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估值一半,頭部自動駕駛企業Zoox「賣身」亞馬遜

2020-12-22 蓋世汽車資訊

2020年將會是充斥著無休止的收購傳聞的一年,目前這宗自動駕駛最大收購案只是開始。

近日,亞馬遜官方發表聲明稱,其已經與Zoox籤訂了收購協議,這一傳聞已久的收購案塵埃落定。雖然亞馬遜尚未透露此次收購的具體金額和細節,但是英國《金融時報》稱,收購金額超過12億美元。

對於亞馬遜而言,這無疑是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最重要的出擊。對於頭部企業Zoox來說,此次標價其實還不到上一輪融資估值(32億美元)的一半。Zoox成立於2014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致力於研發自動駕駛汽車技術。

頭部自動駕駛企業Zoox淪落「賣身」

Zoox曾與Waymo、Cruise、Argo AI、Aurora並稱為矽谷自動駕駛「五大家族」。那麼,與美國一眾自動駕駛公司相比,被亞馬遜收購的Zoox 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首先,Zoox是首個獲加州批准的可載客無人駕駛服務商。監管機構數據顯示,彼時雖然已有62家公司獲得了加州測試自動駕駛車輛的許可,但是Zoox 卻是首個被允許運載普通乘客的公司。

其次,Zoox的發展目標與產品與其他企業不太一樣。不僅自己研發自動駕駛系統,Zoox還要打造自動駕駛汽車和叫車平臺,無論哪一個項目都是燒錢巨坑,雖然此前他們已經累計融資約10億美元,可是也不夠燒。再加上今年疫情帶來的巨大影響, Zoox的困境越發明顯,4月開始走上裁員之路,5月就有外媒爆出其在尋找潛在買家。

此前,公司創始人蒂姆·肯特利·克萊(Tim Kentley-Klay)公開承認,Zoox處於雙重低迷狀態。一方面,傳統汽車設備製造商撤資,這使得自動駕駛領域的資金鍊斷裂。另一方面,受到Covid-19影響,賺錢變得更加困難。

實際上,早在2019年底,Zoox就和日本汽車製造商入股公司進行了多次討論。不過,雙方拒絕透露具體消息,最後的結果顯然也未達成一致。

顯然,隨著 Waymo 開啟了針對於外部投資人的融資模式,可能會加劇其他自動駕駛公司融資困難的問題。一方面,在可以自由選擇的情況下,投資人更願意投資盈利預期更好的「領頭羊」;另一方面,時間越往後,自動駕駛領域需要的資金、投資人都會越來越多,只是能夠投得起的投資人會越來越少。

前幾年,傳統製造商和科技公司都在尋找合適的自動駕駛公司進行投資。而現在,則完全處於買方市場,頭部效應已經顯現。那麼,市場的其他的融資會變得更加困難,加上疫情的影響,融資難會成為未來的主旋律。而自動駕駛領域本就是一個資本密集型戰場,沒有雄厚的資本支持,難以為繼。

讓馬斯克「開懟」的亞馬遜打的是什麼牌?

亞馬遜收購的消息一出,特斯拉執行長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Twitter上稱貝佐斯是「抄襲狗」。

馬斯克公開「撕」貝佐斯,這可以追溯到特斯拉和Zoox之間的前塵往事。

2019年3月,特斯拉針對多名前員工和Zoox提出了兩起訴訟,指控他們盜用了特斯拉的商業機密。特斯拉在訴訟書中稱,該公司四名前員工竊取了特斯拉的「專有信息和商業秘密,幫助Zoox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來開發和運營自己的倉儲、物流和庫存控制系統。」訴訟以Zoox大量賠款告終,不過賠款數額未對外公布。

實際上,這兩人早些年在其他領域也交過手。就航天領域而言,貝佐斯於2000年創辦了藍色起源,而馬斯克於2002年創辦了SpaceX。在NASA公布的登月項目中,藍色起源和Space X都在中標商之列。這也就不難理解,在某種競爭關係裡,馬斯克喜歡公開嘲諷藍色起源「抄襲作業」。在電動車領域,亞馬遜支持的電動卡車初創企業Rivian,更是特斯拉在電動皮卡領域的頭號競爭對手。

