也將永不落幕。

-FIN-

原標題:《特呂弗:拍了無數愛情片,卻從不相信愛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戈達爾與特呂弗:法國新浪潮璀璨的雙子星
    因為,兩人都起家於引領「新浪潮」的《電影手冊》,都是文字先於影像,都倡導應該像著書立說一樣拍電影,都強調導演必須有個人的「影像風格」或「視聽語言」。兩人堪稱知行合一,他們像作家一樣拍電影——特呂弗既是劇作家也是小說家,戈達爾則自詡為評論家和散文家,聲稱「電影就是散文化的碎片世界」。兩人的電影作品多是自編自導,或多方位參與自編自導,即使有時特意不署名。
  • 不相信愛情的愛情片《戀戰衝繩》
    快來加我哦不相信愛情的愛情片《戀戰衝繩》  榮雪煙:  下面可以舉手發言。   觀眾一:  我想問一下導演,在《戀戰衝繩》的一幕,谷德昭舉槍指著王菲,哥哥按著谷德昭的槍頭,但王菲也接著舉槍,但槍頭是指向哥哥不是谷德昭。
  • 特呂弗留給世界無限致敬與懷念,《祖與佔》描繪了最匪夷所思的愛情
    但是電影本身只是講了一個愛情故事,沒有討論,沒有質疑,沒有批判任何的愛情觀、世界觀,反倒是在電影中設置了無數的問題,留給了觀眾思考,讓大家走出電影之後,對愛情的評論與認知哽在咽喉。 我也許把這部電影說的太多高冷了,而導演比我高明的多,這個偉大的愛情電影用一句話就能寫出它的故事梗概,兩個摯友愛上了同一個女孩,他們沒有爭鬥,只是分享了愛情。
  • 法國電影不同流派中的愛情 浪漫不是主要特徵
    特呂弗通俗可看 戈達爾曲高和寡嚴格說起來,真正代表或專屬於法國電影的名詞大概是新浪潮,最有名的導演大概是特呂弗和戈達爾。《四百擊》是特呂弗的成長自傳不說,他一生中倒是拍了不少愛情電影。除了《朱爾和吉姆》,還有《日以作夜》、《射殺鋼琴師》、《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 特呂弗86歲誕辰!新浪潮中的最有力的一擊
    此後3年,在法國就有67名新導演登場,拍出了100多部影片,這在法國電影史上,或者說世界電影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這一運動,就是我們至今所津津樂道的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四百下》便是這場運動的開端,由此,特呂弗完成了身份轉換,開啟了電影導演生涯,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 他是北影學霸,出道多年從不拍愛情片,與妻子相愛20年恩愛如初
    現在的電視劇幾乎都是愛情片比較多,這樣的電視劇更加有看點,而且還能炒作一些緋聞,明星拍這樣的電視劇也是很快就能夠走紅。圈中很多明星都是拍愛情片,因此走紅。但是有一個例外,柳雲龍他出道多年都沒有拍過愛情片,他有自己的堅持。
  • 特呂弗:「戈達爾的傲慢像他自己」
    早期,在戈達爾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多處對於特呂弗的致敬:1957年,戈達爾在短片《所有男孩都叫派屈克》中,特意安排了一個細節:咖啡店顧客在讀報紙的文章標題,是特呂弗的電影評論——《法國電影在虛假中死去》;1962年,戈達爾的《隨心所欲》中,電影院中間的巨幅海報則來自特呂弗的《朱爾與吉姆》。
  • 鄭秀文重歸愛情片拍《合約男女》
    原標題:鄭秀文重歸愛情片拍《合約男女》本報訊(記者 袁雲兒)曾演出《瘦身男女》《單身男女》等經典港式愛情片的鄭秀文又回歸愛情片了。這一次她的「另一半」換成了肌肉猛男張孝全。她將與張孝全在新片《合約男女》中上演一個因為「借精生子」引發的愛情故事。該片將於今年2月14日上映。
  • 安託萬十三歲那一年|關於特呂弗《四百擊》的幾件小事
    特呂弗在和雷奧的合作中覺得,他和主人公安託萬·杜瓦內爾一樣,孤單、不合群,隨時可能反抗。但作為一個少年,讓-皮埃爾更健康,還經常膽大妄為。在電影大獲成功後的一次採訪中,對撒謊這件事,他說「有時候我說了真話,但他們還是不相信我,所以我寧可撒謊」。而對另一個關於「性」的問題,小雷奧露出了自己古靈精怪的一面:
  • 導演特呂弗的經典作品,德納芙驚豔出場
    《最後一班地鐵》與特呂弗早期的作品,既有一脈相傳的對人、對人性深度複雜性的思考關注,又有創作風格上的巨大變化;早期對紀實風格的有效運用,散文化特色的魅力已經成為一個久遠的召喚,導演在1980年的這部彩色故事片中,自覺地吸取了美國電影的精華和質素,運用非常成熟的戲劇化方式,自由無拘地揮寫著他對戰時法國文藝界的思考
