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德軍實力強大,為何決戰前希特勒選擇撤退?

2020-12-26 騰訊網

二戰期間,在1943年7月,蘇德戰場的庫爾斯克地區,蘇德雙方爆發了一場空前激烈的大會戰。德軍兩大集團軍群,從南北兩路發起鉗形攻勢,猛烈攻擊庫爾斯克突出部,企圖合圍蘇軍的重兵集團。為何擁有強大實力的德軍會失敗呢?

7月5日,德軍北路進攻部隊是中央集團軍群,先以三個步兵師的兵力從左翼實施佯攻,吸引蘇軍主力。然後用4個裝甲師加上三個步兵師,猛烈攻擊蘇軍的陣地。當天主攻方向就突破了蘇軍的第1道防線,向前推進了5公裡,可是蘇軍兩翼的反擊頗為成功,守住了陣地。

第2天雙方就爆發了激烈的坦克大戰,蘇軍兩個坦克旅都遭到了重創,損失坦克70輛。德軍一直推進到第二防線前,可是被大批的蘇軍增援部隊擋住了。德軍為了拿下交通樞紐波內裡,又在凌晨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蘇軍頑強抵抗和德軍進行殘酷的巷戰,雙方在市區反覆爭奪,德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佔領了大半個市區。

7月9日,德軍用300輛坦克對蘇軍發起了一次大規模進攻,結果遭到了失敗。德軍攻擊力消耗殆盡,被迫轉入了防禦戰。與此同時蘇德兩國空軍進行了激烈的空戰,結果蘇聯空軍雖然損失了更多的戰機。可是靠數量優勢獲得了勝利,掌握了戰場制空權。

國際局勢在1943年7月10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西西里島英美聯軍順利登陸,很明顯義大利這個豬隊友撐不下去了。而庫爾斯克戰役還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因此希特勒不顧曼施坦因的反對,決定終止庫爾斯克戰役,抽調部隊去義大利穩定局勢。這場戰役剛剛決戰到高潮,希特勒竟然同意撤退了,曼施坦因再不願意也只能默默的接受。

蘇軍抓住戰機,首先在北線發動了反攻,德軍頑強抵抗,蘇軍遭受了重創。可是在蘇軍絕對優勢的兵力面前,德軍寡不敵眾,只能步步後退,很快就丟失了奧廖爾。北線蘇軍發動反擊後不久,以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為主力的南線蘇軍,也發動了強烈的進攻。

當天就突破了德軍的第1道防線,推進10~15公裡。可是在隨後的戰鬥中,德軍放過了衝鋒的蘇軍坦克,將跟隨的步兵死死擋住,讓蘇軍的坦克和步兵逐漸脫節了。曼施坦因看到了這一點,悄悄地集結了兵力,誘使蘇軍坦克深入,等待攻擊力耗盡後,準備進行反擊。

蘇軍將領一點都沒有察覺到德軍的戰術意圖,以為德軍即將要崩潰了,命令坦克部隊拼命向前衝,結果兩個坦克旅都被德軍合圍並殲滅。隨後第六坦克軍也被德軍包圍殲滅,蘇軍被迫後撤。可是曼施坦因卻沒有辦法擴大戰果,蘇軍憑藉絕對優勢的兵力,很快就恢復了進攻,只是曼施坦因由於兵力不足,只能選擇撤退,以至於蘇軍一舉收復哈爾科夫。由此可見,就算自己是高手也怕群毆。

德軍兵力不足,名將曼施坦因無可奈何敗退,至此庫爾斯克會戰落下了帷幕,蘇軍以付出了高昂傷亡為代價,獲得了會戰的勝利。德軍傷亡被俘虜失蹤約50萬人,蘇軍傷亡被俘失蹤約80萬人,雙方都損失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飛機等裝備。

蘇軍損失雖然超過了德軍,可是蘇聯的軍力恢復能力遠遠超過德國,不管是兵力還是裝備都可以得到快速補充,但是德軍就相對困難了。因此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蘇德戰場局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德軍失去了戰場的主動權,蘇軍開始了規模宏大的戰略反攻。

