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測新概念:環日全景探測計劃

2020-12-25 騰訊網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活動的疆域從陸地、海洋、天空拓展到了太空以及其他行星。在不久的將來,深空和其他類地行星,將會成為人類活動的下一個主戰場。太陽是宇宙中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它在多種時間尺度內影響著我們的行星際空間環境和行星空間環境。全方位的觀測和認識太陽活動及其在行星際空間傳播演化的規律和對行星空間環境的影響,是我們進入深空拓展新疆域的必備能力之一。

為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汪毓明教授聯合紫金山天文臺、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山東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單位相關團隊在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發文,提出了一個新的深空探測概念——環日全景探測任務。

這一概念首次提出在黃道面上位於地球和金星之間環繞太陽的三個橢圓軌道上,部署六個探測器,來全方位地觀測和研究太陽和內日球層。初步設計六個探測器分為三組,每組中的兩個探測器間隔約30度,兩組之間間隔約120度。通過這種布局,環日全景探測任務將使我們具備三種前所未有的能力:(1)準確測量光球層的矢量磁場;(2)提供360度太陽和內日球層的全景圖像;(3)多尺度多經度的解析太陽風擾動結構。通過這些觀測能力的建立,我們將深入研究太陽周的起源、太陽爆發活動的起源、太陽風擾動結構的起源以及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的起源這四個重大科學問題。

為實現上述科學目標,該研究建議六個環日全景探測器上裝備如下科學載荷:磁場和日震成像儀、多波段極紫外成像儀、廣角日冕儀、射電頻譜儀、矢量磁強計、太陽風等離子體分析器和高能粒子探測器等。初步估計每個探測器上科學載荷總質量小於110 kg,功耗不超過180 W,峰值數據率52.06 Mbps。

根據我國現有運載能力,可以使用長三甲或長三乙,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分三次發射來完成整個探測任務的部署。具體部署探測器的周期和運載火箭的選擇依賴於軌道的參數。在整個任務中最具挑戰性的困難是數據傳輸。以目前傳統的通訊方式,相距0.25 AU(太陽和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 AU)時數據傳輸率約5 Mbps,相距2 AU時傳輸率將低至70 kbps。這一數據傳輸率遠低於理想的科學需求。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可以通過星上數據篩選有選擇的傳輸關鍵數據,或者發展新一代深空通訊技術,如雷射通訊技術等。

環日全景探測任務實施周期長、代價高,但其科學意義和應用意義顯著。它可以分三個階段實施,每兩個探測器的部署為一個階段。任何一個階段的成功實施,都能帶來探測能力和科學研究上的巨大進步;同時分組的設計思路,使得該任務具有國際合作的前景和可能。環日全景探測任務的成功實施將極大促進我們對太陽和周圍日地空間環境的認識,從而提高人類進入深空拓展新疆域的能力。

