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朱七犯了大忌以頭磕碎地磚,嘉靖帝怎麼反而有一絲笑容?

2021-02-20 楊角風發作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41篇文章)

《大明王朝1566》中嚴嵩只掉過一次眼淚,那就是聽著鄢懋卿送來的崑劇班子演奏《浣紗記》時。或許是裡面的內容感動了他,或許是現實的不如意觸動了他,亦或許他突然變得多愁善感,為未來擔憂而落下了淚。

而在嚴嵩和徐階見嘉靖帝之時,錦衣衛首領朱七同樣被召見。幾句話說完,他為什麼突然頭磕地,直接幹碎一塊地磚,在場的各位都嚇得魂都沒了,為什麼嘉靖帝反而安慰他沒事呢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41期:大明王朝:錦衣衛朱七一頭磕碎地磚,為什麼差點壞了嘉靖帝好事?

一、

《大明王朝1566》中這麼多人物,或明或暗,捉摸不透,讓人恨,恨不起來,讓人愛,也愛不起來。唯獨有一個人,深受大家的喜歡,這個人就是錦衣衛首領朱七,人稱「七爺」!

朱七的第一次出場可謂驚嘆,當時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牌子去淳安買田,嘉靖帝震怒之下,派出了四位錦衣衛。

這其中就包括朱七,而朱七也是該劇隱藏最深的一名倒嚴實力派選手,直到最後抓捕嚴世蕃的時候,他才露出真面目:

「沈大人上疏參你們狗爺倆,死得那麼慘,你當我們都忘了?」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再回過頭來理解朱七的行為,那就容易得多了。

其實從朱七的心目中,他是欣賞海瑞的,不然的話,在浙江,海瑞根本就審不了案,好幾次都是朱七制止了其他人,理由就是海瑞有聖旨,而且有大明律在手。

在浙江地面上,不要忽略錦衣衛的作用,海瑞三審鄭泌昌和何茂才的時候,他們是沒有露面的。他們沒有露面,其實就是最大的表態,以他們對形勢的判斷和對相關人員的監視,不會不知道海瑞這幾天在忙什麼。

等於是默許了海瑞把鄭泌昌、何茂才通倭的事,毀堤淹田的事,等等,都審了個門清。

朱七最後回京,就是奉了嘉靖帝密旨,要捉拿齊大柱,同時一併回了京。在回京的途中,他們還刻意噁心了一把鄢懋卿,搶在鄢懋卿的船隊前面靠了碼頭,大搖大擺從嚴世蕃面前走過。

二、

由於鄢懋卿這次巡鹽,收繳的稅款太多,他們都不敢如實上報,當然,也是貪汙習慣了,硬是悶下了二百多萬兩。

由於分成比例出現問題,導致嘉靖帝痛下決心,要幹掉嚴黨,但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此時還不能打草驚蛇,還要穩住嚴嵩。

因此,他才會同意嚴嵩的上疏,要殺掉齊大柱,以平息嚴嵩的懷疑:

「那就讓鎮撫司先審,年前將這個人正法了,安他們的心,也斷了他們的念想。」

由此,才有了嘉靖帝召徐階和嚴嵩進宮,同時刻意打壓清流派,以麻痺嚴黨。前面我們也提到過,嚴黨是勢必要幹掉齊大柱的,當然並不是說他們多恨齊大柱,也不是齊大柱多麼重要。而是這是一個象徵,是一個震懾力的體現,在這個節骨眼上,朝中的大臣都在盯著齊大柱的死活,以此判斷嚴黨是不是失勢?

而齊大柱對於嘉靖帝來講,根本不叫什麼,無關大局。所以他更希望得到的結果就是,齊大柱通倭不通倭都會死。而最好不要牽扯到海瑞,就算牽扯到海瑞,也不要牽扯到裕王,畢竟他自己都說過:

「難道朕的兒子也會通倭?」

可是,朱七犯了大忌,實際上,錯就錯在他多嘴了,當嘉靖帝問朱七:

「朕這裡有人上本,說這個人是海瑞放的,明知是通倭的人,海瑞為什麼要放人?」

三、

實際上,嘉靖帝只不過是表明一下自己的態度,那就是準了嚴嵩的本,認定齊大柱通倭了。

朱七的意見能左右嘉靖帝的決策嗎?

