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世界都被同一條消息所震驚。德軍選擇在這一天發動針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陸上軍事力量對決——蘇德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在那個核武器尚未研發出來的時代,蘇聯和德國這兩個世界排名前三的工業強國,同樣高度集中政權,同時統治著上億的人口,有著同樣頑強的戰鬥意志、同樣優秀的戰術和同樣優秀的犧牲精神,在世界上最適合大規模作戰的地區拉開架勢,進行了一次真正意義上巨人的碰撞。
在這場戰爭中,意識形態和民族存亡這兩種無法調和的矛盾同時存在,使得蘇德兩國彼此之間都投入了一切可以調用的力量用以進行對決,直到有一方徹底倒下,而在這個結果出現之前,誰也不會輕易退讓。
死一個人是悲劇,死一百萬人就真的只是數字
這段史達林書記的原話,原本是說:「一個人(巴甫洛夫大將)的死固然是個悲劇,但是因為他的錯誤而犧牲的百萬紅軍戰士難道就只是一個統計數字?」
但用來形容蘇德戰爭簡直再合適不過。
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德兩國的軍隊不顧一切的進行廝殺。
第一次明斯克戰役,德軍150萬人對戰蘇聯60萬人,80000蘇軍士兵陣亡、290000蘇軍被俘,1500門大炮及2500輛坦克被擊毀;
基輔戰役,德軍50萬人對戰蘇聯85萬人,超過60萬蘇軍陣亡、被俘、失蹤,蘇聯損失了4個軍共44個師被德軍殲滅,只有不到20000人逃出了包圍圈;
列寧格勒圍城戰,蘇軍47萬人死亡、失蹤,65萬人受傷、染病,德軍也付出了75萬人的傷亡,90000人被俘。在這場持續了872天的圍城戰中,由於德軍切斷了列寧格勒城內的糧食、燃料、食用水供應,城內蘇聯居民有64.2萬人餓死和凍死,城內所有的雀鳥、老鼠和寵物在開戰後不久被全部吃掉,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
勒熱夫戰役,蘇軍兩個方面軍共190萬人進攻莫德爾只有30萬人的第九集團軍,戰役持續時間超過一年,26萬蘇軍戰士死亡或被俘,超過50萬人傷殘,很多蘇軍士兵再也回不去自己的故鄉;
史達林格勒戰役,因為傷亡過大導致難以統計的戰損,蘇德雙方在這個絞肉機中將手裡能用的部隊全部投入戰鬥,474871名蘇軍士兵陣亡,650878蘇軍傷殘或被俘;
……………………
自盟軍1944年登陸諾曼第地區以來,西線盟軍沒有任何一場戰役雙方兵力總和超過了100萬,而蘇德戰爭中雙方人數合計超過百萬的戰役卻不止一次。
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軍死亡、失蹤和被俘人數達到了1200萬人,另有1500餘萬士兵受傷。從1941年到1945年,蘇聯軍民的總傷亡近7000萬,蘇聯損失了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的全部或部分,而在糧食、牲畜、自然資源上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而這,就是史上最慘烈的蘇德戰爭。
「沒人知道馬馬耶夫崗易手了幾次,因為沒人打完了全場」
「我們一直在推進,我們在東線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我發現、蘇聯似乎比宇宙都要遼闊……沒有盡頭。」
這句透露著絕望的語,來自一位親自參與了蘇德戰爭的德國軍官筆錄,他親眼見證了東線的恐怖。之前橫掃歐洲順風順水的德軍,在蘇聯境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頑強抵抗,蘇軍在每次戰鬥中都毫不退讓,雙方都只想著幹掉對方。
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時期,蘇軍士兵拉科夫列夫記載了可怕的一幕:「一列火車將4000民官兵送上前線,只有15~25人能活下來。這個師全軍覆沒只需要15分鐘。」
史達林格勒戰役開始之後,德軍第295步兵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試圖從索洛古布上校率領的第112師手中奪取這個戰略要地,這樣就可以居高臨下清楚地觀察到第62集團軍左右翼的動向,從而為飛機和大炮提供精確的打擊目標。
