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代王嘉和燕太子丹,縱然不能阻擋秦國,也要奮力一搏

2020-12-27 騰訊網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

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大結局中,秦國大軍兵臨齊國都城臨淄,齊王建作為齊國亡國之君,選擇出城投降,這意味著秦滅六國之戰的結束。在秦滅六國之戰的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一支強大的秦軍,也發現山東六國在面對秦國大軍時,並沒有從一開始就認輸,而是進行了比較激烈的抵抗。特別是對於本文所要說的代王嘉和燕太子丹,縱然不能阻擋秦國,也要奮力一搏。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公子嘉在趙國滅亡後建立代國,繼續抵擋秦國大軍。而燕太子丹則派遣荊軻刺殺秦始皇,以此避免燕國的滅亡。當然,對於這兩個人來說,都以失敗而收場。

代王嘉

一方面,代王嘉,是趙悼襄王之子,之前通常被稱之為公子嘉。原本,公子嘉才是趙悼襄王的繼承人。但是,看過《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趙悼襄王因為寵愛趙王遷之母,遂廢公子嘉,改立趙王遷為繼承人。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郭開很可能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畢竟,相對於公子嘉,年幼的趙王遷更容易被掌控。在趙悼襄王去世後,郭開就受到了趙王遷的寵幸,這無疑加快了趙國的滅亡。

公元前228年,王翦率領的秦國大軍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俘獲了趙王遷。對此,公子嘉沒有放棄抵抗,而是帶著部分趙國宗室來到了代地。對於趙國宗室來說,擁立公子嘉為王,這就是代王嘉。在此之後,代王嘉曾和燕王喜聯合,以此派出大軍和秦軍作戰。當然,最終的結果還是以失敗告終。不過,對於秦始皇嬴政來說,因為需要消滅魏國、楚國等諸侯國,所以暫時放過了代王嘉。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3年),王翦之子王賁攻遼東,俘獲燕王喜,燕國滅亡,王賁轉攻代郡,俘獲代王嘉,這意味著徹底滅亡。此外,秦朝後來讓趙嘉之子趙公輔主西戎,西戎懷之號曰趙王,世居隴西天水西縣,開天水趙氏一脈祖。對此,在筆者看來,相對於品行不端的趙王遷,性格堅毅的代王嘉無疑是趙悼襄王最合適的繼承人選。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在倡後和郭開的影響下,趙悼襄王趙偃做了錯誤的決定。

換而言之,如果是公子嘉即位的話,不僅郭開這位小人會被棄用,李牧這位名將也不會被冤殺的,這無疑有助於抵擋秦國的進攻。雖然沒能繼承王位,但是,在趙王遷被俘獲後,公子嘉逃到代地繼續抵抗秦軍,顯示出趙人誓死抗爭的決心和勇氣,這無疑是值得肯定和讚賞的。

燕太子丹

另一方面,燕太子丹也是一個悲情人物。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太子丹和嬴政曾經結下了比較深厚的友誼。但是,因為各自立場的不同,二者漸行漸遠,最終以燕太子丹被殺來為這段友情劃上一個句號。

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燕太子丹(? - 前226年),姬姓燕氏,名丹,燕國薊城人,戰國時燕國太子。作為燕王喜之子,燕太子丹曾經在邯鄲當人質,這讓他得以結識嬴政。後來,嬴政成為秦王之後,燕太子丹又被派到秦國當人質。這是因為燕國和趙國之間的多次交戰,促使燕國必須要和秦國建立比較良好的關係,不然僅僅是趙國,就能消滅弱小的燕國了。

燕王喜二十八年(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在趙國都城邯鄲被王翦攻破後,秦國大軍的兵鋒已達易水,直接威脅到燕國的安危。太子丹見此形勢非常憂慮,所以策劃了荊軻刺秦這一行動。相對於碌碌無為的燕王喜,燕太子丹明白燕國早晚都是秦國的進攻目標,所以,他不願意坐以待斃,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阻擋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步伐。誠然,從整個歷史趨勢來看,燕太子丹的行為實在可笑,即便荊軻真的刺殺了嬴政,也不會改變秦國一統天下的決心。不過,這就像「雖千萬人,吾往矣」一樣,面對命運也好,趨勢也罷,人們總要做點什麼。

