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型肺炎)記者手記:病毒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中新社柏林2月6日電 (記者 彭大偉)「我不是病毒!」——近日,在中國全力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時,一個法語寫成的話題標籤「#JeNeSuisPasUnVirus」(我不是病毒)被身處歐洲的亞裔人群頻頻在社交媒體推特等處使用。
他們經歷了什麼?
2月2日,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在官網發布提醒指出,疫情暴發以來,特別是德國連續出現確診病例以來,其防疫工作面臨挑戰,公眾關注度和焦慮同步上升。一些地區相繼發生個別人針對中國公民的侮辱乃至歧視言行,甚至有暴力行為個案。據此間媒體報導,近日來在英法等其它一些歐洲國家,華人亦在現實生活和大眾媒體遭遇不同程度的「另眼相待」。
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嚴肅時政類周刊《明鏡》(Der Spiegel)近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封面赫然寫著「新型冠狀病毒」,然後一行黃色大字「中國製造」,副標題「當全球化成為致命危險」,最後選擇了一張很有聳動效果的配圖。
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孟虹指出,這期封面一出,很快引起了在德華僑華人和留德學人等的不滿和抗議,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危機時期影響了德國民眾對中國的積極認知。
曾在《明鏡》擔任調查記者近20年的德中友協聯合會副主席菲利克斯·庫爾茨4日向記者表示,「特別是在過去的幾天中,我們發現,對中國人的蔑視和排斥的情緒明顯加劇」。以「新冠病毒:中國製造」為媒體標語,尤其引起了網際網路和眾多媒體平臺的大規模恐慌。「製造恐慌正中種族主義者下懷」。
在這種背景下,歐洲著名思想家齊澤克投書德國《世界報》,文章寫道:「真正應該感到羞愧的,是這個世界上我們所有只想著如何隔離中國人的人。」
令人寬慰的是,同樣是在歐洲,幾天前已宣布「國家緊急狀態」的義大利,官方和民間向華人和亞裔更多地釋放了團結一致、守望相助的信號。
在文藝復興發源地佛羅倫斯,一位華裔青年在鬧市街頭做起了「實驗」:戴上口罩、蒙上眼睛,一旁的牌子用中、英、意三種文字寫著:「我不是病毒,我是人類,不要對我有歧視。」
令人意外和驚喜的是,他收穫了許多的擁抱。還有很多人幫他摘掉口罩,再次與他擁抱。佛羅倫斯市長納德拉日前還在推特上發起「給中國人一個擁抱」的話題,在一段視頻中,他主動擁抱一位當地華人,並說道「在這場共同的戰役中,我們與華人社會同在」;「我一點也不害怕」。
對於身處一萬公裡之遙的歐洲,抑或其它更遠的遠方的人們,為什麼應該希望中國儘快戰勝疫情,並為之伸出援手,而非相反?
道理並不難理解。中國與歐洲在經濟方面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步入一家德國的大型超市,抑或瑞士的電器城、法國的建材市場,在中國入世近20年後的今天,中國製造早已無處不在,而今時今日的中國製造早已非「廉價、仿製」的代名詞,而是意味著華為智慧型手機這樣備受外國消費者喜愛甚至追捧的產品。
另一方面,經過多年發展,中國佔全球GDP比重已佔到16%。以德國企業為例,中國已成為德國三大車企最重要的海外市場,同時也是巴斯夫、西門子等德企巨頭的重點投資目的國。
正如波蘭前副總理、著名經濟學家科沃德科在日前閉幕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期間所闡述的,目前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之一。「誰要是不希望中國好,就是不希望自己好」。
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在1月末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向世衛總幹事提出這一建議的突發事件委員會亦強調,這次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本著支持和讚賞中國、中國人民以及在此次疫情的最前線中國所採取的各項行動的精神來看待,並希望中國的透明行動取得成功。「全球需要團結一致,協調努力,加強世界其他地區的防範工作,並向可能需要更多支持的地區提供協助。」
倘若回看從「非典」到伊波拉、中東呼吸症候群至今的人類社會應對危機的經驗,已故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Ulrich Beck)《風險社會》一書中的論斷言猶在耳:
「風險不同於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的工廠或職業危機。風險不再局限於特定的地域或團體,而是呈現出全球化趨勢。它不僅跨越民族國家的邊界,也模糊了生產和再生產的界線。」
身處德國,感悟冷暖。令筆者近來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德國前總統霍斯特·克勒2014年在北京一所高校發表演講時,為了說明各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曾引用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病毒當前,這首詩值得我們一再記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