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霞簡史:被老公自爆家醜的杭州第一美女,每次嫁人都轟動全城

2021-02-23 萬象讀歷史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

王映霞簡史:被老公自爆家醜的杭州第一美女,每次嫁人都轟動全城

1908年1月25日,王映霞出生,浙江杭州人。她本姓金,小名金鎖,學名金寶琴。13歲時,她過繼給外祖父王二南做孫女,改名王旭,號映霞。(鬱達夫寫有文章《王二南先生傳》)

王二南是南社社員,琴棋書畫俱精,滿腹經綸。王映霞自幼在王二南開的蒙館讀書,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薰陶,後入教會學校弘道女校。

【南社】南社於1909年11月13日成立,發起人是柳亞子、高旭和陳去病等。南社受同盟會的影響,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是支持資產階級民族革命、反對滿清的文化團體。南社的活動中心在上海,社員總數1180餘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1923年解體。

1923年(15歲),王映霞考入浙江女子師範學校。是時,班主任老師是剛從北大畢業的文科生,把五四新文學的清風帶進校園。王映霞始知有魯迅、郭沫若,還有個鬱達夫。在拜讀其代表作《沉淪》時,她對文中的大膽描寫,覺得頗「有些難為情」,但也十分傾倒。

【鬱達夫】鬱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浙江富陽人。1921年,在日本留學的鬱達夫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造社,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沉淪》。故事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懦弱的悲哀,文筆大膽,轟動國內文壇。1922年回國,在各大學任教。1926年12月,到上海,主持創造社出版部工作。

【孫荃】孫荃(1897年10月16日—1978年3月29日),浙江富陽人。原名孫蘭坡,1917年與鬱達夫訂婚。鬱達夫有七言絕句題為《為某改字曰蘭坡名曰荃》。1920年,兩人正式結婚,生有兩子兩女。

(鬱達夫的代表作《沉淪》)

1927年1月14日(19歲),31歲的鬱達夫前往法租界的尚賢坊,拜訪老朋友孫百剛家,見到了「明眸如水,一泓秋波」的20歲姑娘——王映霞。王映霞畢業於杭州女師,是出名的校花,曾參加選美還被評為「杭州小姐」。

鬱達夫驚為天人,回到家中,熱情澎湃地寫下日記:「南風大,天氣卻溫和,月明風暖,我真想煞了映霞,不知她是否也在想我,此事當竭力進行,求得和她做一個永久的朋友。」

在鬱達夫的「竭力」追求下,年輕的王映霞沒能抵抗多久,就繳械了。

1927年6月5日晚,鬱達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聚豐園舉行了訂婚儀式。6月10日,鬱達夫寫信告知髮妻孫荃,兩人分居。孫荃無可奈何,只好默認,但並沒有離婚。

1928年春(20歲),鬱達夫與王映霞在上海舉行婚禮,結為伉儷。兩人男才女貌,羨煞旁人。兩人是那個時代自由戀愛與自主婚姻的大明星,柳亞子稱讚兩人為「富春江上神仙侶」。

沉浸在甜蜜中的鬱達夫賦詩一首:「朝來風色暗高樓,偕隱名山誓白頭。好事只愁天妒我,為君先買五湖舟。

作家唐瞍在《記鬱達夫》寫道:「映霞女士比他(指鬱達夫)年輕得多,體態勻稱,真所謂增之一分則太肥,減之一分則太瘦,兩眼灼灼有神。不知怎的,我總覺得與其說她長得美,不如說她長得有風度,是一個舉止大方、行動不凡的女人。難怪達夫先生一見傾心,如醉似痴,顛倒至於發狂的地步。」

鬱達夫收入很高,王映霞對婚後生活很滿意。她在自傳中寫道:「每月開支為銀洋200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說是中等以上家庭了。其中100元用之於吃。物價便宜,銀洋1元可以買一隻大甲魚,也可以買60個雞蛋,我家比魯迅家吃得好。」

