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小科普:尋找行星之旅

2021-01-10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從我們有記憶開始,課本就告訴我們太陽系中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關於冥王星有一個存疑點—它與前八顆行星都不類似。在冥王星前面先是四個內部是巖石的星體,然後是四個非常巨大的氣態星體,這兩者之間是小行星帶,而位於最後的冥王星是一個寒冷、孤獨的冰世界。

圖源:美國宇航局/卡爾文·j·漢密爾頓(1999)

在20世紀90年代之發現前,我們對太陽系的理解一直是它包括九大行星,直到科學家開始發現一個理論上充滿冰體的圓盤——柯伊伯帶。之後,隨著幾十年的天文學發展,科學家發現了大量的冰體星球,其中包括塞德娜(它幾乎和冥王星一樣大)和厄裡斯(它比冥王星更大)。到2006年,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冥王星不僅不是唯一的冰體星球,而且只是一個可能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類冥王星天體類別中的一個。

圖源:用戶「詞典」的維基共享。

2006年,「官方」天文定義管理機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首次決定定義什麼是行星。這個定義具有必要意義,在此之前科學家簡單認為行星就是:圍繞太陽運行的大而圓的物體,不包括小行星或衛星。但隨著一系列新發現——包括潛在的奧爾特雲天體——提醒科學家必須做出新的定義。這是重新定義的三個標準:

它是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運行的(而不是其他任何星球),

它具有足夠的質量使其自身重力克服剛體力呈鈴靜力平衡形狀(快速旋轉時為圓形或扁圓形/長形)。

它的軌道只有它(在它的軌道上/附近沒有其他同樣大的天體)。

對於太陽系中前八顆行星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分類標準,因為四顆內部世界和四顆氣態巨行星顯然擁有其他星體沒有的屬性。

圖源:維基共享用戶WP。

但它漏掉了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現的太陽系外的行星,即系外行星。它們在圍繞其他恆星的軌道上運行,所以它們本身就是行星。但是根據IAU給出的第一個定義,它們不是行星。即使我們寬泛地把第一個標準中的「太陽」改成了「星星」,其他標準也有很大的爭議。

圖源:ESO

系外行星探測是十分困難的: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主要探測方法是利用恆星的擺動(重力從行星擾亂恆星的運動)和行星的飛行(恆星的行星從恆星前面經過,阻塞的一小部分光),但這距離直接成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不用說以足夠的解析度成像以確定它們的形狀了。

圖源:馬特/動物世界,

此外,我們幾乎無法清晰確定具體的一個行星軌道。除非在恆星周圍有大量的塵埃或碎片,否則即使是我們最好的探測方法也很難發現行星帶的存在。

圖源:美國航天局/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

但並不是完全沒有希望!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讓-呂克·瑪戈特提出了一種新的行星測試,這種測試可以在任何恆星周圍的任何行星上進行,只需要三個容易測量的參數:

行星的質量,

它圍繞母星的軌道距離/周期,

它的壽命。

利用這三個參數,可以以超過99%的準確率確定一個星體是否滿IAU的三個標準。

圖源:瑪戈特(2015)

對於太陽系,界定「行星」和「非行星」非常簡單清晰,火星是最接近非行星的星球(但仍然存在巨大的否定證據),而穀神星、冥王星和厄裡斯(Eris)則需要比現在大幾千倍的太陽系,才能擁有符合標準的軌道。由此得出的一個更有趣的事實是:如果我們只有月球而不是地球繞著太陽轉,那麼它(幾乎)不會是一顆獨立的行星。

當把這個測試方法應用到克卜勒行星和非克卜勒行星候選的系外行星數據時,我們發現(到目前為止)每一個都符合這些標準。

這不足為奇!目前的探測技術偏向於最接近母星的最大、質量最大的行星:這是滿足這三個IAU標準的最簡單的例子。但這仍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可預見的未來,行星的定義應該可以應用於幾乎所有發現的系統。就像瑪格特說的那樣,不應該需要一個傳送裝置來判斷一個新發現的物體是否是行星。

多虧了這個方法,我們不僅不需要,而且很可能也不用IAU標準了。

作者:

