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探測系外「冷」行星,把星冕儀「搬上天」

2020-12-28 新華日報

宇宙浩渺,奧秘無限;仰望星空,求索不止。太陽系外行星探測與搜尋地球外的生命息息相關,一直是國際天文學的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負責的「中國載人空間站巡天空間望遠鏡系外行星成像星冕儀」科研項目,將首次把星冕儀「搬」到天上去,對類太陽恆星周圍「冷」行星進行直接成像探測,為人類尋找系外生命邁出關鍵一步。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兩項關鍵技術攻關,並於2020年10月順利通過方案研製轉初樣評審。

「在探照燈旁尋找微弱的螢火蟲」

「我們處在一個很好的時代——尋找系外生命不再停留在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裡,而是用科學手段來探測適宜人類生命存在的星球。」中科院南京天光所研究員竇江培說。

據了解,國內外科學家進行系外行星探測,主要用的是間接探測法和直接成像法。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已發現4300多顆系外行星,其中絕大多數是通過間接探測法「捕捉」到的。

所謂間接探測法,是通過探測恆星信號(行星對恆星的擾動產生的變化)來推斷行星的存在,如凌星法、視向速度法等。但是間接探測法難以直接獲取來自行星的信號,再加之現有技術的局限,至今科學家尚未確認另一個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2。

直接成像法,則通過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技術,直接探測行星信號,從而真正地「看到」行星,並研究行星的大氣中是否存在生命特徵信號。這是未來確認「地球2」的關鍵。但是,該技術難度極大,目前利用該方法發現的行星只有40多顆。

「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測在技術上非常具有挑戰性。」竇江培告訴記者,因為行星光非常弱,而恆星光非常強,通常情況下行星光會被淹沒在恆星強光之下,難以被直接探測到。他打了個比方:要探測冷下來的系外行星,相當於「站在南京看位於北京天安門探照燈旁30釐米處的螢火蟲」。

因此,要直接「看到」行星的信號,需要藉助高對比度成像星冕儀技術。星冕儀可以通過各種調製技術來抑制恆星強光,在最終像面特定區域內獲得高對比度成像,使得暗弱的行星被成像到。

以中科院南京天光所研製的星冕儀為例,通過對望遠鏡瞳面光能量進行調製,改變恆星最終圖像強度分布,使得目標探測區內的衍射光被有效抑制,行星從而得以直接成像;同時,任何微小的波像差都會在探測區域內產生散斑噪聲,同樣會影響「冷」行星被成像。對此,要精確修正來自星冕儀自身和望遠鏡前端每個鏡面不理想表面產生的波像差,對上述波像差修正精度均方根值要到千分之幾到萬分之一波長。

國際上認為,系外行星的未來探測趨勢,將從注重大數量發現轉入對行星自身物理性質的全面和精細觀測。由於直接成像技術能夠獲取行星更重要的物理信息,未來空間旗艦任務都將開展系外行星成像和光譜探測。

立足於探索高對比度星冕儀的新技術方法,竇江培團隊已攻堅克難十多年,目前在系外行星超高對比度成像技術和實測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先後入選2009年度和2019年度 「十大天文科技進展」。

研製首套「可攜式」系外行星成像儀

早在2000年左右,歐美國家就開始提出並發展高對比度成像星冕儀技術。目標是發射儀器到太空搜尋質量更小的類地行星,並研究行星上面的大氣成分。當時,有多個大型空間類地行星探測計劃問世,如類地行星搜尋計劃(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簡稱TPF)等。

我國率先開展高對比度星冕儀技術研究的便是竇江培團隊,雖然於2007年開始,起步較晚,他們卻並沒有重複國際上已有的技術路線,而是另闢蹊徑,在高對比度成像技術特定領域提出了一系列的創新理念。

團隊提出了有限帶光瞳調製新方法,創新地解決了原光瞳調製技術因研製難度過大、精度受限的實際難題;提出了大區域超高對比度成像新方法,首次將液晶空間光調製器用於星冕儀高精度像差校正,將成像探測區域提高數倍,顯著提高了空間系外行星探測效率;提出了獨特的圖像旋轉處理技術新方法,將系外行星成像對比度在小角距離處提高一個數量級;並建造了國內首個系外行星超高對比度成像真空實驗室儀器,實驗成像對比度達到數十億倍。

基於上述重要技術積累,團隊研製成功世界首套「可攜式」系外行星探測系統,與國際4米口徑望遠鏡開展聯合觀測,觀測到系外行星的清晰圖像,實現了我國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測零的突破。

一般來說,天文學家只是使用現有的儀器,來獲取數據開展科學研究,甚至不需要到天文臺站,僅通過觀測助手就能完成數據的獲取。竇江培團隊則需要把自主研製的成像儀器安裝到新的望遠鏡上,既要和望遠鏡開展精密而複雜的聯調、定標和測試,又要對自己的儀器進行很好的標校。

