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山韻生態美 人傑地靈氣象新

2020-12-21 南方新聞網

石窟河畔,古韻悠長。走進丙村鎮蘆陵村,一條蜿蜒的河流繞村而過,村後重巒疊翠,鍾靈毓秀。這個小小的山村,在清末時期就有十三人中舉,素有「舉人村」的美譽。

除了舉人頻出,蘆陵村還走出了嶺南才女、近代著名女詞人、女教育家葉璧華,葉公武、葉經才、葉偉民、葉紹雄四位將軍,以及13個校官和72個尉官等文人武將,蘆陵村也因此成為了著名的人文秀區。

小村臨江,人傑地靈。如今的蘆陵村,依託豐富的山水人文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生態資源,啟動涉及蘆陵等5村的石窟河沿線精品遊項目,同時活化利用葉璧華故居、葉公武故居等一批客家圍龍祖屋,立足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紅色教育特色,助推鄉村旅遊產業全面發展。

●汪思婷 劉洪橋 曾健鋒

百年古村

「十三個半舉人」成為當地美談

水面如飄帶,山形似臥牛,地處美麗的石窟河畔,山清水秀的蘆陵村映入眼帘。

「蘆陵村始建於明代初年,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據蘆陵村黨支部書記葉迪艾介紹,蘆陵村原有盧、徐兩姓定居於此,又稱盧徐坑。傳說這一帶村民,曾以鸕鷀捕魚為生,最多之時,有竹排十幾艘,碧波蕩漾,鸕鷀翩翩起舞,頗為壯觀,故又有「鸕鷀坑」之稱。又因蘆陵村僅在清朝就出了十三個半舉人,因此又被稱為「舉人村」。

舉人為何有半個?今年74歲的村民葉偉琛告訴筆者,當年,蘆陵村科場應試喜報頻傳,所謂十三個半舉人,其中的「半」是由於當年有一位名叫葉濂的舉人,沒有經過科舉考試,而是通過「拔貢」,即選拔優秀人才進貢。「13位舉人大多官至知縣一級,而葉濂官至甘肅州州官,可見其必是德才兼備之人。」葉偉琛說。

在蘆陵村的白峰公祠前,聳立著14對共28條長長的楣杆夾。走近可見這些楣杆夾都是用花崗巖石條鑿成的方形石柱,柱上雕刻各種圖案,形狀像一支筆,故稱為「石筆」。據了解,以前在客家地區,凡是有人中了科舉,便可在祠堂、祖屋前豎一對楣杆夾。

「其中3對是古時原物,剩餘11對楣杆夾不是原件,是我們村於2006年按照原有的樣子重新打造新的。」葉偉琛說,因為之前的楣杆夾在歷史長河中遭到了損壞,為了紀念先人、督促後人積極上進,蘆陵村自行籌款打造了新的楣杆夾。

古語云:「男建功名樹桅杆,女守貞節立牌坊。」作為蘆陵村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高高聳立的石楣杆已成為蘆陵村特有的一景。從遠處望,楣杆整個石柱由下至上逐漸收細,像是讀書人用的毛筆。石鬥穿插於石柱上端約2/3處,用4個石撐固定,4個側面呈梯形,上下二面為正方形,像是古代官員的帽子一般。

蘆陵村歷來崇文重教,早在清代時期,一個小山村就有兩間學堂,分別是化育學校和老學堂,民國時期辦有三社公學,上世紀60年代曾辦「復班」,即一至四年級。「我們村很重視教育,耕讀傳家是傳統,這也是為什麼蘆陵村能出這麼多人才的原因。」葉偉琛說。

除了清朝年間出舉人,蘆陵村還走出了近代著名的女詞人、女教育家葉璧華,葉公武、葉經才、葉偉民、葉紹雄四位將軍,以及13個校官和72個尉官等文人武將,文風蔚然。

人才輩出

葉璧華首開梅州女子教育先河

行走在蘆陵村,發現村中客家古民居眾多,現存傳統民居有25座,保存比較完好的有「萱德樓」「大夫第」「承志樓」「承慶樓」「同慶樓」等,均是上百年的歷史。

「萱德樓一共有四棟、14個廳、72間房,佔地2000多平方米,屬中西合併式建築。」葉迪艾說,「萱德樓」是由國民黨少將葉公武出資親手所建。走進「萱德樓」,只見該樓靠山而築,規模宏大,工藝精湛,樓內雕龍畫棟,精美絕倫,樓外三大門前以走廊相連,為客家地區罕見,門樓莊重氣派。

