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夏,是著名針灸臨床家、教育家朱汝功先生的百歲誕辰!
2011年7月,朱汝功先生百歲華誕,與部分弟子、再傳弟子及家人合影
左二為《針壇賢伉儷
針壇賢伉儷
——陸瘦燕、朱汝功的「針灸人生」
2009年,是我國著名針灸教育家、臨床家陸瘦燕先生離世40年,也是他的百年誕辰。陸瘦燕先生的夫人朱汝功先生現已97歲高齡,她近百年的生命中有將近70年的時光艱難而幸福地伴隨著陸師和他們共同建起的針灸事業。陸瘦燕和朱汝功在我國針壇是一對珠聯壁合、相得益彰,在同道中廣為稱道的杏林伉儷。
銀針「引線」
陸瘦燕,1909年12月14日出生於江蘇省嘉定縣西門外嚴廟鄉(今上海市嘉定區朱家橋人民村楊家宅)一個針灸醫師的家庭。生父李培卿曾先後從師浙江四明陳慕蘭及江蘇蘇州烏採橋席上珍,盡得其傳,並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有「神針」之譽。李公生有六子二女,陸師排行最小,自幼出嗣陸門,遷居江蘇崑山。李公因愛幼子,後亦定居崑山懸壺應診。
陸師幼隨父側,耳濡目染針灸治病之神效,更受其父濟世仁術的薰陶,16歲中學畢業後,即立志隨父學醫。他刻苦研讀歷代中醫針灸典籍,並每日隨父臨診,遇有疑難之處,必窮詰其由,非悟不休。李公嚴格要求,悉心教誨,陸師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使之於年少時即對針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7年,陸師18歲,學醫初成,通過上海醫學會考試,取得開業執照,開始行醫生涯,並加入了神州醫學會。起先分別在崑山南街「綠牆頭」及上海南市兩處開業,後因戰亂,全部遷至上海八仙橋(今金陵中路),白天門診,晚上出診。當時雖年齡尚輕,但他視患者如親人,診病認真,於法熟練,療效顯著,因此診務日隆,前來求治者絡繹不絕。
朱師於1913年夏出生在江蘇省奉賢縣三官堂(今上海市奉賢區光明鄉)一個教師家庭,少年時父母雙亡,全賴祖父母及伯母扶養成人,但自幼受其父好學的影響,養成剛毅自強的性格,發奮讀書,先畢業於奉賢師範學校,畢業後在奉賢南橋女校任教。抗戰爆發後,到上海表姐家,受出生於中醫世家並行醫的表姐夫的影響,朱師就讀於上海中國醫學院,1941年畢業後在奉賢南橋鎮開業,診務亦頗興盛。
1943年,陸師與朱師結為伉儷。婚後在上海八仙橋各自設診行醫,診務之暇,相互切磋針術,討論疑難病證。他們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日診數百號,並有很多前來投帖拜師者,但在當時,中醫頗受歧視,針灸更被認為「不科學」,甚至被視為「江湖術」,當局者大有廢除中醫之勢。他們對此深感憂慮,但堅信針灸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繁衍的一門醫學,是任何人都否定和消滅不了的。
此時,被陸師治癒的患者中,有一位新加坡富商,邀請他們前去新加坡設診行醫,並承擔一切投資費用,這的確是讓人動心的提議。但他們覺得肩負為同胞救冶疾苦的責任,不願離開祖國遠走他鄉;他們更堅信,中醫是中華瑰寶,因此,婉言謝絕了去新加坡行醫的邀請,決心留在上海,為振興中醫事業,繼承、發揚和普及針灸醫學竭盡全力。
1948年,他們創辦了「新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及針灸函授班,親自編寫講義,答覆函授學員的來信提問,一時慕名前來參加針灸函授班的同學遍及國內外,影響廣泛,全國各地甚至在東南亞也辦起了「新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分社。他們改進針具,創製了「瘦燕式」金、銀質毫針及各種規格的不鏽鋼毫針;研製了針灸經絡穴位模型。與此同時,陸師在報刊上連載《燕廬醫話》,宣傳推廣針灸醫學;還整理中醫藥學理論,總結二十餘年之臨床經驗,撰著了《針灸正宗》第一集(中風預防法、金針實驗錄)和第二集(金針心傳、穴位釋義),坦然以自己的經驗求教於同道,以期促進針灸學術的交流,提高針灸理論的水平和臨床治療的效果。