雖說在自動駕駛領域,特斯拉和亞馬遜各有亮點,前者側重於載人領域的自動駕駛,而後者則將自動駕駛專注在載物領域。但是,亞馬遜的隱藏實力不容小覷。據路透社報導,在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期間,亞馬遜在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等物流相關的領域中擁有的專利超過210項,這一數字明顯高於蘋果和谷歌。

亞馬遜對自動駕駛行業的興趣來源於物流,畢竟人力物流送貨是運營中最大的成本之一。根據亞馬遜的2020年Q1財報,其收入755億美元,淨收入25億美元和每股收益為5.01美元。而在2019年 Q1,亞馬遜收入597億美元,淨收益36億美元和每股收益為7.09美元。結合其他公開資料可見,亞馬遜收入增加了,利潤卻減少了,這主要是因為其運輸成本居高不下。

上個月,彭博社情報分析師 Jitendra Waral和April Kim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收購Zoox或將助力亞馬遜控制不斷上升的運輸成本,預計到2025年亞馬遜運輸成本將超過600億美元。很明顯,此次收購Zoox,亞馬遜希望能夠在現有業務基礎上產生協同效應。

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自動駕駛領域未來可期。根據瑞銀集團的一份報告,到2030年,全球自動駕駛計程車市場的價值可能超過2萬億美元,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規模普及可能會對許多現有行業帶來重大提振作用。所以,亞馬遜在這個時候「抄底」Zoox,也是對未來前景做出的投資。

就自動駕駛領域而言,2020年將會是充斥著無休止的收購傳聞的一年。從自動駕駛頭部企業陷入困境到最終被亞馬遜收購,這意味著不管是載人還是載物,自動駕駛技術走向成熟仍然長路漫漫,此次疫情勢必會加速行業淘汰賽的到來。另一方面,在落地環節,自動駕駛企業除了需要與傳統車企或者科技公司合作,以解決產品端問題,在應用場景方面也需要找到相匹配的需求方。