相關焦點

  • 希特勒錯誤的轉折點在史達林格勒?其實不然,真正轉折點是在法國
    許多人認為希特勒失敗的轉折點是史達林格勒戰役,其實不然,真正的轉折點西線的法國戰役,德軍雖然成功的打敗了法國,但是卻沒能迫使英國也退出戰爭,而在敦刻爾克又沒能抓住英軍的30萬主力,使德軍在對英國本土的入侵上猶豫不決,而隨著時間的延長,從敦刻爾克撤回的英軍重新進行了武裝,德軍登陸英國本土的信心愈發不足。
  • 敦刻爾克大撤退,希特勒為何放過40萬大軍?整個德軍高層都有責任
    波蘭、盧森堡等國家也相繼淪陷,直到德國進軍蘇聯,希特勒才遭遇了滑鐵盧。法國是德國的鄰國,歷史上兩國就是多發對立戰爭。1940年5月21日,德國的裝甲師把近40萬英法聯軍逼到了敦刻爾克,一個臨海的小城鎮。但是,希特勒卻放過了這40萬大軍,這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那希特勒為何要這麼做?主要的原因不能全怪希特勒,這實際上是德國軍方內部的決策失誤。
  • 《焦土:蘇德戰爭(1943-1944)》前言
    在《東進》中,他從東線戰事的開端講起,故事結束於史達林格勒;在《焦土》中他繼續講述了蘇德這兩個極權國家之間的衝突。卡雷爾帶領讀者與德軍一起踏上徵程:橫越俄羅斯西伯利亞大草原,在庫爾斯克歷經史上最偉大的坦克戰,實施大撤退行動,最終見證希特勒的軍團被擊敗。《焦土》一書連同《東進》,構成了戰史上對蘇德戰爭1941-1945畫卷的最佳描繪。細節生動,可讀性很強。
  • 蘇德戰爭前,蘇軍大批部隊在邊境駐防,為何反被德軍擊敗?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和德國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表面上維持了和平。但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是知道德國的小鬍子希特勒可不會老老實實的籤訂條約的,所以他必然要做好戰爭準備。然而這最後結果卻令人大吃一驚,百萬蘇聯大軍被德軍輕易擊敗。那麼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呢?
  • 二戰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慘敗,責任到底該不該讓希特勒來背?
    李三萬 摘要:二戰蘇德戰場,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是個具有轉折點意義的重大戰役,德軍在戰役中慘敗,徹底喪師了在蘇德戰場上的主動權。對於這場戰役,戰後很多德軍高級將領都將責任歸咎於希特勒的瞎指揮,這個責任到底該不該讓希特勒來背?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算得上一個,這場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戰鬥,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首先,完殲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大亮點。從這個層面講,史達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最有影響力的一場戰役,也是改變整個二戰走向的一場戰役。由於蘇軍的勝利,盟軍加大了開闢第二戰場的進度,蘇軍也從戰略防禦開始轉向戰略反攻,戰場形勢迅速得到改觀。其次,史達林格勒戰役又是一場戰爭史上最漂亮的殲滅戰。
  • 揭秘:二戰時期,德軍將領為何說去東線戰場和下「地獄」一般呢?
    揭秘:二戰時期,德軍將領為何說去東線戰場和下「地獄」一般呢?
  • 蘇德戰爭:耗時1418天,傷亡人數超6100萬,堪稱二戰之最
    ,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蘇德戰爭初期的蘇軍大潰敗。史達林顯然選擇了前者,而且還做出了一個令世人驚嘆的決定。 當時距離11月7日,也就是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紀念日,已經沒多少天了。 往年的這一天,蘇聯都會在莫斯科紅場隆重舉行閱兵儀式,但今日不同往昔,德軍破城指日可待。
  • 德軍最後的瘋狂——阿登反擊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上,德軍一度只用了幾個星期就摧毀了強大的法軍主力,逼降了歐陸強國法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線苦戰不同,德國在二戰初期非常順利的擊敗了西線的宿敵法國,並且通過狂轟濫炸將英國本土炸的遍體鱗傷。
  • 歷史解讀--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已攻到城下,為何大敗而歸?