崔可夫同樣知道馬馬耶夫崗的重要性,他在回憶錄裡寫道:「我們都在關注著馬馬耶夫崗的命運。如果敵人佔據了它,就可以控制整個城市和伏爾加河。」
這樣的一個戰略要點,自然引來了蘇德兩軍的反覆爭奪。
「我們奪下了客廳,廚房還在敵人手裡。」
僅僅是為了爭奪山崗附近的火車站,短短六個小時內雙方就反覆拉鋸14次,等到16日天亮的時候,滿編1萬人的第13近衛步兵師就已經徹底打空。蘇德雙方源源不斷的將兵力投入到這裡,誰都不肯退讓半步,只要一方攻佔山頭,另一方的炮火立刻就會把這片土地掀上一遍。坦克、重炮、轟炸機、火焰噴射器……兩個工業強國,在馬馬耶夫崗這個小小的山頭拿出了他們手中所有的殺傷武器,只為了奪下這一個小地方,衝擊、反衝擊、肉搏戰、白刃戰……每天都在上演。
「我們不久之後就可以佔領史達林格勒,但是他仍然在我們面前——相距如此近,卻同時又像月亮那樣遙遠。」
負責爭奪馬馬耶夫崗的德軍主要是第71步兵師和295步兵師。才到9月26日,第71步兵師下轄的8個步兵營中,就有3個步兵營被重創,1個步兵營被迫解散,而295步兵師的傷亡更加嚴重,1個步兵營被徹底耗盡,4個步兵營極度虛弱,需要修整,但是德軍根本來不及修整。
到了11月18日,德軍第六集團軍有37個營變得削弱不堪急需補給,進攻高加索地區的地區也受到了猛烈的阻擊,整體實力大減,而同時期蘇軍在整個南線沃羅涅日和史達林格勒方向已經付出了120萬人的傷亡。
同樣的事情還在東線戰場各處發生。
莫斯科戰役時,朱可夫在莫斯科閱兵之前給飛行員下達命令:「如果閱兵過程中發現德軍飛機飛臨莫斯科,空軍部隊應該立即撞擊敵人,黨和人民沒有給你們留出瞄準和射擊的時間。」
在通往莫斯科的路上,一支蘇聯的步兵部隊受命阻擋德國的裝甲部隊,當完成任務之後這支430人的阻擊部隊只活下來了29人。
為了攔住德軍的攻勢,來自波多利斯克軍校的3500名學員在校長斯米爾諾夫將軍的帶領下,依靠手裡的步槍、手榴彈和少數反坦克炮擋住了德軍古德裡安將軍旗下精銳部隊的衝擊,從11月10日到11月19日,短短的9天時間,3500名學員中只剩下1000多名可以回到學校繼續學習。
而這便是蘇德戰爭的縮影。
「這使他們變得更加頑強,也讓我軍出手更狠,東線戰場的格言就是「你死我活」
1943年,為了防止南方集團軍群的後路被蘇軍切斷,德國的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籤署了命令:各集團軍司令在撤退時必須帶走一切食物和原材料,帶走所有工業和製造設備,包括牛羊豬馬在內的全部東西,更重要的是,要驅趕所有平民遷移到第聶伯河以西的德軍控制區域內。
黨衛隊頭子希姆萊在1943年9月7日也下達了專門的指示:「在放棄的烏克蘭地區,不應留下一個人、一頭牲畜、一根鐵軌、一座房屋、一口水井。」
潛臺詞就是,拒不隨軍遷走的百姓會立即遭到槍殺,德軍會炸毀或者燒毀每一間房屋,摧毀一切帶不走的東西。德軍計劃重現蘇軍在巴巴羅薩初期所做的一切,不讓蘇軍從佔領區得到半點補給,德軍還為此製造了專門的鐵路破壞機用以在撤退時摧毀鐵路。
在德劇《我們的父輩》中就有一個鏡頭,正直的哥哥威爾海姆中尉受命燒掉一處蘇聯人的房屋。
當時東線的情形就是,德軍在撤退的時候會燒掉所有村莊和房屋,整個第聶伯河以東15~20公裡的區域變成不毛之地。
戰爭打到這個地步,雙方都已經不死不休,就看誰的血先流盡。戰場瀰漫著恐怖氣息,雙方都在對方的土地上進行瘋狂殺戮,進成為戰俘只是慢性死亡,雙方大量的戰俘根本沒有多少機會走出戰俘營。
在根據德軍狙擊手約瑟夫·塞普·艾勒伯格訪談記錄而寫成的《東部戰場的狙擊手:騎士勳章得主澤普阿勒伯格的回憶》一書中,艾勒伯格就回憶了一件暴行:
1943年11月20日,在尼克波爾橋頭堡戰役中,一場激烈的戰壕肉搏戰後,五名德國士兵被俘,艾勒博格親眼看著他們被蘇軍連踢帶打的押出了戰壕。隨後德軍發起反擊,蘇軍防線潰敗,在一個地堡裡,德軍發現了此前被俘虜的那五名德國士兵,他們倒在地上,喉嚨全都被蘇軍用利刃割斷,鮮血汩汩流淌一地,喉嚨裡發出「咯咯」的聲音,身體、手腳不停的顫抖,指甲在泥地上無助的抓撓,做著垂死前最後的掙扎。眼前的情景讓德國人既驚恐又憤怒,於是,他們把狂怒的情緒發洩到一名腿部負傷被俘的蘇軍中士身上,他成了「謀殺五名德國士兵」這一指控的替罪羊。無論蘇軍俘虜如何解釋,德國人聽不懂也不想聽,他們對俘虜拳打腳踢瘋狂虐待還覺得不解氣,於是酷刑升級,一名德國兵把削尖的火柴棍插進俘虜的指甲縫裡,俘虜痛苦的嚎叫聲驚動了一名德軍少尉,他趕過來制止了士兵們的暴行,「夠了,你們這些傢伙和俄國人一樣壞」,說罷,少尉抽出手槍,對準蘇軍俘虜的腦袋開了一槍,結束了這場殘酷的「審訊」。
