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 不要給我打電話,給我一封信吧

2021-01-17 天鴻讀書倶樂部

在低頭族泛濫的時代,越來越難以被聯繫到成為夢寐以求的事。甚至,直到可以拒絕電話溝通,給我微信或郵件。寫信當然是最大的奢侈,甚至是逆潮流而動的事。

來電有時像催魂鈴,尤其在你需要安靜獨處的時候,寫信被視作最溫柔的藝術,成為那個遙遠緩慢的年代最值得被懷念的事。所以余光中先生說:不要給我一聲鈴,給我一封信吧。

電話動口,書信動手,其實寫信更見君子之風。我覺得還是老派的書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的優雅形象不用說了,就連現代通信所見的郵差、郵筒、郵票、郵戳之類,也都有情有韻,動人心目。在高人雅士的手裡,書信成了絕佳的作品,進則可以輝照一代文壇,退則可以怡悅二三知己,所以中國人說它是「心聲之獻酬」,西洋人說它是「最溫柔的藝術」。但自電話普及之後,朋友之間要互酬心聲,久已勤於動口而懶於動手,眼看這種溫柔的藝術已經日漸沒落了。其實現代人寫的書信,甚至出於名家筆下的,也沒有多少夠得上「溫柔」兩字。

也許有人不服,認為現代人雖愛通話,卻也未必疏於通信,聖誕新年期間,人滿郵局信滿郵袋的景象,便是一大例證。其實這景象並不樂觀,因為年底的函件十之八九都不是寫信,只是在印好的賀節詞下簽名而已。通信「現代化」之後,豈但過年過節,就連賀人結婚、生辰、生子、慰人入院、出院、喪親之類的場合,也都有印好的公式卡片任你「填表」。「聽說你離婚了,是嗎?不要灰心,再接再厲,下一個一定美滿!」總有一天會出售這樣的慰問明信片的。所謂「最溫柔的藝術」,在電話普及、社交卡片泛濫的美國,是註定要沒落的了。

甚至連情書,「最溫柔的藝術」裡原應最溫柔的一種,怕也溫柔不起來了。梁實秋先生在《雅舍小品》裡說:「情人們只有在不能喁喁私語時才要寫信。情書是一種緊急救濟。」他沒有料到電話愈來愈發達,情人情急的時候是打電話,不是寫情書,即使山長水遠,也可以兩頭相思一線貫通。以前的情人總不免「腸斷蕭娘一紙書」,若是「玉璫緘札何由達」,就更加可憐了。現代的情人只撥那小小的轉盤,不再向尺素之上去娓娓傾訴。麥克魯恆說得好:「消息端從媒介來」,現代情人的口頭盟誓,在十孔盤裡轉來轉去,鈴聲叮嚀一響,便已消失在虛空裡,怎能轉出偉大的愛情來呢? 電話來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後世,向一代代的痴頑去求印證。我想情書的時代是一去不返了,不要提亞伯拉德和哀綠綺思,即使近如徐志摩和鬱達夫的多情,恐也難再。

有人會說:「電話難道就一無好處嗎?至少即發即至,隨問隨答,比通信快得多啊!遇到急事,一通電話可以立刻解決,何必勞動郵差搖其鵝步,延誤時機呢?」這我當然承認,可是我也要問,現代生活的節奏調得這麼快,究竟有什麼意義呢?你可以用電話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電話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麼意義?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在節奏舒緩的年代,一切都那麼天長地久,耿耿不滅,愛情如此,一紙痴昧的情書,貼身三年,也是如此。在高速緊張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滅,隨榮隨枯,愛情和友情,一切的區區與耿耿,都被機器吞進又吐出,成了車載鬥量的消耗品了。電話和電視的恢恢天網,使五洲七海千城萬邑縮小成一個「地球村」,四十億兆民都迫到你肘邊成了近鄰。人類愈「進步」,這大千世界便愈加縮小。英國記者魏克說,孟買人口號稱六百萬,但是你在孟買的街頭行走時,好像那六百萬人全在你身邊。據說有一天附帶電視的電話機也將流行,那真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了。《二〇〇一年:太空放逐記》的作者克拉克曾說:到一九八六年我們就可以跟火星上的朋友通話,可惜時差是三分鐘,不能「對答如流」。我的天,「地球村」還不夠,竟要去開發「太陽系村」嗎?