婚後兩人一共生有四子一女。分別是:飛(小名陽春,1928年-)、靜子(早夭,1929年11月-1931年)、雲(小名殿春,1931年3月17日-)、亮(小名耀春,早夭,1933年5月-1934年)、荀(小名建春,1936年9月-)。

鬱達夫的個人衛生習慣非常糟糕,常常是:頭髮不梳、鬍髭不刮、衣服不換、皮鞋不擦,甚至十天半月不洗澡。鬱達夫性格豪放,喜歡喝酒,經常喝得爛醉如泥,曾有詩云:「曾因醉酒鞭名馬,生怕多情累美人。

王映霞時常為此煩惱。一年夏天,鬱達夫因王映霞幹涉他喝酒,一怒之下離家出走,獨個兒喝得酩酊大醉,躺在黃浦江邊碼頭上,錢包及手錶都被小偷摸走。

1930年(22歲),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鬱達夫為創始會員,但不久退出。

1932年(24歲),鬱達夫在杭州買地,耗資5000大洋,自建了「風雨茅廬」。魯迅作詩《阻鬱達夫移家杭州》相勸。1934年,鬱達夫任浙江省政府參議。7月出差北平,寫下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鬱達夫樂於將自己公之於眾,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位在世時就已出版日記的作家,包括:《日記九種》、《蕪城日記》、《回程日記》、《滄州日記》、《水明樓日記》、《梅雨日記》、《秋霖日記》、《咚餘日記》等等。

(鬱達夫於杭州的故居「風雨茅廬」)

(1932年,鬱達夫手稿:獻給我最親愛的、最尊敬的映霞)


1936年(28歲),鬱達夫應老朋友、福建省主席陳儀邀請,南下福州,任福建省政府參議,擔任《福建民報》副刊主編。一天,他在福州天王廟裡求籤,得到籤詩:「寒風陣陣雨瀟瀟,千裡行人去路遙。不是有家歸未得,鳴鳩已佔鳳凰巢。」似乎寓意老婆要出軌。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鬱達夫積極號召文化界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他發表了大量抗戰救亡的作品,影響巨大。他寫道:「我們這一代應該為抗戰而犧牲!

1937年底,淞滬會戰,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浙江軍政機構紛紛遷到浙南的麗水。為躲避戰亂,王映霞攜老母及孩子先到富陽避難,後來到麗水,與浙江省教育廳廳長許紹棣比鄰而居。

許紹棣和鬱達夫是日本留學時期的同學。此時,許紹棣的妻子剛病逝不久,他獨自帶著孩子生活,兩家的孩子常在一起玩耍。二人因此走動頻繁,郎才女貌,引起了許多風言風語。鬱達夫雖遠在福州,閒言碎語也有耳聞,相互間產生矛盾。後經杭州市市長周企虞等居間調停,才暫時緩和。

【許紹棣】(1900—1980),浙江臨海人。1934年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主持浙江省教育廳10餘年。戰時浙江各大學均內遷,1939年主持籌辦浙江戰時大學,不久改為英士大學。1940年,與王映霞介紹的孫多慈結婚。

【孫多慈】(1913—1975),安徽壽縣人。書香名門,父親孫傳瑗曾在孫傳芳麾下擔任秘書。1931年,考取了中央大學美術系,與已婚的徐悲鴻,師生相戀。因父親極力反對,畢業後孫多慈到麗水的一所中學任教,徐悲鴻也應邀去印度講學,一去四五年不歸。1940年,與許紹棣結婚,後生了兩個男孩。1949年,隨許紹棣遷居臺灣。1953年9月,徐悲鴻在北京病逝,孫多慈就在家中為徐悲鴻守孝三年。1975年,病逝於美國洛杉磯生平好友吳健雄家中。1980年,許紹棣病死臺灣,夫妻合葬陽明山。

(孫多慈油畫《自畫像》,於30年代)

1938年3月(30歲),鬱達夫應郭沫若邀請,到武漢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於是將王映霞從麗水接到了武漢。4月,臺兒莊戰役後,鬱達夫受命作為特使,前往徐州勞軍,並在前線採訪。他將未獲批准的美駐華武官史迪威帶入戰場。史迪威後來寫了一篇關於臺兒莊戰役的詳細報告,在美國引起了很大反響,促使美國開始對華援助。

