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方圖說 | 瞻仰經典電影——《四百擊》

2021-02-21 道方圖說

我是從一個一年前的求職類電視節目中了解到《四百擊》和《斷了氣》是法國兩部很出名的電影。

由於《四百擊》拍了四百個長鏡頭,所以影片名稱為《四百擊》。導演以這一部電影開啟了法國電影新浪潮時代。

我終於在昨晚,把早已下載到U盤中的《四百擊》看了。

黑白色的影片,從容真實的鏡頭,讓人心疼的13歲小男孩,以及一個突然的結尾,一個疑惑迷茫的眼神,留在了我心底。每次看完影片,我都寫寫自己的感受,下面,是我的觀後感,算不上是影評。

電影《四百擊》結尾突然停下顯示影片結束,這讓我有些愕然。男孩回過頭來看著鏡頭的眼神,久在我眼前,不散。我為他感到心疼。

後來回想,這個結尾停得好,停得印象深刻,小男孩回過頭來看著鏡頭的那個眼神,充滿了疑惑與迷茫,它久久地定格在我腦海中。

小男孩生活在在家人常爭吵、為生活奔波勞碌,和老師的歧視與粗暴的生活環境中,心事無處可說,他努力地學習,卻被老師污衊,自我始終得不到認可與讚賞。

在學校和家庭的「夾攻」下,因為害怕被暴打而離家出走。但因年少,無法謀生,迫不得已四處流浪,為飽肚而偷盜牛奶。


一次,把偷盜成功卻賣不出去的打字機送回,卻被人現場抓住,最後被父親送去勞改所,勞改所待他也並不友善。最後,他選擇逃跑,卻發現無處可逃。

影片越看越心疼他,

他是一個多麼需要家庭溫暖的人啊。

在被老師惡言開罵的時候,在寫作文被老師否定才華、被認為考試作弊的時候,在把偷盜來的打字機放回原處而被抓的時候,這些都不是他個人的錯啊,太委屈他了,無奈家庭裡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愛能安撫和滋養他。

他的親生母親待他如繼母對待繼子一樣,沒有溫情,只有指使和支配,只有在害怕他把她偷情的秘密說出來時才好言好語對待他,不惜用金錢賄賂他,但這裡面沒有愛。

我多麼想擁抱他,當他被拉上警車,從警車裡面看外面的景象一幕幕地後退,他無言地流淚的時候。

他有個夢想,是看海。

被關在勞改所時,他逃了出來,他知道他會被抓回去,但是他想享受自由的滋味,他想看海。逃出牢籠的他向著海岸線奔跑,一直跑到海水邊。這是一個平平無奇的海,看完之後,男孩並沒有歡喜的神色,他回過頭來,看著鏡頭。五秒後畫面定格,影片結束。

那是一個質問與無助的鏡頭嗎?確實,他已經無處可去,無人可幫他了。

朋友說,小男孩代表了一類人,每個人也許都有和他類似的這樣那樣的不如意,重要的是學會跨越的方法,而教育要麼藉助外力,但最終成功跨越困難主要還是要靠內力。

說得沒錯啊,我們何曾沒有那樣一個迷茫、孤獨、不如意的時光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能與人言說者只二三。

我們跟小男孩是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的。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客觀的限制。我們或許如困獸,如網魚,不斷地掙扎,掙脫,企圖生活得好一些。如努力工作呀,早出晚歸,買房子保值呀等等措施,以保持我們的生活水平。

所幸,我們現在的客觀大環境比以前好了很多很多。

我個人對自己和這個世界是抱著樂觀的態度的。以前的人拼命地向上才能活得溫飽,現在拼命向上的人可以更自由更有品質地活著,社會承認那些有能力的人的價值。

而「懶人」呢,也可以選擇不那麼努力地活著,能各取所需,這是一個寬容、自由的社會。

片尾是一個開放的結局,他可能可以好起來,也可能被繼續毀掉。對於這個影片,我想看後續。電影裡面還有三個漂亮的小女孩,或許他可以在新朋友那兒得到了新的力量,能健康地成長起來。

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實際上,這個電影並沒有後續。正如現在的我們,沒到最後,誰也不知道結局。


