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觀察】記者手記:魯甸,這裡仍然充滿希望

2021-02-15 人民網雲南頻道

  【關鍵詞:生存】

  是的,第一個詞是生存。3日四點半發生地震,六點半我便趕到搭乘飛機第一時間趕往震中龍頭山鎮。經過兩個小時的山路,到達震中時渴的要命,那時對水的渴望,便讓我想起了生存這個詞。在一處搜救地點,記者發現地上有個礦泉水瓶還有兩指水,拿起來就灌了下去。在震中的幾天,記者總是選擇留著兩指礦泉水,因為渴的滋味實在太難受。

  到了4日,跑了一夜的記者飢腸轆轆,卻發現根本就沒有人做飯,也找不到任何吃的。救援人員也都沒有吃飯,早早便開始搜救。記者在採訪時發現有棟房子倒塌了一半,室內還有泡麵,顧不得許多衝進去拿了三盒迅速撤出,沒有熱水就幹吃起來。現在想想,這屬於拿了受災群眾的物資。

  順便說一句,由於缺水帶的衣服有限,5天時間沒有洗澡、洗頭(怕感冒),沒有換衣服(T恤衫和褲子都破了,囧),後來在因為感冒根據社長安排回到縣城休整,買了新衣服洗完澡後剛躺床上就睡著了。

  囉嗦這麼多,記者想說的是,在一個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安全的住所的地方,生存是第一位的。

  【關鍵詞:忙碌】

 

  後來從震中撤到縣上休整,我對妻子調侃:「要是我掛了你多虧啊,婚禮都還沒辦呢!」她說:「不虧啊,還有撫恤金呢!」也只有在稍微喘口氣的時候,才有開玩笑的心情。但是3號晚上,由於一直在路上打電話講述現場,甚至都沒有時間給妻子和父母打電話。

  事實上,當晚包括頭三天,所有人都在忙碌,忙著趕進來了解情況、搜救人員、打通道路、運輸物資,就是沒有時間來悲傷。事實上,記者在災區看到災民流淚的情況並不多,由於死亡人數較大,死亡已經不再像平時那樣遙不可及。

  剛從死亡線上走出的居民很快也忙碌起來,尋找失蹤親人,為親人料理後事,為物資奔忙,當然還有不少忙著幫助救援人員搜救、搬運物資,72小時內,大家忙碌到忘記悲傷。

  【關鍵詞:淚水】

  災區有淚水,但只是一瞬。

  記者在災區流淚兩次,一次是親眼目睹救援人員挖出遇難者遺體。他走後,留下了四個孩子成為孤兒,最大的高三,最小的五年級;由於之前採訪時遇到過這幾個孩子,當時心情特別難受。說實話,見到遺體前,多少有些期待;但見到的一瞬間,眼淚唰得就下來了;回頭看見他的小兒子不知道什麼時候點起了紙錢,不禁悲從中來。但當時,孩子們沒有流淚,跟著部隊搬運遺體、處理後事,他們還得忙碌。從這次以後,我再也不願去跟隨搜救。

  還有一次是因為採訪一位村民。村民借款30多萬蓋了一棟抗震房,但是因為地震導致整個山體移動,所以房子一層還是被嚴重破壞,不過二樓、三樓結構沒有變形,甚至窗戶玻璃都完好無損。地震時他的兒子正在房子擦拭地板,以便三天後搬進新房,然而,地震讓他家的新房夢破滅,還背負了巨債。我特別傻地問他:「欠下這麼多債去建抗震房後悔麼?」他說:「不後悔,這房子保住了我兒子。」說完,他便抹起了眼淚。記者也沒有忍住,抱著他的肩膀陪他抽泣。

  【關鍵詞:沉默】

  

  說實話,在災區中看到的很多東西,我寧可保持沉默。包括那些渾水,包括遇難者的細節描寫,甚至包括一些救災幹部因為著急時發得火、遲遲沒有到達村民手中的援助。抗震救災如同打仗,沒有那麼多講究。

  分社採編主任曾發表評論,說不「造謠」也是一種救災支持。其實何止是不造謠,抗震救災報導中的每篇報導,都該更多考慮社會影響而不是傳播效果。其實總體來看,這次網上轉載的文章還算比較正能量。

  【關鍵詞:貧困】

  

  記者最開始進入時發現房屋破壞並不嚴重,後來隨著採訪才發現,但凡是交通沿線的住戶,大多數經濟條件不錯(一種是靠交通經商經濟好,一種是打工賺錢在路邊建房),2000年以後的房子,基本上沒有倒塌的,這便意味著人員一般不會重傷或死亡。而在偏遠的村社,有的只有一條羊場小路才能到達,一個村社只有十幾戶,住的也多是土坯房,一旦倒塌砸到人,生還希望渺茫。

