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宗教,能作為歷史來考證的只有佛教,從印度出土的歷史文物和經典的描述,都能印證佛陀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不是神話故事。尤其是小乘佛典的記載,都能與考古發現相對應。
《阿含經》是早期佛教典籍的一個彙編本。具體說來包括《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四部。據學者考證《阿含經》的主要內容形成於第一次結集中,因而極為接近釋迦牟尼住世時說法的原始面貌。最初傳入中土只是一些單品經,比如《四十二章經》,以及安世高、支謙等譯的一些單本;直至東晉西域僧侶攜入全本《阿含》,才得以全部譯成漢文。以下分別略述:
《長阿含經》
《長阿含》共22卷,由姚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於弘始十五年(413年)譯出。該經分四分四誦,收30經,即30個不同的小主題,是四部《阿含》中篇幅最長者;又因其批判外道邪說,涉及久遠事,故稱《長阿含》。
《長阿含》第一分第一誦含四種經,講述過去七佛因緣,以及眾弟子因緣,又說四諦、四深法、四念處、七定具、四神足等法。
第二分第二誦,共收15經,主要敘述佛所說法及修行等事,比如說出家則種姓平等而為釋種,又說十二因緣深義等等。
第三分第三誦,收10經,主要敘述佛傳教時異學的論難,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佛教弟子們復藏功德,不許顯現神通,又破斥婆羅門的虛妄天道,顯示四無量真實梵道。
第四分第四誦,講述六道眾生所居世界成敗劫數等相。
《長阿含)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價值,它記載了釋迦及其弟子的一些具體言行,例如《遊行經》裡記載釋迦牟尼臨涅槃前從王舍城出發而進行的最後一次遊化,途中經過的地點,所做的事,在何處入滅,火化分取捨利等,都有比較準確的材料。
《長阿含》異譯本頗多,約有二十種左右。
《中阿含經》
《中阿含》共60卷,東晉沙門僧伽提婆與伽羅叉等合譯,豫州沙門道慈筆受,大約是於隆安元年至二年(397—398)譯出,此經篇幅居中,故稱《中阿含》。
《中阿含》共五誦十八品,收經222種。其分品依據不一,互有交叉,或按經中出現人物,或按教義,或按說法形成。《中阿含)收入的經文深入記述了早期佛教的教義教理,闡發的是比較深刻的道理,因而受到後世的重視。其中比較重要的經文有《大拘絺羅經》、《絺跡喻經》、《分別聖諦經》、《涅槃經〉《聖道經》、《苦陰經》、《箭喻經》等。
《中阿含經》是小乘佛教的根本經典之一,某些地方表現了小乘佛教不尚玄辨,崇尚實踐修身的特色,例如《箭喻經》中,釋迦牟尼以中箭之人為喻。釋迦牟尼設問說,如果一個人中了嚴重的箭傷,急需救治,那麼醫生是不是先要進行一番仔細的詢問和研究呢?例如問他是何時中箭,在哪兒中箭,箭有多深以及種種與箭有關但與治傷無關的無聊問題。釋迦牟尼的結論是,這些都於治傷無益,還是要先治傷活命,問題以後慢慢解決。用之於佛教,釋迦牟尼說弟子們不必過於追究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先按照佛教的辦法修得了不落輪迴的果位,再慢慢探究更深層的道理為時不晚。
《增一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共51卷,僧伽提婆於東晉隆安元年(397年)譯出,道祖筆受。全本52品,含472部單品經,經文按法數的順序相次編纂,從理解一法開始,直至十一法,故名《增一阿含經》。經中已有不少大乘詞彙,如「菩薩」、「六度」、「方等」等,因而有人認為是晚期大眾部傳錄之作。
《增一阿含》涉及佛教許多基本教義,又特別提及許多有關修行的戒律和規定。
《雜阿含經》
《雜阿含》共50卷,南朝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羅口宣,寶雲傳譯,慧觀筆受而成。該經含經1362種,內容形式都十分龐雜,故稱《雜阿含經》。它是針對不同對象說法的一部總集。
《雜阿含》的內容極為博雜,其一,無常、苦、空、無我四門。其二,三轉法輪。《雜阿含經》思想十分豐富,除以上的要點外,還有有關於十二因緣、破我執、五力等的詳細論述,關於「無明」的論述具有原始經典性。《雜阿含經》梵本已佚,零星的別譯有39種之多。
《賢愚經》和《百喻經》
《賢愚經》的來歷有些特別,據傳北魏時慧覺、威德等八人,西行求經至于闐大寺遇當地大法會。會上長老們講經,八人各作筆記。大約在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回到高昌,整理成了《賢愚經》,涼州名僧慧朗為其定名。
《賢愚經》各本分卷不定,大致分為69品,每一品講述一段因緣故事,迭引幾段因緣,宣揚因果報應、懲惡揚善等道理。比如《月光王頭施品》,月光王竟然面對仇人的行為毫不在意,以自己的頭作布施。這樣的奇異故事在經中屢見不絕,大致都是宣揚主人公純善無庇的功德。
《百喻經》是一部譬喻類故事集,由印度高僧僧伽斯那根據各種佛經故事類編而成,原名《痴花鬘》,其弟子求那毗地譯,時間大約在南齊永明十年(492年),全書共98個譬喻故事。這些故事寓意巧妙,讀來幽默有趣,很有啟發性,論其價值,當不在《伊索寓言》之下。
《百喻經)有一個單行本,由魯迅施資金陵刻經處於1914年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