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常見的多發病,目前,在我國正呈上升趨勢,尤其在老年人中更為明顯。所以人們又稱冠心病為「官心病」。這與一定人群的特有性格和行為類型有關係。現已公認A型行為是引起冠心病的四大危險因子(吸菸、高血壓、高膽固醇)中的一個獨立危險因子。美國著名心臟病學家佛瑞德氏調查發現:心臟病患者中,偏向A型行為的高達98%。卡波氏醫生認為:隨著年齡增長,社會地位及環境因素的改變,容易誘發A型行為。同時還發現,發作過心臟病的患者,經過矯正A型行為的訓練,可防止心臟病的發作。
其實,冠心病與心理素質的關係,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注意了。1868年德國醫生約?歐森氏注意到冠心病患者似乎有特定的性格行為。1910年美國學者萬·斯蘭氏提出情感因素與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有直接關係,並描述冠心病患者都是「在智力和體力上精力旺盛、敏銳而雄心勃勃的人,這些人的發動機是一直開足馬力前進的。」20世紀以來,人類冠心病發病率迅速增高,尤其在西方社會更為明顯。但人們用傳統的病原學理論,如遺傳、生理生化、病毒、免疫等都不能滿意解釋為什麼20世紀以來冠心病發病率會迅速增高。
於是人們把注意轉向西方社會中獨有的新特點——環境緊張上。由於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物質文明的進步,大都市增多,人口過度集中,特別是知識爆炸性增加,知識更新加快,迫使人們不斷接受新教育,不斷學習新東西。人們處在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和教育機會增長所造成的心理緊張狀態之中,處在對成功的渴望和高效率的工作之中,處在痛苦的與不顧一切的競爭之中。
而這種生存競爭的劇烈心理緊張狀態,影響著人體內部的相對平衡,引起人體一些生理、生化變化,如常見的腎上腺素水平增高、血壓波動。長期處於這種心理緊張狀態的人,對反覆出現的緊張刺激,就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反應模式。不同的反應模式又反過來對人體的平衡和健康產生不同的影響。再由於遺傳因素差異和認識特點不同,使有些人對環境緊張的刺激敏感(反應強烈),有些人較不敏感(反應微弱),這樣就使心理反應模式產生了差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