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德軍用閃電戰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雖然奮力抵抗,但是太過陳舊的武器和落後的戰術,導致波蘭的領土快速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隨即爆發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沉重的災難。
從地域劃分的角度來看,二戰主要可以分為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亞洲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而蘇德戰場被認為是戰爭最為慘烈,損失最為慘重的主戰場,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戰爭,慘烈程度空前絕後,是真正的人間煉獄!
1941年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190的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和190艘軍艦,從三個方面向蘇聯發動全面進攻。
由於蘇聯在戰爭初期準備不足,德軍通過基輔戰役,斯摩楞斯克戰役等行動,相繼殲滅蘇軍數百萬有生力量。而蘇軍在莫斯科艱難的拉鋸戰中,勉強頂住德軍的強烈攻勢,獲得了短暫的喘息。
1942年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的戰略進攻再次受挫,雙方正式進入相持階段。1943年經過庫爾斯克會戰,蘇軍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1945年4月蘇軍攻克柏林,標誌著蘇德戰爭的結束。
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包括平民在內,蘇聯共死亡約2680萬人,為二戰中所有參戰國傷亡最多的國家。僅僅在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就陣亡47萬人,戰後蘇聯出現了嚴重的男女比例失衡,以至於蘇聯當局不得不將適婚年齡從18歲下調至16歲。
從軍事角度從統計,在蘇德戰場,蘇聯紅軍傷亡約880萬人,德軍約為572萬人,傷亡比為1.54:1。在戰爭初期,蘇聯紅軍成建制被殲滅的情況十分常見,僅在基輔會戰,德軍合圍蘇軍66萬人,斯摩楞斯克會戰蘇軍被殲滅130萬人,到莫斯科會戰之前,蘇聯已經是全民皆兵的狀態。
蘇軍在取得莫斯科反擊勝利後,發動的南方反擊戰,損失了20多萬人。而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聯也曾一舉殲滅德軍150萬人,光從傷亡人數來看,任何一場區域性的戰爭都無法比擬蘇德戰爭。
除此之外,作為當時工業實力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蘇德戰爭可以說是二戰時期戰略戰術運用最為先進,技術含量最高的戰爭。雙方分別在閃電戰、大縱深戰略的先進戰略引導下,運用坦克、自行火炮等高技術兵種,進行了長時間的戰鬥。
據了解美軍在二戰中陣亡44萬人,其中有四分之三是倒在德軍的槍下,可以看出即使是美軍,在敵軍產能枯竭,後勤不足等一系列有利條件下,和德軍的作戰過程中也非常是吃力,可見德軍的戰鬥力有多強悍。
與此同時,無論是戰爭前期還是後期,蘇德雙方大兵團碰撞的次數也非常之多。另外蘇德戰爭不僅僅在蘇聯國土上進行,在收復國土後,蘇聯又承擔了解放波蘭、捷克等國,以及攻克柏林的任務,其付出的巨大犧牲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史達林絕不是腦子發熱,命令部隊就地反擊,德國發動的是閃電戰,如果沒有足夠的士兵的生命去拖延德軍的進攻步伐,俄國人就根本沒時間集結後方兵力。
德軍的主力集團軍基本都消耗在東線了,面對西線美軍的是二流部隊,可見蘇聯的貢獻之大。話說回來,如果沒有美國在關鍵時刻的物資援助,蘇聯估計挺不住,烏拉爾地區的兵工廠也緩不過勁來,之後一次次大規模戰役所需要的軍火也得不到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