當然不能,海瑞在浙江三審的案卷,即使朱七沒有看到,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種情況下,嘉靖帝都沒有倒嚴,朱七此舉一方面表明朱七並不清楚嘉靖帝當著嚴嵩和徐階的面,燒掉證詞的事。另一方面則表明,朱七,確實是有點憤憤不平,想表露一下自己的看法。

實際上,朱七正確的做法就是回答,不知道!是啊,海瑞為什麼要放人,這種事要問海瑞去啊,我朱七哪裡知道。況且通倭不通倭是皇上說得算,你朱七發表任何意見都是錯的。

可惜朱七犯了混,回答說海瑞當時認為這個人通倭沒有證據,所以才放了。

嘉靖帝估計心裡楞了一下,這個朱七不按套路出牌啊,於是馬上跟上一句:

「那個倭賊頭子井上什麼郎的都承認了,這還不是證據?」

朱七還是沒聽出嘉靖帝的弦外之音,繼續辯解海瑞認為這件事仍然不能證明通倭。

嘉靖帝有點不耐煩了:

「那你們呢?你們查了嗎?」

朱七繼續回答,查了,但是沒查出什麼來……

這下子嘉靖帝來勁了,那齊大柱到底有沒有通倭,海瑞到底跟這事有沒有關係?

這種情況下,嘉靖帝的意思很明確了,就是認定齊大柱「通倭」,當然,他是看過海瑞的證詞的。自然明白齊大柱是冤枉的,只是為了表態給嚴嵩看,畢竟嚴嵩並不知道嘉靖帝清楚這事。

四、

朱七繼續替海瑞辯解:

「縱算齊大柱有通倭情事,海瑞也不知道!」

這下子嘉靖帝徹底怒了:

「不知道就敢放人?」

還是那句話,朱七你不要解釋,就回答自己不清楚就行了,這下好了,被嘉靖帝定性為「還幫著通倭的人說情」了。

齊大柱通倭一事本就是子虛烏有,當時海瑞就知道這件事有可能會被人翻舊帳。這才建議他去當兵,去了胡宗憲兵營,而且他確實奮勇殺敵,這樣一來,通倭嫌疑不攻自破。

而且胡宗憲跟戚繼光聊天的時候,提到過,把齊大柱為首的這批義民功勞寫到捷報上。而且在海瑞送糧食給胡宗憲大營的時候,胡宗憲也提到海瑞有舉薦之功。

嚴嵩翻舊帳,要治齊大柱通倭之罪,本就是威懾作用,嘉靖帝清楚齊大柱是冤枉的,裕王他們清楚齊大柱是冤枉的,嚴黨他們也清楚齊大柱是冤枉的,朱七也清楚,可是就是沒人說出來。

原因很簡單,嘉靖帝沒有明確表態倒嚴之前,誰都不能替齊大柱求情,錦衣衛更不行!

尤其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很容易給嚴嵩造成,是嘉靖帝在跟朱七唱雙簧,一旦引起了嚴嵩懷疑,那麼嘉靖帝的安撫策略就失效了:

「錦衣衛是拿人的,案子審都沒審,你憑什麼倒先把案子定了,誰在你那裡說了情了?」

大家仔細看這一段,本來嚴嵩已經緊張的把手抬起來了,此時又放了下去。

五、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誰指使你幹的?

