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學生為系外恆星和行星命名 恆星叫「羲和」 行星叫「望舒」

2021-01-08 金羊網

廣州中學生為系外恆星和行星命名 恆星叫「羲和」 行星叫「望舒」

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19-12-24

來自廣州市第六中學天文社的同學們提出的「羲和」和「望舒」兩個名字最終被用於命名由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的太陽系外恆星和行星。

許翊芃(右)和天文社同學進行觀察操作

廣州中學生借用《楚辭》中神話人物為系外恆星和行星命名

文/圖 金羊網記者 李鋼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廣州中學生厲害了。21日,在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組織的「太陽系外行星世界命名」全球活動的中國(內地)活動中,來自廣州市第六中學天文社的同學們提出的「羲和」和「望舒」兩個名字經過層層篩選,最終被IAU所採用,用於命名由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的太陽系外恆星和行星。

廣州六中天文社社長、高二學生許翊芃和兩位副社長丁昊橦、周光俞代表六中天文社赴北京參加了命名活動。許翊芃還作為代表,上臺演講闡述提名過程和提名理由。他說,中國有悠久的傳統文化,可以從中去挖掘一些有價值有內涵的名稱為行星命名,在閱讀《楚辭》時,他留意到了其中提到的兩個神話人物,於是就提出了「羲和」和「望舒」兩個名字。

據許翊芃介紹,「羲和」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太陽女神的意思,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天文學家和曆法制定者,「望舒」則是為月駕車之神,也被當做月神。

「很多天文學界的老師們都對我們的提名讚不絕口。」許翊芃說,在北京參加命名活動期間,很多老師還對於中學天文社團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包括如何開展活動、進行天文知識競賽等。

據介紹,這次活動分配給中國命名的太陽系外行星系統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院劉玉娟、趙剛等於2008年發現的圍繞K巨星HD173416運行的類木巨星行星HD173416b,位於遙遠的天琴座。

人物

「學習自然科學讓我很放鬆」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是認識許翊芃的老師和同學對他的評價。

從小受父母的影響,許翊芃熱愛自然科學,喜歡看科普類的電視節目和紀錄片,也經常閱讀一些科普讀物。上了高中後,許翊芃把課餘精力都用在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和參加課外競賽上。他將自己的課外學習視為一種消遣。「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我感到放鬆。這些知識既能增長自己的見識,還能提高自己的數理思維。」他說。

許翊芃曾獲得2016年廣東省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全國中學生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華南賽區一等獎,以及在廣東省中學生地球科學競賽獲得特等獎等多個獎項。他表示,高考志願傾向於報考天文學相關的專業,希望以後能從事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

廣州六中天文社的指導老師黃鳳金介紹,該天文社於2002年創建,經常組織同學們進行天文觀察,還會組織志願活動,讓學生們深入街坊當中講解天文知識。

許翊芃說,通過參加天文社的活動能夠獲得很多的樂趣。有一次,他和同學們在家裡的陽臺上就成功觀測到了流星雨。「流星雨其實不是雨,每兩三分鐘才會出現一顆,而且還不一定很亮。」他說道。