編輯 @ 瑞楨

圖片 @ 原創

本文由道方圖說編輯發布,歡迎分享

如需轉載,請與我們聯繫並獲得許可

聯繫方式:admin@funtolaw.com

相關焦點

  • 道方圖說 | 被音樂滋潤的動畫片《怪獸在巴黎》
    電影最終以完美的結局收官。整片觀影結束,片中畫風製作細膩,人物表情細緻到位,節奏緊張,情節一環扣一環,在層層推進中高低起伏,有驚喜又有邏輯,毫不拖沓。整部片都伴隨恰如其分的背景音樂,耐心地把人帶入各種場域裡。對於觀影者,能用輕鬆的心情,享受片中細心的音樂編排,在結束一周繁重的工作周后,選擇一部如此跳躍而輕鬆的喜劇來觀影度過周末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想像《四百擊》
    一篇較完整的《四百擊》評論,對之前短動態的補充。
  • 少年心事就是電影史詩!特呂弗《四百擊》震撼世界
    片場照,那段奔跑戲就是這樣拍出來的  當然,《四百擊》之所以偉大,還因為它在美學上的立場。特呂弗在影評人時期樹敵不少,很多人都等著看他「你行你上啊」的笑話。但顯然他有備而來,在電影俱樂部活躍的日子,為羅西裡尼當副導演的日子,與巴贊在餐桌上長談的日子,都令他確立了對電影形式高度的審美自覺。  所以當我們看到《四百擊》時,實際上看到的是一部吸取各路偉大導演的營養後,整合在安德烈·巴贊倡導的長鏡頭美學下的作品。
  • 推推星球|《四百擊》
    《四百擊》——大海的方向可能今天要推薦的電影對大家而言有點陌生,但我們需要去看它。四百擊,法國諺語:Faire les quatre cents cuops.翻譯過來,就是一個淘氣頑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災難去除惡魔,變成健康聽話的兒童。 硬要說的話這大致與中國「棍棒教育」相通。
  • 以少年為題材的電影中,以這部最為感人:電影《四百擊》
    品讀經典第1期:《四百擊》我要求一部影片或表現電影創作之樂,或表現電影創作之苦。我對於介於兩者之間的狀態絲毫不感興趣—— 弗朗索瓦·特呂弗電影《四百擊》或許是所有以少年為題材的電影中最讓人感動和心碎的一部。
  • 電影《四百擊》的長鏡頭分析
    在電影《四百擊》中,長鏡頭的使用不稀奇,這也是法國新浪潮的特點之一。
  • 羅傑·伊伯特: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作《四百擊》
    四百擊文 | 羅傑·伊伯特在所有以少年為題材的故事中,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四百擊》(1959)《四百擊》是演員萊奧德與導演特呂弗長期合作的開始,在短片《安託萬與柯萊特》、正片《偷吻》、《婚姻生活》、《愛情狂奔》中兩人延續了安託萬這一角色。這幾部影片各有優點,《偷吻》更是特呂弗最好的作品之一,但《四百擊》以其簡潔的風格、豐沛的情感自成一格。這是特呂弗的第一部長片,也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作之一。
  • 法國「新浪潮」開山之作《四百擊》:學編導必看的一部經典電影!
    可以說學習過編導專業的,老師都會推薦的一部經典電影——《四百擊》。獲獎情況:1959年第1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59年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你要了解的背景】本片是法國新浪潮著名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cois Truffaut)1959年拍攝的,這部作品給他帶來了國際聲譽。
  • 電影|《四百擊》:被漠視與被懲罰的創傷性成長空間
    在此,作為法國新浪潮代表作的《四百擊》以影像語言和敘事主題的革新顛覆對抗僵化的傳統窠臼,並且以強烈的個人色彩和自傳性回溯的影片特點呼應了特呂弗關於「作者電影」的理論觀念。而早在《四百擊》之前,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操行零分》已然吹響了與制度權威發起挑戰的號角。
  • 海歸王源的四百擊
    在參加央視的綜藝節目《經典永流傳》中廖昌永老師都不禁誇口說「王源應該是很用功,這一年學習沒有偷懶」。從成團TFBOYS來看,是源的個人音樂素養和獨特有辨識度的嗓音起了主要作用,他的嗓音是高亢中略帶悠遠,清亮背後又有些許的沙啞,也許是剛過18歲的關係,還保留了童年聲線的影子。這就是獨一無二的他。
  • 秘本 | 鞭勢圖說