相關焦點

  • 2020,自動駕駛下「雲端」
    2019年,由曾任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親自參與運營的明星自動駕駛公司Drive.ai宣布永久關閉。融資不順,是其「轟然倒下」的重要原因;今年6月,另一家頭部自動駕駛公司Zoox也因「資金鍊斷裂」而賣身亞馬遜,但其收購標價還不及上一輪融資估值的一半。同樣的危機更發生在2020年。
  • 關門、賣身、落地、上市,復盤全球自動駕駛「跌宕起伏」的 2020
    Drive.ai尋求「賣身」的消息在2019年3月份被曝出。2019年6月份,蘋果證實收購Drive.ai的消息。一個宣告結束、一個則被接管,悲觀情緒開始在自動駕駛創業公司間蔓延開來。同時,不少原本對全自動駕駛堅定無比的汽車OEM商開始出現了動搖,紛紛將自動駕駛項目上的資源拉回到ADAS系統上。
  • 自動駕駛衝出亞馬遜
    它和特斯拉、谷歌三個頭號玩家爭奪這一科技領先地位必將出現激烈競爭撰文/ 秦德興編輯/ 黃大路設計/ 杜 凱來源/ forbes 作者 Olivier Garret亞馬遜對特斯拉發起了直接挑戰,上個月,亞馬遜宣布了一項引發關注的收購,該公司以12億美元收購了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Zoox。
  • 再見2020|自動駕駛追逐者的進與退
    2020年,自動駕駛持續釋放著其魅力,吸引大批玩家的關注和加入。據企查查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去年國內共計新增816家自動駕駛領域相關企業,企業名稱或經營範圍內新增自動駕駛的相關企業達379家,整體規模再度擴大。但另一方面,去年新玩家雖然仍在密集湧入自動駕駛賽道,增速相較於前兩年卻有所放緩。
  • 零售商布局自動駕駛:亞馬遜投資沃爾瑪合作
    亞馬遜已經收購了該領域幾家不同公司的股權,並在內部努力。相比之下,沃爾瑪正專注於與多個自動駕駛送貨服務合作。每種方法都有收益和成本,並可能反映出每家公司的能力和自我概念。 亞馬遜 這家西雅圖的科技巨頭已經在機器人領域進行了諸多嘗試,光是跟蹤這些嘗試就成了一項挑戰。
  • 美國最神秘的自動駕駛項目ZOOX:投資 1 億美元才能一窺究竟
    來自美國自動駕駛創業公司的傳奇故事——Zoox 成立 4 年融資 8 億美元,估值 32 億美元。
  • 全世界最牛自動駕駛公司,它的新車甩開滴滴D1太遠|C次元
    縱觀自動駕駛領域,頭部效應已經顯現。近日,亞馬遜公司旗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Zoox推出了首款用於Robotaxi運營的自動駕駛汽車Pod,這是一款集完全無人駕駛、電動化為一體,專門為自動駕駛場景設計的車輛。
  • ZOOX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未來的公共出行是啥樣?
    「自動駕駛」這個話題已經被炒了多年,從最早的概念發布到今天的各種試點項目,自動駕駛的發展有目共睹。日前,一家名叫ZOOX的無人駕駛汽車公司,發布了品牌旗下首款產品——Robotaxi,從名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款車未來將被應用在計程車領域。
  • 「甩賣」自動駕駛業務 Uber重回老本行
    來源:北京商報作者:陶鳳 常蕾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常蕾)疫情重壓之下,Uber不得不放棄燒錢的自動駕駛業務。ATG是Uber旗下的自動駕駛子公司,成立於2015年,團隊規模在1000人左右。在獲得豐田、軟銀領投的10億美元後,ATG估值曾達到72.5億美元。而此次交易對ATG的估值僅為40億美元,縮水近一半,Uber這筆生意似乎並不划算。北京商報記者聯繫Uber進行採訪,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 AutoX推出全無人車隊 探索無安全員自動駕駛
    儘管各家的RoboTaxi持續落地,但是大多數情況下,行駛中均配備有安全員,而最終去掉安全員是大家共同的目標,才是真正的「無人駕駛」,今年Waymo在美國鳳凰城推出了一些沒有安全員的自動駕駛車輛,國內出於政策和技術等因素,完全無人駕駛的車輛不能在普通道路上行駛。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自動駕駛企業也進行無安全員的駕駛測試。
  • 從東八區出發|全球自動駕駛再加速,中國公司的等待與進擊
    Waymo 完成了成立十年來的首輪外部融資30億美金,Argo AI 在大眾注資後走向75億美金的估值巔峰,Nuro 則在本周剛剛完成 C 輪融資5億美金。 像不少科技和網際網路行業一樣,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源於美國。從史丹福大學 AI 實驗室裡跑出來的自動駕駛汽車,過去十幾年裡在全球颳起了無人駕駛的風潮。
  • 更多內幕曝光,亞馬遜旗下Zoox也有新消息
