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烏克蘭不搞平衡外交?在靜夜史看來最根本的因素在於烏克蘭沒有這個實力。
要知道,平衡外交的最大要義是「制衡」,這種制衡除了表現為他國之間的制衡,更包括自己對他國的制衡。比如擅長「離岸平衡手」的英國,之所以大陸平衡政策一度玩得風生水起,根本原因不在於歐洲大陸上的勢均力敵,而在於英國的強大實力,這保證了歐洲大陸即便實力不均衡,英國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使其達到均衡。
一句話,想要在大國之間搞平衡,首先自己要是一個強大的大國,具備充當裁判的能力。否則,所謂的平衡外交就成了日俄戰爭期間的清政府,這不是以夷制夷,而是火中取慄。因為無論日本還是沙俄,清朝都不是對手,如果兩國聯合,那麼自己將被啃得渣都不剩。
而烏克蘭何嘗不是這樣的情況?在既幹不過西方國家又剛不過俄羅斯的情況下,你讓烏克蘭搞平衡外交,那是真正的刀尖跳舞,其結果是相當悲慘的。
事實上,雖然烏克蘭曾經是僅次於俄羅斯的世界第三軍事大國,但因為烏克蘭沒有核武器密鑰,而且即便有了密鑰也不可能隨便祭出核武器,所以在體量上,尤其是在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面前,烏克蘭是真正的小國。
而自古以來,小國從來沒有搞平衡外交的能力和資格,能左右逢源是在自己有價值的前提下,而當前的烏克蘭,因為失去了克裡米亞,在戰略價值上似乎已經一文不值。
那麼既然無法走中間路線,為何烏克蘭不選擇和俄羅斯攜手並肩呢?要知道,雖然俄羅斯綜合國力難以與西方國家相提並論,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特點,足以保證俄羅斯能在第一時間將烏克蘭收拾得明明白白,而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西方國家也必然會習慣性失明,眼睜睜地看著烏克蘭被吊打。
在這樣的情況下,烏克蘭想要發展,似乎只有追隨俄羅斯這個選項了。但問題是這恰恰是烏克蘭最不可能做出的選擇,因為:
1、俄烏矛盾由來已久
雖然同屬東斯拉夫民族,有基輔羅斯這個共同祖先,但自14世紀俄羅斯、白羅斯和烏克蘭陸續分化後,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矛盾也就隨之開始了。
靜靜的第聶伯河,將烏克蘭分成面積相差無幾的東西兩部,歷史上的東西烏克蘭分別由沙俄和波蘭統治,這也是今天西烏克蘭親西,東烏克蘭親俄的根本因素。
雖然1654年東烏克蘭和沙俄結盟後,沙俄通過不斷擴張,最終將西烏克蘭也納入版圖,客觀上幫助烏克蘭完成了統一。但沙俄的目的絕不是成人之美,而是不斷同化和蠶食烏克蘭,使烏克蘭徹底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
而導致烏克蘭和俄羅斯反目的原因中,最致命的是1932年的烏克蘭大饑荒和1986年的車諾比事件,這使得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係也越來越遠。
而在1991年蘇聯解體時率先取得民族獨立之後,作為蘇聯大家庭二哥的烏克蘭又在黑海艦隊的繼承以及克裡米亞等的歸屬等問題上與俄羅斯勢同水火。
因為積攢了數百年的新仇舊恨,即便烏克蘭能夠放下仇恨,俄羅斯也不會輕易放棄。
再加上經濟一蹶不振的俄羅斯長期受到西方國家的圍追堵截。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緊密追隨俄羅斯,不僅會成為西方國家的眾矢之的,更必須和貧窮過下去。
可以說,擺脫俄羅斯,本質上是烏克蘭的生存問題。
2、烏克蘭戰略價值高
烏克蘭對於俄羅斯的戰略價值體現在她既是俄羅斯通往西歐的陸上通道,又直接關係到俄羅斯黑海和高加索地區的和平穩定。
這決定了烏克蘭不可能成為下一個白羅斯,因為白羅斯只是俄羅斯對抗西方陣營的前沿和緩衝,而沒有了白羅斯,俄羅斯還有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可以一路向西。
但俄羅斯卻不能失去烏克蘭,因為一旦烏克蘭失守,那麼俄羅斯在黑海地區的主動權就大打折扣。
克裡米亞事件作為俄羅斯在俄烏關係中的輝煌勝利,不僅僅是奪取了2.5萬平方公裡的克裡米亞半島這麼簡單,它除了讓俄羅斯掌握了黑海地區的主動權,從此西方國家艦隊不敢輕易在黑海向俄羅斯挑釁。更讓烏克蘭的戰略價值大打折扣,從此西方國家利用烏克蘭牽制俄羅斯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小。
相比於小小的白羅斯,烏克蘭除了體量大,更有相對重要的地緣位置,這是烏克蘭難以獨善其身,必然被捲入俄羅斯與西方國家漩渦的根本因素。
再加上烏克蘭自蘇聯解體以來,在民主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輕易地中了西方國家顏色革命的毒,比如寧可捨棄克裡米亞和東烏克蘭也要一路向西,這就更讓烏克蘭和俄羅斯沒有了化幹戈為玉帛的可能。
概括來說,烏克蘭不玩平衡外交,根源在於沒有實力,也沒有這個前提。烏克蘭的特殊位置,某種程度上已經註定了它的悲劇命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