在這期間,王映霞請朋友汪靜之冒充丈夫,做了一次流產。而後來,汪靜之於1993年寫了一篇《王映霞的一個秘密》,更是猜測王映霞與戴笠關係曖昧,引起坊間一陣騷動。然而此事並無佐證,應是子虛烏有。

7月4日,回家後的鬱達夫找到許紹棣寄來的情書三封,於是認定妻子出了軌。他將三封情書照相製版,在朋友中散發。王映霞一怒之下,離家出走。

王映霞晚年寫過一篇《鬱達夫與我的婚變經過》,回憶她只拎了一隻小箱子走出房子,「鬱達夫也不送我出來,我知道他面子上還是放不下來。我真是一步三回頭,當時我雖然怨他和恨他,但對他的感情仍割不斷;我多麼想出現奇蹟:他突然從屋子裡奔出來,奪下我的箱子,勸我回去,那就一切都改變了……

王映霞出走後,鬱達夫竟然在《大公報》上登「尋人啟事」,「王映霞女士:鑑亂世男女離合本屬尋常,汝與某君之關係及攜去之細軟衣飾金銀款項契據等都不成問題,唯汝母及小孩想念甚殷,乞告以地址。鬱達夫謹。

鬱達夫還憤憤地說:「許君究竟是我的朋友,他姦淫了我的妻子,自然比敵寇來姦淫強的多,並且國難當前,這些個人小事,亦只能暫時擱起,要緊的,還是在為我們的民族復仇!

鬱達夫作詞《賀新郎》:「匈奴未滅家何恃?且由他,鶯鶯燕燕,私歡彌子。留取吳鉤拼大敵,寶劍豈能輕試?殲小丑,自然容易。別有戴天仇恨在,國倘亡,妻妾寧非妓?先逐寇,再驅雉。

鬱達夫作詩《下堂妾王氏改嫁前之遺留品》一首:「鳳去臺空夜漸長,挑燈時展嫁衣裳;愁教曉日穿金縷,故鏽重幃護玉堂。碧落有星爛昂宿,殘宵無夢到橫塘;武昌舊是傷心地,望阻侯門更斷腸。

(該書收集了鬱達夫12年間寫給王映霞的94封信)

後經朋友努力撮合,兩人勉強複合。鬱達夫又在報上登出「道歉啟事」,王映霞也寫了一紙「悔過書」,雙方於是言歸於好。1938年12月,武漢局勢吃緊,鬱達夫攜王映霞遠赴南洋,抵達新加坡,任《星洲日報》文藝副刊主編,繼續宣傳抗日。

然而,1939年3月,鬱達夫在香港《大風》創刊一周年特大號上發布了過去兩年所寫的詩詞——《毀家詩紀》,毫不保留地暴露了自己的私隱與「家醜」。

王映霞也以《一封長信的開始》和《請看事實》相回應,「為了孩子,為了12年前的諾言,為了不願使你聲名狼藉,才勉強維持這個家的殘局,把你的一切醜行都淹沒下去,然而你卻是一個欺善怕惡、得寸進尺的人,在忍無可忍的狀況下,只好把你那顆蒙了人皮的獸心揭穿了。」兩人關係再次惡化。

郭沫若在《論鬱達夫》中也談到:「達夫把他們的糾紛做了一些詩詞,發表在香港的某雜誌上。那些詩詞有好些可以稱為絕唱,但我們設身處地替王映霞著想,那實在是令人難堪的事。自我暴露,在達夫仿佛是成為一種病態。說不定還要發揮他文學的想像力,構造出一些莫須有的家醜。公平地說,他實在是超越了限度,暴露自己是可以的,為什麼還要暴露自己所愛的人?