野心勃勃的科學家認為,有一天我們甚至可能探訪太陽以外的太陽。但人類太空之旅的速限是光速,一位太空人從二十五歲便出發去尋織女星,長徵歸來,至少是七十七歲了,即使在途中他能因「凍眠」而不老,世上的親友只怕也半為鬼了。「空間的代價是時間」,一點也不錯。我是一個太空片迷,但我的心情頗為矛盾。從《二〇〇一年》到《第三類接觸》,一切太空片都那麼美麗、恐怖而又寂寞,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而尤其是寂寞,唉,太寂寞了。人類即使能徵服星空,也不過是君臨沙漠而已。

長空萬古,渺渺星輝,讓一切都保持點距離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及,不是更有情嗎? 留一點餘地給神話和迷信吧,何必趕得素娥青女都走投無路,「逼神太甚」呢? 寧願我渺小而宇宙偉大,一切的江河不朽,也不願進步到無遠弗屆,把宇宙縮小得不成氣象。

對無遠弗屆的電話與關山阻隔的書信,我的選擇也是如此。在英文裡,叫朋友打個電話來,是「給我一聲鈴」。催魂鈴嗎,不必了。不要給我一聲鈴,給我一封信吧。

-END-

-作者-

余光中(1928.10.21-2017.12.14),男,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 LOWA )藝術碩士。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餘種。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2017年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在高雄醫院過世,終年90歲。

摘自《長長的路 我們慢慢走》

免責聲明:文章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我們尊重原創,但因無法查明來源故無法標註,如有侵權請聯繫處理。

