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這幾天因為孩子的事,焦慮得頭髮都掉了一大把。
原來,她女兒樂樂三歲半,上幼兒園一個月,老師一直旁敲側擊說孩子有各種問題。
後來更是過分,直接對閨蜜說:
「你家孩子可能有社交障礙,帶孩子去醫院測測智商吧!」
閨蜜都聽傻了,也不知道要怎麼反駁老師,又不敢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緒。
她壓抑住自己的委屈和憤怒,稀裡糊塗把孩子領回家,行屍走肉般終於把孩子哄睡,才敢躲在廚房把這事偷偷告訴老公,嚎啕大哭了一場。
閨蜜很傷心,看著女兒熟睡後滿是淚痕的小臉蛋,心都要碎了。
傷心過後更糾結,現在這種情況,到底要不要聽老師的話,帶孩子去測智商?
或者給孩子換個幼兒園?
聽閨蜜說完,我也是又氣又委屈。
好好的孩子,交到老師手裡,怎麼就變成智商有問題了?
閨蜜的女兒我熟悉,是個很可愛的小姑娘,性子是內向害羞,但怎麼也和「測智商」沾不上邊啊。
自從當了媽,心都變成了海綿,輕輕一碰就噗噗往外噴淚。
這邊心疼孩子在幼兒園孤苦無依的可憐樣,那邊老師逼著去測智商,猶如在頭上懸了把尖刀。
老母親這幾天的淚,流的比半輩子都多。
在家裡正常的孩子,為什麼到了幼兒園,會變成老師嘴裡的「問題孩子」?
據老師反饋:
這一個多月,別的孩子都已經適應幼兒園了,但樂樂一直沒適應,不合群,不配合。
早上黏在家長懷裡死活不放手,每天入園都是一場撕心裂肺的別離。
別的孩子哭一哭就自己去玩,她基本上從早哭到晚,怎麼哄都哄不好。
又整天脫離集體活動,躲在角落裡伺機「逃跑」。
只會說兩個字的詞語表達,無法和老師正常交流,也沒辦法和小朋友們相處。
照老師的說法,樂樂存在的問題確實很多:社交出現困難,語言溝通困難,安全感不足,分離焦慮。
這麼一分析,連閨蜜都惶恐起來,難道我的孩子真的有某種疾病?
我安慰閨蜜,其實智商檢測和帶孩子去做常規身體檢查一樣,通過專業評估幫助家長更好的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況。
帶孩子去檢測智商本身並無要緊,關鍵在於,家長要用平常心對待。不要把這個當作孩子不正常的隱患,更不要拿這個事情說事,傷害到孩子。
諸多疑慮與擔憂下,閨蜜帶著樂樂去醫院做了檢測。
常人理解的測智商,準確來說是心理測驗,指經過專業的評估,通過與父母談話,與孩子互動並進行行為觀察,以及應用標準化的測驗工具等方式,對孩子在先天氣質傾向、注意力、活動量、認知學習、溝通表達、情緒調節、社會互動、行為管理或是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的發展進行評估。
結果可以判斷孩子的發展是否屬於正常水平,也可以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內在優勢及相對弱點,幫助家長和老師更好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經過專業評估,樂樂除了在語言方面略遲緩外,其他方面都很正常。
剛放下心來的閨蜜又疑惑:那樂樂為什麼會在幼兒園有異常表現呢?
