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圍柏林電影節《瓊斯先生》 ── 第一個報導蘇聯大饑荒的媒體記者
入圍柏林電影節《瓊斯先生》 ── 第一個報導蘇聯大饑荒的媒體記者
-
8.22 | 【黃昏小電影】《瓊斯先生 Mr. Jones 》
1933 年,一位野心勃勃的威爾斯年輕記者加雷斯·瓊斯(Gareth Jones)來到蘇聯旅行,發現了共產主義烏託邦神話後駭人聽聞的現實。由此他開始進行一項常規新聞調查,但試圖在政府掩蓋下挖掘烏克蘭饑荒的真相很快變成了生死攸關的探索。
-
今日為你推薦的影視作品:《不要相信任何人》、《瓊斯先生》(資源在本頁
安德列·查盧帕主演: 詹姆斯·諾頓 / 凡妮莎·柯比 / 彼得·薩斯加德 / 約瑟夫·馬勒 / 肯尼思·庫蘭漢姆 / 費奈拉·伍爾加 / 米卡麗娜·歐贊思佳 / 塞林·瓊斯 / 貝婭塔·波茲尼亞克 / 朱利安·劉易斯·瓊斯 / 理察·艾爾芬 / 簡·豪 / 克日什託夫·皮耶欽斯基類型: 劇情 / 驚悚 / 傳記官方網站: westendfilms.com/screeners/mr_jones.html
-
電影《瓊斯先生》
烏克蘭大饑荒是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發生在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饑荒,據估計,大約有315萬至718萬烏克蘭人死於這一事件,雖然同一時期在蘇聯各地都發生了饑荒。背景當代學者大多贊同這樣的觀點,即烏克蘭大饑荒是在史達林農業集體化運動的背景下出現的災難,造成饑荒的原因有自然因素
-
蘇聯黑歷史解禁,原來我們被騙了幾十年|百家故事
他所見到的,就是發生在1932年和1933年的蘇聯大饑荒。饑寒交迫,民不聊生,雪地上都是屍體,分不清是凍死的還是餓死的。瓊斯啃著難以下咽的樹皮,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一切,記錄下了不為人知的真相。他是第一個在西方報媒刊登關於烏克蘭大饑荒的記者,但當時由於很多知識分子對蘇聯政權持有同情態度,他的報導在同行內並不受歡迎。《紐約時報》的主編倒打一耙,將他形容成了一個騙子,瓊斯的故事只不過是「造謠生事」。
-
大饑荒回憶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電影《瓊斯先生》是由阿格涅絲卡·霍蘭執導,詹姆斯·諾頓、凡妮莎·柯比、彼得·薩斯加德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2月10日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該片講述了威爾斯記者瓊斯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蘇聯烏克蘭發生的一場人為的,導致數百萬人喪生的大饑荒展開了詳盡的報導的故事。
-
類比納粹屠殺猶太人,澤連斯基:烏克蘭大饑荒是前蘇聯的種族清洗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聲稱,為了紀念災難,提醒後人,烏克蘭也在向以色列學習。像紀念猶太人大屠殺國際論壇一樣,烏克蘭官方大力推動紀念烏克蘭大饑荒,讓國際社會接受這一概念,並認可烏克蘭大饑荒是前蘇聯對烏克蘭的種族屠殺,這次大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是前蘇聯有計劃有組織的消滅烏克蘭人。
-
《瓊斯先生》:一個被消失的人,以及一段被試圖掩飾的歷史真相
他曾與希特勒共乘飛機,成為最早親身採訪到希特勒的記者之一;他是第一個不用化名,直接向西方世界報導烏克蘭大饑荒的記者;他來自威爾斯,在年滿30歲的前夕在偽滿洲國遭到刺殺;他名為加雷斯·瓊斯,而電影《瓊斯先生》中,那位唯一的普利茲記者並不是他,而是沃特·杜蘭蒂(彼得·薩斯加德飾)。
-
大災難是誰造成的
轉自:雨中紅蓮作者:千字君 來源:李強好書伴讀1930年代,蘇聯統治下的烏克蘭發生大饑荒,數百萬人餓死。
-
柏林電影節的女導演作品丨《瓊斯先生》
這位英勇的吹哨人是第一個向西方社會揭露烏克蘭大饑荒的記者,他無情地戳穿了前蘇聯政府極力掩蓋下的共產主義烏託邦神話,從而露出史達林極權主義的真面目,更啟發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創作出經典的《動物農莊》。這位寂寂無名的記者及其鮮為人知的經歷成為這部人物傳記片的焦點。
-
1933年,造成烏克蘭300多萬人死亡的大饑荒,是誰造成的?
