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鳥瞰茱萸灣景區。建平 攝
「七河八島」,我市生態自然環境保持最完好的湖泊、平原型溼地。記者昨探訪其「前世今生」發現,「七河八島」的歷史並不久遠。400多年前「分黃導淮」,挖通第一條
淮河入江路線,邗溝成為接納淮
河水的通道,「七河八島」開始「孕育」;「七河八島」的名稱,也是所在區域鄉民一個約定俗成的名字。
開始孕育
1595年淮河首條入江水道
從金灣半島向北眺望,是一望無際的水面,這水面就是邵伯湖,也是淮河進入「七河八島」的口門。
400多年前的1595年,為防止明祖陵被淹和保護漕運,萬曆皇帝接受勘河科臣張企程的勘淮意見,決定大舉「分黃導淮」,並派「水利部長」(總理河督)楊一魁負責實施。當年10月,工程全部完工,挖通淮河水入海線兩條、入江路線一條。
「入江路線,就是挖開了金灣河(非今金灣河)、鳳凰河、壁虎河等。」揚州水利專家徐炳順介紹說,正是從1595年開始,邗溝成為接納淮河水的通道,「七河八島」也從此開始「孕育」。
水道布局
康熙決策,乾隆付諸實踐
「淮河入江水道布局的形成,真正的決策者是康熙皇帝,而把康熙皇帝的決策付諸實踐的是乾隆皇帝。」徐炳順評價說,康熙乾隆這爺孫倆是古代治理淮河的高手。
康熙皇帝六下江南,雖然很多人都評價說他好大喜功,但不容置疑的是,正是在他南巡期間,為解決淮河水出路、決策淮河入江,起了重要作用。
康熙三十八年春,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專門巡視河工,親自過問裡下河水患。他在邵伯登上小船,巡查人字河(今高水河位置,下接芒稻河)。見到運河與邵伯湖水相平時,他指出:邵伯以下河湖合而為一,不必修築堤岸,聽其自流;高郵運河東岸滾水壩、涵洞俱不必留用,將湖水、河水全由芒稻河、人字河排洩入江。他還責令開挖入江口門阻水的地方。
乾隆皇帝經過揚州時,見識到裡下河的災害。同他的祖輩一樣,發現淮河水入江近、入海遠,要求大力興修淮河水入江工程;1742年(乾隆七年)雖做了一些淮河水歸海工程,但這時淮河水入江的量比康熙時大多了。經乾隆時加挑入江河道和擴展原河,入江口門已達107丈(342米)。
奠定格局
道光年間止,歷時230餘年
七河八島』入江河道的布局,歷史十分複雜。」徐炳順介紹,從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開第一條淮河水入江河道金灣河算起,到道光八年(1828年)開最後一條入江河道新河止,前後長達233年。
1828年,瓦窯鋪新河開通,這是一條與鳳凰河並行的河道,河水最後經廖家溝入江。「瓦窯鋪新河連同以前歷代開挖的河道(南北向)共達7條。至此,入江河道布局全部形成,奠定今日入江河道的格局。
這裡之所以要把「七河」界定為「南北向的河道」,是因為在「七河八島所在區域」,還有東西向等其他走向的河道。
「七河八島」,7條南北向河道自西向東分別是京杭大運河、壁虎河、新河、鳳凰河、太平河、金灣河和高水河;而其他走向的河道,有小新河、橫河(古邗溝的一部分,也稱運鹽河)等。「當然,為了避免與洪水『正面交鋒』,很多河流也並不是正南正北方向,如壁虎河,實際上是西北東南走向。」
「總而言之,淮河入江河道布局的形成,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利用原有河道到新闢溝河,從保陵、保漕到兼治水患,從小到大,由最初入海轉向入江為主的過程。」
入江河道挖開後,「島」內原本今灣頭鎮、泰安鎮、仙女鎮等鎮的土地又被切割分成金灣半島、聚鳳島、鳳凰島、壁虎島、紅星島、自在島、芒稻島、幸福島等達八塊之多的「人工島」,邗江區泰安鎮佔據「島」的大部分,今人稱它為「島鄉」。
最終定位
新中國成立後系列閘壩建立
「七河八島」最終的「定位」,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徹底解決淮河水患,新中國在淮河入江水道大興水利工程,修建了一系列的閘壩,如萬福閘。這些閘壩的建立,讓「七河八島」的格局不再產生大的變動。
七河八島』地理是人工力和自然力相結合的產物。」徐炳順說,「當然,人工力的斧鑿痕跡很濃厚。」
從自然力上而言,沒有淮河水,就沒有「七河八島」。「雖然河道是人工挖通的,但沒有強勁的淮水,河道就不是現在的河道。」如壁虎河,明末它的口寬僅有2丈(6.4米);清末,它已成為淮水入江的主要口門,寬達100餘丈(320米)。如鳳凰河,淮水入江之前是一條小河,明末時口寬只有1.26丈(4米),清末時口寬已達23丈(74米)。
名稱由來
約定俗成的地方用名
如今,「七河八島」是揚州人耳熟能詳的名字,但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
徐炳順說,「七河八島」並不是一個官方用名,只是「七河八島」所在區域鄉民一個約定俗成的名字。這一說法,得到了當地人的印證。
山河村68歲村民陳國林告訴記者,解放前並沒有泰安鎮,「七河八島」所在的區域也籍籍無名,在外提起當地的小地名,很多人也不知曉。因此,當地人就根據當地的多河多島的情形,得到「七河八島」的說法。漸漸地,這一說法流傳越來越廣,成為這一區域約定俗成的名字。
如今的「七河八島」,排洩淮水依然是最主要的功能;而它如沙洲一樣的地理特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溼地,特別是在揚州行政區劃調整後,已成為城市中央的一條生態長廊。
記者 向家富
作者:向家富
本文來源:揚州晚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