醫教相彰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中醫政策的頒發和落實,中醫藥學得到了新生,陸氏伉儷的針灸事業也走進了春天。
他們在自己診所內首先改變自古相沿的隔衣進針之成習,採用暴露體表治療部位,皮膚經消毒後再進行針刺的操作方法。同時,對針具也用煮沸或酒精浸泡的方法進行消毒,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是針灸臨床上的一大改革和進步,以後逐步成為廣大針灸工作者的操作常規。
他們習用毫針,毫針針體較細,進針時可減少痛感,安全可靠,運針時進退靈活,施行手法方便,不傷正氣。對針具的要求更是十分嚴格,製作、保管都訂有章法,親自指導,由專人製作,針柄絲要繞得均勻緊湊,針尖不宜磨得過銳,須圓利得當。每日診畢,對使用過的針具都逐一整修,務使針體挺直,無缺損,針尖無鈍毛。
他們秉承父親的經驗,再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大力提倡「溫針」、「伏針」、「伏灸」,由於療效顯著,深得患者歡迎,成為陸氏針灸流派的特色之一,以後,也被很多針灸醫家所採用。
1952年,除私人開業外,他們還參加了上海市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的特約門診工作。1955年,分別被聘為第二軍醫大學、上海市幹部療養院、上海市第二肺結核病院的中醫顧問。除此之外,陸師自20世紀50年代始,一直擔任上海市針灸學會主任委員及上海市中醫學會副主任委員,為提高整體針灸隊伍的水平,做了大量的工作。
為適應針灸醫學蓬勃發展的需要,他們在1952年及1955年先後開辦了兩期針灸學習班,採用邊教學、邊臨診,集體上課,個別帶教的教育方式,設置了中醫基礎理論和西醫生理、解剖等課程,邀請有關專業老師授課。這樣,既繼承了傳統的帶徒模式,又吸收了醫學院校集中上課、系統教學的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制三年,培養了一批學有專長的針灸醫務人才,其中有不少同學後來成為針灸事業的骨幹。他們創辦針灸學習班的成功經驗,為後來上海市歷屆中醫帶徒班所吸取。集中教,個別帶,自「陸瘦燕、朱汝功針灸學習班」始,成為一種新的中醫傳授方式出現在中醫教育界。
當時,陸氏伉儷已合併診所,分別看上午和下午,診所業務鼎盛,前來求治的不僅有各種風溼痺證及內科雜病,還有精神病、麻風病之類的特殊病證。在夏季,前來打「伏針」的患者更多,不得不限額掛號(上午半天400號),以致患者通宵排隊候診,可謂盛況空前,陸師從清晨6點開始門診,30~40個患者一批,先由他親自逐個切脈間診、處方配穴、書寫病歷,然後由學生安排治療床位,進行體表穴位消毒,陸師再依據病歷上的處方進行針刺治療,裝艾、點火、起針、拔罐等輔助工作則均出學生完成,這樣一批接著一批,一直要到午後1點多才能結束門診。朱師從下午2點開始門診,要治療200多個患者,到6點多結束門診。除了門診外,朱師還要出診,為中風癱瘓等行動不便的患者進行治療。
20世紀50年代,陸瘦燕針灸診所,夏季前來打「伏針」的人往往通宵排隊。
記者
他們雖然是如此的辛苦和勞累,但是看到針灸醫學是那麼深得人心,興旺發達,患者是那麼信任他們,經過他們的治療,疾病都得以康復,他們感到萬分的欣慰。
1958年春,為了更好地繼承發揚針灸醫學,培養針灸事業接班人,陸師毅然放棄了收入豐厚的私人門診,接受上海中醫學院的聘請,擔任針灸教研室主任,並著於籌建針灸系。同年夏季,全國第一次針灸經絡學術會議在上海召開,衛生部、各省市的領導及針灸專家都參加了這次盛會,共同探討了針灸醫學的繼承和發展。陸師在會上表演了「燒山火」、「透天涼」針刺補瀉手法,使受試者當場分別產生熱或涼的感覺。一時震動了會場,得到了大會的肯定。從此,在全國針灸界激發了研究針刺手法的熱潮。
陸瘦燕先生墨跡