提起葉公武和「萱德樓」,不得不提嶺南才女葉璧華和其故居「大夫第」。

葉璧華身於書香之家,其父葉曦初,是嘉應丙子科舉人,曾在廣州府學署掌教。其夫李蓉舫是清末舉人,家翁李載熙為清代翰林。因葉璧華的父親、祖父、曾祖父被封「奉政大夫」,故此樓稱「大夫第」。大夫第為兩層建築,居左有門樓,門坪超闊,樓內房間不多,但裝飾精緻,如小家碧玉,造就才女之所。

葉璧華是嶺東著名女詩人、女教育家。當地相傳,葉璧華8歲能吟詩,10多歲就能題詩作對,名噪一時。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黃遵憲等社會賢達的支持下,葉璧華在嘉應州城原培風書院舊址創辦了公立「懿德女校」(梅州女子師範學校前身),首開梅州女子教育之先河。

舊社會女子讀書難,辦女校更難,但葉璧華信念堅定。

懿德女校創辦之初,僅有學生二三十人,所授課程以古文和詩詞為主。葉璧華在晚清外交官梁詩五夫人張玉仙等人協助下,把學校辦得井然有序。幾年之後,女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女校聲譽日隆。

由於葉璧華的倡導,梅州各地女校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梅州耕耘小築女校、崇實女校、嘉善女校、梅州女子高等小學校、廣益女子學校、心光女子學校、桂裡女校、鬆口女子學校均先後開辦。各處男校,也紛紛招收女學生,形成男女平等入校求學的風氣。

葉壁華一生詩作甚豐,家學淵源,聰明冰雪,綺思辭藻,為閨繡中之佼佼者,晚年出版有《古香閣全集》。黃遵憲曾在序中云:「餘年十五六,即聞其能詩。逮餘使海外,歸自美利堅,始得一見,盡讀其所為古香閣詩集。其詩清麗婉約,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僅見也。」

傳古承今

依託優質資源讓鄉村煥生機

「蘆山添秀色,舉人村裡千家富;陵水漾金波,石窟河畔百業興。」這是鐫刻在蘆陵村門樓兩側的楹聯。如今的蘆陵村,從過去的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美麗鄉村的示範點」。

「蘆陵村人才輩出,更積極興辦學校育人才。因為重視教育,所以這個村子的轉型是比較快的,從傳統農業到如今的鄉村旅遊,都離不開當地豐富的人文資源。」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肖文評說,從魚米之村到「舉人村」,蘆陵村體現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公園、足球場、籃球場、環湖綠道、柏油村道等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這個小村落現在成為了鄉村遊打卡地,不斷吸引遊人前來。葉迪艾介紹,蘆陵村村「兩委」依託豐富的山水人文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生態資源,以「同心、同富、同美」為目標,讓產業發展有了新突破。

「通過啟動涉及蘆陵等5村的石窟河沿線精品遊項目,修繕閒置校舍打造蘆陵村鄉村旅遊驛站、休閒廣場和文化長廊,建設自行車驛站。」葉迪艾說,蘆陵村打造了丙村鎮首個鄉村旅遊驛站,內設遊客服務中心、民宿、農產品展銷、餐飲商店等功能。

與此同時,蘆陵村活化利用嶺南才女葉璧華故居、國民黨少將葉公武故居等一批客家圍龍祖屋,立足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紅色教育特色,聘請規劃公司進行鄉村旅遊整體設計和打造,助推鄉村旅遊產業全面發展。

走上文旅產業發展道路,蘆陵村成了鄉村遊打卡地的同時,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大力引導和鼓勵村民發展旅遊業,努力實現農旅結合、文旅互動、興旅富民。」葉迪艾說。

目前蘆陵村成立了村級農旅合作社,通過「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向村民特別是精準扶貧戶的家庭收購自產的魚乾、娘酒等蘆陵特產,再進行整合打包上市,以包銷包賺的發展方式鼓勵村民生產蘆陵特產,提高村民積極性,增加就業和再就業機會,使得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貧困戶變脫貧戶,帶動鄉村旅遊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如今,蘆陵村人氣越來越旺,去年村民陳秋紅和丈夫也從深圳回到家鄉開起了農家樂。「家裡環境好,住著也舒服,去年國慶期間開業的農家樂還出現『爆滿』情況,接下來我們還計劃做民宿。」面對越變越美的家鄉,勤廬農家樂的這位老闆娘對未來發展信心十足。