1940年3月(32歲),眾朋友勸解無效,鬱達夫與王映霞正式離婚。5月,王映霞把三個兒子留下,離開了新加坡。

王映霞走後,鬱達夫頗為懷念,寫有七律《寄王映霞》:「大堤楊柳記依依,此去離多會自稀;秋雨茂陵人獨宿,凱風棘野雉雙飛。縱無七子為衷社,尚有三春各戀暉;愁聽燈前兒輩語,阿娘真箇幾時歸。

王映霞離開新加坡後,由香港轉道至重慶。經親朋故舊介紹,她先後在保育院當過保育員、軍委會特檢處做過秘書,後到外交部文書科當過科員。1942年,由外交部部長王正廷牽線搭橋,介紹他的學生、時任重慶華中航運局的經理鍾賢道,與王映霞相識。

據王映霞自述,「我想要的是一個安安定定的家,而鬱達夫是只能跟他做朋友不能做夫妻。所以同鬱達夫最大的分別就是我同他性格不同。……對於婚姻,對於女子的嫁人,那中間的辛酸,我嘗夠了,我看得比大炮炮彈還來得害怕。我可以用全生命全人格來擔保,我的一生,是決不發生那第二次痛苦了。」對於再婚,「既不要名士,又不要達官。只希望一個老老實實,沒有家室,身體健康,能以正式原配夫人之禮待她的男子。

(王映霞與鍾賢道合影)

1942年4月4日(34歲),王映霞與鍾賢道在重慶百齡餐廳舉行盛大的結婚典禮。婚禮極為排場,賀客盈門,宴賓三日,王瑩、胡蝶、金山這些當時的大明星也前去赴宴。山城重慶為之轟動,都說:「鍾賢道拐了個大美人!

章克標所著《文苑草木》說:「他們的婚禮是十分體面富麗的。據說重慶的中央電影製片廠還為他們拍攝了新聞紀錄片。他們在上海、杭州各報上登載了大幅的結婚廣告,而且介紹人還是著名外交界名人王正廷,可見這個結婚的規格之高,怎樣闊綽。」

對於這次隆重的婚禮,王映霞本人也是念念不忘。她晚年回憶道:「我始終覺得,結婚儀式的隆重與否,關係到婚後的精神面貌至巨。」婚後,王映霞辭去外交部的工作,專事家政,「三日入廚房,洗手作羹湯」。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嘉陵、嘉利。

1942年,日軍佔領新加坡,鬱達夫逃亡到印尼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1943年9月15日,他與當地華僑女子何麗有結婚,生有一子一女(遺腹女)。

日本戰敗投降後兩周,1945年9月17日,鬱達夫離開家門,從此杳無音信,神秘失蹤。據日本學者研究,認為是被日本憲兵下令殺害了,終年49歲。(《蘇門答臘的鬱達夫》)

王映霞晚年回憶:「如果沒有前一個他(鬱達夫),也許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沒有人會對我的生活感興趣;如果沒有後一個他(鍾賢道),我的後半生也許仍漂泊不定。歷史長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頭的愛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懷念。

1948年(40歲),王映霞和鍾賢道定居上海。1949年,鍾賢道退了預定去臺灣的機票,留了下來。解放後,鍾賢道任上海航聯保險公司副處長,月入幾百元,生活富裕。

「三反」運動中,鍾賢道被懷疑貪汙,受到審查;後查實為冤案,平反恢復名譽後,繼續工作。1952年,王映霞突然被拘留。因她在重慶外交部工作時,可能參加過國民黨。幸好當時只是口頭參加,沒有黨證,也沒繳過黨費。在向組織說清楚這段歷史後,即被解禁,前後僅二十天。

關押期間,鍾賢道心急如焚,探視、送物,竭盡所能,關懷備至。回家後,鍾賢道為了給王映霞「壓驚」,在錦江飯店開了個房間,讓她休養,又帶她到蘇、錫、常各地旅遊散心,「真像是一次蜜月旅行」。

1957年(49歲),王映霞給曾在武漢有一面之緣的周恩來寫信,表達了想參加工作的願望。數月後,她便接到通知,參加市裡的師資培訓班。次年,五十歲的王映霞當上了小學教師。她與鍾賢道的兩個兒女,逐漸長大成人。「文革」之前,他們已經是北大、復旦的學子。

