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活動的疆域從陸地、海洋、天空拓展到了太空以及其他行星。在不久的將來,深空和其他類地行星,將會成為人類活動的下一個主戰場。太陽是宇宙中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它在多種時間尺度內影響著我們的行星際空間環境和行星空間環境。全方位的觀測和認識太陽活動及其在行星際空間傳播演化的規律和對行星空間環境的影響,是我們進入深空拓展新疆域的必備能力之一。
為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汪毓明教授聯合紫金山天文臺、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山東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單位相關團隊在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發文,提出了一個新的深空探測概念——環日全景探測任務。
這一概念首次提出在黃道面上位於地球和金星之間環繞太陽的三個橢圓軌道上,部署六個探測器,來全方位地觀測和研究太陽和內日球層。初步設計六個探測器分為三組,每組中的兩個探測器間隔約30度,兩組之間間隔約120度。通過這種布局,環日全景探測任務將使我們具備三種前所未有的能力:(1)準確測量光球層的矢量磁場;(2)提供360度太陽和內日球層的全景圖像;(3)多尺度多經度的解析太陽風擾動結構。通過這些觀測能力的建立,我們將深入研究太陽周的起源、太陽爆發活動的起源、太陽風擾動結構的起源以及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的起源這四個重大科學問題。
為實現上述科學目標,該研究建議六個環日全景探測器上裝備如下科學載荷:磁場和日震成像儀、多波段極紫外成像儀、廣角日冕儀、射電頻譜儀、矢量磁強計、太陽風等離子體分析器和高能粒子探測器等。初步估計每個探測器上科學載荷總質量小於110 kg,功耗不超過180 W,峰值數據率52.06 Mbps。
根據我國現有運載能力,可以使用長三甲或長三乙,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分三次發射來完成整個探測任務的部署。具體部署探測器的周期和運載火箭的選擇依賴於軌道的參數。在整個任務中最具挑戰性的困難是數據傳輸。以目前傳統的通訊方式,相距0.25 AU(太陽和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 AU)時數據傳輸率約5 Mbps,相距2 AU時傳輸率將低至70 kbps。這一數據傳輸率遠低於理想的科學需求。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可以通過星上數據篩選有選擇的傳輸關鍵數據,或者發展新一代深空通訊技術,如雷射通訊技術等。
環日全景探測任務實施周期長、代價高,但其科學意義和應用意義顯著。它可以分三個階段實施,每兩個探測器的部署為一個階段。任何一個階段的成功實施,都能帶來探測能力和科學研究上的巨大進步;同時分組的設計思路,使得該任務具有國際合作的前景和可能。環日全景探測任務的成功實施將極大促進我們對太陽和周圍日地空間環境的認識,從而提高人類進入深空拓展新疆域的能力。
該探測任務的預先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應急管理項目的資助。
了解研究詳情,請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