相關焦點

  • 央視小春晚特別節目在東錢湖錄製 韓嶺「古村新韻」驚豔亮相
    素有央視「小春晚」之稱的《東西南北賀新春》欄目邀請眾多明星來到寧波錄製新春節目 ,極富江南水韻的韓嶺古村成為其中的一個分會場,春節期間韓嶺村將伴隨這道精美的新春視聽盛宴亮相央視。近日,韓嶺沿街掛起了一串串紅燈籠,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氛圍。煙雨朦朧、白牆黑瓦、小橋流水……一幅如畫的水鄉美景令央視節目組一行陶醉不已。
  • 原來,氣象工作者親歷了這一段《山海情》!
    《山海情》的故事還得從1991年講起。寧夏回族自治區為西海固貧困地區老百姓能吃飽肚子,實施「吊莊移民」政策,把一部分人,從山裡頭搬遷到銀川附近的平原,開荒拓土,發展生產,建設新的家園。從蒼涼走向美麗,從貧困走向富裕,閩寧鎮從無到有、從窮到富,見證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巨大成就,探索出了易地搬遷扶貧的新路子。而劇中人物搬離的西海固,也實現了綠色轉身,摘掉「苦瘠甲天下」的稱號,打造出了「天高雲淡、綠水青山」的生態名片。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山孟堡村:古堡新韻前程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山孟堡村:古堡新韻前程美 2020-12-14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粵語發源地封開全域旅遊繪就生態景觀畫廊
    嶺南文化發祥地、粵語發源地封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既有瀟賀古道的歷史沉澱,又有大美山川的自然景觀,歷史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共同交織成一幅令人流連忘返的嶺南畫卷。封開美景。 封開供圖  位於封開縣中南部的封開黑石頂自然保護區境內谷幽澗深,地形複雜,森林茂密,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北回歸線橫穿整個保護區,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洲」。
  • 惠州古村落兼具人文自然美 傳承特色民俗
    或許古村新韻,只有年年歲歲的雨水在某一處留下光陰的痕跡,伸手輕撫,似乎還能感知到這座古村有力的脈搏。也不知,牆後的老宅裡,藏著多少代人的故事,關於家族,關於愛情,關於興衰起落,關於柴米油鹽。萬物逆旅,百代過客,無數場人生大戲幕起幕落,古村依然靜默,仍在發展。
  • 發鳩山詩社(第7期)
    題法興寺三絕 (新韻)文/王鴻遠蔥蘢逸秀翠雲山,古剎斜陽照紫煙。千載悠悠遺厚重,三絕歷歷現奇觀。塔形別樣佛門粲,燈狀惟精寶蠟燃。菩薩多姿尊像美,空靈靜謐坐浮蓮。轉型發展長子美(新韻)文/郜彩榮長子今朝誓創先,風光昳麗煥新顏。金山遍舞黃花映,漳水常吟翠柳連。喜見瓜棚鋪翡翠,欣聞商賈入鄉關。轉型路上高歌賦,百業興隆錦繡篇。
  • 【鬥門古村遊全攻略 攝影 閒遊 洗肺 感受歷史活劇!】
    2.裡巷風淳·排山古村排山村是一個極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原名斜排村,至今已有230餘年歷史,是珠海市不可多得的清代古村落。3.嶺南典居·網山古村網山村位於鬥門區乾務鎮西北面,因村後的來隆山造型奇特,遠觀如同網狀而得名。
  • 廣東的一個小山村,風光秀麗,人傑地靈,更是避暑天堂
    沙田霞霞多個村,其中天中村可謂是風光秀麗,人傑地靈,更是避暑的天堂。新豐天中村作為東莞幫扶的貧困村之一,在東莞的幫助下,如今建設的越來越好。天中村位於沙田鎮南部,毗鄰從化東明鎮,明末清初便有潘、程、陳、廖等姓先民徙居於此,旺盛時期達3000人口。天中總地勢南高北低,是匯入北江的沙田河之源頭。
  • 臨海這個古村有多神秘?周迅、阿雅、毛不易「直播旅行」首站選在了這裡
    羅山雄踞東首與桃渚嶺相連,杜橋黃界山嶺和下周八崔山環抱南側;西邊橫綿桐峙山、岙陳嶺、呈岐嶺;北鄰三門花橋嶺與妙智山,與長大山銜接。眾山圍繞,嚴若城堡,「一夫擋關,萬夫莫開」,是個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鎮內吳嶺頭、車口下宅山巔上尚留古時烽火臺遺蹟。因大羅山從前常產靈芝,又名瑞芝山,所以前人將此地取名「小芝」。
  • 昆都山水醉網紅 十萬網民遊古村
    「活動很有意思,很少看到古村和市集結合的活動。」來自三水大塘的市民林燕珊說,當天,她帶著兒子來到江根村參加活動。有趣的文化活動、幽靜的生態環境以及深厚的古村底蘊讓他們流連忘返。遊客們在現場玩得不亦樂乎,全國各地的網友也通過直播走進了江根村。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觀山:深山古厝散發時代新韻
    這個坐落於南安眉山鄉的傳統古村群山環繞,雙溪河如同一條流動的綠帶穿山而過,一幢幢紅色的百年古厝散落在半山腰上,點綴著如墨山水,勾勒出一幅唯美詩意的鄉村畫卷。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僑鄉大厝藏風情百年以來,南安便有俗語云: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建於宋元時期的觀山古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四面青山為屏,中間綠水為帶」的山水格局滋養了這片古老的土地,2000多名村民依山傍水而居。