「文革」中,兩人不斷被抄家、隔離、批鬥。王映霞在學校一邊受審查,一邊當油漆工,漆門窗和桌球臺,當清潔工打掃廁所和為串聯的紅衛兵洗被子。當時,被審查的人自殺成風。兒子嘉陵和女兒嘉利,生怕父母想不開,常常回家或寫信懇求父母千萬別自尋短見。「文革」後期,兒女分別先到農場接受「再教育」,她也告老退休。

1980年(72歲),與王映霞過了38年平靜婚姻生活後,鍾賢道病逝於上海,終年72歲。王映霞說:「他是個厚道人,正派人。我們共同生活了三十八年,他給了我許多溫暖安慰和幸福。對家庭來說,他實在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好祖父、好外公。

(王映霞與鍾賢道合影)

1986年(78歲),王映霞被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成了文史館裡最年輕的「小妹妹」。在友人的幫助下,她搜羅了鬱達夫書信四十九通,結集成冊,出版了極富史料價值的《達夫書簡——致王映霞》。後來據自身的經歷寫了《半生自述》、《王映霞自傳》等。

王映霞晚年長期一人獨居上海,生活趨於平淡。她早年活躍在上海灘,見過大人物,應酬過大場面,卻沒有交際場上人的嗜好。她不抽菸、不喝酒,不看戲、不打牌,也不跳舞,連茶也屬可有可無,暮年更是如此,唯一有興趣的是看看報紙翻翻書。她健康狀況尚好,除患輕度白內障和心臟病外,並無大病,日常生活全自行料理。

1990年12月21日(82歲),王映霞受邀以「傑出大陸人士」為由,獲準進行了一次轟動海外的臺灣之行。在臺北三個月,她拜訪了暌違四十年的老友陳立夫先生、胡健中先生,參觀了張大千的故居摩耶精舍,飽覽了秀色可餐的陽明公園。

2000年,王映霞病逝於杭州,終年92歲,與鍾賢道合葬於杭州南山公墓。

(1993年1月,王映霞(左)與丁景唐夫婦合影)