朱七此時才恍然大悟,說了句奴才該死,一頭磕在地上,硬生生把地磚磕碎了……

實際上朱七終於是想通了嘉靖帝的意思了,看來嘉靖帝什麼都懂,是自己犯了大忌,而且差點壞了嘉靖帝的大事。一旦被嚴嵩理解成,朱七這是在按照嘉靖帝的意思辦事,那就是打草驚蛇了。

但是等嚇白了臉的呂芳表態要嚴肅處理朱七時,反而是嘉靖帝發了話:

「用不著!」

等到把朱七支走了之後,嘉靖帝對徐階和嚴嵩講:

「你們家裡的人是不是也這樣淘氣?」

這倆人幾乎同時回答的是,而嘉靖帝這句話的意思也很明顯了,那就是自己家裡的人,自己看好,別亂做事。

「朕也不要你死,這塊磚朕也不換,朕還讓你去審那個齊大柱,與海瑞有關就辦海瑞,與別人有關就辦別人,要是與任何人無關,就除了這個禍根!」

這句話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幹掉齊大柱,但是不牽扯到海瑞和其他人。

朱七懷著複雜的心情,離開了精舍……

所以,等到後來嘉靖帝下令辦嚴黨的時候,朱七異常興奮,興奮之餘竟然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原來他也是隱藏頗深的倒嚴分子。

只是當時的他,理解錯了嘉靖帝的意思,因為猛然醒悟,所以才以頭磕地。而這個動作,更像是跟嘉靖帝表明態度,以此表明,自己是明白了嘉靖帝的意思,只是心有不甘。

可是,不甘又能怎樣呢?