相關焦點

  •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余光中
    余光中說他讀過、寫過、譯過相當多的抒寫火車的詩,他最喜歡的是土耳其詩人塔朗吉的這一首。探究一下余光中的內心世界,抑或是那一聲悽苦長嘯的汽笛,喚醒了詩人綿長而沉重的記憶吧。「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詩人如是說。
  • 余光中: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06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可以是農民,可以是工程師,可以是演員,可以是流浪漢,但你必須是個理想主義者。……選擇平庸雖然穩妥,但絕無色彩。不要為蠅頭小利放棄自己的理想,不要為某種潮流而改換自己的信念。
  • 【名家】余光中:假如我有九條命
    假如我有九條命 文|余光中 假如我有九條命,就好了。 一條命,就可以專門應付現實的生活。苦命的丹麥王子說過:既有肉身,就註定要承受與生俱來的千般驚擾。
  • 余光中:除了鄉愁,我還有咪咪這樣的姑娘
    ——《咪咪的眼睛》 在後來余光中的詩中,常出現咪咪/宓宓。 咪咪,她是範我存,是余光中的遠房表妹,也是他唯一的妻。 1955年,余光中翻譯《梵谷傳》。他在白紙的正面寫譯文,反面寫情書,然後寄給範我存,由她謄寫後再寄回給他。全文30多萬字都是範我存謄寫在有格稿紙上,之後才由余光中送到《大華晚報》發表。說起來,畫家梵谷的名字,也是余光中從表妹的口中知道的。1990年梵谷逝世100周年,余光中和妻子一起去法國梵谷墓前憑弔。是姻緣天成,還是媒人作?凹叔只能說:緣,妙不可言。
  • 記余光中之妻 範我存
    余光中後來回憶見到範我存的情景,寫下了詩句「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飄逸,羞赧而閃爍,蒼白而瘦弱,抵抗著令人早熟的肺病,夢想著文學與愛情,無依無助,孤注一擲地向我走來……」 兩人很快熱戀,據說在余光中老家的楓樹上刻著YLM三個字母,Y是餘,L是love,M則是範我存的乳名咪咪。後來兩人在臺北登記結婚,那年余光中二十八歲,範我存二十五歲。從此相守六十一年,育有四個女兒,直至余光中去世。
  • 余光中:不止鄉愁,我寫的雨更動人
    我的中學時代在四川的鄉下度過,正是抗戰,儘管貧於物質,卻富於自然,裕於時光,稚小的我乃得以親近山水,且涵泳中國的文學。所以每次憶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余光中先生的童年在南京和四川度過,在玄武湖旁、嘉陵江邊長大,雖然時局動蕩,物質貧乏,詩人卻得以與自然親近,與文學交心,與「雨」邂逅。對童年美好時光的追憶都是在雨聲伴奏下的娓娓述說中完成的。
  •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連接臺海最有名的詩,就是余光中的詩《鄉愁》,每到佳節倍思親,總會有人提起這首詩,簡單,直接,卻觸動了我們的心弦,那就是思念,深入骨髓的思念,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這份思念,輕輕一碰,就淚如泉湧
  • 臺灣文學大師余光中:我已經沒有鄉愁
    臺灣文學大師余光中:我已經沒有鄉愁   中新社東莞12月23日電 (李映民 李純)臺灣文學大師余光中23日作客廣東東莞莞城「文化周末大講壇」,作題為《旅行與文化》的專題演講。
  • 巨匠隕落|余光中:關於女兒,我有四個假想敵…
    這麼一想,又希望那四個假想敵,那四個生手笨腳的小夥子,還是多吃幾口閉門羹,慢一點出現吧。 袁枚寫詩,把生女兒說成 「 情疑中副車 」 ,這書袋掉得很有意思,卻也流露了重男輕女的封建意識。照袁枚的說法,我是連中了四次副車,命中率夠高的了。
  • 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有感於余光中改他翻譯的《梵谷傳》 ‖ 紀念
    作為一個詩人,不要老是埋怨這個社會不讀詩,不需要詩。問題是,社會需要你的時候,你能提供什麼服務。在鉛筆上,在運動衫上,我都把這種事情當做挑戰。詩可以實用,可是別商業化。「中山大學」2000年過20周年校慶時他們要我為校慶題兩句話,我就寫:「20歲的活力,2000年的新機」,他們就印在T恤衫上。墾丁公園裡也做環保袋、運動衫,上面的題詞也有我的。古人是到處寫詩的,寫在旅館牆壁上,寫給歌伎。
  • 余光中:孩子,我希望你這樣去做一個人