上個世紀30年代烏克蘭爆發了一場滅絕性的大饑荒,1988年烏克蘭的《歷史》雜誌把這一場大規模人為造成的大饑荒報導了出來,這件事情真實情況才被外界所知曉。烏克蘭獨立之後,官方承認了這件事情,並且在烏克蘭歷史博物館開闢了一個專館,對這一次的大饑荒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大量珍貴的照片以及實物,以及大量的回憶記錄,填滿了這個黑白色調的展館。
-
《瓊斯先生》2019年劇情驚悚
◎譯 名 瓊斯先生/加雷斯·瓊斯/雪地裡的真相(臺) ◎片 名 Mr.Jones/Gareth Jones ◎年 代 2019 ◎產 地 波蘭,英國,烏克蘭 ◎類 別 劇情 / 驚悚 / 傳記 ◎語 言 英語,烏克蘭語,俄語,威爾斯語 ◎字 幕 中英雙字幕 ◎上映日期 2019-02-10(柏林電影節) / 2019-10-25(波蘭) ◎IMDb評分 6.8/10 from 2740 users
-
烏克蘭自由行6大旅遊地推薦
它是從上城到下城最近的路,因而成為手工業產品的交易場所。目前,這條街道已按上個世紀的原樣修復,沿街設有手工藝作坊、藝術沙龍,出售各類具有烏克蘭民族特色的工藝品和紀念品。 金門(Golden Gate)建於11世紀,是現存不多、保留完好的雅羅斯拉夫大公時代的建築之一。
-
蘇聯解體是老布希的功勞?哈佛大學教授:直接原因是烏克蘭獨立
他的作品《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臺前幕後》對蘇聯解體的原因作出了一個完全不同大眾所普遍接受的對蘇聯解體的解釋的解答,核心內容是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在於內部的民族衝突和高層權力鬥爭,直接誘因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政治精英之間的衝突,雙方無法繼續在一個國家的框架下合作。而美國在蘇聯解體後將自己視為冷戰贏家,這種說法其實是老布希為自己邀功的競選策略,而非歷史真相。
-
烏克蘭內鬥的千年根源:蒙古人西徵惹得禍?
在基輔羅斯興盛於烏克蘭大草原之上時,莫斯科還處於一片荒蠻之中。然而,1240年西徵的蒙古大軍毀滅了基輔羅斯,並統治了俄羅斯地區數百年之久。一直持續到15世紀,莫斯科大公國崛起並擊敗了蒙古人,才恢復了斯拉夫人對這塊地區的統治。 所以,烏克蘭人一直有一種情結,就是斯拉夫文明的正統本來是在基輔,但是後來才轉到莫斯科的。這就是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芥蒂的一個歷史根源。
-
《寒冷的1918》極其罕見烏克蘭猛片,400學生軍血戰3000蘇俄士兵!
影片講述1918年冬,400名新入伍的烏克蘭士官生必須堅守基輔,阻擋蘇聯紅軍的大規模入侵。該片披露了蘇聯歷史上一段被刻意掩蓋的過往,也揭示了今天蘇烏之間不可調和的關係是有其深刻歷史原因的。包括後來的烏克蘭大饑荒。1917年6月俄國二月革命後,烏克蘭中央拉達宣布成立高度自治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
為何烏克蘭不在俄羅斯和西方之間左右逢源?
而自古以來,小國從來沒有搞平衡外交的能力和資格,能左右逢源是在自己有價值的前提下,而當前的烏克蘭,因為失去了克裡米亞,在戰略價值上似乎已經一文不值。那麼既然無法走中間路線,為何烏克蘭不選擇和俄羅斯攜手並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