國際上4米級別望遠鏡的觀測時間競爭是非常激烈的,2014年,團隊終於憑實力申請到了歐南臺3.6米新技術望遠鏡的觀測時間。「這是我們團隊首次將研製的可攜式行星成像系統用於國際4米望遠鏡,也是團隊從研製儀器到邁向科學觀測的關鍵一步。」竇江培說,團隊為了這次觀測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憑藉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團隊的共同努力,最終拿到了預期的觀測結果。目前,團隊研製的地基系外行星成像儀實測成像對比度達到百萬倍量級,達到了國際同類儀器相當的水平。

打開研究「冷」行星大氣光譜的窗口

由於受地面大氣影響和現有技術限制,目前科學家在地面觀測發現的均為形成中的年輕「熱」行星,還不能探測有效溫度接近百K的「冷」行星。為了向人類搜尋系外生命更進一步,竇江培團隊一直謀劃將研製的星冕儀「搬」到天上去。

2018年4月,中國載人空間站巡天空間望遠鏡向國內徵集新的天文科學載荷,竇江培團隊很快提出了對類太陽恆星周圍的系外「冷」行星直接成像探測計劃——「空間站系外行星成像星冕儀」項目。2019年6月通過立項後,2020年10月,項目已順利通過方案研製轉初樣評審。

與原有載荷相比較,新增的科學載荷立項晚、時間緊、任務重。但整個團隊信心十足,因為這一項目背後,凝聚了團隊超過十年的技術儲備作為支撐。

最初,團隊只有一間空空如也的實驗室;後來,逐步建立起國內首個系外行星探測技術實驗室和空間類地行星超高對比度成像實驗室。最初,研究所自籌科研經費;後來,逐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個重點項目、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項目、中科院項目基金等上億經費的資助。最初,團隊從摸索十萬倍實驗成像對比度的新技術新方法開始研究;後來,實現了更大探測區域內高達數十億倍對比度這一國際先進指標……

「這些都得益於國家對基礎研究領域持續的投入和支持,得益於研究所對前沿課題的前瞻布局和提前謀劃,得益於團隊團結協作和不懈的努力。」竇江培說,正是基於十多年的積澱,才獲得了空間站科學載荷項目的立項。

目前,「星冕儀」的上天計劃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它將成為國際首臺在類太陽型恆星周圍成像探測「冷」行星的科學載荷,有望打開研究「冷」行星大氣光譜的窗口,為未來發現「地球2」奠定重要基礎,從而推動我國在空間天文、空間高技術領域和行星科學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獨?對這一基本問題給出科學回答,是眾多天文科學家一生追求的夢想。

竇江培預測,未來十年,人類有望搜尋圍繞類太陽恆星宜居帶內的地球質量的行星系統;未來二十年,有望突破類地行星超高對比度成像和後續光譜探測能力限制。「科學家將通過直接成像獲取類似地球質量的行星的圖像,進而通過光譜分析該類行星大氣的成分,判斷生命特徵信號的存在。一旦確認系外生命信號,將最終挑戰『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即地球不再是宇宙存在生命的中心。」