荊軻刺秦失敗後,秦始皇嬴政對燕國派人行刺非常惱怒,便派將領王翦、辛勝率軍攻打燕國。燕王喜與趙國殘餘勢力的代王嘉共同發兵反擊秦軍,只是,二者的反擊還是無法扭轉實力上的差距,秦軍在易水以西打敗燕軍。燕王喜二十九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始皇嬴政調集更多的士兵到王翦的部隊中,於是秦軍擊敗太子丹的大軍,佔領燕國都城薊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遼東郡。對於憤怒的秦始皇,可以說是一定要燕太子丹付出慘重的代價。

因此,燕王喜一行人來到遼東,秦軍仍在後面攻打,不肯停止進軍。面對秦國大軍的追擊,太子丹躲在附近的衍水中,暫避鋒芒。此時代王嘉寫信給燕王喜,說秦軍如此追趕他們,是因太子丹的緣故。如果燕王喜能殺死太子丹,獻給秦王,秦王一定能諒解燕王喜而保住燕國。於是,燕王喜聽信代王嘉的話,派人到太子丹藏身之所,斬殺太子丹,將其首級獻給秦國。 秦國得到太子丹的首級後,一度暫停了對燕王喜和代王嘉的進攻,這是因為接下來進攻魏國和楚國,需要大量的兵力。

最後,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賁圍攻魏國都城大梁,成功迫使魏王假放棄了抵抗,也即在這一年,魏國正式告別了戰國歷史的大舞臺。在魏國之後,李信雖然率軍敗給項燕,但是,之後王翦又率領60萬大軍進攻楚國,從而成功結束了楚國的歷史。到了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3年),在魏國、楚國滅亡之後,秦軍俘虜燕王喜,徹底滅亡燕國。

