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河畔,古韻悠長。走進丙村鎮蘆陵村,一條蜿蜒的河流繞村而過,村後重巒疊翠,鍾靈毓秀。這個小小的山村,在清末時期就有十三人中舉,素有「舉人村」的美譽。
除了舉人頻出,蘆陵村還走出了嶺南才女、近代著名女詞人、女教育家葉璧華,葉公武、葉經才、葉偉民、葉紹雄四位將軍,以及13個校官和72個尉官等文人武將,蘆陵村也因此成為了著名的人文秀區。
小村臨江,人傑地靈。如今的蘆陵村,依託豐富的山水人文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生態資源,啟動涉及蘆陵等5村的石窟河沿線精品遊項目,同時活化利用葉璧華故居、葉公武故居等一批客家圍龍祖屋,立足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紅色教育特色,助推鄉村旅遊產業全面發展。
●汪思婷 劉洪橋 曾健鋒
百年古村
「十三個半舉人」成為當地美談
水面如飄帶,山形似臥牛,地處美麗的石窟河畔,山清水秀的蘆陵村映入眼帘。
「蘆陵村始建於明代初年,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據蘆陵村黨支部書記葉迪艾介紹,蘆陵村原有盧、徐兩姓定居於此,又稱盧徐坑。傳說這一帶村民,曾以鸕鷀捕魚為生,最多之時,有竹排十幾艘,碧波蕩漾,鸕鷀翩翩起舞,頗為壯觀,故又有「鸕鷀坑」之稱。又因蘆陵村僅在清朝就出了十三個半舉人,因此又被稱為「舉人村」。
舉人為何有半個?今年74歲的村民葉偉琛告訴筆者,當年,蘆陵村科場應試喜報頻傳,所謂十三個半舉人,其中的「半」是由於當年有一位名叫葉濂的舉人,沒有經過科舉考試,而是通過「拔貢」,即選拔優秀人才進貢。「13位舉人大多官至知縣一級,而葉濂官至甘肅州州官,可見其必是德才兼備之人。」葉偉琛說。
在蘆陵村的白峰公祠前,聳立著14對共28條長長的楣杆夾。走近可見這些楣杆夾都是用花崗巖石條鑿成的方形石柱,柱上雕刻各種圖案,形狀像一支筆,故稱為「石筆」。據了解,以前在客家地區,凡是有人中了科舉,便可在祠堂、祖屋前豎一對楣杆夾。
「其中3對是古時原物,剩餘11對楣杆夾不是原件,是我們村於2006年按照原有的樣子重新打造新的。」葉偉琛說,因為之前的楣杆夾在歷史長河中遭到了損壞,為了紀念先人、督促後人積極上進,蘆陵村自行籌款打造了新的楣杆夾。
古語云:「男建功名樹桅杆,女守貞節立牌坊。」作為蘆陵村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高高聳立的石楣杆已成為蘆陵村特有的一景。從遠處望,楣杆整個石柱由下至上逐漸收細,像是讀書人用的毛筆。石鬥穿插於石柱上端約2/3處,用4個石撐固定,4個側面呈梯形,上下二面為正方形,像是古代官員的帽子一般。
蘆陵村歷來崇文重教,早在清代時期,一個小山村就有兩間學堂,分別是化育學校和老學堂,民國時期辦有三社公學,上世紀60年代曾辦「復班」,即一至四年級。「我們村很重視教育,耕讀傳家是傳統,這也是為什麼蘆陵村能出這麼多人才的原因。」葉偉琛說。
除了清朝年間出舉人,蘆陵村還走出了近代著名的女詞人、女教育家葉璧華,葉公武、葉經才、葉偉民、葉紹雄四位將軍,以及13個校官和72個尉官等文人武將,文風蔚然。
人才輩出
葉璧華首開梅州女子教育先河
行走在蘆陵村,發現村中客家古民居眾多,現存傳統民居有25座,保存比較完好的有「萱德樓」「大夫第」「承志樓」「承慶樓」「同慶樓」等,均是上百年的歷史。
「萱德樓一共有四棟、14個廳、72間房,佔地2000多平方米,屬中西合併式建築。」葉迪艾說,「萱德樓」是由國民黨少將葉公武出資親手所建。走進「萱德樓」,只見該樓靠山而築,規模宏大,工藝精湛,樓內雕龍畫棟,精美絕倫,樓外三大門前以走廊相連,為客家地區罕見,門樓莊重氣派。
提起葉公武和「萱德樓」,不得不提嶺南才女葉璧華和其故居「大夫第」。
葉璧華身於書香之家,其父葉曦初,是嘉應丙子科舉人,曾在廣州府學署掌教。其夫李蓉舫是清末舉人,家翁李載熙為清代翰林。因葉璧華的父親、祖父、曾祖父被封「奉政大夫」,故此樓稱「大夫第」。大夫第為兩層建築,居左有門樓,門坪超闊,樓內房間不多,但裝飾精緻,如小家碧玉,造就才女之所。
