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國解讀:所謂上流社會以及勢利眼眾生相

2021-01-08 騰訊網

[摘要]託克維爾一語中的:「貴族經常犯下非常殘暴和非人的行徑,但是他們很少懷有卑躬屈膝的念頭,他們會對小情趣表示不屑,即使他們自己也樂在其中。」

本文摘自《勢利》 ,(美) 約瑟夫·艾本斯坦 著,馬紹博 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

圖源於網絡

英國人比任何一個民族都精於勢利。當年的日不落帝國有一種類似哥白尼日心說的心態,認為地球是繞著他們轉動的。有一家英國報紙還寫過一條著名的標題:「被濃霧遮斷的大陸」——這群人竟然堂而皇之地把英國稱為大陸。英國有一套嚴格的階級體系,而且苟延殘喘至今。英國小說家帕特·巴克在《鬼路》這部小說中寫道:「漫步於斯卡布羅任何一角,你都能看到英國的階級體系以一種繁複到令人恐懼的形式展現在面前。」英國人很小的時候就會開始熟悉這個體系,掌握階級層次之間殘酷的差別——如果你想在社交場上如魚得水,更得熟極而流。伯納斯男爵在自傳的第一卷《早年》之中回憶自己幼時剛剛入學,「就必須掌握一種判斷力,要知道服從哪些人、平等對待哪些人、哪些人可以瞧不起、哪些人可以忽視和欺辱。」

儘管法國人有的方面比英國人細膩,但在這些事務上反而更加吹毛求疵,對此普魯斯特的作品中有精彩的剖析。法國人最大的惡習無疑就是對品味的極端苛求,而且還會尖刻地評價那些缺乏品味的人。也許這是因為法國在戰時頻頻受挫的緣故,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米西亞·賽特就注意到,法國人已經開始用「巧妙的侮辱取代了殷勤的恭維。」法國人對講法語講不好的人一貫缺乏容忍。英國人發現語言的優雅程度可以顯示地位和素質的高低、昭示使用者的出身,而這一切都可以當做攻擊對方的利器。(據說在今日的美國,一口標準正確的英語日益成為中產以上階層的標誌。)但不管英法兩國人民有多少分歧(也有出奇相似之處),兩國人起碼就一件事達成了長期共識:美國人淺薄、粗陋、糟糕得一塌糊塗。

相反,美國人眼中的典型勢利眼要麼是英國人,要麼是崇英的美國人。我年輕的時候,美國電影裡的勢利眼經常由克裡夫頓·韋布或喬治·桑德斯飾演,而阿道夫·門吉歐扮演的勢利眼總帶著幾分歐式習氣。那些形象都是誇誇其談的卑鄙小人,雖然受過很好的教育,但膽小怯懦、沒有同情心、愛慕虛榮,而且無一例外都極為傲慢。

流行文化總是在嘲笑崇英派勢利眼,但在那些所謂的受教育群體當中,崇英卻是一件嚴肅的事業。在學術界,哈佛英院教授巴雷特·文德爾等人聲稱只有英國血統的學生才適合學習英國文學云云,這些言論讓崇英派飽受詬病。其實明明存在比克裡夫頓·韋布、喬治· 桑德斯和巴雷特·文德爾等人更低調安靜的崇英方式,而且更容易被人接受。崇拜義大利的風尚來得稍晚一點,早期的代表人物是伯納德·貝倫森和喬治· 桑塔亞納,不過這兩位雖然熱愛義大利,但從來沒有試圖模仿義大利上流貴族的生活方式。義大利人總體上似乎是反對勢利心的,但時尚界人士除外。德國人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曾讓生活作風大膽的英國人傾心不已,不過似乎在希特勒上臺之後就魅力不再。不過W.H.奧登和蘭德爾·賈雷爾在文化方面都有親德傾向。

