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想到80多年前,一位英國記者的親身實踐會給當下的我們帶來意外的共鳴感。這位英勇的吹哨人是第一個向西方社會揭露烏克蘭大饑荒的記者,他無情地戳穿了前蘇聯政府極力掩蓋下的共產主義烏託邦神話,從而露出史達林極權主義的真面目,更啟發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創作出經典的《動物農莊》。這位寂寂無名的記者及其鮮為人知的經歷成為這部人物傳記片的焦點。波蘭女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Agnieszka Holland)擅長拍攝猶太人故事,而作為經歷過「布拉格之春」的知識分子,她拍攝的蘇聯題材作品也是一針見血而帶有尖銳的批判意識。影片中男主角擺脫官員監視,偷乘上鐵皮火車深入烏克蘭集體農場的經歷驚心動魄,殘酷的饑荒刻畫令人慘不忍睹,足以給觀眾上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歷史課。
這個具有驚悚意味的政治題材令我聯想到前幾年好萊塢頒獎季的《模仿遊戲》,然而,這個記者本身並沒有太多閃光點,沒有複雜曲折的身世背景,也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他只是一個涉世未深而無懼權威的典型青年,他追求事實真相的行為具有鮮明的啟示意義,所以他在烏克蘭農場的見聞是影片最有份量、最具震撼的一幕。相比之下,這個主角的塑造手法跟好萊塢的方式相差無幾,似曾相識的情節套路接踵而來,這也許是導演霍蘭近年來拍攝太多美劇所致。現在看的是兩個小時的重剪版,據說去年在柏林放的版本長達2個半小時,政治驚悚片的節奏感全無蹤影。這個劇本沒辦法深入挖掘主角的內心矛盾衝突,因此無法像馬力克的《隱秘的生活》那樣帶來令人反思的時刻,兩部影片的主人公都有面對極權威脅的遭遇。導演霍蘭或許意識到人物刻畫的單向性,於是利用作家奧威爾撰寫《動物農莊》作為切入點在影片開頭引出敘事,並在結尾處再度呼應。這算是一個亮點,不過這個情節明顯不是敘事重點,影片也沒有花去太多筆墨詳述主角如何給予奧威爾寫作靈感,只安排了一場兩人在咖啡館初相識的情節。
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是記者這個令人敬佩的職業,他們對於真相的追求高於一切,他們為說出真相而付出不少代價,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只是在我們當下的時代,這樣的記者越來越少了。希望社會上有更多願意說出真相的人,不論是記者,還是醫生或者普通人,這種精神會引領著國家和社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電影作者
薩弗迪兄弟:《原鑽》丨《好時光》丨《天知道》
特裡·愛德華·沙爾茨:《浪潮》丨《黑夜造訪》丨《克利夏》
烏利胥·柯雷:《平頂房》丨《窗戶周一到》丨《嗜睡症》丨《我房即世界》
賈法·帕納西:《計程車》丨《這不是一部電影》丨《閉幕》丨《三張面孔》
小克萊伯·門多薩:《巴克勞》丨《水瓶座》
康捷米爾·巴拉戈夫:《高個兒》丨《親密》
昆汀·杜皮約:《鹿皮》丨《在警局!》丨《錯》、《惡警蛋碎》
刁亦男:《南方車站的聚會》丨《白日焰火》 丨《夜車》丨《制服》
克裡斯託夫·奧諾雷:《212號房間》丨《喜歡、輕吻、快跑》丨《浴男》
沉醉在電光幻影中,用觸覺品嘗電影,分享電影的愉悅。
長按上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