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光遮斷紅外探測 250米遠距離監控探測

2021-01-12 中關村在線

  無論是電子圍欄還是感應探測器,紅外線成了防盜報警系統中最熱門的技術。紅外探測器是將入射的紅外輻射信號轉變成電信號輸出的器件。根據光束和感應方式不同,紅外探測器也有不同的工作模式。


FOCUS ABE-250

  FOCUS ABE-250紅外探測器採用3光束同時遮斷檢知式探測方式,室外探測距離為250米,室內探測距離為750米,顯然適用於較大範圍的探測報警工作。該探測器的另一大優勢在於探測角度,其探測角度較廣:水平180度(±90度)、垂直20度(±10度)。

  這款紅外探測器的光源為紅外數字脈衝式,支持防拆報警,標準鏡可拆卸,接點輸出NC,標準繼電器及誒單輸出,最大電流為100mA。用戶可根據使用環境調節感應速度,50-700m/s任您選擇。

FOCUS ABE-250產品類型紅外探測器探測方式3光束同時遮斷檢知式探測距離室外250米,室內750米探測角度水平180度(±90度),垂直20度(±10度)感應速度50-700m/s報警輸出繼電器接點輸出產品重量1.25kg使用環境溫度:-25-55℃,溼度:5%-95%RH工作電壓DC 13.8-24V工作電流最大100mA其它參數光源:紅外數字脈衝式
防拆輸出:接點輸出NC
標準鏡:可拆卸式

  編輯點評:

  FOCUS ABE-250紅外探測器與眾不同的3光束同時遮斷檢知探測,能夠有效保障報警的準確度,同時也能夠降低誤報率。探測角度與感應速度可調整,是這款探測器人性化的最大表現。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關注一下。

    FOCUS ABE-250

    [參考價格] 817元
    更多關於FOCUS ABE-250紅外探測器相關信息(點擊進入)

http://security.zol.com.cn/357/3571536.html security.zol.com.cn true 中關村在線 http://security.zol.com.cn/357/3571536.html report 1328   無論是電子圍欄還是感應探測器,紅外線成了防盜報警系統中最熱門的技術。紅外探測器是將入射的紅外輻射信號轉變成電信號輸出的器件。根據光束和感應方式不同,紅外探測器也有不同的工作模式。FOCUS ABE-250  FOCUS ABE-250紅外探測器採用3光束同時遮斷檢知式探...

