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2020-12-27 騰訊網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這次發現的年輕的原恆星編號為IRS 63,距蛇夫座ρ星雲複合體約470光年。蛇夫座ρ星雲複合體是離太陽最近的一個恆星形成區,其中的星際塵埃非常充足,可以形成旋轉的星際物質盤,最終形成恆星。

IRS 63年齡不到一百萬年。它在毫米微波波段非常明亮,是同類中最明亮的原恆星之一。

此外,IRS 63具有較大星際物質盤,展開約50個天文單位。

研究團隊使用阿塔卡馬大型望遠鏡陣(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縮寫為ALMA)對IRS 63系統進行了仔細的觀測。團隊在盤上發現了一個驚喜:圍繞原恆星存在兩個同心的暗縫。這被認為是行星形成的標誌。

「我們觀察到了IRS 63的年輕原行星盤,並發現了盤內的間隙和環,這表明行星的形成。」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博士後伊恩·史蒂芬斯(Ian Stephens)說。

「目前理論認為恆星在行星形成之前就完成了大部分的形成過程,但我們的觀察表明它們是同時形成的。」文章第一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外星物理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xtraterrestrial Physics)的博士後多米尼克·塞古拉-科克斯(Dominique Segura-Cox)說,「IRS 63盤中的環太年輕了。這說明原恆星和行星就像兄弟一樣同步成長。」

行星的形成仍然是一個不明過程。常見的理論模型是核心吸積,盤中的塵埃逐漸積累,首先通過靜電粘附在一起,然後隨著系統的成長逐漸變成引力主導。發生這種情況時,原行星將所有沿其軌道路徑的物質吸走,從而在星際盤上形成一個縫隙。

目前看到的原行星盤中都檢測到了這種間隙。但是該模型存在一個大問題:行星以這種方式形成需要很長時間,而年齡超過一百萬年左右的原行星盤似乎沒有足夠的物質來形成已知的系外行星種群。

「我們觀測到的環和間隙表明,我們正在看到行星形成的最早證據,而且行星肯定會在前五十萬年內開始形成,很可能在前十五萬年內開始形成。」史蒂芬斯補充道,「行星,特別是像木星這樣的行星,是在恆星形成過程的最早階段之一開始形成的。」

研究團隊計算了觀測到的間隙所需的潛在原行星質量。內部的環(距中心恆星19個天文單位)應該是由質量為木星質量的0.47倍的物體產生的,而外環(37個天文單位)應該是由木星質量的0.31倍的物體產生的。

研究團隊在論文中指出,「即使在最保守的情況下,這些特徵也表明塵埃開始聚集在圓盤的特定半徑上。圓盤的結構很可能會對恆星形成過程中開始的行星演化產生影響。」

這項研究對於我們了解太陽系的形程也有巨大幫助。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木星可能是在太陽系中的海王星軌道更遠的地方形成的,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遷移到了現在的位置。對IRS 63的觀察表明,原行星盤中的物質數量和系統的年輕年齡可能會產生類似於我們太陽系中的條件,從而允許類似的行星形成。

