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湖北分社記者田豆豆「戰疫」採訪手記

2020-12-27 人民網

來源:《金臺新聲》微信公眾號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役中,人民日報一線報導團隊不顧個人安危,深入醫院、社區等地採訪。他們在採寫大量公開報導和內參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所見所感忠實地記錄了下來。今天,我們分享湖北分社採編中心主任田豆豆的四篇採訪手記,一起感受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

2月11日,陰

今天凌晨,武漢市發布了社區封閉通告,我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轉給了人民日報客戶端,然後就輾轉反側睡不著了。社區封閉了,我怎麼出去採訪?只有去酒店住了。早上六點,我看媽媽已經起床,連忙跟她「商量」:「媽,我得趕在我們小區封閉之前,搬去酒店住,孩子就拜託給您了。」

媽媽有點沒好氣地說:「你去!我支持你!你常常跑出去採訪,我成天提心弔膽,萬一把病毒帶回來傳給孩子怎麼辦,你年輕扛得住,我們一老一小扛不住啊!況且,你在家,大年三十都沒陪孩子玩,天天採訪寫稿子,連帶著把孩子生物鐘都搞壞了。」

我內疚得不敢開口。從1月20日以來,我每天忙叨叨的,就算居家辦公,也天天忙到凌晨,孩子粘著我,希望媽媽多陪她玩一會,就強撐著等我一起睡覺講故事。這下可好,孩子也變成了「夜貓子」,每晚12點以後才睡,睡到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而她每天上午的睡眠時間,就成了我工作的「黃金時間」,我還心中竊喜。

「去去去!你去了做好防護,千萬別大意。你還咳嗽沒好,把咳嗽藥帶上,記得喝藥。酒店哪裡乾淨?去了第一件事,就是拿酒精把裡面的東西都擦一遍,記住啊!」媽媽是「刀子嘴,豆腐心」,又開始嘮叨了。

當我收拾好行李,孩子突然醒了,大喊一聲「媽媽」!我連忙去房間和她告別,我騙她說:「媽媽今天放假結束了,該上班了,外面有病毒,所以要住酒店。」「不行不行。」孩子眼淚馬上出來了。我媽也連忙一起鬨:「大人比孩子提前上班,媽媽是出差,在家跟奶奶玩!」七嘴八舌地,趁她還沒緩過神來,我連忙提著行李出門了。

到達弘毅大酒店,汪主任和報社前來支援的第一批記者正在門口集結。汪主任說:「我們工作分工做了調整,以後你不跑醫療組,改為領銜帶社區組。今天的幾個選題是……」我二話沒說,立刻接受新分工,腳不點地地投入戰鬥。

第一天到酒店,就忙到凌晨1點,這時才想起,媽媽要我拿酒精把酒店物品擦一擦,還有喝咳嗽藥,早忘到九霄雲外了。

女兒用繪畫作品為田豆豆加油。

2月13日,陰

今天一早,收到一條微信,讓我心裡「咯噔」一下,「昨天你採訪時,差點要跟著胡書記去看望一位80歲的老人。幸虧後來沒去成。這位老人是社區重點關照的對象,大家經常去她家送米送油,可是她今天早上才承認,她的兒子就是一位確診患者。社區的同志多危險啊!」

昨天上午,我和張武軍來到江岸區桃源社區,採訪社區工作者抓「群防群治」的情況。社區黨委書記胡豔郡提到,他們隔幾天就給困難群眾送菜、送藥,還給他們限量送幾個口罩。我好奇地問:「現在藥店都買不到口罩了,你們還有多的可以送?」 胡豔郡打開了話匣子:「我們哪有哦!就連我身上穿的這防護衣,我們戴的口罩,都是一位愛心人士送的。」