相關焦點

  • 報警器探測於無形之中 紅外探測保安全
    偷盜現象時有發生,如何有效的防盜一直是大家關注的問題,尤其是一些老舊的小區,經常成為竊賊關注的焦點,防盜門、防盜窗已經無法阻止他們的行為,本期筆者為大家推薦一款無形的保護利器:紅外探測器,探測於無形之中!
  • 1.5m電子圍牆 紅外LED感應探測距離60m
    無論從防護高度、防護方式、報警距離來看,電子圍牆是大範圍開放式場地防盜的首選設備。艾禮富ABL60-1508  艾禮富ABL60-1508是一款互射式電子圍牆,產品高1.5m,具有8光束紅外LED感應光源,採用相鄰兩光束遮斷檢知式探測方式,有效探測距離為60m,最大通訊距離為2500米,感應速度50
  • 紅外對射報警器的工作原理淺析
    紅外對射全名叫「光束遮斷式感應器」(Photoelectric Beam Detector),其基本的構造包括瞄準孔、光束強度指示燈、球面鏡片、LED指示燈等。其偵測原理乃是利用紅外線經LED紅外光發射二極體,再經光學鏡面做聚焦處理使光線傳至很遠距離,由受光器接受。當光線被遮斷時就會發出警報。紅外線是一種不可見光,而且會擴散,投射出去會形成圓錐體光束。
  • POE網絡紅外光柵
    一至16光束遮斷報警可調,能有效地防止小動物、飛鳥等引起誤報。高靈敏度30ms~10s可調、使用於不同使用條件需求具有防風、霜、雨、雪、霧、潮、太陽光斜照等特點;防範距離10-100米;行業的4段變頻功能,變頻功能可調,頻率誤差精確到1%以內,徹底解決了紅外入侵探測器在」背靠背」、「堆疊」或「交叉」等複雜條件下安裝時相互幹擾的行業難題
  • 用於寬帶光探測的近紅外二維有機共晶體製備成功
    用於寬帶光探測的近紅外二維有機共晶體製備成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05:47 天津大學胡文平團隊採用共晶體工程方法製備了一種用於寬帶光探測的近紅外二維有機共晶體。
  • 雷達最遠探測距離:美國5000公裡,俄6000公裡,中國是多少
    雷達主要通過發射和接收電子波來探測目標的位置,此前曾有軍事專家表示,雷達在捕捉隱身武器蹤跡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對雷達的研發工作也就成了反隱身技術領域的重點。
  • 文博安防:古塔地宮保護新科技,地波微震動探測報警系統
    地波微震動探測報警系統以高靈敏度地波微震動傳感器為主要探測手段,運用先進的光電信號採集處理、分析和監控技術,實現了智能化探測預警、入侵報警、聲音覆核等功能,是一種無需供電、節能環保、不怕雷擊、可靠性高的新一代報警監控手段。該系統產品專為保護野外文物和古墓葬遺址而開發設計,已通過公安部的嚴格審查並取得生產銷售許可證。
  • 小米新品開箱:7米探測距離,支持智能聯動,電池能用一年
    傳感器正面為監測人體移動的區域,同時該區域還支持檢測當前環境光的明暗狀態。而小米人體傳感器2的探測距離為7米,有效感應範圍則為130°。小米人體傳感器2的外殼應用了抗UV材質,同時背面中間位置設計了一個復位按鍵,而之前的小米人體傳感器則是復位孔,這次則升級成按鍵了。
  • 解讀美軍U-2S偵察機:4米長機鼻可探測防空雷達陣地
    ,那麼2萬米高度的大氣環境會讓飛行員體內水分達到沸點。最典型的外掛變化就是左右機翼上出現的兩個巨大的圓筒狀吊艙,全稱為「超級吊艙」,裡面安裝了多種偵察設備,相當於一個電子偵察包,可監控各種數據鏈路。圖註:這架U-2S就搭載了ASARS-2先進的合成孔徑雷達系統,近4米的機鼻上方有個冷卻風口,裡面安裝的是側向合成孔徑雷達,用來對陸上部隊機動進行探測U-2S偵察機還有一個模塊也具有威脅,這就是安裝在機鼻上的ASARS-2先進的合成孔徑雷達系統,上方有一個冷卻口。
  • Nature子刊:研究發現可以使用紅外雷射來探測測量氣體中的分子
    量子級聯雷射器(Quantum cascade lasers (QCL))在產生中紅外雷射方面具有革命性的變化。然而,超快的攜帶傳輸在中紅外的量子級聯雷射器到目前位置還認為在形成超短脈衝信息時還存在明顯的障礙。在這裡,我們為大家展示了一個增益介質的仔細的量子設計和控制模間拍同步以促使從量子級聯雷射器的頻率梳中傳輸有限的皮秒脈衝。
  • 第73集 我國的火星探測之路(上)
    兩個工程看起來是兩個階段的事情,很少有人留意到,中國的火星探測和月球探測幾乎是同時起步的。探月工程正式啟動於2004年,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則是2007年10月24日。而早在2005年11月,中俄兩國總理定期會晤中,就考慮制定聯合雙邊太空探索計劃,到2007年3月26日,兩國籤署聯合探測火星和火衛一的合作協議。
  • 深空探測新概念:環日全景探測計劃
    為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汪毓明教授聯合紫金山天文臺、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山東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單位相關團隊在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發文,提出了一個新的深空探測概念——環日全景探測任務。
  • 紅外光譜儀和紅外熱像儀的區別
    紅外光譜儀是光譜儀的一種,是將紅外光分離成光譜的光學儀器。按照其色散元件的不同,可分為稜鏡光譜儀、光柵光譜儀和幹涉光譜儀等。稜鏡或光柵光譜儀屬於色散型光學器件,有一定的入射光損失;幹涉光譜儀屬於非色散型器件,對光無散射,有高通量、高靈敏度等特點。
  • 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為什麼全世界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經歷了早期無人探測器的「井噴期」,人類的太空飛行器探測已經越來越「務實」了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人類文明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後來他們又發射了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第一顆金星探測衛星,同時期的美國也不甘落後,同樣向地球周圍的天體
  • 中國天眼最遠能探測137億光年之外 靈敏度比德國高10倍
    中國天眼最遠能探測137億光年之外 靈敏度比德國高10倍 2020-10-27 08:37:15 來源:科技日報 是什麼,讓中國在射電天文領域從遠遠落後到領先世界20年?
  • 鷹擊83反艦飛彈雷達紅外雙模導引頭首次曝光,抗幹擾能力大提升
    鷹擊-83飛彈全長5.1米,彈重600公斤,屬於高亞音速輕型反艦飛彈,使用300公斤級推力的FP-2A小型渦噴發動機,最小射程15千米,最大射程250-280千米,但需要中繼制導,可在風速小於每秒15米、溫度在攝氏零下25至50度之間條件下發射。
  • "天問一號"將向火星進發 中國行星探測為何首探火星
    4月25日,火星任務又有新進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建的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當天在天津成功實施完成70米天線反射體的整體吊裝。  「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是完成火星探測器科學數據接收任務的關鍵設備。」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兼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李春來4月26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成像探測系外「冷」行星,把星冕儀「搬上天」
    「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測在技術上非常具有挑戰性。」竇江培告訴記者,因為行星光非常弱,而恆星光非常強,通常情況下行星光會被淹沒在恆星強光之下,難以被直接探測到。他打了個比方:要探測冷下來的系外行星,相當於「站在南京看位於北京天安門探照燈旁30釐米處的螢火蟲」。 因此,要直接「看到」行星的信號,需要藉助高對比度成像星冕儀技術。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 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西北油田:首次引進超級井下雷達遠探測技術現場試驗成功
    >> 科普張掖 西北油田:首次引進超級井下雷達遠探測技術現場試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