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
南平的陳先生發現
7歲多的兒子小浩(化名),
經常無緣無故地使勁眨眼、
還做些擠眉弄眼的表情
陳先生以為
這些表現是孩子故意調皮搗蛋
但日子越往後,
小浩的這些奇怪動作變得更加頻繁
還出現了無故經常聳肩的狀況。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陳先生很嚴肅追問小浩為什麼這樣,小浩回答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總是控制不住。回答父親的提問時,小浩又不自覺地猛眨眼、皺眉、聳肩,連續做了幾個「鬼臉」……
陳先生擔心再這樣持續下去會影響兒子的學習,經推薦,來到福州市婦幼保健院就診。
福州市婦幼保健院神經發育門診劉詠秋副主任醫師接診後發現,小浩除了上述所說的症狀外,並沒有其他異常表現,隨後又對小浩進行輔助檢查,也沒有發現異常,因此,初步診斷短暫性抽動障礙,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抽動症。
鑑於小浩發病時間不長,劉醫生叮囑陳先生先行心理行為幹預,消除患兒的病恥感,不要過於關注患兒的抽動症狀,讓其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有意義的活動或學習中,讓孩子更加放鬆自然。
如果症狀沒有減輕,可進行習慣逆轉訓練行為治療,教孩子在每次先兆或抽動出現時實施對抗策略。
如果到開學後症狀依然存在,並且影響到孩子正常的生活、學習和社交,則可加用鎮靜透皮貼或口服少量藥物。
抽動障礙多起病於兒童期
抽動障礙多起病於兒童期,以5~10歲最多見,男孩比女孩多,確切病因和發病機制不清,一般認為其發病是遺傳、生物、心理和環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抽動為主要的臨床表現,表現複雜多樣,有頭面部、頸肩、軀幹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發、快速收縮的運動性抽動,有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縮通過氣流而發出聲音的發聲性抽動。
臨床上抽動障礙分為以下幾類
1、短暫性抽動障礙(又稱抽動症),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主要表現為簡單性運動抽動,如眨眼、皺額、咬唇、露齒、縮鼻、揺頭、點頭、聳肩等不自主抽動;少數病例為簡單性發聲抽動,表現反覆咳聲、哼氣或清嗓聲等。
2、發聲或多種運動聯合軸動障礙,臨床特徵為多部位、形式多種多樣的運動抽動,常從眼、面開始,爾後逐步發展到肢體,以至全身多部位肌肉抽動。
3、慢性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多見於成年人,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不同時存在,而且症狀相對不變,可持續數年,甚至終生。
4、其他未定型的抽動障礙。
醫生提醒
由於緊張、焦慮、生氣、驚嚇、興奮、疲勞、伴發感染、被人提醒等會加重症狀,而注意力轉移集中到其他事務、放鬆、情緒穩定可以減輕抽動症狀。
因此治療的第一步是心理行為幹預,教育孩子避免接觸不良刺激,如不要較長時間打電玩遊戲、尤其是暴力遊戲,不要看驚險恐怖片、吃辛辣食物等,鼓勵患兒多參加文體活動等放鬆訓練,鼓勵患兒大膽與周圍人及同學交往,增進社會適應能力。
孩子上學期間家長應與學校老師多溝通交流,讓老師和同學正確認識問題,接納孩子,並通過老師引導同學不要嘲笑或歧視患兒。
END
編輯:喬一
福建衛生報記者:張帥
製圖:李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