(乙亥年為1995年)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鬱達夫】

2、百度百科,【王映霞】【鍾賢道】【許紹棣】【孫多慈】

3、王映霞的一個秘密,https://www.douban.com/note/272851495/

相關焦點

  • 「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被鬱達夫專情12年,卻被其登報出軌
    她才貌出眾,有著「杭州第一美人」的美譽,她的美可不是徒有虛名的,據悉,年近九旬的她在西湖邊散步,還經常聽到旁邊有遊人情不自禁地讚嘆:「這麼漂亮的老太太!」可想她年輕時候的美貌。而讓人們記住她的竟是因為她與鬱達夫那個轟動全城的婚禮,她就是鬱達夫的前女友王映霞。
  • 鍾情杭州第一美女可最後離婚,這位作家一生三次結婚,生死成謎
    久而久之,兩人本來不是特別牢固的感情出現了裂縫,後來隨著杭州第一美女王映霞的出現,讓他們的婚姻徹底走向了失敗。二1923年15歲的王映霞考入杭州女子師範學校,王映霞因出色的長相一下成了女師的焦點人物。1927年1月14日,鬱達夫在留日同學孫百剛家中邂逅了王映霞,他對這位青春靚麗的美少女一見傾心,於是展開了熱烈追求。
  • 民國情事|王映霞:愛到荼蘼花事了
    一一摘自《王映霞自傳》如煙往事王映霞,當年的「杭州第一美人」,一生中的兩次婚事都轟動全城。1928年2月,她與鬱達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舉行婚禮,才子佳人,名動全城。那一年,她20歲,鬱達夫32歲。當時柳亞子贈詩鬱達夫,其中「富春江上神仙侶」一句傳誦一時。1940年,兩人離異。所有愛恨情仇,天下皆知。
  • 她是杭州第一美女,比林徽因還漂亮,丈夫大文豪,情人是特工頭子
    書香世家 王映霞1908年生於杭州,王映霞其實不姓王。她本姓金,小名金鎖。「鎖」,由金、小、貝三個字組成,意為金家的小寶貝,學名金寶琴,其父金冰遜很早就去世了,她隨母親住到外祖父——杭州名士王二南的家中,並隨母姓,易名為王旭,號映霞。王二南先生系南社社員,琴棋書畫俱精,滿腹經綸。
  • 民國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轟轟烈烈的愛戀,終抵不過人間煙火
    不過她比紅樓夢中的薛寶琴更加沉魚落雁,以致博得了杭州第一美女的頭籌。外祖父王二南見此女生得如此品行端芳,容貌豐美,心竊愛之,便讓她父母過繼她給自己做孫女。在外祖父膝下,她深得傳統詩書禮教的濡染。牙牙學語時,外祖父提供給她自己開辦的蒙館的《三字經》教育,在西學東漸的大氣候下,她又進了教會學校弘道女校。
  • 王映霞:一個活潑而美豔的俗女子
    這兩天看了《王映霞自傳》,對這個當年的「杭州第一美女」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 老照片:電影皇后的私生女,圖6和戴笠發生「婚外情」的杭州美女
    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圖:王映霞,浙江杭州人,當年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稱。王映霞一生中的兩次婚事都轟動全城。
  • 王映霞的一個秘密
    在民國年間,在現代文學史上,王映霞都是大名鼎鼎。她與鬱達夫的故事,一直被認為是「現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情事」之一。王映霞當年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美譽,時人送她「荸薺白」的雅號,來形容她驚人的美麗。愛情故事:王映霞一生中的兩次婚事都轟動一時,初嫁鬱達夫,再嫁鍾賢道。
  • 鬱達夫與孫荃、王映霞、何麗有的愛情丨鬱達夫忌日
    他每次從學校到市上去,都要從她的家旁經過,遂產生情愫,並為她寫下了四首詩。田梅野是名古屋旅館的侍者,鬱達夫與她交往數月,同樣也為她寫有詩詞。玉兒也是侍女,鬱達夫為她所寫的情詩:「玉兒看病胭脂淡,瘦損東風一夜花,鍾定月沉人不語,兩行清淚落琵琶。」至今為人稱道。    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
  • 王映霞:與鬱達夫成怨偶,為戴笠墮胎,最終覓得良人,活到92歲
    這段話是晚年的王映霞所說。誠然,如果沒有鬱達夫,素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稱的王映霞,情事又如何能鬧得沸沸揚揚,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所幸,顛沛半生,王映霞最終遇到了對她好的人,得享一個幸福晚年。可是當他們1933年搬到杭州的時候,二人的感情卻悄悄偏離了原本的方向。名為風雨茅廬的居所,本意是亂世中的世外桃源,可王映霞又偏偏十分愛熱鬧,家裡變成了社會名流來往的場所。疲於應酬的鬱達夫逐漸心生不滿,既要顧慮到掙錢養家, 也許還有躲避的因素,鬱達夫外出謀事,留王映霞一人在家。