在美國民眾當中,只有自認為比同胞更高貴的那群人才會養成崇英和崇法的傾向。他們自以為本應屬於更廣闊的世界,彼處的優良傳統(英國)或高雅文化(法國)的氛圍都比美國本土更濃鬱。和歐洲人結婚的美國人把這種嚮往刷新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人還沒離開美國,已經以半個歐洲人自居了。據我觀察,這類人後來基本都會對自己的同胞產生蔑視。

崇英心態在美國的教育界隨處可見,美國東部的寄宿學校和大學尤為嚴重,從組織模式到建築風格一律照搬英國。美國人有些習俗比英式還英式,比如維吉尼亞州很流行的盛裝獵狐就是一種稀奇古怪的習慣。美國各大城市都有隸屬於法語聯盟的分支機構,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向學生灌輸法語和法國文化。直到今天還有人把孩子送去紐約的法式高中學習,但這類高中原本是為了便於國外的法國兒童獲得高中畢業會考證書而興辦的學校。英國和法國就沒有這種專門學習美國文化的學校,因為他們覺得沒有必要,所以也很難想像這種學校會是什麼樣子。而且英法人士來美國定居,主要衝著美國更好的經濟機會來的,他們並沒覺得美國文化有多優越,不過近年來有些人倒是覺得美國文化更開放、更有活力。

到歐洲定居的美國人士大多都希望能夠接受更豐富、深湛的文化薰陶,他們究竟是否得償所願,比較難說。一提到上世紀末旅居國外的美國人,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優雅的默菲夫婦,招待「沒那麼迷惘的一代」作家的東道主。不過這些人最後都成了永久漂泊的遊客。除了格特魯德·斯坦因之外,其他美國作家給人的印象好像都是在歐洲居無定所。伯納德·貝倫森在義大利託斯卡納的別墅裡享受了二十世紀最奢侈的旅居生涯,但仍然不能說他完全融入了歐洲生活,他倒是不像遊客,反而像個遊客中心。

亨利·詹姆斯說「美國人生來就面對著複雜的命運,其中一項責任就是必須與對歐洲的盲目崇拜作鬥爭。」詹姆斯的意思是說,由於美國人在感性上被歐洲所蠱惑,所以民眾總有高估歐洲的危險。這種誘惑直到今天仍然強大,即便美國人心知肚明歐洲已經不似往昔,不再具有輝煌的政治實力和文化資源。

我個人比較崇英,參觀牛津或劍橋的時候總是難掩遺憾,覺得當初要是在這裡上了大學該多好。不過有些來這裡上過學的美國人好像完全沒得到什麼薰陶,比如比爾·柯林頓。英式口音和習慣讓我且羨且妒——比如把「tirade」和「charade」發成「terrod」和「sheered」、說「whilst」不說「while」;英國服飾也都讓我心癢難耐——比如製作精良的鞋子、毛衣和西裝(古老的意第緒語格言也教導我們「要像英國人一樣打扮自己」。)有人問倫道夫·邱吉爾當時的首相候選人哈羅德·麥克米蘭是否平易近人,邱吉爾答道:「平易近人?平易近人個鬼!他這個人最古怪了。英國人民需要的是身份顯赫、教養良好的官員。」英國如今仍然可以培養出學養深厚、識見高超、心思細膩的人物。在英國,教養良好而且成就傑出的人比在美國好過一些,在美國如果擁有以上這兩種優良品質,反而可能被當做攻擊的把柄,在政治生活當中尤為如此。

崇英派人士仰慕的是英國社會和知識界中普遍瀰漫的貴族氣氛。美國社會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將配備英國秘書視為地位超群的標誌。而在美國教育界,一名口音悅耳的英國學者年收入比一位學術造詣相差無幾的美國學者高兩萬美元,這一切當然都是可悲的勢利行徑。(當崇英如我者遇到了真正的上流社會英式口音,激進的社會主義想法就會蠢蠢欲動,我會覺得奧利弗·克倫威爾的事業總的來說還真是高尚,真可惜做得不太徹底。)