在燕國滅亡之後,王賁、蒙恬率領大軍指向了齊國,最終在公元前221年徹底消滅山東六國,幫助秦始皇嬴政在這一年建立了秦朝。總的來說,在戰國末期,雖然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不可逆轉,不過,對於燕太子丹和代王嘉來說,依然在試圖改變被滅亡的命運。雖然他們都沒有成功,但是,在戰國末期的歷史篇章,終究還是留下了自己的印跡。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代王嘉和太子丹,縱無法改變歷史進程,亦要奮力搏擊
    戰國時期大爭之世,到長平之戰後,秦對六國的統一優勢已成,近期熱播的《大秦賦》即以這一段歷史時期為背景,講述了始皇帝波瀾壯闊的一生。然而主角有主角的戲份,配角也有配角的歸宿。比如劉冠麟飾演的郭開,堪稱此劇的票房擔當,網上對他也是熱議不斷:什麼大秦第一謀士啦,什麼和趙王一直在搞事業等等。其他還有似笑非笑呂不韋;一往情深贏異人等等都是此劇中非常出彩的配角,性格塑造非常鮮明。
  • 《大秦賦》太子丹如果不行刺秦王,燕國能否被秦國滅?
    本圖片來源於網絡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起針對秦王的刺殺事件,直接導致了燕國被秦國所滅。那麼,如果當年太子丹沒有策劃此事,燕國會被秦國所滅嗎?電視劇《大秦賦》向觀眾展示了另一個大秦,另一個嬴政。在該部電視劇中,我們會發現秦國並非是傳說中的虎狼之國,它只是與其他諸侯國一樣,為了能在亂世中存活,不再受他國凌辱,秦國自孝公推行商鞅變法後,迅速在諸侯國中崛起,歷經數代君王的努力,才得以擁有傲視天下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在嬴政手中才得以爆發。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收留樊於期,派遣荊軻刺殺嬴政
    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趙人刺殺秦王嬴政失敗後,燕太子丹沒有遭到打擊,反而邀請荊軻來刺殺秦王嬴政。雖然當時秦國大軍還沒有正式進攻燕國,但是,在燕太子丹看來,等到其他諸侯國全部被消滅的時候,燕國自然無法獨善其身。因此,在《大秦賦》接下來的劇集中,荊軻刺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在荊軻刺秦失敗後,燕太子丹也丟掉了性命,而燕國同樣沒能躲過秦國大軍的鐵騎。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掀翻秦王與太子丹最後一艘「友誼的小船」
    看不清形勢的燕國眾臣,仍諫言燕王,主動出擊,攻打秦國。真是貽笑大方了。電視劇《大秦賦》已播放至第73集。在最新劇情中,聽聞秦國兵臨易水的燕王,徵求破秦之策。沒想到,有的主張主動出擊,攻打秦國;有的建議加強軍備,以防不測;有的還怪太子丹與秦王作對,才導致燕國受敵。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戰國著名「導演」,匹夫之勇註定不能救國
    距今3000多年前,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後商朝滅亡,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大封功臣,其中,周武王的弟弟周姬奭被封於燕地,是為燕召公。約600多年後,燕昭王任用樂毅、秦開等為將,燕國合縱攻齊,盛極一時。然而,戰國末年,秦國傲視群雄,燕國不能自保,最終被秦國所滅,國祚822年。作為燕國最後一位太子,燕太子丹堪稱一代悲劇。
  • 《大秦賦》燕太子丹的悲哀:明知友誼難續,卻需以此為賣點
    太子丹最後是逃回燕國的。接著,就是我們中學課本上讀過的「圖窮匕首見」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背後主謀,正是太子丹。02在最近播出的《大秦賦》中,大致展現了歷史上太子丹的人生軌跡,不同的是,劇本描寫的嬴政,沒有史記中寫的那麼沒有人情味,那麼絕情。
  • 《大秦賦》之燕王喜:屢戰屢敗,導致燕國走向滅亡!
    在《大秦賦》最新的劇集中,趙悼襄王趙偃中計,要與秦國籤訂盟約,但是要燕太子丹的人頭,嬴政用一個死囚人頭騙過趙偃,秦趙盟約籤訂。嬴政看望燕太子丹,給太子丹解釋其良苦用心,燕太子丹不理會。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燕太子丹一直都是太子,也即到死都沒有成為燕國的君主。換而言之,燕王喜是燕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君主。在戰國末期,燕太子丹甚至策劃了荊軻刺秦的事件,這導致燕王喜為了平息秦王嬴政的憤怒,所以殺掉燕太子丹,以此向秦國求和。當然,這依然阻擋不了秦王嬴政一統天下的決心,燕國最終被秦國消滅,燕王喜自然也成為燕國的亡國之君了。
  • 《大秦賦》之燕王喜:屢戰屢敗,導致燕國走向滅亡
    在《大秦賦》最新的劇集中,趙悼襄王趙偃中計,要與秦國籤訂盟約,但是要燕太子丹的人頭,嬴政用一個死囚人頭騙過趙偃,秦趙盟約籤訂。
  • 燕太子丹請荊軻刺秦王,註定失敗!
    《大秦賦》進行了一半,秦王還沒有親政,我們最想看的是滅六國的具體情況,只是劇情確是秦國的內鬥,鬥完了一個又一個,就是沒有滅六國。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夢裡不知身是客,匹夫之勇怎救國?
