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狀星雲M57的真正形狀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2021-12-26 天文在線

行星狀星雲觀測的歷史背景

  行星狀星雲與行星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只是因為在18世紀時,從望遠鏡所看到的這類星雲,都只是像行星一樣的盤狀影像。因此,威廉˙赫歇爾將它們稱為行星狀星雲。位於天琴座的環狀星雲(ring nebula, M57)是在1779年被Antonie Darquier de Pellepoix 所發現的(參考圖一、二),並在1784年被編入梅西爾星表,稱為M57。它與地球的距離約1,000~2,000光年,直徑約是太陽系的500倍。

圖一在天琴座的M57

圖二M57 ( Seeds, 3rd ed.)

  對行星狀星雲的研究,是到了二十世紀才開始的。在1918年,HD Curtis 首先將行星狀星雲分類成:螺旋狀、環狀、盤狀、不定形狀以及星球狀。他同時也注意到一般用來解釋環狀星雲的模型有問題。在當時,一般的都認為環狀星雲是一個中空的球殼氣體在視線上投影的結果(參考圖三),此時中心部分的亮度應該大約是環狀部分的一半。然而,Curtis 測量M57之後,卻發現中心部分的亮度約為環狀星雲的1/20。因此,Curtis 認為M57不是一個中空的球殼,而是一個像甜圈圈的環狀體。同時,Curtis 也提出M76(圖四)當作佐證。他認為如果將甜圈圈的環狀體,從有洞的方向看過去,就應該看到如M57的影像﹔而從側面看過去,應該是像M76一樣。

圖三早期的環狀星雲模型( Seeds, 3rd ed.)

圖四M76

  四十年後,R. Minkowski 與D. Oterbrock 用Palomar 山上的6米多的望遠鏡觀測之後,認為M57中的甜圈圈是以45度的斜角對著地球,而M76則是以側面對著地球的。

  在1970年代中,R. Luise 與T. Hua 用不同的濾光鏡來觀測M57,結果顯示M57在不同顏色的濾光鏡之下,會有不同的形狀。因此,他們提出了一個球殼模型與甜圈圈模型的綜合版,認為M57是一個在赤道地區具有較高密度的扁狀球體。另外,在1975年,NK Reay 與S. Worswick 也用不同的濾光片觀測了M57。用氦離子的譜線所看到的M57是球狀的,用其他的譜線看M57卻是環狀的(參考圖五)。也就是說,行星狀星雲的型態是與發生在星雲內部一些物理過程有關。

圖五在不同的濾光鏡之下,M57將有不同的型態

  1970年代,還有其他人提出不一樣的模型。如,PE Proisy 與LE Goad 分別獨立提出M57是一個圓柱體的模型,而且這個圓柱體的主軸與視線的方向的夾角約30~50度。P. Kupferman 則認為M57是一個具有不同密度的球狀雲氣,只是恰巧在視線方向上是比較小的。

  1936年,JC Duncan 在一張曝光過度的相片中,發現M57最外圍還有一層較淡的光暈,而在光暈與環狀星雲之間,還有一些較小的亮圈與光絲(見圖六)。另外,在1985年,朱有花教授與G. Jacoby 也用CCD觀測了126個行星狀星雲,發現其中半數以上的行星狀星雲的外圍,還會有較暗的光暈。

圖六加強曝光的M57

  隨著太空天文觀測的蓬勃發展與CCD技術的突飛猛進,天文學家收集到測到更多的行星狀星雲的觀測結果。如:IUE觀測到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星,會產生高速的恆星風。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了很多行星狀星雲具有多層球殼與FLIERs等細微結構(參考圖七)。

圖七(上)具有多層球殼的貓眼星雲NGC6543。(下)具有FLIERs的NGC6826,所謂的FLIERs是再擴散星雲邊緣上的紅色亮點,它們比一般的雲氣的具有較快的擴散速率。

  另外,也有三個新的行星狀星雲的目錄誕生,它們分別是《SCM目錄》(A&AS 96, 23, 1992),《Strasbourg-ESO catalogue of Glasctic planetary nebulae》,以及《IAC Morphological catalog of Northern Galactic planetary nebulae》。它們對行星狀星雲的型態,給出更詳細的分類。大致上可分為以下五大類,而每一大類又可再分成幾小類。

點狀型的行星狀星雲(S: point source nebula)

橢圓型的行星狀星雲

E: round, elliptical nebulae with no inner structure

ES: round, elliptical nebulae with inner knots or filaments

EM: round, elliptical nebulae with multiple shells or halos

雙極型行星狀星雲

B: bipolar nebula that are axial symmetric and show a waist

BM: multiple event bipolar

點對稱型的行星狀星雲

P: point symmetric planetary nebulae that are mainly elliptical nebula with outer structures present in pairs.

