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餵小白兔的小岡君
本期作者:黑金星
新會動物園是新會人的集體回憶
北園又稱動物園,1963年建於城北金山。園內綠樹婆娑,橋亭掩映,湖光山色,環境幽美。園中有鹿場、猴子山,飼養鹿、猴、黑熊、孔雀、小鳥飛禽及各種野生小動物,供遊人觀賞。——《新會縣誌》1995版對新會動物園的描述
01開荒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新會人民利用城內廢墟,重新建設新會城。在城北規劃了文化休息公園,範圍即如今公園路一帶。從1955年始,利用廢棄建築材料,修建人民會堂、動物園、農業展覽館(舊學宮)、溜冰場等設施。
最早的新會動物園位於人民會堂旁,即如今盆趣園的位置。園內養有雙峰駝、黑熊、梅花鹿、水獺等動物,有些是用特產與兄弟縣交換的,有些則是自己補抓的。
這座小動物園的發展並不順利,50年代時期物資缺乏,動物園為了節省飼養消耗,想出了許多怪招改變動物習性,讓老虎吃素,讓水獺吃紅薯。還利用空地養豬養雞,收集鹿茸,來實現「以園養園,以園建園」方針。但是隨著園內動物數量越來越多,新會需要一座更大的動物園。
50年代,會城最後一座城門北門被拆,由會城城區通往圭峰山的公路剛剛修建,那時北門外全是農田和山地,一片荒蕪景象。
1958年,時任廣州動物園黨委書記李均發回到家鄉新會,他看上了北門外馬山旁邊的金山,提出在這裡開闢新的動物園。這個提議受到新會縣領導的重視,縣委馬上動員幹部群眾將金山一帶的荒山水田改造,由本地著名建築師鍾雪設計,而動物園的主角動物們則一部分由廣州動物園贈送,另一部分從市場上收購。
新動物園分成兩個階段進行建設。1958年開啟的第一階段中,在山頂建成一座迴轉殼結構風景亭,想了解更多50年代磚薄殼建築可以看之前的文章:圭峰山下的神秘廢墟 | 60年前的建築奇譚。
1963年,新的新會動物園正式落成,初名「北園」,人們俗稱為「動物園」或「動物公園」,2001年正式改名為「新會動物園」。這是繼廣州動物園後廣東第二個動物園,更是當時全國唯一縣級動物園。而舊動物園原址,則由本土建築師鍾雪設計建設成具有嶺南庭院風格的盆趣園。
可惜在文革期間,動物園被視為「封資修」產物而遭到破壞,動物慘被殺光。到了1973年,動物園才得以重修,擴建園區,增加設施,隨後動物園迎來了輝煌。
據新會園林處資深職工寶叔回憶,80年代在新會發現了一隻草鴞,被送進動物園,這種頭部酷似貓頭鷹、面容又像猴子的鳥,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賞,那段時間每天到動物園的人絡繹不絕,動物園更是首次收取門票。新會動物園也成為了一個特色景點,本地市民休閒消遣必到去處。1980年,兒童電影《四個小夥伴》更到此取景,足見新會動物園的魅力。
02一座有動物園的城市
至2010年搬遷前,動物園有世界二級保護動物非洲獅,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蟒、熊猴、綠孔雀、梅花鹿、雙峰駱駝,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恆河猴、貓頭鷹、麒麟陸龜等40餘種共350多隻動物。動物園除了作為娛樂悠閒景點,還具有科研和宣教功能,是眾多本地孩子認識自然的一個窗口。
新會動物園還是一個動物收容保護中心,多年來收養了會城乃至江門地區多種流浪或受傷的動物,有不少是市民放棄飼養甚至遺棄的寵物貓狗。
2005年動物園一度計劃建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只因一些實際操作問題而未能實現。動物園竭力保護園內動物,但卻出現不少因參觀者不文明行為傷害動物的事情。如2004年12月,動物園一隻養了六年的鴕鳥,因誤吞遊客隨地扔棄的塑膠袋而噎死;2009年還發生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麒麟陸龜半夜被盜事件。這種種行徑都給動物園增添了許多麻煩。同時,設備、管理的落後讓園內的動物們吃了不收苦頭。