該探測任務的預先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應急管理項目的資助。

了解研究詳情,請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第73集 我國的火星探測之路(上)
    2016年4月22日,國防科工局局長許達哲在就中國首個航天日舉行的發布會上,宣布了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的消息。按照計劃,中國火星探測器使用「繞落巡」一體的設計,將在2020年7月發射,並於2021年抵達火星。那麼,中國火星探測技術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至今的呢?
  • 瀋陽自動化所全景相機轉臺完成嫦娥五號月球表面探測任務
    中新社瀋陽12月6日電 (王景巍)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瀋陽自動化所)6日發布消息稱,該所自主研發的全景相機轉臺在嫦娥五號月面探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圓滿執行了月球表面探測任務,並於12月4日完成了記錄五星紅旗第一次月表動態展示的光榮任務。
  • 美國宇航局擴展「新邊疆」計劃探測目標
    2016年1月6日,NASA在發給科學家「全體公告」電子郵件中稱,已將土星衛星泰坦(Titan)和恩塞拉多斯(Enceladus)探測所屬的「海洋世界」(Ocean Worlds)納入NASA下一次「新邊疆」計劃中,並計劃在2017年接收相關的競爭提議。公告中聲明,「海洋世界」主要關注尋找泰坦和恩塞拉多斯上的生命信號和(或)確定兩顆土星 衛星潛在的宜居性。
  • "天問一號"將向火星進發 中國行星探測為何首探火星
    4月25日,火星任務又有新進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建的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當天在天津成功實施完成70米天線反射體的整體吊裝。  「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是完成火星探測器科學數據接收任務的關鍵設備。」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兼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李春來4月26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在文昌舉辦
    7月23日,國家航天局在文昌舉辦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介紹任務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發布會發布詞全文如下: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  下午好!很高興和我的同事們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 小行星、木星等探測都安排上了
    裴照宇透露,中國把月球科研站作為未來月球探測發展的主要目標,以開放合作的方式來開展月球科研站建設。  在行星探測方面,今年7月23日中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字揭曉!網友:好聽又霸氣!
    2020年4月24日,我們迎來了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國家航天局正式對外宣布,今年我國將開展火星探測任務!據介紹,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並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
  • 蘇萌解讀「天問一號」:中國人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巡天報告
    火星實際上擁有支持生命所需的所有資源,未來人類有可能通過開發、改造與利用,形成新科技文明,讓人類實現在另一個星球的繁衍,成為多星球、跨星際的物種。2016年1月批准立項的「天問一號」是我國首次自主執行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步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一次性實現「繞」、「落」、「巡」三大任務),獲取豐富、立體、多樣的火星探測科學數據,這在世界航天史上還沒有過先例。即使我們有了「五戰五捷」的探月經驗作為基礎,也依然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
  • ...衛星導航、深空探測等領域加強合作 專家認為兩國將實現優勢互補
    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當地時間2014年12月1日,俄羅斯於在位於阿爾漢格爾斯克的普列謝茨克航天中心,使用聯盟號2.1b型運載火箭,成功將新一代導航衛星格洛納斯-K發射進太空
  • 中國探月三步走完美收官 接下來火星木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上了!
    整個工程任務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託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向著月球飛馳而去。23天後的12月17日凌晨,歷經重重考驗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回顧過去的23個日日夜夜,我們一道披星戴月、夙夜守望。」
  • 國家航天局:未來中國還將實施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探測等任務
    【解說】在行星探測領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預計2021年5月實行火星軟著陸。  【同期】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 許洪亮  未來我們還將實施小天體探測、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探測任務。
  • 登陸火星,深空探測,載人航天
    天問一號軌道器及其高解析度相機 天問一號位置示意圖 天問一號是我國獨立開展行星際探測的第一步,而這個第一步也是輝煌的開始。天問一號自7月23日發射以來已在軌運行超過157天,期間進行了三次軌道中途修正與一次深空機動,此時距離進入火星引力捕獲點只剩下最後約1000萬公裡,行程已過大半,目前正瞄準2021年2月10日的近火捕獲節點。
  • 淘寶包電影院直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
    今天,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正式對外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和火星車」。在即將實施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中,火星車將承載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等重要使命,為中國打開火星之門。7月17日上午,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 報警器探測於無形之中 紅外探測保安全
    偷盜現象時有發生,如何有效的防盜一直是大家關注的問題,尤其是一些老舊的小區,經常成為竊賊關注的焦點,防盜門、防盜窗已經無法阻止他們的行為,本期筆者為大家推薦一款無形的保護利器:紅外探測器,探測於無形之中!
  •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中國將帶頭開啟火星探測
    比之於當年的兩手空空、有心無力,今天的中國,已經向深空探測邁出了實實在在的一大步。臺前幕後,少不了歐陽自遠等第一代各領域航天科學家的推動。1990年代之初,在孫家棟、歐陽自遠、姜景山等一批科學家的極力動議下,中國的探月科研逐漸進入到實質的籌備階段。
  • 中科院提出「太極」計劃探測中低頻引力波
    而在現實世界中,中國人也已經開啟了探測真實引力波的計劃。根據新浪科技,中科院宣布提出空間太極計劃,規劃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在未來數十年內的發展路線圖。在此計劃中,中國將在 2030 年前後發射三顆衛星組成的引力波探測星組,用雷射幹涉方法進行中低頻波段引力波的直接探測。
  • 3光遮斷紅外探測 250米遠距離監控探測
    FOCUS ABE-250  FOCUS ABE-250紅外探測器採用3光束同時遮斷檢知式探測方式,室外探測距離為250米,室內探測距離為750米,顯然適用於較大範圍的探測報警工作。該探測器的另一大優勢在於探測角度,其探測角度較廣:水平180度(±90度)、垂直20度(±10度)。  這款紅外探測器的光源為紅外數字脈衝式,支持防拆報警,標準鏡可拆卸,接點輸出NC,標準繼電器及誒單輸出,最大電流為100mA。用戶可根據使用環境調節感應速度,50-700m/s任您選擇。
  • 向深空進發,這些國家可圈可點
    2020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空間局攜手研製的「太陽軌道飛行器」成功發射,並在4個月後完成了首次掠日飛行,開始幫助科學家揭示太陽磁場的奧秘;7月,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始人類新一次火星探測之旅,尋找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在年中完成首次載人飛行端到端測試後,於11月15日正式載人首飛,搭載4名太空人飛赴國際空間站。
  • 火星探測六十年: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以下文章來源於行星事務所 ,作者haibaraemily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成像探測系外「冷」行星,把星冕儀「搬上天」
    當時,有多個大型空間類地行星探測計劃問世,如類地行星搜尋計劃(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簡稱TPF)等。 我國率先開展高對比度星冕儀技術研究的便是竇江培團隊,雖然於2007年開始,起步較晚,他們卻並沒有重複國際上已有的技術路線,而是另闢蹊徑,在高對比度成像技術特定領域提出了一系列的創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