葉璧華是嶺東著名女詩人、女教育家。當地相傳,葉璧華8歲能吟詩,10多歲就能題詩作對,名噪一時。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黃遵憲等社會賢達的支持下,葉璧華在嘉應州城原培風書院舊址創辦了公立「懿德女校」(梅州女子師範學校前身),首開梅州女子教育之先河。
舊社會女子讀書難,辦女校更難,但葉璧華信念堅定。
懿德女校創辦之初,僅有學生二三十人,所授課程以古文和詩詞為主。葉璧華在晚清外交官梁詩五夫人張玉仙等人協助下,把學校辦得井然有序。幾年之後,女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女校聲譽日隆。
由於葉璧華的倡導,梅州各地女校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梅州耕耘小築女校、崇實女校、嘉善女校、梅州女子高等小學校、廣益女子學校、心光女子學校、桂裡女校、鬆口女子學校均先後開辦。各處男校,也紛紛招收女學生,形成男女平等入校求學的風氣。
葉壁華一生詩作甚豐,家學淵源,聰明冰雪,綺思辭藻,為閨繡中之佼佼者,晚年出版有《古香閣全集》。黃遵憲曾在序中云:「餘年十五六,即聞其能詩。逮餘使海外,歸自美利堅,始得一見,盡讀其所為古香閣詩集。其詩清麗婉約,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僅見也。」
傳古承今
依託優質資源讓鄉村煥生機
「蘆山添秀色,舉人村裡千家富;陵水漾金波,石窟河畔百業興。」這是鐫刻在蘆陵村門樓兩側的楹聯。如今的蘆陵村,從過去的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美麗鄉村的示範點」。
「蘆陵村人才輩出,更積極興辦學校育人才。因為重視教育,所以這個村子的轉型是比較快的,從傳統農業到如今的鄉村旅遊,都離不開當地豐富的人文資源。」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肖文評說,從魚米之村到「舉人村」,蘆陵村體現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公園、足球場、籃球場、環湖綠道、柏油村道等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這個小村落現在成為了鄉村遊打卡地,不斷吸引遊人前來。葉迪艾介紹,蘆陵村村「兩委」依託豐富的山水人文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生態資源,以「同心、同富、同美」為目標,讓產業發展有了新突破。
「通過啟動涉及蘆陵等5村的石窟河沿線精品遊項目,修繕閒置校舍打造蘆陵村鄉村旅遊驛站、休閒廣場和文化長廊,建設自行車驛站。」葉迪艾說,蘆陵村打造了丙村鎮首個鄉村旅遊驛站,內設遊客服務中心、民宿、農產品展銷、餐飲商店等功能。
與此同時,蘆陵村活化利用嶺南才女葉璧華故居、國民黨少將葉公武故居等一批客家圍龍祖屋,立足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紅色教育特色,聘請規劃公司進行鄉村旅遊整體設計和打造,助推鄉村旅遊產業全面發展。
走上文旅產業發展道路,蘆陵村成了鄉村遊打卡地的同時,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大力引導和鼓勵村民發展旅遊業,努力實現農旅結合、文旅互動、興旅富民。」葉迪艾說。
目前蘆陵村成立了村級農旅合作社,通過「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向村民特別是精準扶貧戶的家庭收購自產的魚乾、娘酒等蘆陵特產,再進行整合打包上市,以包銷包賺的發展方式鼓勵村民生產蘆陵特產,提高村民積極性,增加就業和再就業機會,使得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貧困戶變脫貧戶,帶動鄉村旅遊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如今,蘆陵村人氣越來越旺,去年村民陳秋紅和丈夫也從深圳回到家鄉開起了農家樂。「家裡環境好,住著也舒服,去年國慶期間開業的農家樂還出現『爆滿』情況,接下來我們還計劃做民宿。」面對越變越美的家鄉,勤廬農家樂的這位老闆娘對未來發展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