    其長短,亦隨人之長短為度,大約鞭長三尺五寸,靶長一尺四寸,共長四尺九寸,作二十八節,重十餘斤至二十斤足矣。自下至梢,漸小上去,方能稱手。制以鞭鞘,免使上鏽,鐵要煉熟,其節不宜太深,恐易傷損。整磨如鏡之光者為佳。或造為單鐧,如鞭之尺寸,四面起視槽者尤秒,又可無損壞之虞矣。
  • 劇本集《四百擊》:誰是特呂弗,誰是安託萬
    特呂弗不夠「革命」,也不很「新潮」,他更多地依靠本真自我與激情,然而他電影裡散發出來的那種鮮活的生命特質,正是新浪潮最吸引我的地方。特呂弗要問特呂弗塑造的最貼心的銀幕形象是誰,大概所有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四百擊》中的安託萬。
  • 安託萬十三歲那一年|關於特呂弗《四百擊》的幾件小事
    特呂弗執導被稱為「新浪潮電影」開山之作的《四百擊》《四百擊》於 1959  年上映,一舉獲得當年坎城最佳導演獎,獲得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提名等多項殊榮,是藝術電影史上的重要豐碑,被眾多影迷頂禮膜拜。特呂弗寫《四百擊》用的筆記本而一定程度上,《四百擊》這部電影本身,也是對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本人少年往事的一種忠實再現。
  • 裡程碑式的電影,《四百擊》發自本心的力量,禁錮不住的自由心
    這部法國犯罪電影《四百擊》,可以說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裡程碑式的電影,全片有一種不經雕琢的、發自本心的力量,表演也質樸自然。用一種極富詩意的形式,去展現一段叛逆少年的電影故事,叛逆的少年,禁錮不住的自由心。面朝大海,背後才是更無邊無際的困牢。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
  • 電影《四百擊》:講述了一個少年的傷痛與絕望
    《四百擊》這部影片中,特呂弗對時間遠不如對戲劇空間的真實性那麼重視,鏡頭結構不是繪畫式的,沒有給現實增加什麼內容,他極力揭示現實的深層結構,呈現已經存在的、成為劇情組成因素的關係。導演仔細觀察世界,窮本溯源,最終揭露它的嚴酷和醜惡。電影是一種主觀努力的結果,是主體的自我投影,是一種作為客觀性出現在銀幕上投影。
  • 王源《四百擊》上線,感知世界,感受自己
    第六擊、第十九擊、第三百六十五擊,第四百擊……世界應夏重生,和熙日照中萬物沐浴在鮮嫩的景象裡。可是,奇妙生命不只四百擊,你感知到了嗎?這是屬於他的音樂與真實世界的四百種撞擊。這也是屬於每一個年輕生命的四百種協奏。我們說,貪玩的小孩不需要打他四百下。只需要給他鋼琴和筆,他就會變乖。
  • 王源:《四百擊》奏響成長的樂章
    這首歌的創意來源於一部叫做《四百擊》的法國電影,其中有一句俚語是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四百次打擊才能成才。但也許不需要四百下擊打,只需要給他鋼琴和筆。王源將這份從電影中體悟到的情感傾注到了歌曲《四百擊》中,以此來向我們展現了成長的蛻變過程。
  • 四百擊|一個少年殘酷的憂傷
    四百擊 Les quatre cents coups 語言:法語 色彩:黑白 片長:101分鐘 上映時間:1959年6月3日 主要獎項: 第32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第12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四百擊
  • 《四百擊》
    之前一直在寫文學作品,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一部法國新浪潮的電影吧。《四百擊》拍攝於1959年,導演為弗朗索瓦·特呂弗。特呂弗和戈達爾可以說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不過風格略有不同。影片的主角是一個叫安託萬的小男孩。他經歷著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事情:課堂上不守規矩被老師罰站,沒時間寫作業第二天就逃學,一方面厭煩父母一方面又渴望得到疼愛.這是一部成長電影,其中並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情節。
  • 《四百擊》:六一兒童節強烈推薦大人看的電影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跟大家聊聊這部「法國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四百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