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那些看了令人淚奔的上海街景

2021-02-23 食硯無田

圖1:1971年,周總理接見伊文思夫婦

1972年-1975年間,尤裡斯·伊文思(1898~1989,荷蘭電影導演)偕夫人羅麗丹(法籍電影人)在中國拍攝了長達12個小時大型系列紀錄片《愚公移山》,攝製組的足跡遍及大慶、上海、南京、青島、新疆等地。當時,伊文思等人是極少數幾位得到官方認可在國內採訪、拍攝的境外攝影師(圖1),這給他深入基層(工廠、街道等),廣泛接觸群眾帶來方便。在片中,你可見到工人、農民、漁民、教授、學生、解放軍戰士、售貨員、演員、手工藝人等,還有他們工作、生活的場景。本文截取伊文思在上海拍攝的《對一座城市的印象》、《上海第三醫藥商店》等片一些鏡頭,再現1970年代上海街景,並將這些珍貴的影像分享各位同好。

圖2:外灘,黃浦江邊

上海街頭常有「軋鬧猛」現象,只要有人往上湊熱鬧,不管三七廿一馬上有人跟進。儂看,一對夫妻在外灘拍照留影,也會像圍觀外賓一樣裡三層外三層,場面邪氣壯觀(圖2)。有辰光,某人走在街頭,感覺頭頸不適而仰面觀天舒展下,旁人見狀也會好奇地朝天觀望,想曉得他在看啥,開始一二個看,很快一傳十、十傳百,一大群人都朝天看,還相互詢問」啥事體?「,結果,啥事體也沒發生過,只是第一個人他活動了下頭頸而已。

圖3:清晨,上海街頭大餅油條攤

圖4:清晨,上海街頭大餅油條攤

在上海排隊買東西是常有的事,就是一大早去買個早點也會排成長龍(圖3、4)。上海早點有」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漿),大餅、油條最受喜愛。油條剛出鍋時,先不急於拿走,會燙手,讓它冷一會,然後用短草繩(攤主提供)扎或筷子(自帶)串起拿走。

圖5:南京西路人民公園門口,烏龜車

圖6:北站,烏龜車

1970年代,上海街頭跑的差頭(計程車)大多是小烏龜車,上海人習稱」小烏龜「(圖5、6,音xiaowuju)。

圖7:南京西路新昌路口,郵局

南京西路新昌路口東北轉角的這家郵政支局在當年也可算地標(圖7)。1990年以降,在城區建設大變局中,它早已退出歷史舞臺,無跡可尋了。

圖8:延安東路輪渡站

過去,黃浦江兩岸過江來往交通極為不便,擺渡船是主要交通工具(圖8),若遇大霧天輪渡就停運,急煞去對岸上班人。所以,住了浦東的自喻鄉下人,難得到浦西去玩,還說:「伲到上海去白相。」

圖9:安義路常德路口,靜安區41糧油店

靜安區安義路的老照片稀缺,這是我至今見到的它的唯一影像(圖9),多虧伊文思大師用鏡頭記下其瞬間。

圖10:乍浦路橋

老底子,人力運輸車蠻多的。人力車平地走還比較省力易行,一旦遇到上橋就非常吃力,需要有人推一把,俗稱」推橋頭「(圖10)。不過,大多人力車夫會相互推車,很是默契。筆者讀小學時,為寫篇周記《記一件好事》,特意去橋堍相幫推人力貨車。

圖11:南京西路,立豐廣東土產食品商店

1938年9月,公誠南貨店創立。1967年8月,公成南貨店與立豐供銷合作社公私合營,改名為「上海立豐廣東土產食品商店」。1990年10月,改名為上海立豐食品有限公司(圖11)。

圖12:南京西路華山路口東望靜安寺

圖13:南京西路華山路口東北角

圖14:華山路南京西路口北望,前方愚園路

此組截屏影像(圖12、13、14)再現了當年靜安寺及其周邊風貌。如今,靜安寺片區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的,影像中的沿街建築已無跡可尋。

圖15:南京西路805號,王家沙點心店

圖16:南京西路805號,王家沙點心店門口買青團

王家沙點心店的素菜饅頭、蘿蔔絲饅頭做得蠻好,常常要排長隊才能買到。蟹殼黃更是品種多,吃口好!以前還有老虎腳爪供應,吃的人少了,也就不做了,有點可惜。還有很多好吃的東西,這裡就不一一列舉,有機會你自己去品嘗(圖15、16)。

圖17:小菜場魚攤頭

圖18:刮魚鱗攤

圖19:小菜場,盆頭菜

過去,小菜場魚攤頭旁邊還有專門刮魚鱗的小攤頭,大多是中老年婦女擔當(圖18)。現在這種事體只有賣魚攤主自家做了。小菜場裡還有賣葷素搭配的小菜,且用盆裝,習稱」盆頭菜「(圖19),價鈿比各種單買稍微貴點,但免肉票。