相關焦點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在與《今日宇宙》的郵件交流中,卡拉斯透露了更多關於HD 106906 b有趣的背景故事:有間接證據表明恆星周圍存在塵埃盤,類似於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2004年7月24日為了進一步研究,天文學家利用哈勃望遠鏡對這個系統進行了第一次觀測。當時,科學家並不知道這個恆星系統的中心實際上是雙星系統,也不知道視野中的一顆背景星其實是一顆系外行星。
  •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個年輕的恆星系統,發現的類地行星像原始地球?
    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是目前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光學望遠鏡,近日天文學家公布了一個完整的恆星系統,這顆名為TYC 8998-760-1的恆星距離地球約有300光年,形成時間比較短暫是一個年輕版的太陽系,值得人們關注的是這個恆星系統中有幾顆行星正位於恆星宜居帶上,天文學家通過甚大望遠鏡觀測到了這顆恆星周圍幾個大型行星的影像
  • 宇宙最孤獨行星被發現:離恆星「媽媽」遠到哭
    &nbsp&nbsp&nbsp&nbsp近日,天文學家幫一顆孤獨漂泊在宇宙中最孤獨的行星找到了「媽媽」——它的「媽媽」是距其約1萬億公裡的一顆恆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們很驚訝地發現有一個孤獨的行星存在,這是迄今發現距離恆星最遠的行星,如此低質量的天體仍然可以繞主恆星公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學院西蒙·墨菲博士說。
  • 廣州中學生為系外恆星和行星命名 恆星叫「羲和」 行星叫「望舒」
    廣州中學生為系外恆星和行星命名 恆星叫「羲和」 行星叫「望舒」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19-12-24 來自廣州市第六中學天文社的同學們提出的「羲和」和「望舒」兩個名字最終被用於命名由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的太陽系外恆星和行星。
  • 宇宙引力是怎麼回事,行星個頭比恆星大300倍,還得繞恆星旋轉
    然而在宇宙無數個星系中,似乎所有的恆星都要比它的行星要大。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先說一個結論,就是行星一定是圍繞的恆星旋轉的。其實通過我們中學所學習的知識,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就拿太陽系中的地球和太陽為例子好了。牛頓經典力學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最終的受力分析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簡單來說,你給一個物體作用力,你也會受到一個反作用力。
  • 宇宙中最極端的恆星
    在吞噬了距離最近的行星(可能也包括地球)之後,太陽會繼續剝落其外層,最終變成一顆悶燃的白矮星,周圍環繞著美麗的發光氣體行星狀星雲。這就是大多數恆星瑰麗的一生。但是就像人一樣,有些恆星也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歷。所以,接下來我們不妨快速了解一下宇宙中一些最極端的恆星。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不受任何恆星約束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波蘭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在線版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微引力透鏡,可能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其「體重」約為地球的10%,不受任何恆星約束,在銀河系內自由遊蕩。如獲證實,這一發現將有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流浪行星」。
  • 宇宙中所有的恆星、行星、衛星,為何都是圓球體?這裡告訴你原因
    太陽系八大行星,都是圓球體首先我們先來講一下衛星、行星、恆星和星系等這些天體為何會形成圓球體或者圓形體,要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這些天體是怎麼形成的,就拿我們太陽這顆恆星的形成進行舉例吧,太陽是一顆恆星,它的形成過程是這樣的:在50億年前,在太陽附近存在一個黑洞,後來這個黑洞毀滅了就產生了引力坍塌,引力坍塌就是在一個區域形成一個超高溫超高壓的中心點,而且這個點處於高速旋轉狀態
  • 哪些恆星容易「分手」?
    現在科學家通過哈勃望遠鏡發現了第三者,又一顆「失控」的恆星。這足以解釋這場不尋常的分手。科學小組的發現將在今天的《天體物理雜誌信報》上發表。研究人員追蹤第三顆恆星的運動,追溯到540年前,發現它與其他兩顆恆星一樣,都曾經存在於獵戶星雲中最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克萊恩曼-低星雲中。
  • 距地88光年,一個完美的恆星系統被發現,這裡不缺「超級地球」