    ▲妻子範我存攙扶餘光中不要為蠅頭小利放棄自己的理想,不要為某種潮流而改換自己的信念。物質世界的外表太過複雜,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絕虛榮的誘惑,理想不是實惠的東西,它往往不能帶給你塵世的享受,因此你必須習慣無人欣賞,學會精神享受,學會與他人不同。 其次,孩子我希望你是個踏實的人。
  • 正面譯稿,背面情詩,書呆子余光中用信紙撩到咪咪,網友:我酸了
    文壇巨匠不要問我心裡有沒有你,我的余光中都是你。這是余光中寫給妻子範我存的情詩,妻子的小名,叫咪咪。余光中是享譽整個華人世界的文壇巨匠。而余光中自己在詩裡這樣說:「我的血管是黃河的支流,中國是我的中國。」很多人文章裡經常引用的「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正是余光中最早這樣翻譯的。
  • 李敖痛罵余光中的真實原因,在這!
    是吧?□是呀,許多上男廁所的龍應臺,有時候,奴性表現,獨樹一幟,龍應臺絕對沒有他肉麻。舉個代表性的吧,不是別人,就是余光中。余光中是文星時期認識的朋友,此人是王安石看不起的「福建子」,為人文高於學、學高於詩、詩高於品,但聊天時滿有趣,尤善巧思。
  •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 詩人余光中逝世三周年
    2006年,余光中在接受大陸記者採訪時,曾這樣說:這幾十年來,我努力用中文寫作,不但把文言的長處融入白話,更把唐魂漢魄召來字裡行間,常與李杜韓柳歐蘇對話,常在西化的滔滔浪潮之中撐住中國文學的砥柱。中國文化乃一大圓,圓心處無所不在,圓周處無處可尋,而以中文為其半徑,半徑有多長,圓周就有多大。
  • 合誦|余光中:催魂鈴
    不要灰心,再接再厲,下一個一定美滿!」總有一天會出售這樣的慰問明信片的。所謂「最溫柔的藝術」,在電話普及、社交卡片泛濫的美國,是註定要沒落的了。(樂樂↓)甚至連情書,「最溫柔的藝術」裡原應最溫柔的一種,怕也溫柔不起來了。梁實秋先生在《雅舍小品》裡說:「情人們只有在不能喁喁私語時才要寫信。情書是一種緊急救濟。」
  • 林志穎給霍建華打電話,我卻注意林志穎給他的備註,沒看錯吧?
    最近芒果臺熱播的綜藝還真的是蠻多的呢,其中《乘風破浪的姐姐》就不用說啦,還有一個綜藝《婆婆和媽媽》, 應該也有很多小夥伴在看的吧,這個節目邀請了很多大家熟悉的娛樂圈夫妻,讓大家看到了明星們是如何和他們的長輩相處的,而其中一個很大的看點就是林志穎啦,林志穎是很多人的童年男神呢,而且這麼多年下來,
  •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讀余光中散文
    《行走》這一章節,記錄了老先生在各地旅行時候的所見所想,讓旅行與感悟連接在一起,讓思想一直行走在路上,也算是踐行了他的主張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餘老先生9歲因戰亂而逃離故鄉,後來又輾轉避難於重慶。又是因為戰爭,余光中輾轉南下,直至定居臺灣。雖然與大陸相隔萬裡,但是他的心卻始終與祖國連在一起。
  • 曹可凡談李敖和余光中︱你不要理睬弄堂裡那些流鼻涕的孩子
    余光中的《鄉愁》家喻戶曉,最早將余光中詩歌引進內地的,就是流沙河,我們的談話便由此衍伸開來。說起余光中,流沙河的語調不緊不慢,「1981年初秋,差旅東行。列車長途,不可閒度,終於在酷暑與喧噪裡讀了余光中等數位臺灣詩人的作品,真是滿心歡喜。特別是余光中的《當我死時》《飛將軍》《海祭》等詩最使我震動。讀余光中的詩,就會想起孔子見老聃時所說的話『吾乃今於是乎見龍』」。
  • 記余光中:鄉愁之外(舊文)
    從晚會所選擇的朗誦詩目來看,主要突顯的還是余光中的懷鄉詩(包括懷古詩),比如《鄉愁》、《鄉愁四韻》、《尋李白》等,但也有一首不一樣的詩《控訴一支煙囪》——  ……  你聽吧,麻雀都被迫搬了家  風在哮喘,樹在咳嗽  而你這毒癮深重的大煙客啊  仍那樣目中無人,不肯罷手  還隨意撣著煙屑,把整個城市
  • 房祖名孝順被成龍懟:請不要給我打電話|小龍女更慘!根本沒人理
    在某一次節目中,成龍曾經被主持人問到:房祖名給你打電話多嗎?成龍:他很少給我打電話,每次打電話都是有事找我!呵呵,一般孩子有事情找父親,父親肯定會放在心上,一定會辦妥妥的。主持人:找你都是很棘手的事嗎?成龍:還好!有一次父親節給我打電話,我正好在拍戲,讓我給他罵了一頓!主持人:為什麼呢?父親節給你打電話是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