託克維爾一語中的:「貴族經常犯下非常殘暴和非人的行徑,但是他們很少懷有卑躬屈膝的念頭,他們會對小情趣表示不屑,即使他們自己也樂在其中。」美國人(起碼是崇英的美國人)一直覺得英國人懷有一種更為宏大、超然和冷靜的人生觀,直到最近英國政客、娛樂界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開始放下架子模仿他們的美國同行。

在我看重的某些領域,英國人確實一直做得更好,比如知識分子雜誌、小說創作、戲劇、電影、學術成就、喜劇、遣詞造句的考究程度等等。我很少將自己的崇英心態訴諸實踐:我不模仿英式口音、夏天不穿毛呢衣服、注意保養牙齒、不喜歡去骨肉、也不把蔬菜煮得稀爛。我早就有意避免使用「在早期(early on)」和「到頭來(in the event)」之類的英式慣用語,但時常還會在演講中溜出一兩句,比如「了結了那件事(put paid to that)」,或者這樣或那樣東西的「壽命會長過我(would see me out)」。我偶爾也會買幾件英國產的服裝,尤其是牛津城內服裝店賣的那種厚到不用衣架都能自己立住的燈芯絨褲子,這褲子的壽命大概真的會「長過我」。如果我在《文匯》、《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增刊》、《倫敦書評》等英國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散文或者評論,我就會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好像突然成為了某個高端俱樂部的會員。不過我的這種勢利相純然展露在內心層面,只是為了確證自己屬於最出色的知識分子群體,並沒有藉此欺凌他人,因此還算不上徹頭徹尾的勢利行徑。

而美國人的崇法心態則是另外一碼事。英國人的確有值得讚美之處,他們建立了日不落帝國,有過一段開疆拓土的輝煌歷史,而且那種公平競爭的精神和體面莊重的意識都不是偽裝出來的,但想找出法國人值得仰慕的優點可不容易。這個民族沒有太多驍勇善戰的經歷,只有零星幾位成功對抗了邪惡政府的英雄人物,比如聖女貞德、 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還有參加抵抗運動的加繆。而且那一群筆觸辛刻的法國諷刺作家可不是憑空誕生的——法國社會提供了人性自私一面最豐富的案例,所以拉羅什富科、福樓拜直到塞利納這些作家才能各取所需,把各自對人性最悲觀的看法編織成精美的文藝作品。

因此美國的崇法派就與崇英派分道揚鑣。首先,崇法心態從本質上而言,並不是效仿法國的貴族做派,因為沒人能指望自己效仿成功。法國如今殘存的貴族群體,如諾瓦耶家族、卡波內家族、格雷福荷家族和科賽爾家族之流,他們的圈子極度排外、文化曲高和寡、生活方式奢侈到高不可攀,完全不可能模仿。因此崇法的美國人從法國農民階層和資產階級上流社會那裡學來了一套不倫不類的風格——豆子燜肉,配上一瓶100美元的紅酒。崇法勢利行為主要是繞著法式美食、紅酒和法語打轉,而在這些方面我們這種外國佬永遠沒有希望和法國人競爭。

崇法的美國人無法真正得償所願。《流動的盛宴》是海明威撰寫的巴黎見聞錄,儘管他急於表露自己的遊覽多麼深入,但整本書就沒提到幾個法國人。海明威在法國的日子大多都與他的美國和英國朋友一起度過,而法國人對海明威和任何美國人都不甚熱情。雖然歐文·肖、詹姆斯·瓊斯、黛安娜·詹森等美國小說家都在法國度過了晚年,但無一不是大筆錢財傍身——只有巨額財富才能充當填補文化鴻溝的緩衝物。

