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存】
是的,第一個詞是生存。3日四點半發生地震,六點半我便趕到搭乘飛機第一時間趕往震中龍頭山鎮。經過兩個小時的山路,到達震中時渴的要命,那時對水的渴望,便讓我想起了生存這個詞。在一處搜救地點,記者發現地上有個礦泉水瓶還有兩指水,拿起來就灌了下去。在震中的幾天,記者總是選擇留著兩指礦泉水,因為渴的滋味實在太難受。
到了4日,跑了一夜的記者飢腸轆轆,卻發現根本就沒有人做飯,也找不到任何吃的。救援人員也都沒有吃飯,早早便開始搜救。記者在採訪時發現有棟房子倒塌了一半,室內還有泡麵,顧不得許多衝進去拿了三盒迅速撤出,沒有熱水就幹吃起來。現在想想,這屬於拿了受災群眾的物資。
順便說一句,由於缺水帶的衣服有限,5天時間沒有洗澡、洗頭(怕感冒),沒有換衣服(T恤衫和褲子都破了,囧),後來在因為感冒根據社長安排回到縣城休整,買了新衣服洗完澡後剛躺床上就睡著了。
囉嗦這麼多,記者想說的是,在一個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安全的住所的地方,生存是第一位的。
【關鍵詞:忙碌】
後來從震中撤到縣上休整,我對妻子調侃:「要是我掛了你多虧啊,婚禮都還沒辦呢!」她說:「不虧啊,還有撫恤金呢!」也只有在稍微喘口氣的時候,才有開玩笑的心情。但是3號晚上,由於一直在路上打電話講述現場,甚至都沒有時間給妻子和父母打電話。
事實上,當晚包括頭三天,所有人都在忙碌,忙著趕進來了解情況、搜救人員、打通道路、運輸物資,就是沒有時間來悲傷。事實上,記者在災區看到災民流淚的情況並不多,由於死亡人數較大,死亡已經不再像平時那樣遙不可及。
剛從死亡線上走出的居民很快也忙碌起來,尋找失蹤親人,為親人料理後事,為物資奔忙,當然還有不少忙著幫助救援人員搜救、搬運物資,72小時內,大家忙碌到忘記悲傷。
【關鍵詞:淚水】
災區有淚水,但只是一瞬。
記者在災區流淚兩次,一次是親眼目睹救援人員挖出遇難者遺體。他走後,留下了四個孩子成為孤兒,最大的高三,最小的五年級;由於之前採訪時遇到過這幾個孩子,當時心情特別難受。說實話,見到遺體前,多少有些期待;但見到的一瞬間,眼淚唰得就下來了;回頭看見他的小兒子不知道什麼時候點起了紙錢,不禁悲從中來。但當時,孩子們沒有流淚,跟著部隊搬運遺體、處理後事,他們還得忙碌。從這次以後,我再也不願去跟隨搜救。
還有一次是因為採訪一位村民。村民借款30多萬蓋了一棟抗震房,但是因為地震導致整個山體移動,所以房子一層還是被嚴重破壞,不過二樓、三樓結構沒有變形,甚至窗戶玻璃都完好無損。地震時他的兒子正在房子擦拭地板,以便三天後搬進新房,然而,地震讓他家的新房夢破滅,還背負了巨債。我特別傻地問他:「欠下這麼多債去建抗震房後悔麼?」他說:「不後悔,這房子保住了我兒子。」說完,他便抹起了眼淚。記者也沒有忍住,抱著他的肩膀陪他抽泣。
【關鍵詞:沉默】
說實話,在災區中看到的很多東西,我寧可保持沉默。包括那些渾水,包括遇難者的細節描寫,甚至包括一些救災幹部因為著急時發得火、遲遲沒有到達村民手中的援助。抗震救災如同打仗,沒有那麼多講究。
分社採編主任曾發表評論,說不「造謠」也是一種救災支持。其實何止是不造謠,抗震救災報導中的每篇報導,都該更多考慮社會影響而不是傳播效果。其實總體來看,這次網上轉載的文章還算比較正能量。
【關鍵詞:貧困】
記者最開始進入時發現房屋破壞並不嚴重,後來隨著採訪才發現,但凡是交通沿線的住戶,大多數經濟條件不錯(一種是靠交通經商經濟好,一種是打工賺錢在路邊建房),2000年以後的房子,基本上沒有倒塌的,這便意味著人員一般不會重傷或死亡。而在偏遠的村社,有的只有一條羊場小路才能到達,一個村社只有十幾戶,住的也多是土坯房,一旦倒塌砸到人,生還希望渺茫。
要想解決地震傷亡慘重問題,關鍵還是要解決貧困問題,要發展交通。
【關鍵詞:希望】
從汶川、玉樹、雅安,事實上,地震造成的損失大,但是由此引起更多社會關注,一攬子從根上解決了發展的巨大問題:比如交通、比如教育、比如公共基礎設施、比如持續的扶持政策。滇東北地區歷史上曾經生產白銀和銅礦,富甲一方,但過度礦產開採和伐木冶煉也導致這裡生態脆弱,加之礦產開採後再,沒有別的資源,交通基礎設施沒有跟上,從而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倘若能夠藉此機會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這裡仍然充滿希望——這不僅僅是對魯甸。
多說一句的是,貧困地區真的需要錢,更需要志和智。本地沒錢建設基礎設施,國家應該給予更多支持。有個個人觀點:發達地區應該重在給政策,少給錢;貧困地區在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上應該多給錢,但是應該減少直接給貧困群體的錢,幫助他們進入市場經濟,讓他們在市場中賺錢才能讓一個地方從更根本上告別貧困——當然,因病、因災致貧,政府還是應該兜底。(人民日報記者 楊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