而在蘇聯一方,也有大量對德軍暴行的記錄:
我們在房間裡找到了被打死的奶奶.……我們自己把她埋葬了……埋葬了我們開朗而智慧的奶奶,熱愛德國音樂,熱愛德國文學的奶奶。媽媽拿了東西去換食品,而隔離區裡開始了大洗劫。我們通常會躲藏到地窖裡,而這次我們爬到了頂層閣樓。閣樓的一面已經完全損壞了,沒想到卻拯救了我們。德國人走進我們家,用槍託敲打著天花板。沒有爬到頂層的閣樓上,因為它已經破爛不堪了。他們往地窖裡投下了幾顆手榴彈。
大洗劫持續了三天時間,我們三天都躲藏在閣樓裡,媽媽卻沒和我們在一起。我們只惦記著她。大洗劫結束了,我們站在大門口,等著。媽媽是不是活著?突然從大門旁邊看見了我們以前的鄰居,他走過去了,沒有停下腳步,但我們聽見他說:「你們的媽媽還活著。」媽媽回來時,我們三個站著,看著.她,誰也沒有哭,眼淚都沒了,出現了某種少有的平靜,甚至我們都沒有感覺到飢餓。
而且雙方都多次出現過拒絕投降的極端情況。在蘇德戰爭中,蘇聯多次拒絕武裝黨衛隊的投降,而德軍則拒絕所有蘇聯政工人員的投降。
同時,雙方士兵的性別也被忽視。蘇軍女兵始終要為自己準備兩顆子彈,必須是兩顆,防止第一顆是啞彈。德軍士兵則會被告知,這些蘇聯女兵都不是女人,而是怪物,所以要毫不猶豫的開槍射擊,你不殺死她她就會殺死你。
我們這一代男人,1919到1924年出生的,只有3%活到了戰後
毫無疑問,蘇聯的衛國戰爭是偉大的。在蘇德戰爭期間,蘇聯進入了他最偉大的時代,他消滅了德國法西斯,維護了世界的和平與正義。
但偉大時代的背後卻多是個人的悲劇。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作者瓦西裡耶夫,生於1924年,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他才17歲。為了國家他自願選擇前往前線,當他在戰爭結束後戰後回到家鄉的時候,高中同班男生只有他一個人還活著。
根據蘇聯的戰後統計,1923年出生的男性,開戰時正好18歲,勝利時22歲,其中80%沒能活著看到1945年勝利日,活下來的20%大部分也身有創傷。
蘇聯的英雄,世界上第一位女王牌飛行員,曾榮獲"蘇聯英雄"稱號,麗達.李託娃。她1921年8月出生,14歲時就開始學習飛行。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蘇聯空軍損失慘重,急需補充兵力。原本參軍的主要目標為男性,但是隨著前線損失的加劇,蘇聯不得不讓婦女也上前線參與戰鬥,麗達·李託娃選擇進入空軍部隊參與這場戰鬥。
1942史達林格勒戰役時期,麗達.李託娃一共擊落了7架德軍飛機,成為了世界上首位女性王牌飛行員,創造了偉大的奇蹟。
但奇蹟不是沒有代價的。
在英美,飛行員擊落5架敵機就會被稱為王牌飛行員,回到後方去訓練新兵。但是麗達·李託娃沒有被召回,因為在慘烈的東線戰役中,飛行員的損失異常嚴重老飛行員不斷被更加優秀的敵軍飛行員擊落,新飛行員大多是菜鳥,根本沒有飛行員可以填補她的位置,最終,年僅22歲的麗達.李託娃在一次與德軍戰鬥機交戰的過程中死於敵軍戰鬥機的機槍之下。
結語——「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在《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一書的尾聲,作者瓦西裡耶夫寫到:
「阿爾培特·費多特奇和他的父親帶來了一塊大理石墓碑。我們找到了一座墳——他在小河後面,森林裡。大尉的父親憑著自己過去做的一個記號找到了它。我本想幫他們把墓碑送去,可是——又不敢。
我今天才發現,這裡的黎明是那樣的靜悄悄,靜悄悄。」
當歷史已成往昔的時候,蘇德戰爭帶給後人的慘痛回憶卻依舊在流傳,直到今日,談起蘇德戰爭大多數人想到的也是慘烈、悲痛。
在此我們也不得不問,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理想,將這麼多年輕人送上戰場真的值得嗎?
關注我,持續更新優質歷史文章!
不奢求有多少人閱讀,只是希望看完之後可以點一下關注【捂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