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馬上就要過去了,無論老中青,恐怕都會認為2020年是近十幾年來影響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年,可能也是最難熬的一年——因為新冠病毒。
一年來,來勢兇猛,無藥可治的新冠病毒,給全球經濟造成了重大打擊,股市大躍,失業大增,很多國家都是負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這一輪全球經濟衰退是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好不容易到了年底,國內疫情已被控制,各國疫苗研製也頗有進展。我們都知道,疫苗是對付病毒最為有效的武器,有了疫苗,戰勝病毒指日可待!
▲不講武德!
這本來是一個好消息,然而緊接著又來了一個壞消息——病毒變異了!
英國12月14日宣布,在其境內發現了一個變異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VUI 202012/01,意為正在接受調查的,2020年12月第一號變異新冠病毒,除英國外,澳大利亞、丹麥、義大利、冰島與荷蘭等國也已報告發現了這種變異病毒。
消息一出,英國立即被很多國家「拉黑」了。目前已經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英國發布了旅行限制措施,甚至禁止英國旅客入境,嚴防死守。美國疾控中心(CDC)警告稱,由於僅有極少數病毒獲得測序,變異新冠病毒可能已在未察覺的情況下於美國傳播。
▲德國發出警告,避免前往英國
按流行病學的規律,傳染病的病原體在傳播一段時間後,會和宿主達成一種平衡,因為很快就把宿主搞死的病原體,反而不容易被傳播。也就是說,哪怕沒有特效藥,傳染病的毒性也會逐漸減弱,達到一個較低的水平。
新冠病毒大體也是如此,近期國內發現的病例,已經沒有死亡的消息了,世衛組織在十月公布的死亡率是0.6%。但這次英國這個變異的病毒仿佛來了一個輪迴,據初步研究顯示,該變異病毒的傳播能力較此前提升了40-70%——和原始毒株相比,變種毒株的再生能力要高70%,代表病毒傳播能力的R值(一個感染者平均傳染人數)要高出0.5-0.7。
也就是說,R值必須低於1,新增感染人數才會下降,而新冠病毒的初始R值(不執行任何防疫管控)大約為3.5。
▲英國對外交通大受影響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表明該變種增強傳染性的一個事實是:自9月20日在肯特郡(Kent)出現後,到11月初,該變種在倫敦造成了28%的感染;在12月9日結束的那一周造成62%的感染。」
這就是意味著,即使死亡率不提高,由於傳播能力強,病例基數也會變大,死亡人數肯定隨之提高。如果致死率再上去一點,那就更厲害了——有前車之鑑,現在各國都學乖了,先禁了再說,傳播開來麻煩大了。
那剛剛開發出來的疫苗,還管用嗎?
疫苗是是加工改造後的病毒或病毒組份,由於失去了野生病毒的感染能力或致病性,疫苗注射到人體以後,不會致病,還能激活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經過「演習」的免疫系統就有了「記憶」,可以精準識別病毒並消滅之。
人類曾經用疫苗消滅了天花病毒,但這幾乎是一個孤例,因為天花病毒屬於DNA病毒,很少變異,比較「蠢」,疫苗一經開發,就穩定有效。而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同類,是RNA病毒,單鏈,大分子,能與其它病毒「交流」,會「七十二變」,狡猾狡猾的,容易「脫靶」。
▲疫苗有多種,各有長短,中國疫苗多為滅活疫苗
以甲型流感病毒為例,它由兩種成分糖蛋白(蛋白質)構成,一種為H型,一種為N型。H有十六個不同的型別(H1-H16),N有九個型別(N1-N9),這一組合起來,新種類可就多了,這就是我們時常可以聽到諸如「H1N1」之類名稱的原因。
如果後面的數字一變,就又是一個新種類,所以流感疫苗要年年打。世衛組織得根據南半球的流感發生情況,每年11月左右推測並發布北半球病毒類型,然後相關生產者才能有針對性地製造疫苗。
▲各國疫苗沿不同路徑出擊
但新冠病毒是個新事物,不像流感病毒那樣有多年的經驗可用,尚做不到準確預測其變異方向,想打這個「提前量」更不容易。
不過,事情也不至於那麼糟糕。因為冠狀病毒雖然有不同的亞型,但同源性不低,有80%的相似度,這就意味著目前研製的疫苗並不會完全失效。