PM: multiple event point symmetry

不規則型的行星狀星雲(I: irregular nebulae)

  對行星狀星雲的型態與結構分類,將有助於了解不同質量的恆星在演化後期的改變情形,詳情請參閱參考資料(4)與(5)。另外,對細微結構的觀測,也將會增進我們對行星狀星雲的形成機制有更深的了解。

行星狀星雲的理論模型

  關於行星狀星雲的理論探討,最早是在1956年由JS Shklovsky 所提出的。他注意到行星狀星雲的中央都有一顆高溫的白矮星,因此他認為行星狀星雲是由紅巨星所噴發出來,最後會在中央殘留了白矮星。後來,在1966年,G. Abel l與P. Goldreich 測到了行星狀星雲的膨脹速度與紅巨星表面的脫離速度是很相似的。這個結果支持了Shklovsky 的觀點。

  第一個較完整的理論模型是在1978年由郭新教授,CR Purton 與MP FitzGerald 所合提出的《恆星風作用模型》(Interacting Stellar Wind Model, ISW Model,參考圖八)。在這個模型中,行星狀星雲的形成步驟如下:

由紅巨星拋射出較慢的恆星風~10km/s;

巨星中的核心耗盡了氫與氦之後,塌縮成一個高溫的中心星;

高溫的中心星將會產生高速的恆星風~2000km/s;

高速的恆星風推擠著先前的慢速恆星風,形成行星狀星雲。

圖八ISW模型

圖九Spapley 1 行星狀星雲

  恆星風作用模型可以成功地解釋如圖九的球狀行星狀星雲。另外,朱有花教授與Jacoby 所觀測到行星狀星雲的光暈,以及IUE觀測到中心區域有高速的恆星風等觀測結果,都支持恆星風作用模型。然而,還有其他各種型態是恆星風作用模型所無法解釋的。因此,B. Balick 緊接著提出一個慢恆星風並不是球對稱的修正模型,用以產生各種不同形狀的行星狀星雲。

  另外,B. Balick 也注意到了雙極型的行星狀星雲的特殊性,他提出了另一個新的想法來解釋這種行星狀星雲的成因。他認為在中心星附近有一些看不見的中性氣體,其中有一些會被聚集在中心附近形成環型體,另外有一些氣體會沿著環型體中空的方向,向外流動形成所謂的雙極波包。在1994年,M. Bryce,B. Balick 與J. Meaburn 等人,除了再度確認外層的光暈是紅巨星的拋出物之外﹔也從光譜觀測得知環狀星雲M57的內層光暈有向前或向後傳播的部分,因此他們認為那是存在有雙極波包的表象。

圖十 一個普適的行星狀星雲模型

  如今,有很多天文學家相信行星狀星雲型態的不同,可能只是一個如圖十中所示的普適模型在視線方向的不同投影而已。這個模型在中央部分有環狀的中性氣體,沿著環的中心軸方向,會有流向兩端的雙極波包,在最外面還有一層球對稱的光暈。在這個模型中,環狀星雲是正對著中央部分的環所看到的結果,而雙極型行星狀星雲NGC6302與NGC2346,分別是從環的側面與斜側方所看到的結果。

心得與展望

  其實,第一個普適性的行星狀星雲模型是建立於1960年代末。當時,俄羅蘇的天文學家G. Khromov 與L. Kohoutek 曾用空著兩端的圓柱體在視線上不同角度的投影,來解釋多種不同型態的產生。另外,在1990年代,CR Masson 也曾經提出一個密度會隨著半徑與緯度變化的橢球殼模型(參考圖十一)。在這個模型中,隨著各種物理參數的調整與橢球殼在視線上各種角度的投影,Masson 也可模擬出多種不同型態的行星狀星雲。

圖十一Masson 的橢球殼模型

  這些模型中,那一個是對的呢?目前仍無定論。它們都可以解釋某些行星狀星雲的型態,但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其實科學研究工作就像瞎子摸象一樣,或許每一個理論模型都只是摸到大象的一部份而所下的結論。在1990年代以後,已經編有更多的行星狀星雲的目錄,提供了更多的觀測資料﹔另外,各種波段的太空觀測站也收集了一些行星狀星雲的觀測資料。我相信,投入更多的分析工作,將會提供更多有利於探討行星狀星雲的線索。

  在這裡所提到的都是行星狀星雲的型態分析。這些型態與原始巨星的質量有何關係呢?這些型態與行星狀星雲的演化過程有何關係呢?這是目前我們有興趣探討的主題。

  關於第一個問題,在參考資料(4)與(5)中,已有部分解答了。例如,在參考資料(5)中,就曾指出《多層殼橢球型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星,它們的質量要比單層殼橢球型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星質量少了些》。在參考資料(4)中,也曾經由行星狀星雲在銀河系的分布情形,得到了以下的結果:《橢球型行星狀星雲的原始質量是小於1.0太陽質量,雙極型行星狀星雲的原始質量是大於1.5太陽質量,而點對稱型行星狀星雲的原始質量是大於1.2太陽質量》。