    約600多年後,燕昭王任用樂毅、秦開等為將,燕國合縱攻齊,盛極一時。然而,戰國末年,秦國傲視群雄,燕國不能自保,最終被秦國所滅,國祚822年。作為燕國最後一位太子,燕太子丹堪稱一代悲劇。燕太子丹,姬姓燕氏,因此稱燕丹,因導演了一場家喻戶曉的「荊軻刺秦王」而聞名於後世。最近播出的《大秦賦》中,燕太子丹也有出場,雖然大體上符合事實,但也有杜撰的部分。
  • 大秦賦:先殺樊於期,後獻自己項上人頭,悲情燕太子丹讓人無語
    《大秦賦》看到現在,終於迎來了荊軻刺秦這一悲壯的畫面。  戰國第一刺客荊軻在燕太子丹的慫恿下,帶上樊於期的人頭趕往秦國。在易水河畔,他與太子丹和好友高漸離辭行,懷抱一顆必死之心,在瑟瑟秋風中義無反顧地走向「虎穴」,從此青史留名,讓後人無不感動於他的胸懷。
  • 《大秦賦》中,燕國痛罵秦國和趙國為「馬奴」,是信口開河嗎?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趙悼襄王趙偃曾來到秦國,和秦王嬴政進行會盟。來到秦國後,趙偃出遊,探得秦國渭水碼頭有重兵把守,秦國正晝夜不停運送糧草至武關,趙偃猜想秦國密謀戰事欲攻楚,決定與嬴政儘快會晤。與嬴政交談後,趙偃更堅信了秦欲攻楚,遂同意與秦國結盟。
  • 《大秦賦》荊軻出場,燕太子丹最後的倔強,卻終被父所殺身死國滅
    這恐怕也是日後嬴政為何對質於秦的太子丹並不友好的原因所在吧,童年時的羨慕嫉妒在長大後便成了行動上的報復。據《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記載: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在秦國並不受歡迎的太子丹,幾經磨難逃回了燕國,心中卻滿是憤懣。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嚴重失真,瞎編亂改,太子丹成失敗罪魁禍首
    大秦帝國系列一向被觀眾稱為歷史正劇,可到頭來的《大秦賦》卻出現了嚴重的劇情失真現象,還是出在了非常有名的荊軻刺秦王片段中,真是有些貽笑大方了。
  • 《大秦賦》燕國黑科技曝出,膠底鞋好厲害,燕太子不屑於嬴政
    《大秦賦》宏大的戰爭場面,真是太少了,讓人不夠看,或許是經費不足的原因吧,即使是燕趙兩軍的對陣,也拍得好像是土匪械鬥一樣,不過這場景倒是挺不錯的,金色的草海,顯得很是夢幻,如果不是他們拿著兵器,還以為是一群人在進行溜冰比賽!
  • 《大秦賦》太子丹放在這樣一個狠人不用,用秦舞陽難怪會失敗!
    今日《大秦賦》更新到了「荊軻刺秦」這一段,這段「荊軻刺秦」大家基本都耳熟能詳。燕太子丹為了阻止秦國進攻燕國,派出荊軻和秦舞陽為使,拿著樊於期和燕國的地圖還有一把淬毒的匕首行刺秦王。所以太子丹就讓他當荊軻的副手。結果大家都知道,以為秦舞陽是個王者,結果實際上是個青銅。一到秦王宮殿門口直接嚇得腿軟。所以很多人把荊軻刺秦失敗,歸結於秦舞陽的掉鏈子,確實如果沒有秦舞陽的掉鏈子兩人合力應該能成功。但是在《大秦賦》中,他們在密謀荊軻刺秦的計劃時。有個人以身試毒匕首。看劇中這個人試毒匕首。
  • 《大秦賦》冬兒之死,嬴政在成王的道路上越走越孤單
    《大秦賦》在褒貶不一中已經播放過半了。秦王嬴政終於迎來了加冠親政,成為秦國真正的王者。唯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冬兒之死,冬兒與嬴政自幼相識,跟著他們在邯鄲歷盡磨難,好在秦王母子對冬兒有情有義,將她一起帶到秦國。從此冬兒便一直在嬴政身邊照顧著他,像姐姐,像伴侶,像知己。
  • 被荊軻獻頭給嬴政的樊於期,歷史上犯了什麼罪,要叛逃秦國、投奔太子丹?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秦將樊於期秦將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了燕國,被太子丹收留。後來,太子丹找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想用樊於期的頭當獻禮,說了這麼一番話:「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可知,秦王誅殺了樊於期的父母宗族,還重金懸賞樊於期的頭顱。那麼,秦將樊於期究竟犯了什麼罪?
  • ​荊軻刺秦王之「燕太子丹的動機」
    這起案件發生後,又衍生了多起案件,秦王的報復也是驚人的,直接指導此次謀殺大案的燕太子丹,最終的結果也是被他的父親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斬殺贖罪,以求得到秦王的寬恕。燕太子丹明知道秦王會報復,那麼他為什麼還要派荊軻刺殺秦王呢?一、燕太子丹的動機燕太子丹為什麼要刺殺秦王嬴政?人們已經從多方面進行了充分的論證。
  • 為什麼要說荊軻刺秦王是燕太子丹在瞎折騰
    尊王就是「守禮」,在這種條件下稱霸天下,實際上雖然要的是諸侯「服從」,但表面上卻是要諸侯「遵從」,這樣一來,「信義」這篇文章無論如何是要做一做的,這就是齊桓公要歸還魯國土地的背景。再看秦國,它從來就是一個不講信義的國家,這和齊桓公時代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變化。稍遠一點,有張儀答應給楚國六百裡商於之地,條件是換取楚國和齊國斷交,然後和秦國友好。楚國和秦國斷交後,秦國馬上翻臉,根本就不承認有還地這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