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第一天,許多社交平臺都被一則讓人意外的消息刷屏:
《巴啦啦小魔仙》的扮演者、童星孫僑潞,在跨年夜意外去世。
去世的時候,她才25歲...
孫僑潞的媽媽在微博上證實了這個消息,並透露了孫僑潞的死因:
心梗猝死!
「從前看到那些心梗猝死的新聞,並沒有放在心上。
可誰知道,這種事情竟然會發生在自己的女兒身上。」
或許我們並不是《巴啦啦小魔仙》的粉絲,我們的童年也沒有孫僑潞的身影。
但看到這樣一個年輕、鮮活、可愛的生命,就這樣猝不及防地離開了,還是會感到震驚、哀傷 。
更讓人難過的是,孫僑潞去世前的生活狀態,本身就是很多當代年輕人的縮影。
從她發在B站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她常常凌晨三點才忙完工作,一邊洗漱一邊試圖通過網絡和朋友們、粉絲們聊聊天。
過去一年她曾經因為熬夜而被送進醫院。一般來說,實際年齡比身體年齡大四歲就算是身體質量比較差了。根據醫院的檢測,她的身體年齡是39歲。
而這一切可能在更早的時候就開始了:
參加藝考的時候,為了保持體重符合藝考的標準,她吃了很多減肥藥,導致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在美國讀書期間,長期的壓力,讓她患上了焦慮症、抑鬱症。
曾經有兩次輕生經歷,還好都被救回來了。
她也在感慨,24歲之後能明顯感到自己的抵抗力在下降。
說到後面,孫僑潞眼裡都是淚花,勸粉絲們真的不要再熬夜了。
或許是這些經歷讓孫僑潞感慨健康不易,在她12月底發布的最後一條視頻的結尾,她還勸所有的粉絲對紋身這件事要慎重,要珍惜自己的身體和生活:
「畢竟人生很長,你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情。
雖然說要及時行樂,但是畢竟身體是父母給的。
還是要謹慎一些好,小心不讓你回家。」
一語成讖:
就在孫僑潞說完這段話五天後,在跨年夜的晚上,她就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熬過了最難的2020,卻沒有看到2021第一個陽光閃耀的日子。
都說人生無常,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臨,所以要珍惜當下。
可惜已經認識到這個道理的孫僑潞,永遠沒有機會去珍惜她的當下了.
正如孫僑潞去世前,身體已經開始出現問題。
其他人的心梗意外發生前,也常常是有徵兆的。
就在剛剛過去的30天裡,就有兩則「過勞死」的新聞上過熱搜。
一則,是12月4日,某電器品牌福州分公司的一名27歲員工,在年終大會期間猝死。
家屬稱法醫鑑定為過勞死:「一個人被安排兩個崗位,早出晚歸,雙十一期間沒有休息,他說很累」。
一則,就發生在昨天,某電商平臺的一名員工,在凌晨1點下班回家的路上猝死。
而去世時,她只有23歲。
23歲,剛剛從大學校園裡走出來,進入社會,得到了一份外界看起來還不錯的工作...
但她的生命就在這樣充滿期待的年齡,戛然而止。
網傳她去世前已經超負荷工作很久了,做13天休息1天是常態。
令人意外的是,她去世後,網上出現了一則疑似其公司帳號的回應:
「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我一直不以為是資本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的問題,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你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們都可以。」
這段回應表面上看起來有道理,但仔細推敲全是漏洞。
難道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天生就比上一代的人更喜歡拼命、更喜歡熬夜、更願意冒著心梗的風險天天加班嗎?
不,當然不是的。
所謂的可以「選擇安逸日子」的人,「可以控制自己努力」的人,只是少部分的幸運兒。
更多的人,之所以每天那麼拼命的工作,不是因為享受所謂奮鬥的快樂,而是被生活所迫。
上有老、下有小,從房子到孩子,從教育到醫療,只要想要體體面面地活著,就不得不為生計奔波。
在這樣的情況下,誰能心安理得地「選擇」安逸的日子呢?