  對於第二個問題,在參考資料(2)中,也有一些答案了。利用紫外線、紅外線與無線電波的觀測,可以辨別出較年輕的行星狀星雲。其中,具有較冷的中心星而且不會輻射紫外線的行星狀星雲,稱為原始行星狀星雲(proto planetary nebulae)。它是介於紅巨星與行星狀星雲之間的一種狀態。

雖然,已經有了部分的答案,但仍無法完整地勾勒出不同原始質量的行星狀星雲在演化過程中型態的變化情形。我們希望能過找到足過多的資料,可用以建構出行星狀星雲的動態演歷情形。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成功大學物理系許瑞榮

2000年12月15日高中地球科學教師研習

 

排版:零度星系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原文來自:http://resource.blsh.tp.edu.tw/taipei-earth/study/m57.htm

本文由成功大學物理系許瑞榮出品,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運營者刪除。

注意:所有信息數據龐大,難免出現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海涵以及歡迎斧正。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天文在線

本文由天文在線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獲取更多天文和天象信息,請長按二維碼掃描並關注我們

浩瀚宇宙無限寬廣 穹蒼之美盡收眼底

相關焦點

  • 橢圓形、蝶狀、漣漪狀……這些星空照片該怎麼看?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淵默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在軌運行30年,哈勃拍攝的大量瑰麗的星體照片,或星星點點,或柱狀、或螺旋狀……這些宇宙圖像到底是什麼?
  • 火星上到底是什麼樣子,人站在火星上什麼感覺?
    火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也是最具有地球的特徵,最適合生命存在的一顆行星了,人類對火星的探索也從未停止過。火星的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火星是太陽系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它和我們人類的地球是鄰居,是一顆類地行星,它的質量是地球的11%,直徑差不多是地球的一半,是個沙漠星球。
  • 黑洞的三維形狀到底是什麼樣的?黑洞的二維照片是如何拍攝到的?
    一轉眼人類拍攝到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已經過去一年了,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了解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它是球嗎?還是一個二維的洞口?正面反面一樣嗎?上面看下面看有區別嗎?黑洞形狀的疑惑圖:拍攝到的黑洞照片組成的笑臉的確,一張二維的照片,按網友話說就像點了火的蜂窩煤,這張二維圖片並無法展示出三維形態。更不要說網絡中千奇百怪的黑洞照片,到底哪一種形態是真的?
  • 為何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公轉?
    ,行星通常排列成盤狀,與我們觀測到的太陽系類似。圖源:NASA and William Crocho所以到底是什麼讓太陽系的行星排列在同一平面上,繞太陽公轉,而沒有亂成一窩蜂?為了揭開這個謎團,我們要讓時光倒流,回到太陽形成之初。當時太陽還只是一團氣態分子雲,宇宙中的所有新生恆星都是由這種物質演化而成。
  • 行星的定位星與最終定位星
    針對位於特定位置的某行星而言,該行星的定位星,乃是指該行星所在星座的主宰行星。如果某行星位於本身所主掌的星座,例如火星位於牧羊座,則該行星就沒有定位星,或者說是自己定位了自己。定位星會對被定位星所在的星座與宮位所主掌的事務有所影響,被定位星及定位星的宮位和星座的位置,也會有微妙的連帶關係。
  • 已確認比鄰星的第二顆行星
    2016年,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了一顆圍繞比鄰星運行的行星,命名為比鄰星b(Proxima Centauri b)。就在幾天之前,天文學家宣布確認比鄰星恆星擁有第二顆行星比鄰星c(Proxima Centauri c)。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擁有三顆恆星,比鄰星是其中最小且離我們最近的一顆。
  • 雲的形狀&區角觀察
    Edmond:風一吹把他吹暈了才會變,風裡面有毒藥Kevin:雲和風在一起,雲變成長頸鹿和大象的樣子,雲去哪兒,風颳到哪裡,另一個雲就是別的樣子Jeffrey:風一吹又一個雲加到他的後面,雲變了形狀Emily:雲變成飛機,雲有魔法Jiessie:雲可以變成蝴蝶公主形狀,早晨雲變成蝴蝶形狀.
  • 每日一圖——M57:環形星雲(2021-8-19)
  • 天文小科普:尋找行星之旅
    2006年,「官方」天文定義管理機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首次決定定義什麼是行星。這個定義具有必要意義,在此之前科學家簡單認為行星就是:圍繞太陽運行的大而圓的物體,不包括小行星或衛星。但隨著一系列新發現——包括潛在的奧爾特雲天體——提醒科學家必須做出新的定義。