  要想解決地震傷亡慘重問題,關鍵還是要解決貧困問題,要發展交通。

  【關鍵詞:希望】

  從汶川、玉樹、雅安,事實上,地震造成的損失大,但是由此引起更多社會關注,一攬子從根上解決了發展的巨大問題:比如交通、比如教育、比如公共基礎設施、比如持續的扶持政策。滇東北地區歷史上曾經生產白銀和銅礦,富甲一方,但過度礦產開採和伐木冶煉也導致這裡生態脆弱,加之礦產開採後再,沒有別的資源,交通基礎設施沒有跟上,從而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倘若能夠藉此機會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這裡仍然充滿希望——這不僅僅是對魯甸。

  多說一句的是,貧困地區真的需要錢,更需要志和智。本地沒錢建設基礎設施,國家應該給予更多支持。有個個人觀點:發達地區應該重在給政策,少給錢;貧困地區在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上應該多給錢,但是應該減少直接給貧困群體的錢,幫助他們進入市場經濟,讓他們在市場中賺錢才能讓一個地方從更根本上告別貧困——當然,因病、因災致貧,政府還是應該兜底。(人民日報記者 楊文明)

相關焦點

  • 粵滇扶貧協作|東莞這些眼科醫生給雲南魯甸帶去了光明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曦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奇12月20日晚上,「粵滇扶貧協作」聯合主題採訪活動媒體團一行來到位於雲南魯甸·東莞眼視光診療中心。魯甸縣位於昭通市南部,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的腹心地帶,是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 東莞「光明使者」千裡送「光明」,雲南魯甸上萬患者受益!
    魯甸縣各級領導對眼科幫扶項目高度重視,2018年9月,魯甸縣與東莞光明眼科醫院籤訂了醫療幫扶協議,決定在魯甸縣人民醫院成立魯甸·東莞眼視光診療中心。於強倍感壓力與動力,他要從零開始,幫扶魯甸縣建設一個人員精良、設備完善的眼科診療中心。中心籌備前期,資金缺乏、硬體落後成為擺在於強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 魯甸地震記錄:七日
    地震時她在山上摘花椒的丈夫被滾下的石頭砸中頭部,現已轉到昭通市人民醫院治療。記者 段玉良 攝  8月3日16時30分,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震中位於魯甸縣龍頭山鎮,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曲靖市會澤縣受災嚴重。四川、貴州等鄰近省份均不同程度受影響。
  • 魯甸:健全體系送光明2021年01月09日 星期六03 要聞_ 雲南日報...
    日前,家住魯甸縣樂紅鎮樂紅村的彭天秀老人高興地告訴記者。    78歲的彭天秀是魯甸縣人民醫院「魯甸·東莞眼視光診療中心」成立以來的受益者之一。一年半以前,她的眼睛突然模糊,看不清東西。患病之初她去過醫院,卻無法得到有效治療,近乎失明的她生活難以自理,需要家人全天候照顧。
  • 魯甸龍頭山鎮西屏村自發為武漢捐款2萬餘元
    魯甸龍頭山鎮西屏村自發為武漢捐款2萬餘元 2020-02-20 2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魯甸三中主體結構順利封頂
    12月17日,昭通市魯甸第三中學建設工程主體結構順利封頂。此舉將為魯甸三中早日建成開學奠定堅實基礎。施工現場  魯甸第三中學建設項目是中建一局負責施工的教育部《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重點工程,也是昭通市20所高中教育補短板項目之一。
  • 魯甸七日:逝者走好,生者前行
    今天,災區人民度過了艱難的七天,已故的人們已離開人世七天。今晚19點魯甸廣場將舉行哀悼儀式,在燭光中哀思罹難同胞。
  • 棉衣手套凍瘡膏 39箱物資12日運往魯甸
    &nbsp&nbsp&nbsp&nbsp工作人員將捐助的棉衣、手套、保溫杯裝箱&nbsp&nbsp&nbsp&nbsp記者 申時勳 文 高偉 攝
  • 記者手記:病毒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抗擊新型肺炎)記者手記:病毒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中新社柏林2月6日電 (記者 彭大偉)「我不是病毒!」——近日,在中國全力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時,一個法語寫成的話題標籤「#JeNeSuisPasUnVirus」(我不是病毒)被身處歐洲的亞裔人群頻頻在社交媒體推特等處使用。