我刨根究底問了下去。原來,疫情爆發初期,上級單位要求社區做好發熱患者、疑似患者排查,做好社區消毒工作,可是,最開始給社區根本沒有配發口罩、消毒液等物資,社區工作者也買不到口罩,防護服根本沒有。過了好幾天才配發,也很不夠用。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社區堅持「赤膊上陣」,開展工作。一天,社區居民厲女士進門了,因為她一直自發在組織醫療物資捐贈,貨車進武漢需要開通行證,所以來社區開證明,看見社區幹部居然連一點防護都沒有,連忙說:「我把口罩、防護服也捐你們一點。」就這樣,陸陸續續地,厲女士捐了一些口罩、防護服、體溫計給社區,社區工作者的情況才好一些。「看,我穿的防護服也是厲女士捐的,每天消毒了再穿,不捨得扔。」 胡豔郡說。我看見,這只是普通的非醫用防護服。

跟著胡豔郡在小區各個出入口採訪來支援的「下沉幹部」時,我看見來自湖北機場集團的志願者,有的穿了白色的醫用防護服,有的沒穿。問為什麼沒穿,回答也是:「捨不得穿」。他們還給我講了一個感人故事,一天晚上要轉運患者,志願者左昌坤看社區幹部這麼近距離接觸患者,卻連防護服都沒有,就把自己僅有的防護服贈給了社區。「當時我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胡豔郡真誠地說。「你怎麼沒穿?」志願者問她。她還是回答:「捨不得穿,留給轉運患者的司機師傅穿。」

這些真實的情況,讓我對堅守一線的社區工作者由衷地感到敬佩。他們在缺乏防護的情況下,堅持夜以繼日地工作,守護一方平安,真的太不容易了。在這場大災大難面前,一個個平凡人,化身超級英雄,不顧自身安危,守衛著武漢。英雄的武漢,英雄的人民,就是由這樣一個一個看似平凡的「小人物」組成的。

田豆豆在江岸區桃源社區採訪社區工作者。張武軍 攝

2月18日,晴

今天下午,去江岸區車站街採訪四類人員「大排查」工作。冬日暖陽照在這個曾經無比繁華的街巷上,「民國風」的老建築裡特色小吃店鱗次櫛比,然而今天,幾乎所有的店鋪都是「鐵將軍把門」,街上人煙稀少,無比蕭條。

問及這幾天還能排查到多少「四類人員」,街道幹部說,比過去少多了,就幾個吧。但我們正好看到專門改裝的轉運發熱患者專車,一位身穿防護服的司機志願者正在給車內噴灑消毒劑,於是走上去問他:「這幾天每天轉運多少患者啊?」他說:「一天也有二三十個吧。」看樣子,街道幹部沒掌握實情。

正巧,志願者接到微信,通知他去接一位疑似患者去醫院檢查。張武軍要求跟拍一下患者上車的鏡頭,志願者為難地說:「最好不要,你們沒穿防護服,太危險了。疑似患者裡,其實大多是新冠肺炎患者。」他堅決拒絕了我們。社區幹部說,剛開始招募司機志願者時,還以為不會有人報名,沒想到居然有好多人報名,真是感動壞了。但是,轉運患者危險又辛苦,經常半夜三更還要忙,所以,堅持到最後的,只有幾位了。這位司機師傅,心理壓力也很大,主要是擔心家人。但志願者說:「國家有難,硬著頭皮也得堅持!」

過去是患者到處求助,想去醫院沒床位,現在有床位了,為什麼還有人躲著不去醫院或隔離點呢?街道幹部給我講了一件真實的故事,讓人唏噓不已。她說,有個單親媽媽,和自己媽媽、女兒一起生活,姥姥、媽媽兩個大人都感染了,姥姥住院後,不管社區幹部怎麼勸,媽媽堅決不去醫院,甚至不肯去做核酸檢測。她就是怕自己被隔離了女兒沒人管,就把孩子單獨關在一個房間裡,一日三餐送進去,其他再不接觸。直到姥姥因為新冠肺炎去世了,媽媽才接受核酸檢測,確診之後,住進了方艙醫院。但她還是非常擔心自己的女兒,社區幹部說,我們幫你管孩子,你放心。這位媽媽還是不放心,她擔心,社區幹部經常走街串巷做排查,身上也可能帶有病毒。最後,社區請人看護孩子,把孩子作為「密接人群」送去了隔離酒店。現在,孩子一直沒有出現肺炎症狀,目前為止還很健康。