    報導還指出,臺積電也正在與蘋果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晶片」。這被認為是Apple Car項目還處於一個偏初期的階段。就目前情況而言,如果前述供應鏈消息屬實,蘋果在晶片等多個關鍵環節已獲得重要突破。但也有行業人士傾向於認為,蘋果極有可能在2021年下半年公布相關產品,但不會正式發布。
  • 【智能電動汽車專題】跨界篇:亞馬遜(NASDAQ:AMZN),探索構建無人物流體系,Zoox自動駕駛出租開啟路測
    亞馬遜從倉儲到最後一公裡,積極探索無人駕駛對配送方式、效率、成本的重構,構建未來交付系統,提升配送效率同時,降低成本;成熟的應用場景,支撐自動駕駛、電動車等領域持續高額技術投入;並利用在雲計算、語音識別領域優勢,發展車聯網服務。亞馬遜作為全球領先的電商巨頭,前瞻布局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等領域。
  • 優步放棄自動駕駛部門 只因陷入財政危機 被迫斷腕求生
    據報導,卡蘭尼克的這一舉動讓這所世界一流的工程大學感到震驚,這似乎表明,這家全球最熱門的初創公司正處於將自動駕駛汽車變成現實的邊緣。然而優步公司於本周一(12月14日)表示,它將把自動駕駛部門出售給初創企業奧羅拉公司,結束已持續5年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
  • 小米公關部總經理回應造車,8位QQ靚號上線,亞馬遜買下自動駕駛創企,谷歌在電話App中試驗顯示來電事由,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聞!
    # 亞馬遜買下自動駕駛創企 Zoox,馬斯克:又跟風了( 極客公園 )馬斯克又一次炮轟亞馬遜 CEO,在 Twitter 上說貝佐斯「跟風」( Jeff Bezos is a copycat )。當時,媒體報導亞馬遜正籌劃衛星網際網路服務,計劃將 3000 多顆衛星送入近地軌道。而馬斯克旗下的 SpaceX 早在 2015 年就宣布了星鏈計劃。而這次讓馬斯克罵出「 copycat 」的,正是已經敲定的亞馬遜對自動駕駛明星公司 Zoox 的併購案。《 金融時報 》透露稱,亞馬遜此番收購是想組建起一支自動駕駛計程車隊伍,和行業龍頭 Waymo 展開競爭。
  • 亞馬遜重新定義Robotaxi
    今年6月份,亞馬遜以12億美元將這家公司收入囊中,亞馬遜表示,「我們收購Zoox,是為了幫助他們實現自動駕駛打車服務的願景」。如今,這家公司重新煥發活力,其CEO Aicha Evans在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計劃在其他國家推出乘車服務,「負擔得起」與Uber、Lyft的競爭,甚至「在某個時候我們可以運輸包裹」。
  • Starsky自動駕駛市場沉浮記:從風光無兩到最終倒閉
    蓋世汽車訊 車市寒冬已經讓很多企業舉步維艱,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更是讓很多企業陷入絕境,即使是研發有望在疫情期間得到更多應用的自動駕駛技術的公司。這不,首次真正意義上實現無人駕駛卡車試驗的Starsky Robotics公司也真的支撐不下去了。
  • 自動駕駛將節約多少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的節約,是自動駕駛技術的直接經濟價值體現。 自動駕駛的需求空間取決於下遊應用領域的市場空間與人力成本佔比的大小,以及人力可替代的難易程度。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迅速,可廣泛應用於多種場景所有不需要人為去操控的車輛都可歸為自動駕駛範疇。根據場景開放程度、行駛速度(以20km/h為界限劃分)和裝載對象,自動駕駛的應用可以劃分為開放與封閉、高速與低速、載人與載物等多個維度。高速開放場景的無人駕駛技術難度最高且想像空間最大,也集中了自動駕駛行業最頂尖的公司,但距離商業化和盈利遙遙無期。
  • 自動駕駛公司Waymo宣布融資22.5億美元:運營僅1年時間,估值或超...
    據國外媒體報導,除了母公司Alphabet,投資者還包括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麥格納國際公司、美國汽車經銷商連鎖公司AutoNation、加拿大養老金計劃投資理事會,以及其他三家大型投資公司:加州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銀湖、知名風險投資企業安德森霍洛維茨,以及中東主權財富基金投資企業穆巴達拉投資公司。
  • Uber宣布拿旗下自動駕駛部門ATG置換Aurora公司26%股權
    來源:新浪科技北京時間12月8日早間消息,美國網約車巨頭Uber及其競爭對手Aurora Innovation(以下簡稱「Aurora」)周一宣布,Uber將把旗下自動駕駛部門ATG出售給後者。這項交易對ATG的估值約為40億美元,預計將於2021年第一季度完成。ATG在2019年4月獲軟銀、日本電裝公司(Denso)和豐田入股,當時其估值為72.5億美元。Uber將向Aurora投資4億美元,且Uber CEO達拉·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將加入該公司董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