F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趣味科普學英語-46-冥王星應該算是和地球一類的行星嗎?
    《趣味科普學英語》介紹《趣味科普學英語》精選內容有趣的科普類話題,短短幾分鐘,讓你收穫的不僅僅是英語的提升,還有知識層面的擴充。真的是一舉多得!他是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前任秘書長The same organization of the world’s astronomers他所在組織的世界天文學家們that changed Pluto’s status from planet to dwarf
  • 在銀河系裡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最小的流浪行星
    儘管許多已知的系外行星與我們太陽系的行星並不相似,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圍繞著恆星運行。然而,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理論預言自由飄浮的行星是存在的。幾年前,來自華沙大學天文臺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小組的波蘭天文學家首次提供了銀河系中存在此類行星的證據。在近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OGLE的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小的流浪行星。
  • 廣州中學生為系外恆星和行星命名 恆星叫「羲和」 行星叫「望舒」
    廣州中學生為系外恆星和行星命名 恆星叫「羲和」 行星叫「望舒」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19-12-24 來自廣州市第六中學天文社的同學們提出的「羲和」和「望舒」兩個名字最終被用於命名由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的太陽系外恆星和行星。
  • 天文小科普:光年——天文學的距離測量單位
    圖解:奧勒·羅默,Ole Christensen Rmer,丹麥天文學家,1644-1710奧勒從1671年開始觀測木星的衛星,並測量他們(特別是木衛一)消失在巨大行星後面並重新出現在另一側之間的時間。
  • 「九大行星」再迎新成員?事實證明它只是一顆矮行星
    矮行星Eris插畫位於冥王星軌道之外的矮行星,是一顆海外天體(TNO),意指任何繞日運行、且運行距離大於海王星或30個天文單位(AU)的行星天體。由於距離和軌道偏心率的存在,它也是散盤型天體群(主要是彗星)中的一員。
  • 太陽系第五大矮行星以中國神話人物命名「共工」
    、此前系內最大未命名星球近日獲得以中國水神共工的名字命名,這是太陽系首個、也是迄今唯一一個以中文命名的矮行星。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恆星級黑洞爆發現象研究創新團組負責人苟利軍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大多數矮行星都以希臘和羅馬神話人物命名,天文學家於2007年發現編號為「2007OR10」的矮行星這次獲得一個貨真價實的中國名,一方面將推動國際上更多了解包括古代神話在內的中華文化,另一方面也會讓中國天文愛好者乃至天文學界更多關注「共工」星。
  • 行星能有多古老?
    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茫茫星河,前往宇宙深處,去尋找宇宙中那些絢爛的星空奇蹟。 行星作為宇宙中最常見的天體之一,光我們太陽系就有8個,其來源與恆星基本一致,最初都是一團原始的宇宙星雲。從太陽系以內的行星(系內行星)來看,我們知道行星是有著固定軌道,圍繞著母恆星穩定運行的大質量天體。那麼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系外行星)是什麼樣子的呢?
  • 韓國建天文觀測網尋找「都教授的家鄉」
    國際在線專稿:據韓國《中央日報》3月31日報導,韓國天文研究院於3月30日宣布「韓國微重力透鏡望遠鏡(KMT·Korea Microlensing Telescop)」網絡將在智利、南非、澳大利亞等三個國家構建。
  • 用軟體領略天文魅力
    是否會在夜晚利用天文望遠鏡來觀天呢?除了科普著作,軟體應用們也能夠帶你領略宇宙的種種風情。在這篇文章裡,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些關於天文的手機應用和電腦軟體,有了它們,觀天觀星觀宇宙就會變得簡單一些。  無論是尋找處女座、仙女座星系還是下一場大型流星雨,Sky Guide 都能提供各種信息和豐富圖片,以充分滿足用戶的好奇心。在Sky Guide中,用戶還可以控制遠航,回顧過去或追蹤未來,查看變化過程,甚至可以查看你出生時的星空,還能親眼見證歷史上最著名的彗星。(收費應用)
  • 爸爸媽媽讀給孩子的天文繪本
    02科普不忘從孩子的視角出發科普知識想給孩子們聽,光跟他們說太陽系的行星和衛星都有什麼他們估計是坐不住的。《小彗星旅行記》的作者設置的這個小彗星哈伊的形象也是一個小朋友,它一心想去太陽系轉轉,這像不像我們小朋友想去公園或者遊樂場的時候的心情呢?在繪本中一些天文方面的只是被穿插著講給小朋友們聽,小彗星每到一個地方都有相關的介紹,是不是和天文館的講解員一樣細緻呢?