而動物園的所在地也是一個歷史古蹟,金山與鄰近的馬山一帶先後發現29座古窯群,合稱「北門窯址」,其中動物園的鹿場更有8座殘窯遺蹟。1995年7月,市規劃局幹部趙茂松在鹿場看見梅花鹿在扒地上泥土,露出一個類似香爐的物體,他隨即聯繫新會博物館前來挖掘。經過鑑定,證實該物件是唐代青黃釉三足鼎。近年經過進一步考古鑑定,確認北門窯址為明代燒制磚瓦的窯群遺址,由此也能看到動物園這片地域的歷史底蘊。
新會動物園的巔峰在2006年,當年動物園一年接待遊客數超10萬人次,當中有不少是來自周邊城市的遊客。但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娛樂生活的品質要求更高,格局小、動物種類不多、設施破舊的新會動物園很難再吸引遊人。由於過往管理體制的問題,動物園未能及時把握機遇壯大發展,再加上周邊城市新建了不少現代化大型野生動物園,動物園更流失了不少本地客源。
為應對各種挑戰,新會動物園曾作出了不同嘗試。2002年5月,動物園實行集體承包經營、自負盈虧的模式。之後從廣州動物園引進一隻懷孕的母獅,很快母獅誕下了龍鳳胎,這一家三口成了動物園的明星動物,吸引不少市民慕名而來,也為動物園帶來了不少希望,但隨後的SARS和禽流感又使動物園再受打擊。
改制後的動物園沒有了政府補貼,收入來源主要依靠成人5元、兒童2.5元的門票,再加上公益性質單位,到了周六門票半價,又不能主動搞創收項目。90年代動物園最輝煌時曾有日收入過萬的盛況,到改制後月入不足兩萬,而每月動物飼料花費就過萬,動物園一度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
2005年,動物園的窘況經媒體報導後,引起政府方面的重視,政府曾原則同意5年投入250萬用於動物園升級改造,但後來撥款因故被叫停。2007年,動物園被列為江門市科普教育基地,每年獲得兩萬元科研經費,緩解了不少壓力,經過幾年努力,動物園基本達到收支平衡。
03下落不明
經營狀況的好轉並未能延續動物園的生命,動物園的未來方向再被提上議事日程,有關部門也提出了三個方案:一是撤銷動物園改建為開放式公園;二是將動物園搬遷,覓地重建;三則是原址升級改造。但正式文件沒有下達,具方案也一直未落實,動物園的前景變得不明朗。
一年後事情有了定案,2009年,動物園的350多隻動物以及經營執照以10萬元的價格轉讓予江門市良辰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稱將在崖門鎮建成一個面積千畝的大型休閒農莊,其中包含270畝的新動物園,過渡期內動物們暫時安置在崖門鎮已廢棄的古兜小學原址校舍。
動物園搬遷一事在民間也引起熱議,反對者認為動物園不應隨意改造搬遷,動物園其實可基本滿足本地市民需求,而動物加牌照僅10萬元價格成交是「賤賣」。
由於一直有地產開發商覬覦動物園的地皮,有人因此擔心原址的公共綠地用途會被改變;支持者則反駁與其了無生氣地圈養動物,不如改成開放式公園讓更多市民受惠,且搬遷後的新動物園也有望與鄰近的古兜溫泉度假村整合成本地新旅遊資源。
2010年3月29日,在一片爭議聲中動物園搬遷工作低調開展;4月10日,園內最後的3隻獅子和1隻黑熊被送上開往古兜的貨車;4月11日,工人拆除了正門「動物園」三個紅色大字;2011年2月1日,經改造後的動物園以植物觀賞公園的新姿態免費對外開放;2012年4月2日,動物園正門重新掛上「北園」兩個大字,更名為「北園公園」;新會動物園從此成為一個歷史符號。
老動物園劃上了句號,至於規劃美好的新動物園卻只聞樓梯響,原定2011年落成的新園,到2013年仍未見一磚一瓦。良辰公司解釋稱是因為建設用地指標沒有著落、徵地批文沒拿到而無法動工。動物們只能一直蝸居在古兜小學的簡陋臨時籠舍中。
搬遷3年後,由於近親繁殖、自然死亡等原因,動物園原有的40餘種350多隻動物,銳減至10餘種100多隻,甚至有報導稱動物大多已被轉賣。其中3隻獅子,園方為保證其正常繁殖,只能寄養到珠海一所動物園,唯盼望有朝一日新園落成後把獅子接回。
崖門古兜的新動物園項目不了了之,再度引發社會廣泛討論,有人質疑搬遷前是否有做充足的公眾諮詢?既然土地問題沒有解決,為何急於將動物園搬遷?