圖20:徐家匯廣場,衡山路華山路口,衡山食品商店

圖21:徐家匯廣場,交警用喇叭指揮交通

那時,馬路上沒有交通協管員或輔警,交警指揮交通還是蠻辛苦的,有時會用喇叭提醒來往車輛和行人注意交通安全(圖21)。

近期文章:

靜安區六十三油醬店原來在這街角

老上海城區已消失的街角(六)

讀《圍爐夜話》心得之二

老上海城區已消失的街角(五)

1959年,電影中的上海街景

老上海城區已消失的街角(四)
老上海城區已消失的街角(三)

老上海城區已消失的街角(二)

老上海城區已消失的街角(一)

臺灣攝影師張才之上海影痕

探訪武進路453號扆虹園遺蹟

《申報》所記跑馬廳畔石翁仲

上海內環線內遺存碉堡尋覓記

文徵明答陳汝玉書(鋼筆書法)

虹口「長興園」老虎灶探訪記(視頻)

圖說下海廟及其他

子欲養親健在時

這些老照片你見過嗎?魯迅逛街....

腳步何必太匆忙

無田街拍日誌之四十五

---

歡迎光臨!本號文字及部分近照均為原創。轉載本號文章,請註明來源!對老上海、老照片、老地圖、老建築感興趣的朋友可通過以下方式關注我:

1、搜索微信公眾號:wt1957sina;