  • 劇本集《四百擊》:誰是特呂弗,誰是安託萬
    特呂弗不夠「革命」,也不很「新潮」,他更多地依靠本真自我與激情,然而他電影裡散發出來的那種鮮活的生命特質,正是新浪潮最吸引我的地方。特呂弗要問特呂弗塑造的最貼心的銀幕形象是誰,大概所有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四百擊》中的安託萬。
  • 最好看的國產愛情片,20年前就拍出來了
    國產愛情片是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這樣的?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愛情片,明明很好看啊!那時候的演員真的是演員,不是什麼「鮮肉」「小花」;故事也沒有那麼邪魅狂狷,但依然讓你覺得好真實、看得好感動。孩子能成為愛情的維繫者麼?不誇張地說,《愛情麻辣燙》講盡了屬於中國人的愛情群像。肉叔建議所有打算步入婚姻的情侶都一起看看這部片,如果你們看盡了愛情的朦朧、熱烈、平凡、無奈和悲哀,還想在一起的話,那恭喜了,你們可能是真愛。
  • 看了這麼多愛情電影,怎樣才是好的愛情片?
    文 / 龍貓說起愛情片,相信所有人都一定不會陌生。可以說,全世界幾乎將近80%的電影,都會涉及到「愛情」這個元素。但,單單把愛情作為一部電影的主題,未免顯得過於單調。因此愛情片要想生存,往往要與其他風格或類型綁定在一起。比如,以劇情見長的老派經典愛情片,像是《亂世佳人》《傲慢與偏見》《冷山》。又比如,以懸疑作為噱頭的驚悚愛情片。像是《日落大道》《迷魂記》,或是《革命之路》。
  • 我最喜歡的愛情片,有智慧的浪漫才迷人
    這是一部典型的愛情片,從中可以看到夢幻到極致的浪漫場面。但同時,它又站在了好萊塢愛情童話的反面。
  • 特呂弗與《四百下》:回望法國新浪潮運動
    1959年法國導演特呂弗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四百下》,以此為代表的法國新浪潮運動轟轟烈烈地進入了大眾視野。在1958—1962的短短五年時間內,至少有200名電影導演相繼推出了自己的處女作。作為世界電影的搖籃,要知道,從1895年,路易斯·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公開放映電影短片,直到新浪潮運動,讓法國再一次成為了全球電影人的目光聚集地。
  • 特呂弗《四百擊》震撼世界
    特呂弗鏡頭的焦點,正是這個尷尬的年齡段。安託萬正處在兒童與成人的縫隙,他剛開始學會承受各種各樣的壓力,撒謊是他處理壓力時最直接的辦法,他並不明白這樣做會帶來什麼樣的麻煩。
  • 戈達爾:特呂弗早上是生意人,下午是藝術家
    湯姆:特呂弗曾經說如果公眾不喜歡他的一部電影那他會覺得那部電影很失敗。你感覺《女人就是女人》沒有吸引大眾所以它是失敗的嗎?戈達爾:不會,我不這樣想,因為還是有一些人是喜歡的。你得知道特呂弗是半個製作人,半個導演:早上他是生意人,下午是藝術家;所以這個公眾的問題對他來講更加緊迫。
  • 命運使然的國產愛情片冠軍,張一白導演「看到了」三四線觀眾
    10月25日中午,《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下簡稱《全世界》)戳破之前國產愛情片的票房天花板,正式邁進8億。伴隨著朋友圈的刷屏,記者奔赴張一白導演工作室,想和這位愛情片爆款導演聊一下,因為什麼,他選擇了愛情?當記者問及電影成功的因素時,導演表示:「相較於成功的不同標準,對我個人而言,這部電影讓我建立信念,堅持信念,這是最重要的。」
  • 《致青春2》後,你還相信愛情嗎?
    據上圖可知,近三年來,愛情片數量和過億愛情片數量均在2014年達到高潮,與喜劇片並列成為當年數量最高的類型片。眾所周知,愛情片是所有類型片中門檻最低的,編劇的劇本中有大量都是愛情片,這是思路最廣的領域之一。
  • 哪部電影,讓你相信愛情?
    哪部電影,讓你相信愛情? 相信愛情的人暫時是幸運的,不相信愛情的人,也至少是有過愛情,才會說自己不相信。所以對愛情片誰也沒有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