越是沒有選擇資本的人,才越會「心甘情願」地加班。
退一萬步說,就算寫字樓裡光鮮的員工們是「自願」996的。
那其他為了避免超時一個訂單、風裡來雨裡去的外賣員們,是自願那麼瘋狂地送單的嗎?
那些拿著微薄的薪水,但卻要承受巨大的風險壓力的工人們、基層人員們都是自願拼命的嗎?
或許意識到這樣的發言太殘酷,疑似公司帳號秒刪了這條回答。
可惜,這並不能抵消人們因這位女生去世而產生的憤怒和懷疑:
公司要幹多大事兒,就僱傭多少人。
事兒多了幹不完,就多僱傭一些人。
讓員工為了所謂的宏大目標,無限制地加班,這就是對員工的一種剝削。
不要把人「累死了」,還在一邊說這種「努力是她自己選擇」的!
除了控訴壓榨員工的公司,我們自己也反省「心梗猝死」背後的時代心理。
人們工作、追求財富,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但現代人的生活似乎已經反過來了,努力活著,只是為了繼續工作、追求財富。
為此,就算長遠來看會犧牲掉自己的健康和幸福,短期內也會在所不惜。
不到身體真的敲響警鐘、意外來臨時,就無法清醒和停止。
這就是馬克思所論證的,資本主義對人的異化:
之前在網上流傳了這樣一張照片,標題是「北京地鐵裡的年輕人」。
看不到他們的表情,但從他們的姿勢、他們的白髮上,就能感受到他們的疲憊。
毫不誇張地說,未老先衰,是這一代年輕人的特徵。
與此相對的,預防心梗,則成為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根據國家心血管中心最新的2018年統計報告,
高血壓、冠心病等以前老年人才有的病,正迅速蔓延到年輕人中,癌症年輕化也是不爭的事實。
而有資料顯示,中國心律失常的患者有2000萬人,每年猝死的人數多達60萬,平均每天就有1500人猝死。
這很悲哀,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現實。
對個人而言,在沒有辦法改變時代、選擇安逸的情況下,意識到心梗離自己有多近,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生活方式才是正解。
不幸中的萬幸是,心梗猝死,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
比如,心梗的常見誘因,除了「氣候突變」,大多是人可以主動預防的。
比如,情緒激動、勞累過度、大量吸菸、飲酒。
心梗發作前,身體也會有一些症狀在預警:
比如胸痛、胸悶、伴有背痛、雙上肢不適、多汗。
常常在活動時,或者夜間休息時突然發作。
這些都是心梗發作的典型症狀。
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非典型症狀。
比如牙疼、肚子疼、右肩部疼痛,比較容易被忽略,很難和心梗聯繫起來。
所以,醫生們建議,如果有以上的狀況,尤其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又或者是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抽菸、飲酒的人群。
如果出現了胸部不適、伴有出汗、噁心、嘔吐等症狀,應該立刻就醫。
另外,需要大家清楚的是:
當血栓堵住了血管後,心肌細胞會因為缺血而壞死,這種壞死是沒有辦法恢復的。
所以在90分鐘內儘快地疏通血管、恢復供血,是救命的關鍵。
可是臨床急救中,很多家屬會猶豫和疑惑,質疑醫生們的判斷,耽誤了救助時間。
這也是醫生們希望對大眾科普的:
一旦醫院已經下診斷,是心源性猝死,就儘快籤字同意手術。
最後,改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也是預防心梗猝死的關鍵。
從高以翔到孫僑潞,從基層員工到網際網路富豪,心梗不會因為個人的身份和財富而區別對待,只會因為個人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而選擇降臨。
不要用熬夜的方式去拼工作,更不要用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式,如抽菸喝酒、大吃大喝的辦法去發洩心理的壓力。
點個在看,和家人朋友們分享這一份警醒。
希望2021年,我們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過最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