  • 記者手記|上海電視節中兩個難忘的瞬間
    記者手記|上海電視節中兩個難忘的瞬間 澎湃新聞記者 楊偲婷 2020-08-08 09:09 來源:澎湃新聞
  • 記者手記:「行走」的意義
    記者手記:「行走」的意義推薦閱讀   四川新聞網內江4月26日(記者 張進春)行走是一種方式,是一種最能貼切感受真實的方式
  • 記者手記丨時隔三年!僜人「魔法師」再次火了
    記者手記丨時隔三年!2018年邊境村莊裡阿胖致富奮鬥的故事被我們宣傳報導後成為了村裡的名人他說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但他願意出名因為這是好事他養的豬也希望更壯實
  • 記者手記:盲盒、卡通公仔、機器人,服貿展商「費思量」
    新華社上海11月4日電記者手記:盲盒、卡通公仔、機器人,服貿展商「費思量」新華社記者宿亮 周蕊盲盒、卡通公仔、機器人、環形大屏幕、社交媒體留影窗……即將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服務貿易展區很特別。
  • 用夢想與希望改變未來——《星夢手記》聲優專訪(上)
    最初看到《星夢手記》的企劃時,我第一眼就被角色吸引到了。每個角色都非常可愛,讓我不禁期待能夠在動畫中看到她們活躍的身影。而在設定方面,因為故事的背景放在了近未來,而且又有VR的要素存在,所以我最初覺得可能會比較難以對劇情進行想像。不過我也因此對後續的故事發展充滿了期待。
  • 採訪手記 | 以記者的身份對話
    原創 蔣敏玉 深度訓練營/ 採訪手記 /以記者的身份對話。————————————文 | 蔣敏玉 編輯 | 田蔚琪《私募基金落水記》是我進報社後接的第一個選題,也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採訪時,記者就是讀者的眼睛。要寫人物,言行舉止缺一不可。一個有形象、有特點的人能夠讓讀者記住他,也能夠讓事件的發生水到渠成。寫人之前要先認識人,採訪前的他人評價,是線稿的勾勒;而現實的觀察就是填充的顏色。對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集合在一起,使人物的形象立體豐滿。
  • 記者手記:「居家令」下紐約人如何購物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紐約4月18日電記者手記:「居家令」下紐約人如何購物新華社記者夏林新冠疫情暴發一個多月來,深居簡出已成為紐約市民生活的常態記者從這份報價單上看到,各類常見食品一應俱全,但價格比疫情之前漲了兩倍多。記者撥打報價單上的電話,對方說,購貨100美元以上可以送貨到家,但需要給送貨人購貨款的百分之十作為小費。紐約一家名為GTSFresh的新鮮蔬果網售平臺以強大物流作為支撐,在疫情期間異軍突起。
  • 用夢想與希望改變未來——《星夢手記》聲優專訪(下)
    :用夢想與希望改變未來——《星夢手記》聲優專訪(上),今天就為白鵝紀的讀者們帶來下篇專訪內容,一起來近距離領略跨次元的新生代偶像風採。相良 《星夢手記》是一部充滿熱情與樂趣的動畫,希望中國的觀眾一定要記得收看。同時,在年底12月24日我們會在上海淺水灣文化藝術中心舉辦《星夢手記》的粉絲見面會,希望屆時可以在會場與大家相見。小原莉子
  • 「非常」手記:從咖啡廳到「雲端」 不一樣的採訪一樣的賀一誠
    (兩會觀察)「非常」手記:從咖啡廳到「雲端」 不一樣的採訪一樣的賀一誠  中新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非常」手記:從咖啡廳到「雲端」 不一樣的採訪一樣的賀一誠  中新社記者 唐貴江  「非常順利,感謝大家!」
  • 記者手記:一部熱播電視劇改變伊斯坦堡危險社區
    新華社伊斯坦堡3月19日電記者手記:一部熱播電視劇改變伊斯坦堡危險社區新華社記者易愛軍龍嘉社區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一座山上,俯視金角灣,幾個月前還「聲名狼藉」——貧民與毒販混雜,犯罪率高,被視為伊斯坦堡最危險的社區之一。
  • 西青記者前線手記—西青白衣天使 那些許下的願望實現了嗎?
    前線手記—西青記者記錄馳援湖北西青白衣天使的動人故事【4月10日 三月十八】西青白衣天使那些許下的願望實現了嗎?★西青馳援武漢第二批醫護人員 董麗娜:在正月十五,董麗娜希望疫情結束後,多陪陪自己剛剛滿三歲的兒子。回到家中,迎接她的不僅有來自家人溫暖的擁抱,還有兒子對母親的愛——他端著洗腳水邁著蹣跚的腳步,給母親洗腳「您照顧病人,我照顧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