心理指導醫生解釋:「樂樂的這種表現,是很明顯的拒學症。」
《華人育兒百科》裡解釋:
這是一種現象,也是一種結果,可能只是單純的害怕不適應新環境,也有可能嚴重到成為一種精神疾病。
拒學症的孩子通常會有合併的情緒困擾,其中焦慮較為普遍,會有哭鬧、拒絕溝通等表現形式。
造成拒學症的原因也很複雜。根據生活背景和經驗有所不同,有的是逃避新環境,有的是害怕老師,有的是不適應幼兒園的規則制度,有的是無法生活自理,有的是不知道如何和小朋友相處。
雖然有一部分源於家庭,但更多問題可能出在孩子自己身上,如分離焦慮,或因天生的憂鬱個性。
經過和老師的溝通,閨蜜推測出樂樂拒學症的原因:
因為個性內向慢熱,加上分離焦慮嚴重,所以一直哭鬧且哄不好。
因為語言遲緩,無法正確表達內心想法,焦急之下再次通過哭鬧來發洩情緒。
雖然虛驚一場,慶幸的是,終於找到樂樂一直無法適應幼兒園的原因,家長和老師也好對症下藥。
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幾乎所有的媽媽都受到過各種子彈飛過心臟的抨擊。
大多時候其實都只是子彈飛過,虛驚一場。
萬箭穿心卻毫髮無傷的唯一訣竅就是,當媽的要淡定。
首先,作為家長,放下焦慮,要與孩子和學校建立良好溝通與互動。家長要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法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了解其不願意去幼兒園的原因。
也要採取和諧的溝通方式,與老師保持良好互動,允許孩子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適應幼兒園。
耐心陪伴,給孩子多一點空間和時間。
如果你給足了孩子高效陪伴,孩子就不會因為與其他人相處而覺得痛苦難受;
相反,如果你沒有時間陪孩子,孩子確實會有充分的理由感覺到分離焦慮。
所以,讓孩子把你當好朋友,高效陪伴既可以增進孩子的安全感,更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不是說有安全感的孩子就不會遇到問題,而是良好的親子關係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當然,幫助孩子掌握自理能力和溝通技巧,學會遵守規則,也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證明,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更容易掌握社交技巧,也更容易適應新環境。
明星馬雅舒也曾面臨過「女兒剛上幼兒園就被勸退」的危機。
她的女兒米雅,在幼兒園全天哭鬧,無法獨立廁所獨立吃飯,也沒辦法和小朋友相處。
老師委婉表示:會給孩子兩個星期的時間適應,否則就要退學。
和老師談話後,馬雅舒變得更加焦慮,她說自己:「時刻準備著,卻一刻都沒有準備好」。
相比之下,米雅爸爸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他首先很客觀地詢問老師:別的孩子現在是什麼情況?
了解到米雅和其他孩子的差距後,進行反思,承認父母的錯誤,沒有讓米雅儘早獨立。
他開始以「強硬又鼓勵」的態度訓練米雅的獨立性,又以「輕鬆自在」的方式回應米雅拒絕上幼兒園的請求。
爸爸吹著口哨,把哭哭啼啼的米雅送到幼兒園,鼓勵她自己走進幼兒園,走到老師面前。
回家後,爸爸開心總結:「米雅今天有進步,是自己走進去的,非常好。」
馬雅舒卻一直在哭,覺得對米雅傷害太大。
媽媽的做法其實是非常糟糕的,因為父母的焦慮情緒是會傳染給孩子,讓其更加焦慮恐懼。
爸爸輕鬆愉快的心情,其實更像給孩子打一劑強心針,鼓勵孩子自己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現在,米雅很享受在幼兒園的時光,在家裡也開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育兒專家廖慧如明確指出:
父母責任重大,在孩子上幼兒園前,你需要教會孩子理解規則,遵守規則。
之後就要學會放手,父母今天對她的「好」,就是明天別人對她的傷害。
幼兒園,只是孩子人生萬裡長徵的第一步。
人生本就是一場艱難的修行,只有排除萬難往前走,才能領悟到生命的樂趣與激情。
作為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愛孩子,給TA足夠的安全感。教育孩子,讓TA學會必要的技能。
之後,放手,相信孩子能自己走。
作者:Gloria,修辭學碩士,曾任國企高管,現為全職媽媽。八一八婚姻和愛情的真相,聊一聊育兒和育己的感悟。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