聽著聽著,不知怎麼眼淚就溼潤了我的眼角。這位媽媽不配合隔離政策,固然不對,但她是怎樣在兩個大人都感染的情況下,護下孩子周全?真是煞費苦心。偉大的母愛,莫過於此。回到酒店,我立刻給湖北省婦聯主席發了條微信,把這個故事發給她,希望婦聯能對這些特殊的孩子多一些關愛。祝這些孩子的家人早日康復出院,讓他們回到家人的懷抱。

2月19日,陰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看手機。第一條大新聞:全市非新冠肺炎特殊患者醫療救治醫院名單公布。想起昨天採訪江岸區車站街輔仁社區的一個細節。採訪時,社區書記一直在接一位腎透析患者的電話,患者反映,雖然昨天武漢市公布了部分非新冠肺炎特殊患者醫療救治醫院名單,但是患者真正去聯繫時,卻排不上號,因為醫院接待能力有限,某醫院一天接待30個透析患者已經飽和,實在是滿足不了需求。社區書記則不停打電話,通過各種私人關係,幫這位患者找可以接收的醫院,同時把他的訴求登記下來上報。

而今天,更多的可接收醫院名單就出爐了。新書記上任後,回應群眾訴求的速度明顯加快。

想起我們在疫情剛剛爆發時,就已經關注到這一問題,並陸續寫過幾次內參反映:因大量醫院被徵用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很多癌症、血液病、腎病等其他重症患者無醫院接收,有人甚至因此死亡。但是,當時由於大量新冠肺炎患者都應收未收,這個問題,政府無法解決、無力解決。如今,隨著「應收盡收」真正落實,這部分其他疾病重症患者的訴求也得到了響應,而且響應速度這麼快,超出我們的預期。實在是讓人欣慰。