就在英國變異病毒的消息出來後不久,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免疫學教授丹尼爾·奧爾特曼(DanielAltmann)表示,「這些疫苗會誘導出針對刺突蛋白多個部位的中和抗體,其中大部分抗體不會受這些突變影響,因此疫苗仍然有效。」
另一位疫苗專家,布裡斯託大學教授亞當·芬恩(Adam Finn)表示,「我們預測,這種新變種不太可能對疫苗有效性產生多大影響。」
實際上,在病毒疫苗的開發中,多少是要考慮到交叉保護的,畢竟病毒要變異是已經知道的規律,流感相對好預測,不好預測的,就得提前想到這個問題。當然,他們也可能是在「安撫民心」,萬一他們說錯了呢?咱們來看看中國專家是怎麼說的。
▲梁教授一直戰鬥在抗疫一線,她始終強調,要相信中國經驗
浙大一院感染科主任盛吉芳教授在接受健康時報時表示,「實際上,新冠病毒出現變異並不意外,國外之所以出現大面積變異病毒感染病例,與其本身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基數過大有關。」
「任何病原體都有變異的可能,尤其是RNA病毒,它在傳播過程中非常容易發生錯配從而變異……因此大家並不必對新冠病毒發生變異感到恐懼。無論病毒如何變異,做好嚴密的隔離措施就可以有效防控,比如我們國家從此前的封城到現在出現『點』狀病人馬上隔離,都在實踐中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不難看出,國外專家重在治,而中國專家重在防。
對比各國疫情防控的效果,中國防控得力,並不是因為擁有了高超和完備的醫療資源,而是功夫在醫療外,以社會化,整體化手段,大幅降低了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
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人類是有組織的社會化生物。單從對付疾病這個角度來看,除了醫藥,我們還可以採用主動,以限制活動的方式,減少與病原體的接觸機率,切斷或控制病毒的傳播鏈——治療手段欠缺,儘量不得病才是保護最多數人的最好方法。
所以,在疫情蔓延最厲害的那段時間,中國的對策是採取強力的限制措施,實踐證明,效果顯著。不過,這是要付出代價的——工商業陷於停頓,經濟數據大幅下降,然而為了救最多的人,這個代價,必須付!
而且,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人在,就不怕沒未來。病毒控制住了,現在我們又能自由活動了,經濟又重振了,這正是當初壯士斷腕換來的最好結果。
▲這樣簡單的幾招,人人都會,沒有疫苗和特效藥,也防住了
強有力的防控措施還有一個意外效果——不僅新冠病毒被防住了,其它傳染病也一併減少了。盛吉芳教授介紹,「往年這個時候我們醫院發熱門診每天的病例在120-160例左右,今年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這與今年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有力地推進了大眾戴口罩,洗手的意識不無關係,而國外在戴口罩防控上落實的並不好。」
只要堅持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發現就查控,其實病毒變異與否,並沒有那麼可怕,不會出現暴髮式的大流行——相比單純的醫療手段,在人類組織這個層面上去想辦法,搞「社會化」防疫,更具威力。
▲中國衛生部門和相關企業正在加班加點推進疫苗研製
當然,疫苗還是很重要的,因為防的再嚴,也不可能保證百分之百人都沒有感染的危險,這時候,疫苗就是最後的防線。
截至12月初,我國有15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5款疫苗進入Ⅲ期臨床試驗,有效率86%以上,已經獲得阿聯、印尼、巴西、阿根廷、埃及等國的批准,埃及衛生部長還率先接種了中國產的新冠疫苗。
中國疫苗有一個優勢,即對存儲條件要求較低,可以儲存在2到8度的標準冰箱中,更容易在發展中國家普及。
而莫德納、輝瑞等疫苗需要零下20度的深度冷藏,2-8度只能保存5天。《紐約時報》在12月9日刊文指出,「如果其他地方的臨床試驗也得出類似的疫苗有效率結果,中國研發的疫苗可能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一條生命線」。
與病毒的鬥爭還遠遠沒有結束,病毒也不可能被徹底消滅,我們唯有以智慧與之抗衡,中國人加油!
「隧道盡頭的光亮變得更加明亮,但我們還沒有抵達那裡,我們只能一同走向隧道盡頭。」——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