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臺新聲》微信公眾號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役中,人民日報一線報導團隊不顧個人安危,深入醫院、社區等地採訪。他們在採寫大量公開報導和內參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所見所感忠實地記錄了下來。今天,我們分享湖北分社採編中心主任田豆豆的四篇採訪手記,一起感受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
2月11日,陰
今天凌晨,武漢市發布了社區封閉通告,我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轉給了人民日報客戶端,然後就輾轉反側睡不著了。社區封閉了,我怎麼出去採訪?只有去酒店住了。早上六點,我看媽媽已經起床,連忙跟她「商量」:「媽,我得趕在我們小區封閉之前,搬去酒店住,孩子就拜託給您了。」
媽媽有點沒好氣地說:「你去!我支持你!你常常跑出去採訪,我成天提心弔膽,萬一把病毒帶回來傳給孩子怎麼辦,你年輕扛得住,我們一老一小扛不住啊!況且,你在家,大年三十都沒陪孩子玩,天天採訪寫稿子,連帶著把孩子生物鐘都搞壞了。」
我內疚得不敢開口。從1月20日以來,我每天忙叨叨的,就算居家辦公,也天天忙到凌晨,孩子粘著我,希望媽媽多陪她玩一會,就強撐著等我一起睡覺講故事。這下可好,孩子也變成了「夜貓子」,每晚12點以後才睡,睡到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而她每天上午的睡眠時間,就成了我工作的「黃金時間」,我還心中竊喜。
「去去去!你去了做好防護,千萬別大意。你還咳嗽沒好,把咳嗽藥帶上,記得喝藥。酒店哪裡乾淨?去了第一件事,就是拿酒精把裡面的東西都擦一遍,記住啊!」媽媽是「刀子嘴,豆腐心」,又開始嘮叨了。
當我收拾好行李,孩子突然醒了,大喊一聲「媽媽」!我連忙去房間和她告別,我騙她說:「媽媽今天放假結束了,該上班了,外面有病毒,所以要住酒店。」「不行不行。」孩子眼淚馬上出來了。我媽也連忙一起鬨:「大人比孩子提前上班,媽媽是出差,在家跟奶奶玩!」七嘴八舌地,趁她還沒緩過神來,我連忙提著行李出門了。
到達弘毅大酒店,汪主任和報社前來支援的第一批記者正在門口集結。汪主任說:「我們工作分工做了調整,以後你不跑醫療組,改為領銜帶社區組。今天的幾個選題是……」我二話沒說,立刻接受新分工,腳不點地地投入戰鬥。
第一天到酒店,就忙到凌晨1點,這時才想起,媽媽要我拿酒精把酒店物品擦一擦,還有喝咳嗽藥,早忘到九霄雲外了。
女兒用繪畫作品為田豆豆加油。
2月13日,陰
今天一早,收到一條微信,讓我心裡「咯噔」一下,「昨天你採訪時,差點要跟著胡書記去看望一位80歲的老人。幸虧後來沒去成。這位老人是社區重點關照的對象,大家經常去她家送米送油,可是她今天早上才承認,她的兒子就是一位確診患者。社區的同志多危險啊!」
昨天上午,我和張武軍來到江岸區桃源社區,採訪社區工作者抓「群防群治」的情況。社區黨委書記胡豔郡提到,他們隔幾天就給困難群眾送菜、送藥,還給他們限量送幾個口罩。我好奇地問:「現在藥店都買不到口罩了,你們還有多的可以送?」 胡豔郡打開了話匣子:「我們哪有哦!就連我身上穿的這防護衣,我們戴的口罩,都是一位愛心人士送的。」
我刨根究底問了下去。原來,疫情爆發初期,上級單位要求社區做好發熱患者、疑似患者排查,做好社區消毒工作,可是,最開始給社區根本沒有配發口罩、消毒液等物資,社區工作者也買不到口罩,防護服根本沒有。過了好幾天才配發,也很不夠用。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社區堅持「赤膊上陣」,開展工作。一天,社區居民厲女士進門了,因為她一直自發在組織醫療物資捐贈,貨車進武漢需要開通行證,所以來社區開證明,看見社區幹部居然連一點防護都沒有,連忙說:「我把口罩、防護服也捐你們一點。」就這樣,陸陸續續地,厲女士捐了一些口罩、防護服、體溫計給社區,社區工作者的情況才好一些。「看,我穿的防護服也是厲女士捐的,每天消毒了再穿,不捨得扔。」 胡豔郡說。我看見,這只是普通的非醫用防護服。