  • 「星團」就是一團星星嗎?科學家:星團能帶領我們認識銀河系
    疏散星團疏散星團一般由最多幾千顆恆星組成,由於恆星數量比較少,密度很低,它們之間僅僅靠著微弱的引力吸引著,如果周圍遇到其它氣體雲或者什麼擾動,很容易就被瓦解。所以大部分疏散星團的壽命都很短,一般只有幾億年,加上來自星團的輻射壓,會慢慢地把周圍的分子雲吹散,所以雖然這裡被譽為「恆星的搖籃」,但實際上,最終能形成恆星的材料其實非常有限。疏散星團在銀河系中不是很多,目前發現的只有一千多個,比較出名的像蜂巢星團、畢宿星團、昂宿星團等等。
  • 小行星形似「高爾夫球」,可惜宇宙沒有那麼大的高爾夫球棒!
    1802年,德國天文學家海因裡希·奧爾伯斯觀測到了他認為是主小行星帶內的一顆行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文學家們將這一小行星命名為帕拉斯,這是來自希臘武士女神雅典娜的另一個名字。隨後科學家在主帶發現了更多的小行星,於是帕拉斯將被重新歸類為一顆大型小行星,是該帶僅次於穀神星和灶神星的第三大小行星。
  • 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究竟是什麼樣子?-地球,系外,行星,Kepler-186f...
    所謂系外行星是指圍繞其他恆星(而不是太陽)運行的行星,而宜居帶則是指恆星周圍距離適中的位置,在這樣的距離範圍內行星的溫度能保持在適當的範圍內,從而允許水以液態的形式存在於其地表。」他說:「未來的NASA探測項目,如掩星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以及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等將會找到那些距離最近的巖石行星並確認其成分與大氣組成,從而延續人類對搜尋另一顆地球的不懈追求。」
  • 晚安 | 亞東的雲
    去過亞東的人,都會被亞東的雲驚豔到,歡呼雀躍,爭先追逐,照相留存。一些喜歡亞東雲彩的朋友看過、拍過後意猶未盡,囑託我一定要為亞東的雲寫點兒什麼。比如詩歌,比如散文,比如歌詞。我掂量時久,不敢下筆。因為,我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詞彙,描繪動我心魄的亞東的雲。
  • 為什麼冥王星被踢出了太陽系大行星的行列?
    很明顯的,冥王星從行星降級為了矮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2006年的會議上,將太陽系中的大行星定義如下:1,是一種天體;2,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運行;3,有足夠的質量使它的自身引力克服剛體力,使它呈流體靜力平衡(接近圓形)的形狀;
  • 「拖家帶口」的矮(小)行星——妊神星
    矮行星----妊神星(Haumea)妊神星最初的臨時名稱為2003EL61(曾被研究小組親切地稱作聖誕老人,Santa),位於柯伊伯帶
  • 男生真正愛一個女生是什麼樣子?
    男生真正愛一個女生是什麼樣子的 你被真正的愛過嗎? 你知道,一個男生真正的愛一個女生是什麼樣子嗎? 你覺得愛是克制還是佔有?
  • 真正的好朋友,真正的閨蜜是什麼樣子?
    真正的好朋友,真正的閨蜜是什麼樣子?她見過你最糟的樣子,她依然願意擁抱你她見過你最虛弱的樣子,她依然願意保護你她知道你能自私成什麼樣,但她還是願意懂你經常數落對方的缺點,卻依然愛得要死有時候一句我想你了,就會翻山越嶺來看你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我和她初見是在13歲那一年,她來我們學校讀書,那時的她在我眼裡,是一個很特別的人。
  • 被稱為「行星捕手」,它如何幫助我們找到新地球?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未來發現木衛二的冰層底下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可以等一等這個任務的新結果。我們現在離開木衛二,要去下一個星球,土星。到銀河系去「歷險」我們在太陽系裡面可以用探測器發射到這個星球上面,去看一看它的地表是什麼樣子。可是太陽系以外的星星離我們那麼遠,我們怎麼來知道一顆行星是不是在那裡呢?
  • 新發現,類似太陽系中發現了「九號行星」
    這些問題之一就是所謂的「九號行星」。九號行星假設指出,我們的太陽系中有一個巨大的行星,它與太陽的距離很遠。沒有人觀察過這個假想的星球。它的證據在於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比地球大250倍。這些對象被稱為e-TNO,用於極端的跨海王星對象。根據該假設,第九行星的引力是這些e-TNO異常簇狀軌道的原因。
  • 日本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上帶回了黑色砂粒狀物質
    日本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上帶回了黑色砂粒狀物質 來源:新華社時間:2020-12-21 08:47:59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14日發布公報宣布,確認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上帶回了黑色砂粒狀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