女兒盼著媽媽早點結束「出差」回家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唱響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最強音
    截至2月29日,在湖北武漢的前方報導組組織涉湖北疫情防控報導2171篇(條),包括文字稿618篇(條)、圖片報導1124 篇(條)、新媒體產品429篇(條)。人民日報社湖北分社記者程遠州是報社最早關注和報導武漢疫情的記者。2019年12月31日,程遠州通過調查,率先寫出報導《武漢不明原因肺炎不能斷定是SARS 7例病情危重》,引起廣泛轉載。
  • |人民日報社|文化部|雜誌社|報導組_網易...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湖北分社記者程遠州當選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政治文化部記者時聖宇榮獲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獎。在各基層黨團組織和武漢前方報導組臨時黨團組織推薦的基礎上,經報社團委研究、機關紀委審核,並報社領導和機關黨委批准,決定命名評論部等11個集體為人民日報社青年文明號,決定張武軍等50名同志為人民日報社第十二屆青年崗位能手。
  • 【戰「疫」手記】這是《水調歌頭》?不,這是勇者的吶喊 - 「戰疫...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山東醫療救治隊「逆行而上」,馳援湖北,阻擊疫情。期間不斷傳回一篇一篇戰地信息,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疫情的嚴峻,也切身感受到了逆行者們直面鬥爭的勇敢果決。疫情雖重,但有愛護航,他們用無私無畏的堅守,為這個春節撐起了一片晴空。
  • ——訪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原副社長範偉國
    (受訪者提供)            記者 張正偉         【人物名片】    範偉國,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1951年出生,1980年進入寧波日報社,從事經濟報導,擔任工交財貿部副主任、城市部主任。
  • 樂陵支援湖北醫生趙建廠手記:有家鄉作為後盾,我什麼都不怕!
    2020年2月11日,樂陵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治醫師趙建廠,作為山東省第九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緊急馳援湖北。2月13日,趙建廠與同行的省第九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醫護人員到達距離家鄉千裡之外的湖北省蘄春縣。幾天來,家鄉人民時刻牽掛著趙建廠在湖北的情況,忙碌的工作間隙,趙建廠以簡短的微信形式,記錄了在蘄春縣工作的點點滴滴。他告訴大家:「有家鄉這麼強有力的後盾,我們什麼都不怕,相信我們眾志成城,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趙建廠手記:2月13日,我所在的山東省第九批支援湖北醫療隊一行18名醫護人員來到湖北省蘄春縣,增援新冠肺炎患者醫療救治工作。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 【戰疫採訪手記】賈新城:那些來自戰場後方的感動
    當然,我是非常羨慕戰地記者的。這是一定的——無論坐在幾D的屏幕前方觀影,你都不會感受到現場的風,不會聞到現場的味。然而,我還是沒能有機會去走到一線抗疫民警中間,作一次近距離的拍攝、零距離的採訪、負距離的擁抱。這樣一個特殊時期的戰疫宣傳,我卻都是坐在電腦屏幕前當編劇、做剪輯的——沒錯,是坐,但頸臂後背實在酸疼難忍時也站。說正經的,寫一線人物終究還是要去現場的,沒辦法。可是,那些來自抗疫戰場後方、民警畫面前方的感動,也是真實的。
  • 人民日報社天津分社社長富子梅來校調研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馬超 攝影 宗琪琪 聶際慈)9月30日,人民日報社天津分社社長富子梅、採編中心主任朱虹來校調研,調研座談會在八裡臺校區服務樓召開。校黨委書記楊慶山會見了客人。  楊慶山感謝人民日報一直以來對學校的支持,介紹了南開大學的基本情況和當前著力推動的工作。楊慶山說,今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開大學,對南開百年來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寄語南開師生把學習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宏大目標結合起來,為之而奮鬥。目前學校正在積極適應新的形勢要求,加強相關學科建設,希望今後和人民日報在不同領域開展更多合作。
  • 採訪手記 | 以記者的身份對話
    原創 蔣敏玉 深度訓練營/ 採訪手記 /以記者的身份對話。————————————文 | 蔣敏玉 編輯 | 田蔚琪《私募基金落水記》是我進報社後接的第一個選題,也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實踐。 / 共情與抽離最開始接手的時候,我把記者的身份看的太重。微博上找到一個採訪對象,一上來我就自亮身份,結果利益相關方不願說,受害者不懂為什麼要說,看起來很容易的採訪在開頭就犯了難。所以,顯玲姐教了我一個詞,「共情」。「和採訪對象溝通的時候,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溝通,這樣才能夠獲得最真實的一些感受」。這點常識我不是不知道,但要做又是一回事。
  • 汝州援湖北醫療隊隊長靳彩娜手記⑩:援助湖北——今生最美的旅程