如果不是後來芸娘把張三丰血經上交裕王李妃,或許朱七就默許了這個結局,以齊大柱的死,換嚴黨倒臺……

而嚴嵩或許從朱七磕頭的這一瞬間,驚了一身冷汗,回到府中就把崑劇班子送給了徐階,表明自己跟徐階現在是一條船上啦。

只是嘉靖帝臉色的一絲微笑,透露出他的得意,你們這些人,不過是我的棋子啊,都在我的控制之中。

這一段確實難懂,角風不才,怎麼想也想不通,親愛的讀者,你們覺得朱七磕破地磚,到底有何寓意?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原創文章,喜歡就關注吧!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最終放過了海瑞
    《大明王朝1566》嘉靖四十五年七月十四,立秋,天朗氣清,適合處決欽犯。嘉靖帝陰陽怪氣地坐在床上,勾畫著今日的處決名單。所有人都在為今天要處決的其中一個欽犯求情,想對策拖時間做最後的掙扎。這個欽犯的妻子因為嘉靖帝身體不好的原因,遇上了早產加難產,最後大人和小孩都沒有保住,三代單傳,徹底絕了後。 內閣徐階更是緊急上奏疏,試圖為這個欽犯求情。他呈上了兩本加急的奏疏。 第一封說的是在應天巡撫譚倫的帶領下,新的浙江首富高翰文加油生產為國庫創收棉布10萬匹。
  • 大明王朝:裕王是未來的皇上,嚴嵩父子為什麼偏要處處跟他作對?
    《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56期:大明王朝:嚴嵩被嘉靖困住,李妃被裕王困住,他們倆都是媳婦!一、在開始推劇情之前,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嚴嵩明明知道裕王是帝位的繼承人,也知道裕王他們對自己不感冒,那麼他為什麼不提前巴結一下裕王呢?
  • 大明王朝:沈一石留下的帳冊,揭開明朝嘉靖帝統治下的陰暗!
    《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71期:上一期提到了沈一石的死,他的死可以說是劇中的一個小高潮,讓人倍感惋惜。
  • 大明王朝:徐階猜中嘉靖要趙貞吉入內閣,為何卻還被說是不如嚴嵩
    看過《大明王朝1566》中的朋友,都對其中由「資深老戲骨」陳寶國老師飾演的嘉靖皇帝印象深刻。有人說他是所有影視作品中城府最深的皇帝,也有人說他是最會維持勢力平衡的皇帝,還有人說他是最為「精明」與「陰險」的皇帝。這些觀點都沒錯,完全非常符合《大明王朝1566》中對於嘉靖皇帝的人物形象設定。
  • 《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逃離紫禁城
    編者按:《上海書評》將持續發布徐美潔對《大明王朝1566》的觀劇筆記,本文為第四篇。點擊下方連結,可以閱讀前三篇:上海書評︱《大明王朝1566》:那一年,嘉靖還殺了誰《大明王朝1566》:戚家軍缺糧怎麼辦?喝粥!
  • 嘉靖的超高情商和獨特的性格造就了一位大明王朝的「另類皇帝」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春暖花開,百草爭豔,大明王朝即將迎來了最重要的一個人物,而他將主宰大明王朝46年之久,他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這個即將「北漂」的大男孩成了明朝著名的嘉靖皇帝。命運對這個孩子的眷顧有著太多的偶然,如果不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去世和沒有子嗣,那麼大明王朝也不可能如此轉向。如果不是在緊急時刻內閣守輔楊廷和力挽狂瀾在關鍵時刻決斷,無疑稍有不慎勢必釀成重大事變。在獲得宦官魏彬等人支持後,楊廷和命令關閉內閣大門,拿出朱元璋《皇明祖訓》的大明最高權威家法對頗有權重的「內侍八虎」的谷大用警示說:「兄終弟及,誰能瀆焉。
  •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聽說大家喊呂芳老祖宗,他為何大發雷霆
    嘉靖皇帝是個玩弄權術的高手,他可以20年不上朝,卻把大明王朝的大小事務都處理好,把大權始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這就是本事。那麼嘉靖是怎麼做成這件事的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搞政治平衡。以往的皇帝,一般都是搞兩方面平衡,也就是所謂的忠臣和姦臣之間的平衡,或者說清官和貪官之間的平衡。
  • 大明王朝16:芸娘跟李玄的那一晚到底發生了什麼?
    於是全劇中最香豔的一幕發生了……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6:大明王朝中詭異的一晚,芸娘到底怎麼伺候的李玄讓他情願去死?一、鄭泌昌和何茂才怎麼說服的楊金水除掉自己的乾兒子,劇中並沒有提,但這個結局,其實也在楊金水的預料之中。
  • 《大明王朝》裡的嘉靖,才是最大的萬惡之源
    《大明王朝》一巧破千鈞。雖然劇中有不少虛構成分,但表現得更像真實歷史,陳寶國把嘉靖帝飾演的活靈活現,而《雍正王朝》《唐明皇》《漢武帝》等劇也只能排在後面了,它們皆因過度美化帝王而導致與歷史上政局的真相拉開了距離。
  • 《大明王朝1566》劇中到底誰最聰明?不是嘉靖,是大家想不到的他
    只討論《大明王朝1566》電視劇,最聰明的人莫過於呂芳。《大明王朝1566》一直被奉為近10多年來的經典神劇,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電視劇,裡面都是一群聰明絕頂的人在互鬥心機,如果要評論誰最聰明,沉墨認為莫過於呂芳。