作品簡介

《勢利》 ,(美) 約瑟夫·艾本斯坦 著,馬紹博 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

美國總統川普是個大勢利眼,喜歡誇耀自己錢多和娶俗氣的女人。

維吉尼亞·伍爾夫在《我是勢利眼嗎?》一文中承認了自己的勢利傾向,她與牛津大學政治哲學家以賽亞·伯林晤面後,寫信給友人說:「我認為他是個吞火的小丑。」伍爾夫還用勢利對付文壇對手,曾經攻擊才華遠超於她的詹姆斯·喬伊斯「毫無教養」。

普魯斯特早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勢利眼,晚年卻變成一名最偉大的勢利眼鑑別家和批評家。他認為勢利「是對與性格無關之物的贊慕」,即對表象的過分重視。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喜歡到餐廳一類公共場所去試探自己的名氣,如果沒人認出他(這是常事),他還會有點失望。

安迪·沃霍爾一直都無比渴望成名,但他絕對不盲目。他對社會地位的一套體系有非常明確的認識,知道如何從曼哈頓廣告和藝術界一點點積累時尚圈最強大的人脈資源。他尚未成名之時就醉心於與名流交遊。杜魯門·卡波特回憶說,安迪·沃霍爾有一段時間每天都給他寫信,還總在他家門口轉悠。

蘇珊·桑塔格的魅力究竟從何而來呢?答案就在於她將勢利心態和自我推銷的技巧成功地結合了起來。桑塔格的出版商將她精心包裝成一個深邃、美麗、前衛、法國化的嚴肅知識分子,只有在美國這個追捧歐洲文化的勢利心態以及文化自卑感揮之不去的地方,她才能夠獲得現有的成功。