  • 與原配離婚娶心上人,婚後卻屢次登報宣揚家醜,英年早逝
    王映霞王映霞,素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稱,而且自幼喜愛傳統文化。與鬱達夫相識時,鬱達夫也早已經不是窮困潦倒的書生,他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已經出版,並且轟動文壇,鬱達夫的名字在當時家喻戶曉。正是有了在文壇的一席之地,也才有了追求王映霞的自信。鬱達夫給王映霞寫了一封又一封情書,而且情書寫的情意綿綿。「為你,我情願把家庭、名譽、地位,甚而至於生命,也可以丟棄,我的愛你,總算是切而且摯了。」
  • 「瘋子」鬱達夫和「淫婦」王映霞
    婚後王映霞發揮了妻子的柔情,除了竭盡所能與鬱達夫共同建立一個愛的窩巢之外,並有目的地每天準備了雞汁、甲魚,黃芪燉老鴨,想盡了辦法要把丈夫的肺癆病體加以補養。鬱達夫也以「日記九種」的形式把他對王映霞的愛登在報刊上,使人們都知道他有一位賢淑、聰明、美麗的好妻子。這時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夫妻倆更加恩愛有加,過了五年甜蜜的生活。
  • 王映霞是鬱達夫極為深愛的妻子,為何婚後12年,對她恨之入骨?
    或許,每一個人的一生中,都有一次為愛瘋狂的經歷。不顧一切,只想和對方在一起。也是因為這樣濃烈的愛,才會改變自己的性格,才會患得患失,越想得到,越是不能相守一生。鬱達夫和王映霞,兩個人之間,有過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是他們彼此之間的感情,也將兩個人傷地遍體鱗傷。
  • 鬱達夫和王映霞:相遇便註定離開
    ……映霞,映霞,我寫完了這一封信,眼淚就忍不住的往下掉了,我我……達夫」情書的原文比這段節選要長很多,當時三十多歲的鬱達夫,完全像個深陷情網的少年,狂熱而執著,就像他在情書裡寫到的那樣:「情願把家庭、名譽、地位,甚而至於生命,也可以丟棄」。不知是被這種「捨命的愛」蠱惑,還是被詩人的痴纏弄得心力交瘁,一波三折之後,王映霞終於答應嫁給鬱達夫。
  • 自揭家醜毀三觀的女星 劉濤老公破產後的非人生活
    ,我們中國不是一向講究」家醜不可外揚「嗎,為何娛樂圈的女星們自曝家醜卻一個比一個高調呢?老牌豔星邵音音於1984年嫁給富商陳耀發,但丈夫卻屢屢傳出婚外情,邵音音在一次採訪中自曝家醜:「我的婚姻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婚姻」,老公當時都可以帶女人回來睡覺,和兒女同桌吃飯,小三還惺惺作態地說羨慕我的家庭生活很美滿,要認我做姐姐
  • 《王映霞自傳》⑤ | 我嫁給了愛離家出走的男人
    未到滿月,我就得到祖父在杭州患腦溢血的電報,我和鬱達夫匆促趕往杭州,總算見到了老人家最後一面。我從不愛哭,但這次卻流了不少眼淚,老人家長眠了,從此,他再也不知道我此後的日子是歡樂還是悲愁。丁玲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爽直、大方、沒有一點舊式女子的扭捏。沈從文很早就和鬱達夫認識,鬱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為《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寫的就是沈從文,沈從文對鬱達夫很是尊敬,對他的作品也很推崇。來我家玩的作家都較窮,只有邵洵美是例外,他是一個最富有的文人,邵每來都是坐自家的小汽車。總之,家中雖只有我和鬱達夫兩個大人吃飯,但每天總要準備五六個人的飯菜。
  • 鬱達夫發請帖說和王映霞東京結婚,朋友們去參加婚禮,撲了一個空
    1927年,鬱達夫在朋友家的宴會上對「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驚為天人。經過鍥而不捨的情書攻勢,終於打動了王映霞,王美女同意和他結婚。兩人決定1928年2月21日在日本東京精養軒結婚,於是發下請帖,邀請親朋好友參加婚禮。
  • 《王映霞自傳》⑥ | 有一種愛,叫結婚之前
    我和他都認為,唯一符合我們生活上、經濟上、願望上的去處是杭州。 在杭州,有我的母親、我的母校、我的同學,這是想像中最好的去處,可以作為我的終老之鄉。 我們商量決定後,馬上寫信去託了在杭州的友人徐葆炎,沒過多久,他就為我們介紹了杭州大學路場官弄內的一所舊式房子。我立刻寫信去,託他租定了下來。
  • 有顏有才有錢的王箏自爆家醜:婚姻不是歸宿也不是避風港
    想把我唱給你聽趁現在年少如花花兒盡情的開吧裝點你的歲月我的枝芽誰能夠代替你呢趁年輕盡情地愛吧最最親愛的人啊路途遙遠我們在一起吧多甜蜜的一首歌啊,就在這兩天,這首歌的演唱者之一的王箏微博公開自爆家醜。其發文曬出丈夫與一年輕女子大尺度聊天截圖,爆料丈夫出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