  • 金星成為「網紅」的二三事|金星_天文行星|詹姆斯·克拉克...
    右下角為JCMT形象圖, 左下角為ALMA形象圖,右上角為磷化氫的分子結構圖,中間為金星和光譜分析結果圖圖片來源:麥克斯韋天文臺金星-真實的煉獄-為什麼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從太陽向外的第二顆行星,地球的姊妹星,在中國文化裡被稱為太白,啟明,或者長庚。
  • 《戀愛小行星》 一部帶你探索天文地理的番劇
    啟航君最近在補一部今年年初出品的番劇《戀愛小行星》,不只故事輕鬆又可愛,甚至還採用了「地球科學社」這罕見的科普題材。究竟這樣的一部作品,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知識呢? 故事描述女主角木之幡米拉,曾在兒時參加露營活動時,與熟悉天文的真中藍邂逅,並在約好要一起尋找小行星後對天文產生了興趣。而倆人在高中奇蹟般相聚的同時,卻發現天文社已經和地質研究會合併成了「地學社」,而這就是倆人加入這個社團後,與三位學妹一同度過的社團日常故事。
  • 「拖家帶口」的矮(小)行星——妊神星
    國際天文聯合會的行星命名法的地名索引將西班牙內華達山脈天文臺(2003年3月7日)列為發現位置,但並未列入官方認定的發現者。妊神星以夏威夷的生育女神哈烏美亞(Haumea)命名。妊神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64.52億公裡,43個天文單位(天文單位是指從太陽到地球的距離,一個天文單位約為1.5億公裡),光線從太陽表面出發到達妊神星大約需要6個小時。
  • 八大行星本色出演「星球大戰」 BBC年度巨製《行星》騰訊視頻獨播
    這部被譽為「宇宙恢弘史詩」的大片式紀錄片,首創性地採用「擬人化」的敘事模式,深入太陽系個性迥異的八大行星,揭示它們糾纏關聯的「愛恨情仇」;奧斯卡級別的視覺效果,將帶領觀眾共同見證宇宙深處高度戲劇性的時刻。作為騰訊視頻煥新傳統紀錄片品類的代表之作,《行星》也展示出了科學類紀錄片針對年輕用戶的圈粉實力。
  • 去星球樂園看「霍金與喬治的宇宙」科普展
    喬治與「COSMOS」超級電腦將作為主要角色,向小夥伴們開啟時空之門。動漫互動機則可以讓小朋友通過多媒體互動體驗書中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    另外,還有以《喬治的宇宙》為藍本開發的系列兒童劇目在園內的銀河劇場會不定時演出;以《喬治的宇宙》書本內人物為原型的NPC還原,在園區的各個區域與小朋友進行互動並派發任務。
  • 鍾漢良:冬至時節科普天文知識,身穿戴帽衛衣夜賞木星伴土星奇觀
    「行星相合」原本是相對普通的天文現象,然而,即將發生在12月21日的「木星合土星」,將會是近400以來「最近的相遇」。12月21日的木星和土星「大合」,兩星相距0.1°,僅滿月直徑的1/5,接近肉眼的分辨極限。此次合是 1623 年以來最接近的木星合土星,是近 400 年以來最接近的一次,而下次再如此接近要等到 2080 年了。
  • 搜尋第九行星:潛伏在太陽系最遠端的是一個黑洞?
    因此,如果冥王星是一顆行星,鬩神星也是行星,當時美國宇航局匆忙召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宣稱發現太陽系第十行星。大約一年之後,國際天文聯合會宣稱,由於冥王星和鬩神星實際體積太小,不能被歸入行星陣列,應對它們定義為矮行星。因此太陽系行星成員是8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此後天文學家開始搜尋太陽系遙遠區域潛在的神秘行星成員。
  • 「水星西大距」是天文奇觀嗎?真相其實是……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5日電(記者 上官雲)24日,今年首次「水星西大距」在天空上演,引發許多天文愛好者關注,也有人稱,這是一次「天文奇觀」。  不過,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助理研究員鄭捷博士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每年通常會有6-7次水星大距,其中包括東大距和西大距,「我們對地球和水星的公轉進行模擬就可以推算出每次大距發生的時間。」
  • 雲南隕石墜落事件時間地點:火流星空爆屬正常天文現象
    王曉彬介紹,太陽系裡有大量的小天體。尤其是那些在地球軌道周圍的小天體,由於行星的攝動影響,就有可能發生與地球碰撞的事件。「流星體通過地球大氣時被燒蝕,呈現為明亮的『火流星』,我們才能看到非常壯觀的空爆現象。」她說,那些沒有被完全燒蝕的流星體殘骸落到地面被稱為隕石,隕石是人類了解太陽系行星物質組成的窗口。
  • 科學家發現與地球大小相似的「流浪行星」
    通常,天文學家通過觀察行星的主恆星發出的光來發現行星。例如,如果一顆行星從其母恆星的圓盤前穿過,那麼該恆星的亮度就會周期性地下降一小部分,從而導致所謂的「凌日」現象。天文學家還可以測量由行星引起的恆星運動。 自由「流浪」的行星幾乎不發射任何輻射,而且——根據定義——它們不圍繞任何主星運行,因此它們無法用傳統的天體物理探測方法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