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一個一年前的求職類電視節目中了解到《四百擊》和《斷了氣》是法國兩部很出名的電影。
由於《四百擊》拍了四百個長鏡頭,所以影片名稱為《四百擊》。導演以這一部電影開啟了法國電影新浪潮時代。
我終於在昨晚,把早已下載到U盤中的《四百擊》看了。
黑白色的影片,從容真實的鏡頭,讓人心疼的13歲小男孩,以及一個突然的結尾,一個疑惑迷茫的眼神,留在了我心底。每次看完影片,我都寫寫自己的感受,下面,是我的觀後感,算不上是影評。
☟
電影《四百擊》結尾突然停下顯示影片結束,這讓我有些愕然。男孩回過頭來看著鏡頭的眼神,久在我眼前,不散。我為他感到心疼。
後來回想,這個結尾停得好,停得印象深刻,小男孩回過頭來看著鏡頭的那個眼神,充滿了疑惑與迷茫,它久久地定格在我腦海中。
◉
小男孩生活在在家人常爭吵、為生活奔波勞碌,和老師的歧視與粗暴的生活環境中,心事無處可說,他努力地學習,卻被老師污衊,自我始終得不到認可與讚賞。
在學校和家庭的「夾攻」下,因為害怕被暴打而離家出走。但因年少,無法謀生,迫不得已四處流浪,為飽肚而偷盜牛奶。
一次,把偷盜成功卻賣不出去的打字機送回,卻被人現場抓住,最後被父親送去勞改所,勞改所待他也並不友善。最後,他選擇逃跑,卻發現無處可逃。
影片越看越心疼他,
他是一個多麼需要家庭溫暖的人啊。
在被老師惡言開罵的時候,在寫作文被老師否定才華、被認為考試作弊的時候,在把偷盜來的打字機放回原處而被抓的時候,這些都不是他個人的錯啊,太委屈他了,無奈家庭裡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愛能安撫和滋養他。
他的親生母親待他如繼母對待繼子一樣,沒有溫情,只有指使和支配,只有在害怕他把她偷情的秘密說出來時才好言好語對待他,不惜用金錢賄賂他,但這裡面沒有愛。
我多麼想擁抱他,當他被拉上警車,從警車裡面看外面的景象一幕幕地後退,他無言地流淚的時候。
他有個夢想,是看海。
被關在勞改所時,他逃了出來,他知道他會被抓回去,但是他想享受自由的滋味,他想看海。逃出牢籠的他向著海岸線奔跑,一直跑到海水邊。這是一個平平無奇的海,看完之後,男孩並沒有歡喜的神色,他回過頭來,看著鏡頭。五秒後畫面定格,影片結束。
那是一個質問與無助的鏡頭嗎?確實,他已經無處可去,無人可幫他了。
朋友說,小男孩代表了一類人,每個人也許都有和他類似的這樣那樣的不如意,重要的是學會跨越的方法,而教育要麼藉助外力,但最終成功跨越困難主要還是要靠內力。
說得沒錯啊,我們何曾沒有那樣一個迷茫、孤獨、不如意的時光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能與人言說者只二三。
我們跟小男孩是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的。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客觀的限制。我們或許如困獸,如網魚,不斷地掙扎,掙脫,企圖生活得好一些。如努力工作呀,早出晚歸,買房子保值呀等等措施,以保持我們的生活水平。
所幸,我們現在的客觀大環境比以前好了很多很多。
我個人對自己和這個世界是抱著樂觀的態度的。以前的人拼命地向上才能活得溫飽,現在拼命向上的人可以更自由更有品質地活著,社會承認那些有能力的人的價值。
而「懶人」呢,也可以選擇不那麼努力地活著,能各取所需,這是一個寬容、自由的社會。
片尾是一個開放的結局,他可能可以好起來,也可能被繼續毀掉。對於這個影片,我想看後續。電影裡面還有三個漂亮的小女孩,或許他可以在新朋友那兒得到了新的力量,能健康地成長起來。
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實際上,這個電影並沒有後續。正如現在的我們,沒到最後,誰也不知道結局。
編輯 @ 瑞楨
圖片 @ 原創
本文由道方圖說編輯發布,歡迎分享
如需轉載,請與我們聯繫並獲得許可
聯繫方式:admin@funtol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