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會想到,扶貧劇有一天也會成為「爆款」。
同樣很多人也想不到,在一部劇結局後,會連續掛在「熱搜」上好幾天。
《山海情》做到了。
《山海情》的故事還得從1991年講起。寧夏回族自治區為西海固貧困地區老百姓能吃飽肚子,實施「吊莊移民」政策,把一部分人,從山裡頭搬遷到銀川附近的平原,開荒拓土,發展生產,建設新的家園。
而在故事背後,2001年12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閩寧鎮正式成立,二十多年來,從幹沙灘到金沙灘,氣象工作者積極融入,為閩寧精準脫貧默默貢獻著氣象力量。
「前幾集那滿天的黃沙,讓我覺得身臨其境、歷歷在目。」
寧夏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李福生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他畢業後被分配到永寧縣氣象局參加工作的日子。
「那時候寧夏大風天氣多,賀蘭山下植被稀少,風吹沙石跑可真不是臺詞。」
起初,移民們的心裡,都有《山海情》裡大有叔的顧慮:
「政府老說未來未來,未來這個好,未來那個好,未來是啥,未來就是還沒有來嘛,啥時候能來,誰又能知道呢?」
隨著第一批移民在這塊土地上艱難創業,挖地坑、住窩棚,蓋房打井、篩土平田,建設引黃灌溉揚水站,戈壁灘開始長出了農作物。
村落拔地而起,各項設施陸續配備到位,閩寧村也升級成為閩寧鎮。
如今的閩寧鎮,良田萬頃,綠化覆蓋率達35%,曾經「胡風怒卷黃如霧」的賀蘭山下荒灘,成了名副其實的「金沙灘」。
1997-2020年時序衛星影像清晰記錄下閩寧鎮從戈壁荒灘到塞上小鎮的變遷。
而在這一過程中,氣象部門在閩寧鎮西側賀蘭山建設的2套地面增雨煙爐、1個人工增雨防雹作業點,使該區域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大幅提升,為閩寧防護林種植建設和綠化建設提供了保障,閩寧鎮周邊的自然環境,也越來越好。
「福建連續三年,每年給咱西海固的扶貧投資一千五百萬,用在重點扶貧上。」
電視劇裡,隨著張主任飯桌上的一番講述,馬得福看到了閩寧村未來。
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扶貧工作安排,閩寧村要儘快開展科技扶貧,發展庭院經濟。陳金山專程來請著名的福建菌草專家——凌一農教授出山,讓出不去打工的人在家種蘑菇。
「要是有了這個東西部合作的政策,那我們玉泉營未來的發展就不得了了,那未來真的來了。」
而現實中,發展菌菇種植哪那麼容易,氣象條件給當地人帶來了不少挑戰。
李福生記得,1999年,移民剛開始發展菌菇種植,就遭受了一場風災。
「得知閩寧村的菇棚被大風掀了頂,我們二話不說騎著自行車,來到距縣氣象局40公裡的閩寧村,詳細調查災害成因和受災情況。」
那時候,移民開發區能接收到天氣信息的只有一部像收音機一樣的天氣警報接收機,而辦公場所離村上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的土路,等消息傳到移民的耳朵裡,風沙已過,只剩下遭受損失的老百姓流淚滿面。
「當時,我們心裡很不是滋味,就覺得要是預報預警能再快一些,老百姓生活的希望就能保住了。」
經過幾年的發展,永寧縣氣象局布設了17個區域自動站,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逐步建立了簡訊、電子屏、大喇叭等氣象預警發布渠道,有效解決了氣象信息發布「最後一公裡」的難題,完善農村防災減災體系。
閩寧精準脫貧氣象服務網實現預警信息靶向發布。
如今,氣象部門將建檔立卡戶、扶貧幹部、扶貧產業相關負責人納入手機簡訊平臺、微信群,針對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及時提供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和生產指導建議。
「我們閩寧鎮,擁有世界釀酒葡萄生長所需的全部優質條件,我們的緯度好、日照時間長、降水量小、日夜溫差大、沙土裡含的礦物質非常豐富、透氣性好。懂酒的人都知道,美酒佳釀,七分靠種,三分靠釀,所以說我們閩寧鎮的葡萄酒,那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山海情》大結局裡,馬得福為賀蘭山東麓打call,向世界推介寧夏的葡萄酒。
如果說凌教授帶領村民種蘑菇,讓他們脫貧致富,閩商老闆建起的葡萄酒莊園更是直接將經濟發展帶了起來。
現實中,氣象部門的「葡萄氣象服務中心+葡萄基地+首席專家」的氣象示範服務,為當地發展葡萄酒產業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每年,寧夏氣象部門都會給釀酒葡萄量身定製年份報告,將這一年的釀酒葡萄生長經歷的陽光雨露進行總結分析,為提升葡萄酒的品牌價值錦上添花。
「圍繞閩寧鎮葡萄酒脫貧產業發展需要,2017年,我們組建了寧夏釀酒葡萄氣象服務中心,聯合扶貧企業立蘭酒莊建設了釀酒葡萄氣象野外試驗示範服務基地,租用葡萄氣象野外試驗田200畝。」銀川市氣象服務中心主任郭曉磊說。
2020年9月,釀酒葡萄氣象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開展葡萄採收期氣象服務調研。
釀酒葡萄氣象服務中心會針對釀酒葡萄種植基地產前、產中和產後生產管理需求,精準對接需求;首席農業氣象專家定期進企業開展釀酒葡萄關鍵生長期、病蟲害、防霜、防凍等氣象服務保障工作。「這些都是我們葡萄酒生產的重要保障力量。」寧夏志輝源石酒莊生產部技術負責人毛雪說。
近兩年,寧夏釀酒葡萄氣象服務中心完成了扶貧企業葡萄酒的氣候品質認證,給葡萄酒貼上氣候好產品標籤。
永寧縣氣象局對口幫扶的建檔立卡戶李向紅說:「現在鎮上的葡萄種植基地面向建檔立卡戶招工,一個月工資能拿到2700元,種葡萄讓我們致富的底氣更足了。」
從蒼涼走向美麗,從貧困走向富裕,閩寧鎮從無到有、從窮到富,見證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巨大成就,探索出了易地搬遷扶貧的新路子。
而劇中人物搬離的西海固,也實現了綠色轉身,摘掉「苦瘠甲天下」的稱號,打造出了「天高雲淡、綠水青山」的生態名片。
圖為衛星拍攝的固原市西吉縣。衛星影像來源:天地圖
《山海情》劇末,走出大山的年輕人們又回到故土,過去的土石山松濤陣陣,鳥語花香。
事實上,近十年,西海固地區的生態持續向好,寧夏南部山區降水增加明顯,植被覆蓋度呈上升趨勢。
六盤山地形雲野外科學實驗基地的建設為六盤山區雲水資源開發及生態修復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臺。
目前,當地政府大力發展林草產業。固原市氣象局業務科科長馬國濤就負責著林草氣象服務的對接工作:建林草氣象監測站,開展水熱指標影響下新樹種、新草種的氣候適宜性分析研究,評估區域氣候變化對固原植被覆蓋的影響等。
山川換顏,水土重生,塞上處處是江南的願望,正在實現。
《山海情》的故事已經落下帷幕,而閩寧鎮的故事還在繼續,氣象服務也在繼續。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祝福所有為祖國建設奮鬥的人!
圖片來源:《山海情》影視截圖、新華社思客、中國氣象報寧夏記者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