1959年,陸師受衛生部委派,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中國醫學代表團成員,赴前蘇聯講學、會診,進行學術交流,將中國針灸較為系統地向國外作了介紹,引起了蘇聯醫學界的極大興趣。回國後,陸師被任命為國家科委委員。他兼職其多,社會工作繁忙,歷任上海市第—、二、三屆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政協特邀代表,國家科委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委委員。上海市針灸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學會副主任委員,及上海市南市區政協副主席,南市區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等,但他從不因此而減少自己參加臨床、科研及教學的時間。
1960年,全國第一個針灸系在上海中醫學院成立,陸師被任命為系主任,後又兼任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針灸科主任、上海市針灸研究所所長,集醫、教、研於一身;同年,朱師亦結束了私人門診,接受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的聘請,任針灸科副主任。陸師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始終謙虛謹慎、腳踏實地、一絲不苟地工作。他親自為針灸系、醫療系、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針灸培訓班的同學上課,做手法示教;主持編寫針灸學不同層次的教材;還研製教具,設計創製了我國第一臺光電顯示經絡腧穴電動玻璃人模型,於1964年獲全國工業產品二等獎;設計創製了我國第一套脈象模型,於1964年獲全國工業產品三等獎。通過直觀教學,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與此同時,他們共同整理總結了經絡、腧穴、刺灸、治療等方面的系統理論和臨床經驗,主持編寫了《針灸學習叢書》,先後出版了《經絡學圖說》、《腧穴學概論》、《刺灸法匯論》、《針灸腧穴圖譜》等專著,作為學習針灸者和針灸工作者的參考讀物,對推動針灸學術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其中《針灸腧穴圖譜》還被國外出版社多次翻印發行,影響極為深遠。另有《腧穴釋義》、《針灸歌賦選釋》、《針灸治療學總論》等亦已完稿,未及出版,可惜後來均被付之一炬。另外,他們還發表了數十篇論文,有對針灸臨床治療經驗的總結,有對針灸理論的深刻闡發,多有獨創之見,可為後學者師法。
他們在臨床上一貫堅持運用針刺手法,認為針灸治病,除了辨證正確、處方配穴得當外,還要運用適當的手法,這如同內科治病,辨證、用藥、劑量三者不可缺一相同,是相輔相成的。幾十年的實踐探索,他們的針刺補瀉手法已達得心應手,爐火純青之境。在參加中醫學院工作後,更為他們研究針刺手法的物質基礎及原理機制提供了有利條件。20世紀60年代初,他們率先與上海中醫學院生化教研室協作,觀察了「燒山火」、「透天涼」手法對體溫、血糖和血漿檸檬酸含量變化的影響,結果是施行不同的補瀉手法,其施術前後的體溫有明顯變化,血糖和血漿檸檬酸含量經方差分析亦有顯著的差異,說明不同的補瀉手法不僅有主觀的感覺變化,而且有實際發生的生理過程和物質基礎。他們還與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協作,用多方位經穴肌電測繪的方法,觀察行氣手法對針感的產生、針感的走向和相應經穴電變化的影響。這些研究,將古老的針刺手法與現代的實驗方法相結合,這在當時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均居領先地位,他們開創了針灸實驗的先問,為經絡、手法的研究提供了借鑑,亦為日後的《實驗針灸學》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坦蕩人生