2、掃描下面本號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再點「關注」即可。

相關焦點

  • 1959年,電影中的上海街景
    前些日子,經朋友介紹,在網上看了一部1959年出品的國產故事片《萬紫千紅總是春》(沈浮導演、朱靜攝影、張瑞芳等主演、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出品
  • 上海街景也太好拍了!
    上海街景實在太好拍了!
  • 這是90年代的上海,帶你重回老上海,回顧那些曾經的歲月
    圖為當時的上海長寧火車站。長寧火車站原址位於長寧路凱旋路(靠近現在的上海軌道交通三號線中山公園站)。長寧火車站建於1916年,因站址位於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南側,建站初期稱梵皇渡車站。1935年稱上海西站。1989年1月1日,鐵道部批准上海真如車站改為上海西站,原上海西站改名長寧站。
  • 1970年代看的國產電影,基本上很少有廚房的場景出現
    1970年代看的國產電影,基本上很少有廚房的場景出現1970年代看的國產電影,基本上很少有廚房的場景出現,更不大可能想像《廊橋遺夢》裡的中年男女是如何在廚房裡發生婚外戀的,千革命的人自己燒不燒飯吃?針對這個疑問我好奇地問過外婆,外婆很難回答我的問題。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在廚房中度過的外婆告誡我,小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吃飯也是件神聖的事情,至少要虔誠和專心。
  • 方餘龍:以1970年代的家具為起點
    這些舊貨都逃不出家居用品,收來最多最豐富的還是各式風格的桌椅,這其中,方餘龍又最偏愛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國內家具廠製作的家具。那兩個年代的室內設計的指標,可以當時的北京飯店的布置為準,北京飯店的室內布置可說是當時最有品味的一種室內布置風格。在已故攝影師吳印鹹的一組關於1970年代北京飯店的室內風格的照片裡,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當時的那種風格。
  • 上海八十年代的模樣,儂還記得伐?
    上海八十年代的模樣,儂還記得伐?(80年代上海市區俯瞰圖)1外灘2人民廣場3南京路4上海豫園5上海體育館在你的記憶力中80年代的上海是否就是這副摸樣呢?
  • 回顧臺灣1970年代美妝史:是化妝開始走入臺灣女性日常生活的年代
    乍看之下是憧憬西方人高鼻大眼的結果,不過,嚴格說來,1970年代的化妝術主要師承歐洲與日本,而且有早期亞洲影劇化妝的影子。此外,以筆者的觀察,1970年代流行妝容其實頗有早期亞洲影劇化妝的淵源,因此可以說,當時的妝容,其實擁有東西合璧的性格。在我們往下繼續認識1970年代時興的妝容之前,請記得那是一個10位女性裡面,僅有兩三人化妝的時代,因此這裡介紹的妝容,縱有不少是彩妝師鼓勵女孩在特定場合畫的,但真正身體力行的人其實不多,一般女孩只有在結婚時,才會有如登上熒幕般亮麗。
  • 趙德發《1970年代,我的鄉村教師生涯》:書來書往都是一份情誼
    《1970年代,我的鄉村教師生涯》,是一本特別的散文隨筆集,書籍的裝幀設計也特別新穎獨到,富有特色。書的封套採用的是舊報紙的形式。據德發老師說,此書印製完畢裝訂前,書的責任編輯特意請他手寫了一百五十份籤名,作為書的前襯裝訂進書裡面,另外,還做了幾百本精裝毛邊本。我手頭的這一本,就是精裝毛邊籤名本,遺憾也欣慰的是,沒有彼手寫的籤名,卻有此手寫的籤名。
  • 街景地圖-谷歌街景地圖-實景地圖全景在線瀏覽
    目前提供街景瀏覽的有美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家,臺灣地區的街道實景也可能很快被提供。遺憾的是,中國大陸的街景瀏覽可以說是無法期待的,這與中國大陸的一些法規有關。和Google Earth上出現有趣圖景一樣,街景地圖也拍下了很多有趣的、搞笑的照片,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 1950—1970年代臺灣新詩
    在臺灣新詩史鍛接期(1953年起)與發展期(1959年起)皆十分突出、活躍的洛夫、余光中、鄭愁予三人,回歸期以洛夫著作最豐,計有《魔歌》《眾荷喧譁》《時間之傷》《釀酒的石頭》四部詩集;余光中亦有《白玉苦瓜》《天狼星》《與永恆拔河》《隔水觀音》四部(《天狼星》所錄皆為60年代舊稿新修);鄭愁予先有總前期創作大成之《鄭愁予詩選集》,繼而推出新作《燕人行》。
  • 老照片:70年代的上海楊浦工人新村,那時人們的生活平凡而幸福
    楊浦區,位於上海中心城區東北部,地處黃浦江下遊西北岸,與浦東新區隔江相望。上世紀50年代,工人新村構建起上海的第一代社區概念,楊浦區在上世紀50到80年代曾擁有上海城區最大的工人新村。50年代末期,楊浦區已經建成了40多個大大小小的新村。
  • 樂高街景10周年回顧
    2017是樂高街景系列10周年,對於樂高粉絲來說,最大的期待莫過於一套有紀念意義的全新街景set!樂高對市場需求的把握絕對是得心應手的,於是,粉絲盼來了全新街景系列最新型號10255:集會廣場 Assembly Square!從這套產品的磚數,人數以及整體的精細程度來看,樂高還是非常重視它的,就連樂高的設計師也親自現身說法,跟粉絲們介紹這款產品,話不多說,直接看視頻:
  • 上海七、八、九十年代珍貴的老照片,你還記得嗎?
    80萬上海小夥伴都在看不得不說看完上海70-90年代的老照片真心感慨阿拉上海日新月異的發展▲70年代的上海外灘▲1980年代的靜安寺街景,靜安寺東側的「靜安果品商店」就是如今的久光百貨大樓前廣場處。▲上海電影局電影海報,當時非常流行看電影
  • 《馬粥街殘酷史》緬懷不一樣的韓國1970年代
             這是「街頭三部曲」中最為純粹、最為圓滿的一部,《卑劣街頭》、《江南1970》都集中在暴力上,更多體現的是在韓國七十年代動亂的社會中黑道人物命運的悲哀,基調悲涼傷感,而此片更多的是懷念華和致敬,就如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日子一樣,對他們那個時代青春的緬懷,有愛情、友情,也有對教育體制的不滿但又不得不低頭
  • 1970年至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的外國電影
    1970年《琛姑娘的松林》(越南)(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達吉亞人》(羅馬尼亞)(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血海》(上下集)(朝鮮)(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看不見的戰線》(朝鮮)(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電影《看不見的戰線》劇照
  • 王 東 ‖ 從「西望」到「回歸」: 1970年代臺灣地區的思想轉型與人文嬗變
    在臺灣地區的現代思想文化演進中,1970年代似乎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年代。因為,在1970—1979年的整整十年間,既沒有1950年代由《自由中國》所點燃的思想硝煙,也沒有1960年代由《文星》所引發的激烈的中西文化論戰,更沒有1980年代以降狂飆突進的「本土化」思潮。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十年間臺灣的思想天空,可謂雲淡風輕,波瀾不興。
  • 王 東 ‖ 從「西望」到「回歸」——1970年代臺灣地區的思想轉型與人文嬗變
    在臺灣地區的現代思想文化演進中,1970年代似乎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年代。因為,在1970—1979年的整整十年間,既沒有1950年代由《自由中國》所點燃的思想硝煙,也沒有1960年代由《文星》所引發的激烈的中西文化論戰,更沒有1980年代以降狂飆突進的「本土化」思潮。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十年間臺灣的思想天空,可謂雲淡風輕,波瀾不興。
  • 用街景地圖「拍」故鄉
    你可以根據你選擇的地點來做對比,看哪個更適合)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對故鄉的認知,選擇地點,截取街景圖中的畫面來進行自由創作。圖片要求:10張左右,需要附上一段總文字說明,以及圖片相關的信息(簡單的地點就很好了)時間不限,投稿郵箱:studio@ofpix.com下面我也親自體驗了用街景地圖「拍」故鄉,以我的大故鄉龍巖為例。
  • 樂高新街景10260都市餐廳正式公布
    第一層是一個1950年代風格的美式餐廳,最大的特點是有一面大型的曲面落地窗。不知各位喜歡這個街景套裝嗎?歡迎留言討論。
  • 老照片:這是80年代的吉林長春,這樣的長春你還認識嗎?
    這是一組上世紀80年代吉林省長春市的老照片,這些老照片記錄了長春昔日的樣子,通過這些老照片帶大家去重溫老長春的舊時光,找回曾經記憶中的長春。圖為上世紀80年代長春街頭的62路公交。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兒童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