很快事情有了轉機,2013年新會政府與良辰公司經過協商,決定將動物園再搬遷至圭峰山風景區的石澗公園,定名為「新會石澗公園動物園」,佔地面積達1500畝,並委託廣州一家園林公司設計概念規劃方案。
動物園回遷市區的消息讓不少市民有所期待,然而三年又三年,2016年有網友就新動物園的進展向官方查詢,當時城管局的回覆稱「項目仍在進行選址、決策項目等方面的進一步論證和評估」,直至2020年仍不見蹤影。
距離當年動物園搬遷,已過去整整十年,那批遷出的動物,今天有多少還在世呢?
2020新會動物園的舊址迎來第二次改造,拆除了圍牆的北園公園愈發翠綠可愛。清澈的湖水倒映著散步賞花的遊客,和平塔的鴿子依舊徘徊,由猴山改造而來的兒童遊樂區更深受孩童歡迎。動物園的遷出,無疑為市民帶來更多休憩空間。為幾百隻不不知所蹤的動物尋覓居所,似乎不再是一個迫切問題。
或許這座城市已不再需要一座動物園,但那些關於新會動物園回憶和歷史卻在2010年戛然而止,下落不明。
參考資料
[1] 新會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會縣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廣東省新會縣建設委員會.多快好省建設新會縣城,1958
[3] 譚有祿,林盛.新會動物園好悽涼.南方日報,2005年4月8日
[4] 趙煥明.市民發現流浪動物可送往新會動物園.江門日報,2007年5月14日
[5] 梁長其.新會動物園或將成記憶.江門日報,2008年11月13日
[6] 梁長其.新會動物園曾經好「威水」.江門日報,2008年11月19日
[7] 饒新一.新會動物園350隻動物要「下崗」.羊城晚報,2008年11月21日
[8] 梁長其.新會動物園還有沒有其他選擇?.江門日報,2008年11月27日
[9] 楊興樂.新會動物園動物「下崗」在即.南方日報,2008年12月2日
[10] 李夕菲,梁長其.引入投資搞個新會的「長隆」.江門日報,2010年3月27日
[11] 饒新一.動物園員工列隊「歡送」梅花鹿.羊城晚報,2010年4月4日
[12] 申鵬.新會動物園更名為「北園公園」.南方都市報,2012年4月6日
[13] 曾育軍.動物園新址再變 動物卻被賣.南方都市報,2013年5月24日
[14] 楊興樂.新會動物園搬了還要再搬.南方日報,2013年6月4日
[15] 宋旭民.對動物園搬遷的若干疑問.江門日報,2013年6月5日
[16] 李宜斌.野生動物園空間布局與動物展示方式——兼談新會石澗公園動物園景區概念規劃.廣東園林,2013年第5期
[17] 張開誠,鞏建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與建設.海洋出版社,2018年
如果喜歡我們
歡迎關注/留言/分享
你的每個操作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