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擊》
——大海的方向
可能今天要推薦的電影對大家而言有點陌生,但我們需要去看它。
四百擊,法國諺語:Faire les quatre cents cuops.翻譯過來,就是一個淘氣頑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災難去除惡魔,變成健康聽話的兒童。 硬要說的話這大致與中國「棍棒教育」相通。
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戰勝法西斯之後,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卻也由此產生了偏「左」的思潮。
在東方,以中國為代表的運動是由政府發起的,為了讓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張桌前吃上一樣的飯,大致上允許的飯量也是相同的。而在西方,掀起了以西歐為代表的所謂的狂飆運動,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同這場運動是由一群年輕人所引發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門,尋找自己的飯碗。
《四百擊》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將要做什麼為線索來引起觀眾的興趣。
這部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首次被評論家正式承認的新浪潮發軔之作講得是一個關於12歲的少年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棍棒」之下不堪重負、滿身傷痕的事。
該片描述了主人公在學校、家庭、流浪、監獄時的生存狀態,表現出一個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樂的日子莫過於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時刻則是從監獄逃出那瞬間。他看見一片藍天和望不到盡頭的海洋,雖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擁有自由的感覺真的很美,回首想想那壓抑的學堂、無能的老師和破敗的家庭,仿佛是一場噩夢。
當然也可能是地獄一個摧殘人性,滅絕創造力的狹隘的世界。與這個世界相反,主人公重獲自由的空間則是廣闊的,影片結尾處的碧海藍天自然不必多說,即便在他那由於各種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歡樂、獵奇、自信等充滿創造力的情緒始終在體現著他廣闊的空間,走過街道與跑過樓群都是令人欣慰的,這時的心胸自然也開闊。
我們是怎樣「長大」的?我們是在父母對我們的責罵中漸漸「長大」的,我們是在中小學老師的權威與耳光下漸漸「長大」的。或許你會認為社會在進步,體罰在逐漸地消失了,但其實我們都明白,所謂的「四百擊」不一定非要是體罰不可,在這「四百擊」中,最重要的不是對肉體的虐待(電影中的安託萬便沒有受到多少的體罰),重要的是整個社會都在告訴我們,我們是錯的,我們是幼稚的,我們應該遵循他們的教導,去做他們叫我們去做的事情。
於是,我們也就成了他們。於是,我們便成功「長大」了。我們會這樣「長大」,會去好好學習,會去工作,會去結婚生子,會變得如此成熟。
我們會變得如此成熟,以至於當我們面對我們的孩子時,我們會對他們做別人曾經對我們所做的事情,卻沒看到孩子們的面孔是如此的熟悉,沒發現如今的他們便是過去的我們,沒有發現其實我們都失去了什麼。
影片的最後,是一個幾分鐘的長鏡頭:
安東尼衝出看守所,跑過巴黎的街道,穿梭在樓群間,樹叢之中,奔向碧海與藍天,奔向自由……
這個圍觀安東尼奔跑的長鏡頭,堪稱特呂弗製造的影史經典之一,總是被後輩們頻頻致敬。如阿管最喜歡的英劇《去他*的世界》第一季裡的最後一幕:James奔向大海,而後一聲槍響……
年輕時的流浪與自由,總是充滿著象徵符號的。那碧海藍天的盡頭,究竟伸向哪裡?那流浪和自由的生活,具體是如何過活的?
就像一首歌的歌詞——「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
可是,我要去的究竟是哪裡呢?我,也不知道。對調皮孩子的鞭打,對熱血青春的鞭笞,成就了這部讓人血液沸騰的電影——四百擊。
記者:黃振賢
編輯:蘇永權
初審:盧瑞奇
覆審:葛 鑫
終審:甘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