無論是豪門貴胄還是販夫走卒,無論是社會名流還是凡夫俗子,人人都擺脫不了骨子裡的勢利心理。勢利眼就像細菌一樣,無處不在。作者以美國社會為例,分析了人們的種種勢利心理,旁徵博引,揮灑自如,文筆之詼諧,讓人不時捧腹大笑,笑過之後又禁不住冒一身冷汗,原來自己的勢利眼心理一點兒也不比別人少。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上流社會》所謂上流社會
    朋友推薦的,看到一半的時候我覺得可能確實很反應政黨上層這種生活,我很難受,可能是因為沒有太多的接觸到社會,我帶著震驚,不理解的態度去看,甚至有些難以接受,所謂的上流社會就是這麼骯髒不堪嗎? 或許以後我工作了正式進入社會在看這部電影也會有新的看法,希望以後我經歷的沒有太多黑暗。
  • 臺北人|新舊時代交替的社會眾生相
    臺北人|新舊時代交替的社會眾生相《臺北人》是白先勇先生創作的短篇小說集,由十四篇聚合在一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白先勇以細膩的筆觸,敘寫了臺灣新舊時代交替的社會眾生相。《臺北人》中十四篇包括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從叱吒風雲的將軍到卑微的僕人,從上流階層的富太太到地位低下的舞女。在時代的波折下,他們命運多舛,隨波逐流,他們追憶過去,思念故鄉。
  • 《上流社會》藝術就是大便,上流社會就是垃圾!
    導演通過這「上流社會」的畫面襯託出現實的醜陋及貪慾。遺憾的是,看看5.5分的評價,看看這些沒有信仰,沒有人性及沒有思想的評論吧!每個人居然把情色的部分來調侃。但實際上,我們同樣應該反思,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每天早出晚歸拼命工作的國度,我們的「上流社會」是怎麼樣,是如何剝削我們的。難道這種所謂的」上流社會」不是真真切切地發生在我們身邊嗎?
  • 曾罵過前任陳凱歌,懟過馮小剛的洪晃,揭開了上流社會的面紗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爭吵,但有人的地方也會有問題,在整個社會上每一天都會有爭吵。或者說有一些所謂的腥風血雨,而在娛樂圈裡面,她肯定也是有的,畢竟娛樂圈也是屬於社會中的一部分的。對於很多小明星而已,娛樂圈是一個上流社會。
  • 都市愛情喜劇《關機》明日公映,手機直擊當代眾生相引深思
    演繹新秀與老戲骨之間的演技碰撞成為該影片當之無愧的「焦點」,且看影片的三大「痛」點直擊手機下社會群像的困惑與考驗,以高歌猛進之態成為觀眾觀影首選!點擊獲取影片更多資訊「痛」點一:手機關機展現當代眾生相手機作為當代都市中人社交、生存的利器,幾乎已經到了寸不離手的地步,無論是在地鐵、公交、甚至開車,都能隨處可見「低頭族手機黨」,他們在職場、生活
  • 都市愛情喜劇《關機》明日公映 手機直擊當代眾生相引深思
    演繹新秀與老戲骨之間的演技碰撞成為該影片當之無愧的「焦點」,且看影片的三大「痛」點直擊手機下社會群像的困惑與考驗,以高歌猛進之態成為觀眾觀影首選!「痛」點一:手機關機展現當代眾生相手機作為當代都市中人社交、生存的利器,幾乎已經到了寸不離手的地步,無論是在地鐵、公交、甚至開車,都能隨處可見「低頭族手機黨」,他們在職場、生活
  • 《美國政治:激蕩於理想與現實之間》:解讀當代美國政治與社會
    在本書中,讀者看到的是中年亨廷頓——成熟而通達,充分了解政策與社會現實,但仍不失理想與樂觀,在不和諧的嘈雜當中尋找穩重的節奏,為常識與共識開拓發聲的渠道。這樣的亨廷頓,浮躁的閱讀心態恐怕欣賞不來。而對於想深入了解美國、特別是想真正理解當代美國政治與社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則是絕對不應錯過的。它所書寫的20世紀60年代正是現代美國與後現代美國的分水嶺。
  • 《天道》:淺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
    一個85後,酷愛解讀《天道》與《天幕紅塵》。每日一更,喜歡的話,請點個關注。《天道》解析,全網首發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眼界去解讀《天道》,至於看到什麼,知道什麼,都是你自己的極限。能否剝離那雙眾生之見的眼睛和執念,才是解讀《天道》最根本的。
  • 《上流社會》欲望,出軌,上位,這部韓劇將上流社會的醜陋扒的一乾二淨!
    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有想過,畢竟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要想真的不被沾染,幾乎是不可能的誰不願意成為一個上流社會的人,不在為了金錢忙碌,不在為了工作低三下四求人於是欲望成為了當代人最大的動力,領導要求員工要有狼性,所謂狼性無非就是掙更多的錢,直白的說就是金錢至上而這部韓劇就講述了兩個中產階級的人,一個想要踏入政治圈,一個想要成為館長,在進入上流的社會過程中