    導讀:從獨特的角度解讀蘇德戰爭以及莫斯科保衛戰。關於蘇德戰爭,相關研究及文章浩如煙海。蘇德戰爭爆發前。納粹德國已經吞併全部西歐,因為隔著英吉利海峽,再加上不列顛空戰的勝利,英國得以死扛住。但也只有招架之功,幾無還手之力。蘇聯明白希特勒這架戰爭機器,既然已經開動,就不會停下來。蘇德雙方都明白,無論出於意.識.形.態還是地緣政治的需要,蘇德兩國遲早要玩一場火星撞地球。但於蘇聯而言,衝突爆發的越晚,對自己越有利。
  • 史達林戰爭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自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打響後,隨後產生了很多特性不一的經典戰役,其中以蘇德兩國為主要敵對國的戰役尤為突出,比如我們歷史中所學過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柏林攻堅戰等等,這些戰役對於二戰都極具意義,尤其是史達林格勒戰役,這場被稱為二戰的轉折點的戰役,而莫斯科保衛戰則對希特勒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 蘇德戰爭胡貝口袋戰,朱可夫200萬對20萬十拿九穩,為何功虧一簣
    1944年3月,蘇德戰爭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口袋戰役(也稱胡貝口袋戰役),是蘇軍烏克蘭兩個方面軍對德軍南方集群第1裝甲集團軍的的一場不對等戰役。這場戰役中,蘇軍佔有200萬對20萬十倍於敵的優勢,最終卻讓德軍成功逃脫。那麼,蘇軍這場看似十拿九穩的戰鬥,為何功虧一簣被德軍成功突圍呢?
  •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
    那麼德軍在戰場上到底有沒有使用樹木取暖和就地取材呢?答案是肯定的,有方便條件,德軍再傻也不可能把自己凍死是吧,但是,為什麼又會出現那麼多的非戰鬥減員呢?這裡面就有個戰場環境影響的問題。一是蘇德戰爭爆發後,史達林就下達了堅壁清野命令。只要是蘇軍撤退的地方全部實行燒光、拆光和砍光的政策。
  • ...馬馬耶夫崗|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莫斯科|蘇聯_歷史|勒熱夫...
    德軍選擇在這一天發動針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陸上軍事力量對決——蘇德戰爭——正式拉開序幕。在那個核武器尚未研發出來的時代,蘇聯和德國這兩個世界排名前三的工業強國,同樣高度集中政權,同時統治著上億的人口,有著同樣頑強的戰鬥意志、同樣優秀的戰術和同樣優秀的犧牲精神,在世界上最適合大規模作戰的地區拉開架勢,進行了一次真正意義上巨人的碰撞。
  • 如果希特勒沒有入侵蘇聯,而是繼續打英國,結局會是怎麼樣呢?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的戰爭,拋開戰爭的正義性不談,法西斯國家的操作或許讓人感到迷惑,1941年,在已經陷入多地對峙局面的時候,為何德國和日本卻還要去撩撥美國和蘇聯兩個中立大國,讓他們也和加入戰場呢?這無疑為法西斯的失敗定下了結論。
  • 敦刻爾克撤退大事記|德軍|盟軍|法軍_網易訂閱
    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約34萬盟軍士兵從法國的敦刻爾克渡海撤回英國,避免了在德軍的包圍下全軍覆沒的命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正是以下這些事件塑造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離行動,成就了最神奇的戰爭逃生計劃。
  • 巴拉頓湖戰役,蘇德戰爭最後的豪賭,希特勒急於求成損4萬德軍
    德國在二戰時期的瘋狂戰鬥力是有目共睹的,閃電突襲波蘭、攻佔法國、進軍北非等一系列作戰都讓當時的世界見識了德意志戰車的強大,但是德國畢竟是資源有限,而且戰線拉得過長,在反軸心國盟軍的壓制下逐漸走了下坡路,尤其是與蘇聯的作戰,對德國的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損耗。
  • 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啥意思?他選這個名字寓意非凡
    奧託是奧託大帝,他是第一位被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德意志國王,這便是與希特勒口中「第三帝國」對應的「第一帝國」的前身。而巴巴羅薩的意思便是腓特烈一世,他在位期間,「第一帝國」成為歐洲最強帝國,於是他便公然在「羅馬帝國」前面加上兩個字,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此時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的實力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