陸師久負盛名,但他從不以名醫自居,在剛參加上海中醫學院工作時,學院根據他在針灸界的學術地位,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及私人門診時的業務狀況(門診量每天數百人,每月收入近萬元),給他工資級別定為「一等一級」,他知悉後,立即向領導謙辭,說:「上海名醫甚多,除程門雪院長外,還沒有其他人被定為『一等—級』,黃文東、楊永璇等醫師都定為『一等二級』,請領導也把我定為『一等二級』吧。」他自參加中醫學院工作後,歷任針灸教研室主任、針灸系主任、上海市針灸研究所所長,每月工資一直按「一等二級」標準計算,為302元。1958年,福建前線急需汽車,陸師將自己的汽車捐獻給國家,自己改乘三輪車上下班。他如此不為私利、律己奉獻的美德,一直被傳為佳話。
陸師生前曾多次參加下鄉巡回醫療,最後一次是1965年到南匯縣黃路公社。在短短的3個月中,他下生產隊登門送醫、隨訪,悉心治癒了許多幾十年沒有被治好的疑難病症。有一個6歲兒童,在3歲時左耳因用髮夾挖耳垢而致聾,去許多醫院求治均無效果,經陸師針刺治療10餘次,基本恢復了聽力;有一位病人下肢疼痛不能行走已8年,稍動則劇痛,徹夜不能安眠,雖經中西醫調治,病勢不減,陸師為她每周治療2次,連續6周,病情日益好轉;有一位患「老胃病」已40多年,稍受風寒或心情不好就要發作,經陸師針刺治療11次就解除了病痛;還有用針灸結合中藥,治療4次,治癒20年鼻炎的……當地農民交口稱頌,紛紛寫信表達感激之情,方圓幾十裡的病人都趕來請他治療。當時,香港《大公報》為介紹大陸醫學專家下鄉為廣大農民治病的事跡,登載了一篇題名《「針灸大王」下鄉記》的文章,此後,「針灸大王」陸瘦燕更蜚聲海內外。
陸師行醫濟世幾十年,待人和藹,充滿愛心,凡有求於他的,他總是盡力給予幫助。在私人門診時,遇貧困患者則分文不取,有時反資助其財物。有一次,一位經常送他上下班的三輪車工人的妻子患病,他聞知後,囑其帶病人去龍華醫院檢查,經醫生診斷,病人患急性膽囊炎,需馬上手術,陸師立即替病人安排住院,病人出院時,共用去醫藥費、手術費、住院費600多元,這位三輪車工人家境貧寒難以承擔,陸師知悉後,替他繳清了所有費用,還另外出資給病人補養身體。陸師助人為樂,許多困難的患者都受到過他的幫助。
陸師的嚴謹和低調是有口皆碑的。有一位雙目失明的患者慕名而來,陸師為他作針灸治療,制定了局部與遠端相結合的配穴原則,運用導氣與補瀉相結合的針刺手法,通過1個療程的治療,這位病人又重見了光明。這一消息不脛而走,頓時,有不少患者前來求治,報社也聞訊前來採訪,準備報導他治病的神奇療效。然而,陸師卻對記者說:此病治療還在探索研究階段,很不成熟,不宜過早報導,以免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損失。這種實事求是、謙虛謹慎的態度,一心為患者的精神,正是他一貫的工作作風。
風雨同舟
1966年,陸師57歲,正當他準備憑著飽滿的熱情、淵博的學識、精湛的醫術和豐富的經驗在針灸醫學的各個領域中進一步深入探索時,他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打入牛鬼蛇神隊伍。半天監督勞動,在單位裡打掃廁所,拖地擦牆,灌熱水瓶,分揀用過的、汙染的棉花;半天寫檢查挨批鬥。朱師則是邊勞動、邊檢查。他們身處逆境,但深信自己是無罪的,他們相互支持、相互關懷、相互鼓勵,在這—段十分艱難的歲月中,始終樂觀地善待生活,正確地認識自己,愛黨愛國之心堅貞不渝。
1966年初,陸瘦燕朱汝功伉儷到上海虹橋機場送友人時合影
1969年4月17日,陸師遭到誣陷被隔離審查。10天之後,於4月27日在單位的隔離室被迫害致死,離他60周歲生日還差半年多。1979年3月10日組織上給陸師平反昭雪,恢復名譽,並對他的一生作出了公正的評價。朱師恢復原職,後又任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室主任、上海市針灸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中醫藥雜誌及上海針灸雜誌編委等職務。
恢復工作後的朱師雖已年過花甲,但以空前飽滿的熱情投入新的事業。一方面開展以針灸為主,輔以中藥治療腫瘤的臨床課題工作;另一方面率子女和及門弟子,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對親人的深切懷念之情,將陸師生前的論著及醫案進行搜集整理,主持編寫並出版了《陸瘦燕針灸論著醫案選》、《針灸腧穴圖譜(修訂本)》、《陸瘦燕朱汝功針灸學術經驗選》、《針灸名家陸瘦燕學術經驗集》等專著,將陸氏針灸流派的理論體系和醫療特點作了詳盡介紹,使陸氏針灸流派得以傳播繼承發揚,為後學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朱汝功先生墨跡
