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者的一天:女同志當男同志用,男同志就是奧特曼

2020-12-26 澎湃新聞

社區工作者的一天:女同志當男同志用,男同志就是奧特曼

2020-02-27 22: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戰「疫」中

醫務工作者衝鋒在前

值得我們敬仰和點讚

但你知道嗎?在戰「疫」的大軍中,還有這樣一群特殊的「戰士」,同樣值得我們稱讚。

他們的「戰場」在大街小巷,天天與每一個你我他打交道,他們沒有專門的防護設備,更沒有N95口罩,但從疫情發展至今,他們無時無刻不「戰鬥」在防疫第一線。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叫:「社區工作者」。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省共有15萬餘名社區工作者連日奮戰在阻擊疫情的第一道防線。

一個通知

立馬返回工作崗位

勸人在家

自己卻往前衝

他們甘當服務員、快遞小哥

他們也是保衛員、宣傳員、跑腿員

不是社區工作者不害怕

是責任讓他(她)們無法迴避;

不是社區工作者不怕死

是使命讓他(她)們必須向前;

不是社區工作者沒有家

是職責讓他(她)們舍小家顧大家

今天

致敬所有抗擊病毒戰場的社區英雄!

來源:杭州民政、明珠新聞

原標題:《社區工作者的一天:女同志當男同志用,男同志就是奧特曼》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怎麼都是男同志,沒有女同志報名?最美逆行者,是致敬還是抹黑?
    如果說,軟綿綿的CPR、一滴汗珠都沒有的醫護人員、CPR時放著的枕頭,體現的是這部劇的粗製濫造,那麼這句「咱們這個報名的都是男同志,是不是女同志也出一個呀?」「都是男同志,是不是女同志也出一個?」「怎麼都是男同志,女同志也出一個」,在這句臺詞的相關劇情中,一個男的號召黨員先行,於是呼啦啦上去了一群男同志
  • 越南男男同志現狀
    繁錦的城市、鄉村小鎮,都有男同志的足跡,遍布各種社會層級。男同志的活動,以胡志明市最為集中,因為此地曾是美軍的落腳,社會風氣較其他地方開放;加上胡志明市為經濟日趨發達,許多人離鄉背井,選擇在這裡就業、並建立自己的同志生活圈,男同志人口的基數比較大。
  • 「漫威」大老闆證實:《永恆族》有已婚男同志
    大老闆凱文費吉親口證實:「《永恆族》中將首度出現男同志,而且是已婚!」 ▲他就是「漫威」製片公司的大老闆凱文費吉 外媒喧騰多時「漫威」電影將有「LGBTQ」(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變)性別,酷兒)角色陸續
  • 《男男正傳》:12個老年男同志的口述歷史
    核心提示:《男男正傳》,是由香港大學社會系的副教授江紹祺訪問12個高齡男同志,講述他們生命的歷史。這12個老男人,基本上來自不同的階層,有本地的香港的,也有洋人。這是他們的口述歷史,是他們的記憶錄。看完這個書之後可以更了解同志,也可以更了解香港,還有香港的人權問題。
  • 香港:男同志廁所文化 為同志辯解
    不少藝人同志鼓起勇氣「出櫃」,公開自己身份,冀打破社會對同性戀忌諱;但是同一天空之下,上一代同性戀者仍然藏於衣櫃內;半世紀以來,社會未曾有過他們的聲音。最近,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江紹祺訪問了12位長者男同志,將他們的經歷輯錄成書,細說50年代至80年代的男同性戀故事。
  • 媒體推薦男男正傳:香港年長男同志口述史
    )馬家輝:前兩天我們連續講了兩本書,比較沉重的,一本是講歷史,一本是講戰爭。好多老男人,我個人我一看封面,覺得我的心蠻悲哀的,因為我也快到這個年齡了,可能原來到時候我的身體就會變成這個樣子。這一群男人是誰呢,基本上來自不同的階層,有本地的香港的,也有洋人,是12個。這本書的作者,他是香港大學社會系的副教授,江紹祺教授,他去訪問一群高齡——就是老男人——年紀比較大的男同志,講他們生命的歷史。所以這本書就是其中12個被訪問的老男人的口述歷史,他們的記憶錄。
  • 回望 | 臺灣同志二十年尊嚴之路
    而臺灣「同婚釋憲」運動的起點,與同志諮詢熱線成立時間同年:1998年,男同志祁家威走進戶政事務所,要求與男友登記結婚,被相關單位以「婚姻僅限一男一女」為由拒絕;兩年後,祁家威以此申請第一次同婚釋憲,雖未能成功,卻跨出了歷史的重要一步。1998年,是臺灣啟動同婚釋憲運動、也是成立第一個全國性同運團體的年份。90年代努力突破重圍的同志運動,在此時來到了與主流社會激烈碰撞的交叉點。
  • 130多個單元2800餘戶,社區就幾名女同志……他們紛紛...
    130多個單元2800餘戶,社區就幾名女同志……他們紛紛幫忙,3天終於發完!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社區就幾名女同志
  • 社區工作者疫情防控先進典型人物事跡-京城小洋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主力軍,黨員是衝鋒陷陣的先行者,作為花園路街道志新村二號院社區的社區工作者、入黨積極分子,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張洋同志考慮到所在社區女性同事居多,他積極主動的承擔了疫情防控中最苦最累最危險的工作,工作上的每一分鐘,都是「搶」著過的。