編輯:alan

相關焦點

  • 「望舒」和「羲和」,中國發送到太陽系外的浪漫符號
    21日上午,「太陽系外行星世界命名」活動中國(內地)命名結果在北京天文館公布,我國天文學家在2008年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及其母恆星,終於獲得了美麗的名字:「望舒」和「羲和」。據了解,該名稱竟是由廣州第六中學天文社提出的。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擁有「九號行星」的系統,該發現為這一假說注入了新的活力。這顆名為HD 106906b的行星繞著336光年外的一個雙星系統運行。它的質量約為11個木星,軌道半徑是地日距離的730多倍。目前根據14個e-TNOs的軌道,猜測出第九行星的公轉軌道(淺綠色)。
  • 北極星不是行星是恆星,而且輪流當值,這個說法靠譜嗎?
    至今還有人在為北極星是不是行星糾結,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雖然這個話題已經說過多次,但看到還有不少人有疑問,就覺得有義務再說一說。先給答案:北極星是恆星,不是行星。太陽系行星只有8顆,除了我們地球,依次從靠近太陽算起,還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我們地球夾在金星和火星之間。而在夜空中,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星星有6千餘顆,其中只有5顆行星能夠看到,其餘的都是恆星。恆星是什麼?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不受任何恆星約束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波蘭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在線版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微引力透鏡,可能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其「體重」約為地球的10%,不受任何恆星約束,在銀河系內自由遊蕩。如獲證實,這一發現將有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流浪行星」。
  • 系外超級行星確認!離奇的運行軌道或暗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並將其視為第九大行星。1992年後在柯伊伯帶發現的一些質量與冥王星相若的冰制天體使人們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產生疑問。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
  • 行星的最終命運是什麼?恆星質量的不同也將導致其歸宿不同
    在宇宙之中,行星的年齡並沒有和人類一樣,有一個大約的壽命期限,在宇宙之中甚至還存在著自宇宙誕生之後不久存在著的恆星。2018年,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了可能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恆星之一,它幾乎只由宇宙大爆炸噴射出來的物質構成。
  • 宇宙引力是怎麼回事,行星個頭比恆星大300倍,還得繞恆星旋轉
    然而在宇宙無數個星系中,似乎所有的恆星都要比它的行星要大。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先說一個結論,就是行星一定是圍繞的恆星旋轉的。其實通過我們中學所學習的知識,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就拿太陽系中的地球和太陽為例子好了。牛頓經典力學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最終的受力分析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簡單來說,你給一個物體作用力,你也會受到一個反作用力。
  • 成像探測系外「冷」行星,把星冕儀「搬上天」
    太陽系外行星探測與搜尋地球外的生命息息相關,一直是國際天文學的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負責的「中國載人空間站巡天空間望遠鏡系外行星成像星冕儀」科研項目,將首次把星冕儀「搬」到天上去,對類太陽恆星周圍「冷」行星進行直接成像探測,為人類尋找系外生命邁出關鍵一步。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兩項關鍵技術攻關,並於2020年10月順利通過方案研製轉初樣評審。
  • 系外類地行星光譜中首次發現水分子
    有史以來第一次,天文學家在系外巖石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有趣的是,這顆行星位於其恆星所謂的宜居帶中,讓它成為銀河系中最有希望找到地外生命跡象的地方之一。由克卜勒太空天文臺發現的K2-18b行星位於110光年之外。初步掃描表明,這顆系外行星是一顆超級地球,也就是說,它是一顆比地球大的巖石行星,而且具有大氣層。
  • 1400光年外的行星克卜勒452b,為何被稱為地球的「表兄弟」?
    科學家們在判定系外行星是否宜居,其標準無外乎以地球為參照,通過觀測到的行星相關參數與地球對應的指標進行對比,如果相似度較高,則被判定為宜居行星。這裡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核心參數必須要加以考慮,比如:處於宜居帶以內。
  • 宇宙最孤獨行星被發現:離恆星「媽媽」遠到哭
    &nbsp&nbsp&nbsp&nbsp近日,天文學家幫一顆孤獨漂泊在宇宙中最孤獨的行星找到了「媽媽」——它的「媽媽」是距其約1萬億公裡的一顆恆星。它的「媽媽」則是一個編號為TYC 9486-927-1的紅矮星,它的光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行星2MASS J2126-8140。
  • 宇宙中的天體大小排名:最大行星、最大恆星、最大星系都是誰?
    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萬億顆星系,不計其數的恆星與行星,人類一直都想弄清楚宇宙究竟有多大,可是面對龐大的宇宙,人類又顯得無能為力,不說宇宙就是人類生活的太陽系已經很大,狹義的太陽系直徑長達200億公裡,廣義太陽系半徑則長達2光年(包括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僅僅這樣的距離人類發射的旅行者1號等深空探測器飛行40
  • 宇宙中所有的恆星、行星、衛星,為何都是圓球體?這裡告訴你原因
    荒誕的地平說,至今還有人相信航天技術不僅讓我們看清了地球的全貌,也看清了宇宙其他星球的全貌,比如月球、木星、火星、太陽.....後來科學家經過總結,把宇宙中存在的天體從小到大歸為這幾類:隕石、小行星、彗星、衛星、行星、恆星、星系,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天體類別存在一個很有趣的規律,那就是比較小的天體,比如隕石、小行星、彗星等呈現的都是不規則的形狀,但是像一些比較大的天體比如衛星
  • 被稱為「行星捕手」,它如何幫助我們找到新地球?
    通過凌星觀測,克卜勒成為行星獵手,為我們捕獲海量的數據。在太陽系尋找新地球可能嗎?應該用哪些辦法尋找新地球?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需要有哪些條件?行星探索的新角度又是什麼?還真的找到了一顆,這是1992年的時候,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太陽系外的行星。但是它看起來是不是跟我們平時見到的行星系統有點不一樣?因為它圍繞的那顆恆星,不是像太陽這樣發光發熱的恆星,它是一顆脈衝星。
  • 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究竟是什麼樣子?-地球,系外,行星,Kepler-186f...
    所謂系外行星是指圍繞其他恆星(而不是太陽)運行的行星,而宜居帶則是指恆星周圍距離適中的位置,在這樣的距離範圍內行星的溫度能保持在適當的範圍內,從而允許水以液態的形式存在於其地表。此次發現的這顆系外行星編號克卜勒-186f(Kepler-186f),這一發現證實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存在於其他恆星周圍的宜居帶之中。儘管此前便已經在其他恆星周圍的宜居帶中發現了系外行星,但它們的大小都至少要比地球大出40%以上,並且要想了解它們的組成物質也將充滿挑戰。
  •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個年輕的恆星系統,發現的類地行星像原始地球?
    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是目前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光學望遠鏡,近日天文學家公布了一個完整的恆星系統,這顆名為TYC 8998-760-1的恆星距離地球約有300光年,形成時間比較短暫是一個年輕版的太陽系,值得人們關注的是這個恆星系統中有幾顆行星正位於恆星宜居帶上,天文學家通過甚大望遠鏡觀測到了這顆恆星周圍幾個大型行星的影像
  • 行星獵手克卜勒·成功和遺憾
    9年多的飛行,觀測了53萬多個恆星系統,確認發現了2662顆系外行星。克卜勒的探測相對而言是粗糙的——測光精度不高,信噪也不高,許多觀測結果需要和精度更高的哈勃或者其他空間望遠鏡相配合才能得到確認。比如上次我們介紹的疑似系外衛星克卜勒1625b-i。克卜勒的終極追求——對「宜居地球」的追尋也還沒有得到確定的答案。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 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克卜勒又發現「超級地球」,退役的探測器為什麼還能發現行星?
    1995年10月,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共同公布了他們的新發現,通過在普羅旺斯天文臺的觀測,這對師徒在太陽系外的飛馬座51周圍發現了第一顆行星,和太陽系八大行星一樣正在繞著它自己的中心恆星公轉,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太陽系外繞恆星運動的行星,這顆行星和太陽系內的木星類似,都是一個巨大的氣態行星,它被命名為51 Pegasi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