本報記者 蔡姝雯

通訊員 鄭 健 高曉敏

相關焦點

  • 北落師門「殭屍行星」謀殺案
    電影《魔戒》中的「索倫之眼」由於能夠在可見光波長成像,北落師門成為了重點系外行星候選者的中心恆星,也是繼太陽和北河三之後,第三個被確認有行星系統的恆星。凱克望遠鏡直接觀測到的HR8799恆星周圍的行星運動,中間黑色區域是使用了星冕儀。/ W. M.
  • 系外類地行星光譜中首次發現水分子
    有史以來第一次,天文學家在系外巖石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有趣的是,這顆行星位於其恆星所謂的宜居帶中,讓它成為銀河系中最有希望找到地外生命跡象的地方之一。由克卜勒太空天文臺發現的K2-18b行星位於110光年之外。初步掃描表明,這顆系外行星是一顆超級地球,也就是說,它是一顆比地球大的巖石行星,而且具有大氣層。
  • 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究竟是什麼樣子?-地球,系外,行星,Kepler-186f...
    所謂系外行星是指圍繞其他恆星(而不是太陽)運行的行星,而宜居帶則是指恆星周圍距離適中的位置,在這樣的距離範圍內行星的溫度能保持在適當的範圍內,從而允許水以液態的形式存在於其地表。」他說:「未來的NASA探測項目,如掩星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以及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等將會找到那些距離最近的巖石行星並確認其成分與大氣組成,從而延續人類對搜尋另一顆地球的不懈追求。」
  • 天文小科普:尋找行星之旅
    從我們有記憶開始,課本就告訴我們太陽系中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關於冥王星有一個存疑點—它與前八顆行星都不類似。在冥王星前面先是四個內部是巖石的星體,然後是四個非常巨大的氣態星體,這兩者之間是小行星帶,而位於最後的冥王星是一個寒冷、孤獨的冰世界。
  • 未來的我們或許可以移民到系外行星上
    太陽系外行星(系外行星)是指在太陽系外的軌道行星。1995年10月6日,科學家們宣布在一顆類日恆星周圍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自此之後,天文學家已經以非常快的速度發現了更多的系外行星。目前已知系外行星名單包含了500多個新世界!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沒有人見過這顆行星的真面目。目前我們也只是根據一群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的軌跡作出推斷。這些天體到太陽的距離是地日距離的250倍,因此被稱為e-TNOs,海(海王星)外天體。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
  • 天文學家探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無線電輻射信號,距地球約51光年
    宇宙浩渺無垠,要探測到外星人無線電信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但多年以來,許多天文學家和科學家還是孜孜不倦地探測那些可能是系外智慧文明發射的無線電信號,這些信號或將有助於我們發現系外智慧文明所在的具體星球。
  • 飛馬座51b:引領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領域變革的行星
    我們在這裡簡要介紹飛馬座51b的發現歷史, 以及此發現激起的行星形成理論和行星探測領域的變革.Marcy小組更早開始從事系外行星探測的研究, 並且有靈敏度更高的探測儀器, 但是沒有成功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 根據當事人事後的分析, 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搜尋策略的選擇問題. 當時Marcy小組正在努力尋找類似太陽系中存在的周期為12年的木星系統, 而忽視了極短軌道周期上(例如幾個地球日)可能存在類木行星系統的可能性.
  • 53光年外,克卜勒的繼任者新發現一顆行星!
    2018年10月底,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因調整姿態用的肼燃料耗盡而退役,這項長達近10年的偉大探測任務宣告結束。在整個職業生涯裡,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一共發現了兩千多顆系外行星。偉大往往是可以傳承的,NASA的新一代行星獵手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正是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早在2018年4月,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就被送入太空,並在進行一系列熱身和測試後,於2018年8月正式開啟科學觀測,與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實現完美交接。2018年9月,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剛開工一個多月,科學家就從它的探測數據中新發現了兩顆系外行星。
  • 深空探測新概念:環日全景探測計劃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活動的疆域從陸地、海洋、天空拓展到了太空以及其他行星。在不久的將來,深空和其他類地行星,將會成為人類活動的下一個主戰場。太陽是宇宙中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它在多種時間尺度內影響著我們的行星際空間環境和行星空間環境。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 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八大行星最冷的行星是哪一顆 八大行星最冷的行星是哪顆
    八大行星中最冷的行星是海王星,因為海王星是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 海王星的公轉軌道距離太陽的距離是4504000000Km。  八大行星有哪些  八大行星是指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
  • SpaceX完成最搶眼TESS太空望遠鏡發射任務 去探索系外生命
    北京時間今天早晨 6 點 51 分,號稱「行星獵手」的 TESS 衛星搭乘 SpaceX 公司的獵鷹 9 號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它不僅是作為即將於 2020 年前後升空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的得力助手,也被看作是 NASA 此前發射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繼承者,肩負著發現更多系外行星乃至「第二地球」的重任。
  • 科學家或許發現第一顆系外衛星:可能"非常適合居住"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8日消息,系外衛星是指在太陽系之外圍繞某顆行星——稱為「系外行星」——運轉的衛星。自2009年至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克卜勒探測器和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任務已經發現了將近4000顆系外行星,但天文學家只對一顆系外衛星進行了描述,並且仍然不確定它是不是一顆衛星。
  • 300光年外,有個年輕版的太陽系!歐南臺拍攝到一張非凡圖像
    這是人類史上首次在類太陽恆星周圍拍攝到多行星系統,將有助於天文學家了解行星在我們太陽系中的形成與演化過程。 對於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用直接成像法探測系外行星是個巨大的挑戰。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發現超過4000顆系外行星,但主要都是通過凌日法和徑向速度法間接探測到的。
  • 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為什麼全世界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經歷了早期無人探測器的「井噴期」,人類的太空飛行器探測已經越來越「務實」了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人類文明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後來他們又發射了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第一顆金星探測衛星,同時期的美國也不甘落後,同樣向地球周圍的天體
  • 1400光年外的行星克卜勒452b,為何被稱為地球的「表兄弟」?
    科學家們在判定系外行星是否宜居,其標準無外乎以地球為參照,通過觀測到的行星相關參數與地球對應的指標進行對比,如果相似度較高,則被判定為宜居行星。這裡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核心參數必須要加以考慮,比如:處於宜居帶以內。
  • 廣州中學生為系外恆星和行星命名 恆星叫「羲和」 行星叫「望舒」
    廣州中學生為系外恆星和行星命名 恆星叫「羲和」 行星叫「望舒」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19-12-24 來自廣州市第六中學天文社的同學們提出的「羲和」和「望舒」兩個名字最終被用於命名由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的太陽系外恆星和行星。
  • 如何探尋系外行星,科學家給出答案,或可存在生命
    太陽系外行星(系外行星)是指太陽系以外環繞其他恆星運轉的行星。 1995年10月6日科學家們在與一顆類日恆星的周圍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自此以後,天文學家就以驚人的速度發現了大量的系外行星。目前已知的系外行星清單中就包含超過500個新的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