  • 【影評】男同志影集《粗獷熊哥組》描繪熊熊生活,其他男同志分類有哪些?
    佩德羅:本劇中的肉肉小可愛主角,故事就是由他和交往五年的男朋友分手,悲慘厭世的從餐桌上拉開序幕;他的傲嬌行徑和小動作,著實為本劇添上不少笑料卻又格外惹人疼惜。相信對男同志圈有些了解的觀眾一定不陌生,沒聽過也沒關係,拉一把椅子一起說故事:在認識熊族以前,我們必須先認識熊族這個次文化是怎麼形成的。其實熊族的概念,最早是出現在美國的男同志術語中,論其歷史,可以往回溯到1979年George Mazzei於雜誌《The Advocate》刊出的文章「Who's Who in the Zoo?」
  • 抗疫劇被指歧視女性,領導讓女同志報名,對方搖搖手:我真不行
    在這位網友放出的截圖中,一個領導模樣的中年男子說「咱們這個報名的都是男同志,是不是女同志也出一個呀」,隨後一位女士被點名,起身尷尬地說「我真不行」。一名男司機在上前籤名之前,說了一句「黨員同志帶頭」,隨後幾名男同志緊跟其後上去按手印報了名。
  • 《最美逆行者》致敬抗疫工作者,劇情卻污衊女性?抗議天使怒了
    「我們基層的婦女同志們!我們黨的婦女同志們!這是一位曾經作戰在一線的抗疫工作者發出的「怒吼」!她一連用十五個感嘆號,表達了對《最美逆行者》這部電視劇的不滿。《最美逆行者》是由央視出品,諸多明星領銜主演,講述發生在武漢抗疫一線的故事,用致敬抗疫戰士的抗疫劇。
  • 同志內部亦有壓迫,無人願意討論老病窮的同志群體|專訪臺灣作家郭強生
    在《夜行之子》中,我用同志視角寫「美國夢」。我想表達的是:我們看這個時代的時候,已經被一些看似很主流的看待問題的方式統領了,而忘記了有些時候比較邊緣的視角看到的真相未必和主流相同。這個邊緣視角,對我而言就是同志視角。1990年以後,全世界都很喜歡談身份政治的問題,但其實每一種身份都是環環相扣的,不可能完全獨立,不是說性別身份就只和性別有關,和政治立場、經濟文化等其他身份不相干。
  • 評分2.4的《最美逆行者》,主創團隊是用腳寫的劇本嗎?
    一直到領導看了看名單,強調:咱這報名的都是男同志,是不是女同志也出一個啊男同志都是一聽有任務,都堅決無畏地往上衝。而女同志必須要領導點名要求,才出了一位司機加入抗疫隊伍——就這樣,這位女司機還被其他女同志勸阻,說你去參加這個湊什麼熱鬧。
  • 抗疫劇《最美逆行者》被罵上熱搜,看完一點都不委屈,侮辱女同志
    《最美逆行者》在一開播的時候卻被大家罵上了熱搜,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只因為裡面的一些場景讓很多抗議女同志們心裡不是很舒服。這部劇分為7個單元,每單元由不同的演員來演繹,可以看到這部劇也是匯聚了眾群星呢,其中不乏一些老戲骨,像陳數,楊志剛等等都是有出演的,可是這部劇中的一些情節卻讓抗疫女同志們感覺到很生氣
  • 【同志頭條】臺南同性戀人辦婚禮,場面壯觀!
    1臺南同性戀人辦婚禮 200親友賀喜來源:蘋果日報臺南市一對女同志肉包該指數為推廣和鼓勵廣泛採納優良措施而設計,評核准則以社商賢匯在《為香港同/雙性戀和跨性別僱員創造共融工作間——僱主資源指南》中提出的建議為藍本,分為平等機會政策、多元培訓、多元架構、員工福利、企業文化、市場定位、追蹤監察、走進社區·提倡支持八大範疇。這些範疇的制定參考了國際典範做法,並按香港實際情況而調整。
  • 櫃內老人 香港男同志施魅力與伍梅神婆的故事
    櫃內老人本文來源:@社會文化與多元性別課程近年來,不少藝人同志鼓起勇氣「出櫃」,公開自己身份,冀打破社會對同性戀忌諱;但是同一天空之下,上一代同性戀者仍然藏於衣櫃內;半世紀以來,社會未曾有過他們的聲音。
  • 4分之1的直男會看同志G片
    直女投入39%的時間,觀看同志成人片。另外,調查內容還涉及更勁爆的數據。24%的自我認同為直男的男人,有過同性間性行為。研究顯示,直男們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投入在G片上。成人網站YouPorn透過詢問自定義為異性戀的人們:「多久會看一次涉及自身性別的同性成人片」,歸納並得出以下結論。當問到「你多頻繁看跟自己同性別的Gay片」時,直男的數據是投入23%的時間。
  • 10件同志與名人出櫃的大小事
    帥氣又暢銷的瑞典流行歌手 Darin 公開出櫃,告訴這世界,他是個驕傲的男同志:「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應該要能驕傲地活著,並且以自己的樣子而得到接納。」日子還是要過,但我將過得更快樂」擁有許多暢銷金曲的西班牙流行歌手Pablo Alborán 在 IG 上發布一段影片,在影片中他以真摯的口吻向粉絲出櫃,表明自己是男同志。
  • 婚姻平權一周年之際,臺北僅存的女同志夜店停業了
    2003年時臺北大約有14家女同志酒吧(包括夜店與一般pub),到2013年時就只剩1家夜店,也就是現在的Taboo。2015年左右,Taboo曾想擴展業務,開了間女同志酒吧,但沒多久也倒閉了。這兩年,Taboo也曾嘗試轉型,重新裝潢,改變營業模式,但如今看來也沒有成功。 為什麼現在臺北的T bar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