1981年,朱師年近七十,應胞兄汝霖之邀,移居美國。到美國後,見許多華裔僑胞極愛中醫針灸治病,而當時在美國卻很少專業針灸醫師,因此,在參加行醫資格考試,取得行醫執照後,開業行醫,先後治癒許多疑難危重病症,患者讚譽倍至,聲譽日隆,使中國針灸醫學在美國得到更多人士的接受與認可。為使針灸醫學能在大洋彼岸得到推廣傳播,朱師多次為針灸學習班的學員授課,並應邀在世界針灸學術交流會上作學術報告、手法示範,介紹陸氏針灸流派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特點,以期幫助提高針灸臨床技術水平,增強治療效果,為針灸在美國的發展創造條件。朱師自1986年起歷任美國針灸醫學會第六屆副理事長,美東針灸醫師聯合會第一、第二屆常務理事兼學術研究部主任,美國針灸醫學會第七屆第一副理事長,美國針灸醫學會第九、第十屆理事等職,為傳播和發揚針灸醫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1989年11月,在上海召開了「紀念陸瘦燕誕辰八十周年暨陸氏針灸學術經驗交流會」,並編印了論文專輯,全國各地赴會者數百人,有老領導、老同事、老朋友及眾多的陸氏門生,朱師也專程從美國返滬參加了這次盛會,並作了「陸瘦燕先生傳略」命題報告。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中國針灸學會、中國中醫研究院等12個組織,以及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周谷城,衛生部部長錢信忠,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呂炳奎,中國針灸學會會長、世界針聯終身名譽主席魯之俊等來電來函致賀,美國針灸學會會長、世界針聯執委洪伯榮,美國紐約針灸醫師公會會長丁景源,美東針灸醫師聯合會會長徐覺己等也送來了賀電、賀詞、錦旗和花藍。會上,大家緬懷陸師的一生,探討他的學術思想和成就,並交流了各自在學習陸師針灸學術基礎上的體會和運用陸師學術思想所作出的新成績,可謂盛況空前。會後成立了「陸瘦燕針灸學術研究會」,以期進一步整理研究陸氏針灸學術思想。
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周谷城題詞
衛生部部長錢信忠題詞
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呂炳奎題詞
在陸師故去20年之後,看到陸師生前的付出得到社會承認,和陸師相濡以沫26年的朱師十分欣慰,進入耄耋之年的朱師更是和中國的針灸事業骨肉相依,她傾情於針灸教育,致力人才培養,1997年,特地回國向上海中醫藥大學捐資10萬元人民幣,設立「朱汝功獎學金」,用於資助生活貧困、品學兼優的針灸專業學生。此外,她每年還資助2名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2001年,朱師罹患「腦梗」,再也不能持針為患者治病,而從1941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掛牌門診至此的60年裡,她用手裡的銀針解除了千千萬萬患者的病痛。
無論是與陸師共同奮鬥的歲月,還是陸師故去後40年的時光,朱師皆以其慈愛之心和頑強、執著的性情,身體力行,傳道授業,為中國針灸事業的發展殫精竭慮。
百歲高齡的朱汝功(左二)
和女兒陸焱垚(左一)、兒子在家中合影
他們身後為 陸瘦燕銅像 和「陸氏針灸療法」被列為上海市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牌
如今,朱師已近期頤之年,她和陸師的「針灸人生」還在延續,這難道不是中國針灸千年歷史長河中所泛起的最為燦爛的浪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