  •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何不殺嚴嵩,有一點「核心原因」
    作為極具代表性的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中有幾位關鍵人物,這部被封為神作的經典作品,全名叫做《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雖然整部作品中嘉靖和海瑞作為兩個關鍵的對立人物,但是充斥在兩者之間的,還有整個大明朝野,其中當時權勢最大的人物莫過於後來以「奸」聞名歷史的重臣嚴嵩。
  • 《大明王朝1566》深度影評(1集)—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鬥大的風
    失控的大明王朝,嘉靖的不作為,嚴黨和徐黨的貪墨,矛盾已經激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周雲逸是為蒼生爭短長,無奈卻做了棋子。身在漩渦中,你求名也好,求利也行,求理想最好,反正橫豎你都會成為棋子,別人利用的,是你行為的果,與你無關。
  • 在今天,為什麼人們仍懷念《大明王朝1566》?
    但見嚴世蕃款款出迎,面有喜色,直嘆好雪,此時的他許是不知道,這凜冬的鵝毛大雪,就是上天為他親自準備的孝衣;到了結局,又是一場雪,嘉靖駕崩,海瑞出獄,紛紛大雪襯得大明王朝如履薄冰,又隱現希望。皚皚白雪,引出矛盾。《大明王朝1566》聚焦的矛盾,首先是「銀子不夠」。
  • 歷史上自負多疑敏感的嘉靖皇帝,讓《大明王朝1566》演活了
    《大明王朝1566》是歷史劇裡面難得的好劇,他和《走向共和》一起被評為歷史劇裡的兩大神劇,裡面一群老戲骨的各種飆戲滿足了我們對於明朝嘉靖時期歷史事件的所有想像,把一段精彩的歷史重新呈現在我們面前。在明朝如果你是一個藩王,那麼你的身份基本上跟一個囚犯差不多,無非就是一個吃的更好一點,住的房子更大一點的囚犯,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充分的告訴了我們,朱棣的靖難之役是怎麼回事,明朝的藩王動不動就像仿效朱棣造反,所以朱棣以後皇帝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時刻提防這自己的叔叔兄弟侄子們可能的造反。
  • 《大明王朝1566》最好的歷史,最好的明朝故事
    今年以來,先看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全集,電視劇《大明風華》、易中天的《朱明王朝》(中華史系列也就寫到了這裡,後續的還沒出版),張宏傑的《朱元璋的成與敗》、袁騰飛的《大明王朝》全集、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幾乎明朝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都知道了。1.2,但是我不是明粉,只是明朝的故事、皇帝都太有趣。
  • 「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是一部聰明的劇?
    他們沒雞賊似的去靠以前的老本騙錢騙觀眾,還肯學習、肯用心、有野心,對歷史有了解、對社會讀得懂,他們的才華和能力也沒辜負他們的野心。事實上,劉和平和張黎不僅聰明,而且智慧。有人一直在說「走出帝制」,可我們這個老大帝國哪能一下子走出帝制?
  • 《大明王朝》最驚心動魄的較量,徐階啞言,嘉靖冷笑
    《大明王朝》國產劇的巔峰之作,由嘉靖與海瑞兩條主線展開,其中以嘉靖為中心講述朝廷之爭鬥,以海瑞為中心講述民生之艱苦,可以說該劇將大明朝,或者說將整個封建歷史的內部矛盾和盤託出。、長江泛濫都要治理」,曾經「清流」泛濫,嘉靖用嚴黨治清流,殺楊繼盛、沈鏈;如今「嚴黨」泛濫,嘉靖便要著手治理嚴黨,然而此時嘉靖已是油盡燈枯之時,他需要留下一個真臣,留給下一任皇帝平定新的河水泛濫。
  • 比起強勢的嘉靖,「平庸」的隆慶可能更適合大明王朝
    在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的結尾中,嘉靖皇帝對裕王說:「朕御極四十五年,從來是一人獨治。你太弱,沒這個本事。」這個裕王,就是歷史上的隆慶皇帝——明穆宗朱載垕。他是個藥罐子,又好色,在位六年就駕崩了。關鍵在於:這些爭鬥是政見之爭,還是私利之爭,是為國家之公器,還是為一己之權力。例如:楊廷和與張璁有鬥爭,但他們大體上都是改革派,都渴望實現國家社稷的良性運轉,所以雖然過程中有攻訐,但最終並未對社稷有大的傷害。
  • 畢業季歷史正劇推薦:《大明王朝1556嘉靖與海瑞》
    今天就來推薦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正劇:《大明王朝1556嘉靖與海瑞》,希望同樣對歷史感興趣的人能夠喜歡。歷史劇大致分為正劇和戲說,歷史正劇,和普通的歷史劇不同,要求貼近真實史實,人物描述和事件都要符合當時的背景環境,可以是政治事件,社會現象,人物傳記,借著曾經發生的歷史來給人啟迪,也可以借古諷今來反映一些今天的問題。是嚴肅的,有內容,有深度,有寓意的。
  • 《大明王朝1566》觀後感
    雖說嘉靖二十年不上朝,但他卻對政治權利控制得相當老到,朝廷百官控制為以嚴嵩和虛階為首的兩黨,中間引入了以司禮監為代表的宦官這個特殊群體,形成了嘉靖-宦官-百官之間一條關係鏈,三黨之間在大明王朝政治中心互相調和,互相牽扯,以至於誰都無法形成一家獨大,無所拘束的局面,這猶如太極的陰陽調和之理,三個黨派均形成了以嘉靖皇帝為中心的權力中樞,讓嘉靖將朝局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