    映象網訊(記者 楊增強 通訊員 秦俊傑)2020年春節,本該是萬家團聚,舉國歡慶的日子,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卻無情滋擾著神州大地的安寧。2月17日,在得知河南省將組建第十批援湖北醫療隊汝州分隊的命令時,中共黨員,現任汝州市人民醫院護理管理部副主任及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靳彩娜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報了名,她率先帶領科室人員向院黨委上交了「請戰書」。英雄的背後,更多的是家人的付出。
  • 湖北影視人重磅打造抗疫電影《武漢戰疫》劇本研討會隆重舉行
    由湖北影視人打造的重磅抗疫7月23日下午在武漢舉行。電影《武漢戰疫》出品方代表朱巒致電影《武漢戰疫》出品方代表朱巒在致辭中說:電影《武漢戰疫》將體現武漢精神,讚美英勇善良的湖北人民,致敬逆行在一線的抗疫英雄,將中國抗擊疫情的艱辛和努力傳播到全世界
  • 記者vlog|我在全球戰疫「神經中樞」的這一年
    世界衛生組織,成為全球戰疫的「神經中樞」。2月拍攝的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樓。(視頻截圖)這一年,新華社日內瓦分社記者杜洋在世衛「紮營蹲守」,參加100多場記者會,用鏡頭記錄下,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的方方面面。
  • 大眾網·海報新聞兩名記者今日收到從湖北寄來的蒙古國...
    其中的三箱羊肉於11日中午送抵大眾報業集團,分到了大眾日報、大眾網、齊魯晚報的7名記者手中,他們曾在疫情期間隨山東省援鄂醫療隊前往武漢、黃岡採訪報導,通過筆和鏡頭講述援鄂故事,大大鼓舞了醫療隊員們的士氣。庚子年初,湖北疫情暴發後,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賀輝、吳軍林主動請纓,先後隨醫療隊出徵湖北。
  • 昔日的師友,今日的同事 我們一起並肩戰疫
    湖北是科教大省,擁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大學醫學院等眾多醫學院校,桃李滿天下。新冠肺炎疫情襲來,那些湖北培養的醫學人才,懷著特殊的「懷鄉」之情踏上「逆行」之旅。他們說:湖北是我的第二故鄉。母校,我要與你並肩作戰。
  • 央視記者20年採訪手記《微光》首發:每個人平凡都在閃閃發光
    這是不僅是一本採訪手記,更是一本從業20年的一線記者,在職業生涯過程中對於社會正義和價值,對於人、人生的領悟與思考隨筆錄。「何姐,我們想你了,你什麼時候來看我們?」忽然,電子屏幕上出現了這樣一群聲音。何盈難掩淚水。2011年,何盈曾在新疆塔縣皮裡村做蹲點報導。
  • 西青記者前線手記—西青白衣天使 那些許下的願望實現了嗎?
    前線手記—西青記者記錄馳援湖北西青白衣天使的動人故事【4月10日 三月十八】西青白衣天使那些許下的願望實現了嗎?今年農曆年的正月十五,遠在湖北武漢馳援的西青醫護人員通過我們的平臺訴說了對孩子和家人的思念。如今,西青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們已經回到家中,與家人團圓。那麼,他們曾經許下的願望,家人們給予的諾言都兌現了嗎,今天我們看一看。★西青馳援武漢第二批醫護人員 董麗娜:在正月十五,董麗娜希望疫情結束後,多陪陪自己剛剛滿三歲的兒子。
  • 【人民觀察】記者手記:魯甸,這裡仍然充滿希望
    在一處搜救地點,記者發現地上有個礦泉水瓶還有兩指水,拿起來就灌了下去。在震中的幾天,記者總是選擇留著兩指礦泉水,因為渴的滋味實在太難受。  到了4日,跑了一夜的記者飢腸轆轆,卻發現根本就沒有人做飯,也找不到任何吃的。救援人員也都沒有吃飯,早早便開始搜救。記者在採訪時發現有棟房子倒塌了一半,室內還有泡麵,顧不得許多衝進去拿了三盒迅速撤出,沒有熱水就幹吃起來。
  • 臺兒莊馳援湖北醫護人員講述戰疫故事
    大眾網·海報新聞棗莊5月22日訊(記者 袁鵬 通訊員 程麗 張延飛)5月21日,棗莊市臺兒莊區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報告會,早些時候臺兒莊區馳援湖北戰疫的一線醫護人員薛志剛、侯妍、慄先芝、於為晶四名「最美逆行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講述了他們感人事跡。
  • 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
    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記錄了抗疫一線江蘇醫護人員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  資料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江蘇省先後派出13批、2813名醫務人員奔赴湖北抗疫前線,參與了15家定點收治醫院和3家方艙醫院的醫療救治,是全國人數最多的省級醫療隊。4月21日晚,抗疫題材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以下簡稱《逆行者》)在江蘇衛視首播,受到廣泛關注。
  • 寫在湖北戰疫最前線的入黨申請書
    「疫情來襲,人民群眾的生命高於一切,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刻,我義無反顧奔赴湖北參加抗疫,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下這份入黨申請書……」2月22日,在湖北鄂州戰疫最前線,石阡縣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王福金飽含深情的筆觸,抒發了白衣戰士的赤誠心聲,鄭重寫下入黨申請書,表達了他對加入黨組織的熱切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