    和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軌道比較分散不同,HD 158259系統中的六顆行星,都和主星之間的距離非常近,而距離最近的一顆行星,它和主星之間的距離僅有水星和太陽距離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即使距離主星最遠的一顆行星,它也不處在宜居帶之中,這意味著,雖然HD 158259系統非常完美,但是其中不可能存在生命。
  • 關於恆星的問題,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一顆星星在成為恆星的時候可能會失敗,並且開始表現的更像一顆行星,它們沒有足夠的質量可以繼續發光,並且變成矮星,它們呢不算真正的恆星,但也不能夠被稱為行星,畢竟它的質量仍然比行星大得多,並且就像任何典型的恆星一樣,處於其系統的中央。行星能夠變成恆星嗎?
  • 雙星系統將行星形成盤翻轉到極點位置
    整個系統呈現出不同尋常的景象,一個厚厚的氣體和塵埃環以與雙星軌道成直角旋轉。到目前為止,這種情況只存在於理論家的頭腦中,但是阿爾瑪的觀察證明了這種類型的極盤存在,甚至可能是相對普遍。這項新研究由英國皇家學會大學研究員、華威大學物理系的格蘭特·m·甘迺迪博士於2014年1月14日在《自然天文學》上發表。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
    天文學家用來代替表面的是恆星的光球層——恆星變得透明的程度(即光子可以逃離恆星的地方)雖然從來沒有直接測量過恆星。沒有人拿著尺子走到上面,開始計算距離。我們所做的是估計-可靠的估計,但估計會根據一系列因素發生偏差,例如恆星周圍或它們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或結構,這些估計可能或多或少是準確的,並且屬於較小或較大的置信範圍(即「我們知道它在x和y英裡/公裡寬之間」)。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2008年,但是為了和我們對宇宙的逐漸深入的了解同步,它已經更新了幾次。我六歲的女兒總是有特別多的問題。幾天前我們從學校開車回家的途中,她就在追問我宇宙的本質。她有一句有趣的話是這樣:「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呢?」對此我有一個簡單的回答,我說:「宇宙是一個很大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答案。
  • 行星的最終命運是什麼?恆星質量的不同也將導致其歸宿不同
    在宇宙之中,行星的年齡並沒有和人類一樣,有一個大約的壽命期限,在宇宙之中甚至還存在著自宇宙誕生之後不久存在著的恆星。2018年,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了可能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恆星之一,它幾乎只由宇宙大爆炸噴射出來的物質構成。
  • 北極星不是行星是恆星,而且輪流當值,這個說法靠譜嗎?
    太陽系行星只有8顆,除了我們地球,依次從靠近太陽算起,還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我們地球夾在金星和火星之間。而在夜空中,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星星有6千餘顆,其中只有5顆行星能夠看到,其餘的都是恆星。恆星是什麼?
  • 木星明明比一些恆星還要大,為什麼它沒能成為恆星?
    相應的,它龐大的質量和引力,也讓它雖然大小趕不上木星,卻可以變成一顆恆星。研究者表示,因為質量足夠用,所以,EBLM J0555-57Ab內部仍然可以產生核聚變,甚至在它的周圍,或許還可以有宜居行星存在,只不過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
  • 銀河系中心的恆星為什麼都擠在一起?會有什麼後果?
    因為這是一個由恆星、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密集區域。在這個橫跨數千光年的巨大結構中,估計有100億顆恆星,其中大部分是古老的紅巨星。這種恐怖的密度讓科學家大吃一驚,在如此密集的地方是否會存在宜居行星呢?從本質上講,這幾乎不可能。科學家戲稱:銀河系中心就像市中心,建築物靠的很近!但是恆星不比建築物,緊密排列在一起的恆星更容易與其他恆星發生近距離接觸,這對任何圍繞它們運行的行星都是災難性的。
  • 太陽系周圍有1004個恆星系統,科學家:地球早就暴露了
    而這射電望遠鏡也讓我們有著非常大的收穫,比如幫助我們發現了大量的恆星,以及距離太陽系不遠,有超過4000多顆行星,也被發現了,而目前人類也在不斷的建造更加強大的望遠鏡,這些望遠鏡往往能夠觀測和分析這些地外行星的大氣成分、光譜等等,而這些數據往往能夠幫助我們分析,這些行星上面是否存在著生命。
  • 宇宙中的天體大小排名:最大行星、最大恆星、最大星系都是誰?
    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萬億顆星系,不計其數的恆星與行星,人類一直都想弄清楚宇宙究竟有多大,可是面對龐大的宇宙,人類又顯得無能為力,不說宇宙就是人類生活的太陽系已經很大,狹義的太陽系直徑長達200億公裡,廣義太陽系半徑則長達2光年(包括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僅僅這樣的距離人類發射的旅行者1號等深空探測器飛行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