  • 《張大小姐》:瞧,那些上流社會的人
    一時間,愛馬仕、太太團、上流社會,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正如古代勞動人民對於皇后的生活總局限於「皇后娘娘午睡起床吃柿餅」、「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卷大蔥」的想像中,人民群眾對於上流社會的好奇與嚮往由來已久,從古至今,始終不變,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傳媒手段的發達,不斷與時俱進。
  • 《上流社會》上流社會沒有上流
    沒錯,也真的是這樣,不過電影想要設定的是,女主角是想進入上流社會的上流人。 所以說,上流社會眼裡,只能容得下自己的人,比如美術館館長雖然和韓會長關係不好,但他們還是捆綁在一起,牢牢構成上流社會的大圈子,外面的人 no way 本片還有幾點,比如其中情色畫面的展示,在男主和秘書有那一部分的畫面時 大多數人心中應該是想的:哦,接下來應該輪到女主了吧,果不其然,女主和前男友也拍了。
  • 社會上流與底層生活無法逾越的鴻溝——電影《寄生蟲》的社會隱喻
    金家四口通過一出出荒誕離奇的設計成功取代了樸家的司機和保姆,寄生到了這個社會上流家庭>半地下室中的老金一家寄生在上流社會的保姆夫妻《寄生蟲》這部影片探討的是在當代資本社會環境下,,找到好的工作,更別提什麼階層躍遷,最終他們能做的就是要麼寄生在上流社會,要麼在尊嚴被踐踏待盡之後魚死網破。
  • 《上流社會》上流社會不「上流」下流社會不「下流」
    上流社會的定義不單單是極大的財力、極大的權利、極廣的人脈,當然這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古有中舉遊街,今有媒體巡演。試問人活一世誰不想人前顯貴躋身上流?我個人所理解的上流是在擁有上述東西的情況下仍然有極好的教養和極高的覺悟。上流社會的人不一定幹著「上流的事」,下流社會的人也不一定就幹「下流」事。
  • 唐頓莊園裡的一群勢利眼
    他是英國著名編劇、影視製作人、作家,作品頗豐,為電影《高斯福德莊園》寫過劇本並獲得2002年奧斯卡最佳編劇獎。由他創作、編劇、擔任聯合製片人的肥皂劇《唐頓莊園》第三季在英國剛剛播完,正在美國熱播。《唐頓莊園》在2010年秋天首播,很快紅透全球,轉播權賣到了100多個國家,甚至在美國都創下收視紀錄,收視率超過熱門劇《廣告狂人》。
  • 《Parasite 》上流社會的寄生蟲
    結果韓國電影《寄生上流》(Parasite)橫掃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到最佳原創劇本的四項含金量最高的奧斯卡獎項,快速搶走了聚光燈。這是奧斯卡歷史上第一次把最佳影片頒給非美國電影,而且同臺競技的包括《1917》、《小婦人》、《小丑》、《福特和法拉利》、《喬喬的異想世界》等在內的其他影片,無一不是攝獲人心的佳作。
  • 韓影《上流社會》完整版:欲望衝撞
    類型: 劇情 / 情色製片國家/地區: 韓國語言: 韓語上映日期: 2018-08-29(韓國)片長: 120分鐘 / 137分鐘(Netflix)又名: High Society《上流社會》是由邊赫執導,樸海日、秀愛主演的劇情電影,於2018年8月29日在韓國上映。
  • 「名門痞女」和她的「上流社會」
    陳凱歌當然不能忍,直接把人家給告了。眾所周知,《無極》一直是陳凱歌不能提的爆點。之前主持人柳巖只是問了一句「如果票房不好怎麼辦?」第二日,洪晃也曬出照片,原來照片本來是7個人的,蘇芒把張欣和洪晃裁掉了。
  • 《上流社會》上流的欲望
    上流社會,從社會學角度解釋是指掌握政治權力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分配權的一小撮核心人員。但是,上流社會不是社會,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個權力中心,而不是一種社會形態。按照字面意思,上流社會能夠成為掌權者和分配者,自然是人人希望擁有的,但是過程可能並不高尚。成為上流社會的途徑,一是世襲的貴族(權力者)、一是財富的擁有者,可能這個圈子裡面,沒有牢不可破的戰友關係,只有你我認可的價值利益。
  • 《後窗》,愛情眾生相
    只有一條線索並不能構成眾生相,《後窗》的精妙之處在於通過「偷窺」展示了不同人具有典型意義的私人生活,如身姿俏麗的芭蕾舞者,只要她一出現在鏡頭中,畫面就洋溢著青春的荷爾蒙和噴薄的動感之美,這般舞姿熱情四溢的女性卻有著極其純潔的內心,她在男人之間斡旋以求得生存,卻堅守自己的底線,默默等候其貌不揚的伴侶當兵歸來。
  • 這部大尺度新劇,沒讓人失望,直接撕開了所謂「上流社會」的假面
    HBO臺總讓人又意想不到的驚喜HBO+限定劇+神仙陣容+懸疑這次為了撕開了美國上流社會生活的假面但是,像埃琳娜這個特殊的家長出現的時候,卻對其充滿鄙夷所謂的