跟著胡豔郡在小區各個出入口採訪來支援的「下沉幹部」時,我看見來自湖北機場集團的志願者,有的穿了白色的醫用防護服,有的沒穿。問為什麼沒穿,回答也是:「捨不得穿」。他們還給我講了一個感人故事,一天晚上要轉運患者,志願者左昌坤看社區幹部這麼近距離接觸患者,卻連防護服都沒有,就把自己僅有的防護服贈給了社區。「當時我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胡豔郡真誠地說。「你怎麼沒穿?」志願者問她。她還是回答:「捨不得穿,留給轉運患者的司機師傅穿。」
這些真實的情況,讓我對堅守一線的社區工作者由衷地感到敬佩。他們在缺乏防護的情況下,堅持夜以繼日地工作,守護一方平安,真的太不容易了。在這場大災大難面前,一個個平凡人,化身超級英雄,不顧自身安危,守衛著武漢。英雄的武漢,英雄的人民,就是由這樣一個一個看似平凡的「小人物」組成的。
田豆豆在江岸區桃源社區採訪社區工作者。張武軍 攝
2月18日,晴
今天下午,去江岸區車站街採訪四類人員「大排查」工作。冬日暖陽照在這個曾經無比繁華的街巷上,「民國風」的老建築裡特色小吃店鱗次櫛比,然而今天,幾乎所有的店鋪都是「鐵將軍把門」,街上人煙稀少,無比蕭條。
問及這幾天還能排查到多少「四類人員」,街道幹部說,比過去少多了,就幾個吧。但我們正好看到專門改裝的轉運發熱患者專車,一位身穿防護服的司機志願者正在給車內噴灑消毒劑,於是走上去問他:「這幾天每天轉運多少患者啊?」他說:「一天也有二三十個吧。」看樣子,街道幹部沒掌握實情。
正巧,志願者接到微信,通知他去接一位疑似患者去醫院檢查。張武軍要求跟拍一下患者上車的鏡頭,志願者為難地說:「最好不要,你們沒穿防護服,太危險了。疑似患者裡,其實大多是新冠肺炎患者。」他堅決拒絕了我們。社區幹部說,剛開始招募司機志願者時,還以為不會有人報名,沒想到居然有好多人報名,真是感動壞了。但是,轉運患者危險又辛苦,經常半夜三更還要忙,所以,堅持到最後的,只有幾位了。這位司機師傅,心理壓力也很大,主要是擔心家人。但志願者說:「國家有難,硬著頭皮也得堅持!」
過去是患者到處求助,想去醫院沒床位,現在有床位了,為什麼還有人躲著不去醫院或隔離點呢?街道幹部給我講了一件真實的故事,讓人唏噓不已。她說,有個單親媽媽,和自己媽媽、女兒一起生活,姥姥、媽媽兩個大人都感染了,姥姥住院後,不管社區幹部怎麼勸,媽媽堅決不去醫院,甚至不肯去做核酸檢測。她就是怕自己被隔離了女兒沒人管,就把孩子單獨關在一個房間裡,一日三餐送進去,其他再不接觸。直到姥姥因為新冠肺炎去世了,媽媽才接受核酸檢測,確診之後,住進了方艙醫院。但她還是非常擔心自己的女兒,社區幹部說,我們幫你管孩子,你放心。這位媽媽還是不放心,她擔心,社區幹部經常走街串巷做排查,身上也可能帶有病毒。最後,社區請人看護孩子,把孩子作為「密接人群」送去了隔離酒店。現在,孩子一直沒有出現肺炎症狀,目前為止還很健康。
聽著聽著,不知怎麼眼淚就溼潤了我的眼角。這位媽媽不配合隔離政策,固然不對,但她是怎樣在兩個大人都感染的情況下,護下孩子周全?真是煞費苦心。偉大的母愛,莫過於此。回到酒店,我立刻給湖北省婦聯主席發了條微信,把這個故事發給她,希望婦聯能對這些特殊的孩子多一些關愛。祝這些孩子的家人早日康復出院,讓他們回到家人的懷抱。
2月19日,陰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看手機。第一條大新聞:全市非新冠肺炎特殊患者醫療救治醫院名單公布。想起昨天採訪江岸區車站街輔仁社區的一個細節。採訪時,社區書記一直在接一位腎透析患者的電話,患者反映,雖然昨天武漢市公布了部分非新冠肺炎特殊患者醫療救治醫院名單,但是患者真正去聯繫時,卻排不上號,因為醫院接待能力有限,某醫院一天接待30個透析患者已經飽和,實在是滿足不了需求。社區書記則不停打電話,通過各種私人關係,幫這位患者找可以接收的醫院,同時把他的訴求登記下來上報。
而今天,更多的可接收醫院名單就出爐了。新書記上任後,回應群眾訴求的速度明顯加快。
想起我們在疫情剛剛爆發時,就已經關注到這一問題,並陸續寫過幾次內參反映:因大量醫院被徵用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很多癌症、血液病、腎病等其他重症患者無醫院接收,有人甚至因此死亡。但是,當時由於大量新冠肺炎患者都應收未收,這個問題,政府無法解決、無力解決。如今,隨著「應收盡收」真正落實,這部分其他疾病重症患者的訴求也得到了響應,而且響應速度這麼快,超出我們的預期。實在是讓人欣慰。
女兒盼著媽媽早點結束「出差」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