  • 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出爐!地表越來越綠,生態持續向好!
    天氣氣候作為影響生態系統最活躍、最直接的驅動因子,既影響著生態系統質量,也關係著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成果。也由此,中國氣象局一直以來都將氣象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之一。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環境公報》,為我們揭示了去年植被生態質量狀況及重點生態工程區域氣象影響評估結果。
  • 古村活化煥新韻 祠堂凝心載鄉愁
    高明區荷城街道阮埇村背山面水,村前大道整潔而開闊,村中房屋排列整齊。自2016年啟動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升級項目以來,村子一直保持著美麗宜居的環境。古蹟重現麗影,也讓阮埇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遊客絡繹不絕。阮埇村煥發新活力的背後,是阮埇村祠堂群發揮了不容小覷的作用。
  • 古村尋蹤|臨淄區金陽村:雄渾靈秀金山畔 古村延綿600年
    山頂上建築頗多,高低錯落,氣象威嚴。登山路直達南天門外,形制雖小,卻充滿肅穆之感。山上還有鐘樓、鼓樓,附近尋見幾塊殘碑,還能認出「康熙十一年三月」「康熙陸年」等字樣。金山南天門附近,一塊石碑上有「康熙陸年」字樣。
  • 電影《石頭村變形記》鄒城開機 古村「上九山」新農村建設搬上銀幕
    電影《石頭村變形記》鄒城開機 古村「上九山」新農村建設搬上銀幕 2020年05月12日16:23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 「雲賞湖北 水韻荊楚」︱ 生態白蓮河,美出新高度
    這些水利風景區以培育生態,優化環境,保護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目標,強調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為了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思路,努力建設美麗湖北,加強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特推出【雲賞湖北 水韻荊楚】欄目,敬請關注。
  • 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
    全區生態氣象質量整體略偏高,大部地區生態氣象質量正常或偏好,特別是大興安嶺林區生態氣象質量較高,88%的區域植被生態氣象質量指數呈增加趨勢,西部偏南地區生態氣象質量明顯改善。制定了《內蒙古西部荒漠區生態氣象自動觀測站網建設方案》。組織制定2項荒漠生態地方標準,積極推進荒漠生態氣象工作。(二)荒漠生態氣象觀測體系更加完善。圍繞荒漠區生態氣象服務需求,在生態氣象觀測空白區、關鍵區和敏感區新建、升級改造生態氣象觀測站222個,生態氣象觀測站達到595個,推進生態要素與氣象要素同址觀測。(三)科研成果轉化水平不斷提升。
  • 龍海:埭美古村再上央視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10月10日訊 據福建日報APP-新福建報導 10月8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以《閩南古厝瓦紅簷翹 水上古村煥發新生》為題,報導了龍海市東園鎮埭美古厝群,時長1分28秒,為全國觀眾奉上一場水上古村、閩南古厝的人文風光大片。
  • 三水西南江根昆都山首屆抖音大賽落幕,古村躥紅朋友圈
    拍一拍、發一發、轉一轉,江根昆都山首屆抖音大賽於8月23日啟動,通過線上直播、抖音短視頻和線下文化活動等方式,掀開了江根村千年古村的面紗,讓昆都山美景「出圈」,為本次活動量身定做的「只緣身在昆都山」抖音話題總播放量接近100萬。小屏幕中的古村變成新網紅,為西南街道鄉村振興成果的多元表達提供了全新視野,圈粉無數。
  • 西北區域氣象中心工作會議要求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12月7日,2020年西北區域氣象中心工作會議在陝西省漢中市召開。會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總結交流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黃河上遊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服務的經驗,研討下一階段重點工作。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漢中市副市長周景祥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